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传统儒学中,找寻当代人文教育的答案

文丨蔡梓润 · 主播丨啄二少

当代教育的流弊,在于它俨然演变为一种赛跑式教育,一种个人主义的机会比赛。

学子变成所谓“做题家”,从小就被教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在小学时为了上好初中而学,初中时为了上好高中而学,高中时为了好大学而学,大学时依然免不了“绩点为王”的内卷环境,离开了大学,便从“做题家”变成“打工人”……整个过程,人文教育仿佛销声匿迹。

这个流弊是一个必须直视的问题。在进入传统儒学中找寻答案前,我们不妨首先细致审视一下我们现有的教育。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代教育体系是舶来品,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私塾之类的教育,它首先在西方形成体系。

西方的教育,首先是一种国家教育,或者说国民教育。这是从古希腊以来便延续至今的传统。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讲到的教育,要求孩子交给国家培养,将孩子分成哲人、武士、工农等属,各各培养成国家合格的公民。

至亚里士多德,教育则更以国家政体为要,明确提出“人是政治性的动物。这样的教育,不免让人失去个人主体性。

于是,西方的教育,同时是一种个人教育,或者说知识与职业的教育,这便是现代西方大学教育的最高标准。

个人可以自由选择接受的教育,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劳动所得,可以自由成为想成为的人。

个人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弥补了国家教育对个人主体性的剥夺,但同样存在问题。

例如,民主制度下,理论上每个人确实都有做总统的自由,然而实际上总统只会有一个。如果把个人教育比作赛跑,那诚然每个人都可以争第一名,但实际上第一名只会有一个。难道教育之为第一名服务,而让其他人陪跑吗?

个人教育,即专讲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竞赛,必然导致少数人的胜利和大多数人的失败。

在一个大多数人失败的社会里,消极情绪会普遍蔓延,苦痛和怨恨必然滋生。西方社会之所以还没能尝到苦果,是因为它们有第三种教育:宗教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

无论在学校的成绩如何,无论走出学校后在社会上混得如何,只要周末进入教堂,则上帝和耶稣对大家一视同仁;无论现世里遭受的苦难如何,上帝对彼岸的允诺雨露均沾。

如果说个人教育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教人竞争与上进,那宗教教育——人文教育便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给予归来的游子慈祥的怀抱。

人可以在一个清贫的家庭幸福成长,但在单亲家庭则不免遭受挫折。如果我们比对西方教育体系,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少了非常关键的一环——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像粘合剂,增强了国民的凝聚力,让国家教育更好推行;同时又像定心丸,让个人教育更好生效。我们确乎有“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的国家教育,也有齐头并进、竞争激烈的个人教育,但我们没有宗教,无所谓上帝和耶稣,要如何补齐缺失的人文教育呢?

儒家的智慧

事实上,放眼世界,没有国家如中国这般看重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

自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莫不以教育为核心议题,特别是儒家;历代思想家,莫不兼是教育家,特别是孔子。

中国虽不以宗教推行人文教育,然儒家的精神,本就内涵宗教精神,并起到西方国家宗教的作用。老祖宗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只是在近代逐渐式微罢了。

儒家的精神给人慰藉的方式,并不是允诺一个来世的彼岸,而在于树立一个现世的理想。也即,儒家并不教人出世,而是在此世成为圣贤。

《孟子·告子章句下》云:“人皆可以为尧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在现世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审视维度,即除了以成败论英雄外,还可以在人格尊严上论圣贤。

西方尊耶稣,而中国传统里则最尊“先生”,尊“圣人”,“尊师重道”。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说授业解惑就是专指知识与技能的教育,那传道便是我们的人文教育了。“传道”在“授业解惑”前,道亦在政体、在知识与技能前。

学子自幼时便要诵读的《弟子规》中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人,有余力,则学文。”

在传统儒家的观念中,在道德上趋向圣贤,比知识的渊博和文采的高超更加重要。当年汉高祖统一中国,途经山东,也要首先至曲阜孔庙参拜。

这说明在传统儒家中,道甚至高于君主。于是,西有教堂,东有孔庙。在孔庙内,在师道前,无论君臣,无论贤愚,一律平等。在这个意义上,儒学起到了西方宗教的作用。

君臣佐使共同受教于圣人,国家教育便可推行,举国可以团结凝聚,不至分崩离析。同时,对于个人教育而言,儒学的智慧也极为重要。

才有高低,人有贤愚,事有成败,这是在社会竞争中不可避免的。然而无论如何,人总是可以在道德上建设自己,在人格尊严上捍卫自己的。

项羽乌江自刎,不妨碍我们尊其为英雄;关羽败走麦城,不妨碍后世跪拜关公。在儒学的浸润下,世俗的成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熠熠生辉的人格才是评价人的最高标准。

传统儒家,崇拜道德,崇拜圣人,于此同时,人人都可以做圣贤,如宋明理学家朱熹所言:“满街都是圣人。”

道不是西方的彼岸,而是一种人格尊严,圣贤人人可做,这才是自由、平等与博爱。而自由、平等与博爱,不正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吗?

开启自在之门

当今中国的教育,内卷化严重,人人自危,人人疲惫,这便是缺少了人文教育的后果。儒家的大智慧不被重视,逐渐式微,是一个让人非常遗憾的事实。

与其努力对比西方,照搬西方,不如回到历史,重拾儒家的智慧,重建当代中国人独有的“道”,重新发扬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重新提示我们一向看重的人格尊严和道德精神。

兴国,则必然兴教育,则必然兴人文教育,则必然树立文化自信,用我们文化的资源,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细心体味儒家的智慧,再五体投地地崇拜奉行,不失为当代教育开启自在之门的法门。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彭国翔 | 唐君毅论儒家的宗教精神
全球对话时代的儒家之“心”
专访彭国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善身心——从儒家的功夫论谈起
四书究竟应该怎么教
弟子规 立人之本 法尔如是
儒家文化知识集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