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考研扫盲式择校/专业攻略,专治选择困难症!

很多24考研的同学问我关于择校、择专业的问题选得头昏眼花,我真心建议大家在院校专业选择从内心、实力、职业规划出发,不要今天选这个,明天又换一个,人云亦云,最后把自己搞废了。在择校/专业方面至少做这两项庞大的工作;

01

1、初步确定目标院校专业

很多同学可能因为高考失利,从进入非理想大学开始就一直有个坚定地考研目标,当然更多的是还在犹豫中,想的太多,不管你属于哪种情况,都建议往下看,因为你想要的真的是你想要的吗?有没有可能你想要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其实主要是想建议大家多了解一些情况,这样更能作出客观的选择,也有可能可以更坚定你的信念,一般来说建议大家从院校和专业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最终确定:




专业先行

专业比院校更容易确定,也更为重要。因为它也决定了整个复习进度和学术范围。一般上我们都建议大家先确定专业再到院校。专业先行,再选院校,这样的选择更有方向。

专业选择也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的,正所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其实每个专业都有人能做得很好,最终得到你想要的一切,因此专业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因为社会的需求度和饱和度,还是会出现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区别,其实热门专业的特点要么是就业面广,可以匹配更多的行业和岗位,也就是俗称的更好找工作,要么是传统观念里的体面,也就是待遇好、所处就业环境好并且稳定。但这个是动态的,曾几何时,哲学现在也都快变成热门专业了。

有人担心报考这个专业担心就业问题,深一步来说,学校的专业其实也顺着社会的需求而设置,没有学校愿意投入师资、设备搞一个奇奇怪怪的专业。只有相对冷热,没有好坏的专业。不然你说易学、小龙虾专业怎么来的?你可能在想着这些专业究竟有没有用,实际上会开设专业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你盲目选一个热的又没有优势的专业,想想考上的几率多大?假设考上了别说就业了,就读研期间就十分累,还有毕业论文真的挺能折腾人的!

以前讲专业对口,现在的职业多样化,都有相通并非独立。职业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细分,也没有什么是固定,一成不变的职业,也只有随时拥抱变化,接受变化的心态,把你的优势发挥在才是好的职业。毕竟,有些小众的也很吃香,别人想抢饭碗也得有前提。

所以对于专业的选择,建议大家首先应从自身情况和意愿出发,只有考上了才是开始才有下一步的就业之说,都没有上岸,其他都是纸上谈兵。大多数都是普通学生,求稳不求险。

其实大多数同学考研都是跨考的,这个很常见,除了极个别专业有前置要求之外,绝大多数的考研专业都是允许跨考的,但是也要避雷自己不擅长的,比如你讨厌高数,怎么都学不好,千万不要贸贸然跨考到考数学的专业。因为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学一门可能拉分很大的专业失败概率极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需要大量时间积累的专业,比如语言类、艺术类等等,除非突然打通任督二脉,否则从零开始赶超基本无望。

想想那些三跨真的累和泪啊。隔行如隔山,有些东西真的不是整个1-2年是搞不通的,选择是基于兴趣+了解前提下做的,不是盲猜。





院校看地域

择校是很多人头疼的,放眼去几百所高校该怎么选?这个别人说好,那个别人说不错,哎呀,都不错啊,那到底选哪个好?

很多人考虑院校问题都从是否985、211院校,到现在除了新的是否双一流之类的考虑,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问题,因为名校之所以称为名校,就是因为哎哟,不错哦,很......能够进入名校就会有更好的前景,因为名气大、师资强、平台好,学习期间可以接受到更优秀的教育,学习到更前端的知识,认识到更优秀的人才,不考虑特殊情况下,名校的学子在眼界、格局、人脉大概率就是会更好一些(这当然并不绝对),因此如果在条件允许下,建议大家一定优先选择名校!因为院校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之后的出路

当然,大家一定要注意,上面说的是名校优先原则,不是名校绝对,要拎清楚,因为名校就那么一百来所,招生人数也都很有限,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名校研究生,甚至很多同学自己本科学业是什么情况,心里那是一个敞亮,如果盲目报名校,那竞争得激烈到什么程度,未伤人先伤己,是真的难考!

除了院校层次可以给你毕业时候加上一圈层次不同的魂环之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属性的魂环也会发挥不同的作用,说白了就是目标院校所处的地区和城市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你为了更好的出路,你就要知道学校带来的平台和人脉资源是有地域性的!一般来说,你在哪里读研,就在哪里工作,所能获得的加成自然是最高的。

因此,院校选择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地域,这个往往是要放眼未来的,不管名校还是非名校,还有一个区分就是AB区,其中A区就是生活资源丰富,与之相应的自然是就业岗位多、出路好,这也是为什么以前就有很多人不愿意去西北名校吃烧饼牛肉面,宁愿沿海双非吃海鲜到尿酸高的原因了,现如今是有了很大改善,一方面是考研人数越来越多,被逼的啊,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全面发展,经济、交通都在高速发展,再过一些年,偏远地区就是外国了,厉害了我的国!

言归正传,好的出路无非就是多年的努力得以回报,获得更好的物质回报,并且有更大的机会实现财务自由,那么经济发达地区自然是首选,但是北上广并非就是所有人正确的归宿,甚至于这些地方名校林立,竞争激烈程度也可见一斑,因此,选择这些城市势必会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虽然也同样会有更多的机遇,但是想要晋升进入更精英的群体,难度可想而知,对于应届研究生来说,名校光环也是一种优势,也同样应证了名校优先原则。

我们一般认为硕士研究生就是大多数人追求的学历终点,到这一般来说都要以不同方式进入社会的这个大熔炉,前面说到,毕业院校即为工作地点的优势,因为关系到平台、资源和人脉,同样的,还有一个因素也与之有关,那就是户籍地,俗称——家乡,中国人对家乡都是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感情,因为在这边还有抹不去的印记,忘不了的时光,以及至爱的亲人,很多人很多时候在异乡是孤独的,在钢铁森林中可有可无,只有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在牵挂着,甚至一些小事会不远千里赶来,但是空间是有距离的,会造成很多遗憾,因此在地域选择方面,可以综合考虑,选择离家不那么远(或交通相对来说便利),经济发展又还不错的城市,如果有名校那就更好了,这种一般来说每个省份都会有。

大家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来权衡各个维度的重要性,比如想以研究生学历为门槛跳板,之后再考编制、公务员的,为了节省时间就可以做一定让步的,但不管怎样非特殊情况。



02

2、信息收集

可能很多人是冲着前面的一句话来的:名校也有些专业过线就进入复试,进入复试就被录取,结果嘚吧半天啥也不是,于是乎直接关闭了,而看到这里的你,至少具备了准研究生应具备的两个优秀品质:理智和耐心,接下去要说的就是招生信息的正确打开方式了,学会这个,你也可以做出比较客观的、准确性较高的院校专业招生趋势预估,增加上岸的成功率。




找对数据

研究生招生数据是有非常多种类的,在此需要提前说一下大家都很关注的数据——报录比。考厦大的可以找我领,小梦学姐都整理好!必看!厦大考研招录数据PDF!

加我领取

加我备注【领取】

甚至很多同学选院校专业就只看这个,实际上该数据因为具有天然压迫感,因此很多机构都在宣传,才导致大家对它的认知超过一切,事实上这个数据个人认为其真实意义并没有非常大,单从数据结构来看,报考人数一般是一志愿的报名人数,而录取人数往往是一志愿+调剂的结果,甚至有些还加上了推免录取人数。考研永远有个前提,叫分数线,一般来说连最基础的国家线都会刷走很大一部分人,所以你第一个竞争对手永远不是人数,而是这条线,一旦过线其实真正要面对的基本不会超过2:1,很多都是在1.2:1到1.5:1之间,当然报考人数过多会有一个很玄学的问题——出现“妖孽”的概率大幅度增加,很多专业就会有突然那么一两个人,就是比平均线要高了四五十分,这部分人不出意外基本就是直接压缩统招名额的,这个需要注意。那么到底应该从哪些数据来进行判断呢?我们要先理解院校招生数据之间的逻辑:

首先,院校会出炉一个叫做招生计划的文件,这个有些院校是单独发布的,有些会直接在招生专业目录里,很多会按专业进行计划,甚至个别专业会到研究方向,而一些学校只公布院系总招生计划,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是按专业标准来了,并且数据方面有些院校是总的计划,有些院校是统招和推免分开来的,一般建议大家以总招生计划为主,也就是分开的就加起来,计划之所以叫计划,那是肯定会存在变化的,主要是要看生源情况(一志愿和调剂都存在生源问题),生源过于充足并且也很优秀,有可能会进行扩招,但是由于导师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一般扩招都是3人以下,遇到个别特殊情况会比较多。

同理,如果生源不足,时间也差不多了,就可能不继续招了,那就存在缩招情况,但一般来说名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比较按照计划进行招生的,因此该数据非常重要,但这个数据一般在当年考试9月份左右发布,离考试只有三个月不到时间,因此更多时候是参照往年的,建议至少整合三年数据,根据变化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往年生源情况,然后坐等最新信息进行最后的判断;

其次,对于考研同学来说,招生计划并不是都给考研学子的,需要去除一个数据——推免录取人数,前面说有些院校计划会分开,但是建议大家加起来,因为统考生争夺的名额我把它叫做剩余统招名额,就是招生计划减去实际推免录取人数,如果推免多招或者少招有可能会有一定影响,这个数据一般高校都会在10月份发布一个总的,在此之前都是院系自行进行并公布录取名单,但由于很多人会放弃推免名额,如果学校没有候补,就会空出给统招,因此最终总的名单会比较准确,但是这份文件发布时间一般都很晚,基本报名都快结束了,所以在此之前还是建议整理三年以上往年的数据先了解变化情况,以此来了解一般推免比例范围以及该专业对推免的态度;

最后,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录取名单了,与推免名单类似,也是院系先进行,最终会得出一个总的名单,大多数的院校在这份数据里都会包含各专业的录取信息以及分数情况(少部分学校只公布一部分,从这份数据中可以提取到对应专业的录取人数和录取最低分,前者可以作为最终应证是否按计划招生的依据,后者则可作为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份名单按院系的跨时会很长,生源充足的一般在复试开始之后一个月内就搞定了,生源不足的有可能持续两三个月,因此一般来说总的名单会在次年的4、5月份出炉(与过年时间也有很大关系),同样由于一年份的数据特殊性会比较大,尤其是录取分数,因此建议大家整理三年以上。

以上就是按照招生逻辑而得出的最基础的招生信息以及其对应的文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之后,基本上在自己圈定的范围进一步选择,准确性就能到六七成了,当然如果想要进一步增加准确性,还可以收集复试细则和复试名单(有一志愿和调剂,一般对于统考生来说只要一志愿就可以了),前者有可能会包含复试录取比例,以及专业线,如果没有在后者文件中也能提取到一志愿进入复试人数以及进入复试最低分(专业线),最好再结合上复试基本线,这些数据整理清楚,基本上选定的院校专业八九不离十。





制定备选方案

那么备选方怎么做?大家都知道,考研一般考公共课和业务课,公共课一般就是英语和政治,其中管理类联考不考政治,这两门大家复习都一样,哪怕英语一和英语二难度不一样,但复习起来也没必要一定分得非常清楚,因此对院校专业选择影响也不算大,关键是业务课,其中数学一般大家把它当做公共课,但是注意数学二的考试模块有所区别,但这些与少部分业务课都称之为统考,是由教育部发布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一样,卷子一样,因此完全由统考组成的专业其备选方案会相对简单,一般来说建议大家选择可接受的同档次院校,再加低一档次的院校,想要再加一层保险就是本校或者B区,这样设置就可以了,具体每个档次多少所院校,或者专业是否需要备选就看个人了。

说白了就是多选几个学院备选,万一后面复习着突然发现自己真正的实力了,那么就得考虑其他的学校了。这个时候,你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对某些条件进行适当放宽,除目标院校之外,再选择一些院校作为优先级更靠后一些的备选方案,如果院校招生发生意外,或者到后期发现自身学习情况未达到想要的效果,觉得目标院校专业把握不大的情况下,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启用其它方案了。

以上说了很多,其实在选择时你就得开始做好攻略,没有一步是一步登天的,有时候你在选的时候就能发现一些相关联的专业,或者更适合你的专业。只有做过了你才知道,只有搜过你才更能感知,只有亲自实践过你才知道真理,也只有你真正做好攻略,你才更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可能也没你当初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不要被表象所吓倒,也不要被500w的报考数据吓倒,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都有相同的共同点。

但不管怎么说,选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也可能是我们想的太多,要的太多了,导致最后什么都选不了。我们应该厘清自己的优劣点,再结合职业发展,砍掉其他无关的是不是更好选,应该是遵循内心+兴趣才是最好的选择。

你觉得呢?希望大家都做对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的考研招录数据分析
怎样知道心仪的学校好不好考?(附考研最终成绩计算方式)
2016考研土木工程最新考情知多...
武汉大学歧视双非考生吗?2019报考6大潜规则!
【考研报考】考研报录比怎么算呢?一定要掌握这些数据信息!
考研 | 考研党们把目标定在多少分才能过初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