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位“感动日本”的中国武将,最后一人是郭靖原型

历史人物在今天的人们心目中的魅力,除了其自身的风采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有文学,影视作品的加成。比如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显然寄托了司马迁悲愤的心情。

而在《三国演义》电视剧还没拍出的时代,上一代的中国人,很多孩子对三国人物的入门了解,反而来自日本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系列,日本人喜欢三国,尤其喜欢诸葛孔明这个人物,史哥年轻时去五丈原玩,曾被检票员问是不是日本人,可见来这里朝圣的日本人还是不在少数的。

不过田中芳树在本书中对日本人的三国热提出了批评,他的理由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关注的时代很多,能和三国媲美的将星也很多,这也是他写《中国武将列传》的理由之一,另外在他眼中,不理解为什么把诸葛亮拔高到这个程度,他认为诸葛亮只是在政治方面比较有成就,军事上并非所长。

其实这正是证明了史哥一开始所说的,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观看,受到文学艺术作品的影响很大,中国人热爱诸葛亮,主要是赞美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粹,死而后己的完美士大夫人格形象,和儒家知识分子对他和刘备之间君臣佳话的向往。

早在《三国演义》未成书的唐朝,杜甫已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宋朝文天祥就义,也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鼓舞自己。而非他军事上的成就。

总之,田之芳树以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崇敬向往之心,写成了这本《中国武将列传》,在写很多人物时充满了感情,而其中最有感情色彩的,是以下四位。史哥特别摘抄出来,分享给大家,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项羽

史哥注:田中芳树笔下的项羽,相当煽情的文字,这种情感也最早源自司马迁——

那么,书写《史记》的司马迁本人对于项羽又是作何感想呢?其实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司马迁相当喜欢项羽这号人物。他对项羽身为政治家的情况虽然多做批判,写了他不少不好的地方,看来好像根本不可能喜欢这个人,但其实只要仔细读读《史记》的“项羽本纪”就可以明白,这也是一篇有名的文章。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候之兵围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是于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全文甚长,在此节略。像这样的名文、名场面,如果不是很喜欢项羽的话,是不可能这样写出来的。若是讨厌这个人的话,大可写项羽垓下被围,脱出后死亡,此乃恶报等等……就可以做一个交代了。然而他却将项羽之最终心境变化等,详细留下了名闻天下的文章。
在项羽脱出垓下城包围后,他的军队一一被讨灭,到最后只余下二十八骑。然而在此时,项羽依然没有屈服,带领这二十八骑直冲汉军,讨伐了数百人之多,还一度逼退汉军。在此之时,汉军有数万大军,而项羽方面则只有二十八骑,经过一番追逼后,项羽一方居然只损失两骑。
在这样的状况下,根据海音寺潮五郎(注:日本历史小说家)的指摘,只损失两骑的“只”,一言就表现出司马迁对项羽的感情。本来在此应该是不需要特别写下这种事情的,然而从“将数万的汉军驱散,而细数我方只损失两骑”的这段文字中,充分鲜明地显现出项羽的武勇,以及其战斗之巧妙。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也只有发出:啊,原来如此!而不由得慨叹起来。
总之,在汉语中,文言文的表现是非常了不起的,在这时使用的是“亡其两骑耳”,以一个“耳”字就表现了复杂的心情。而能够从这一个字中读出这些背景的海音寺,我认为他也很厉害,毕竟自汉文的参考书中,也没有一处能够看出司马迁是对项羽寄与同情的文字。就是因为他能够这样写,所以他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学者。当然也许这只是我个人托大的看法,然而为何司马迁要特别点出“只失去两骑”这件事呢?加上“耳”这个字之后,语感就大大不同了!我认为,如果不能够看出这一点的话,自然也就难以理解司马迁的心情了。
大体上来说,项羽这个人自二十四岁起兵,死于三十一岁,从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看来,还不是人格成熟悉的年龄,他只是努力释放出自己的才能,直到自己的生涯结束。我想司马迁应当是对其相当爱惜的。而海音寺也明白指出,二十几岁纯情的年轻人,是不可能胜过像刘邦那样五十几岁的老成的。确实,我相信这也是一个理由。
在刘邦获得胜利之后,虽然不仅只是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而获胜,而是因为辅佐的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相当具有才能,不过,能够驱使他们的人却是自己,所以刘邦依然还是有着自大的心情。
“项羽本纪”也依然给予日本人相当大的影响,像是在日本古书的《保元特语》中就可见。在此书中,有个威风出场的源为朝,而源为朝的部下就是二十八骑,我认为这应该就是从项羽最后的二十八骑中演化而来的。

王玄策

第五十七位的王玄策,可说是个相当特异的人物,他所驱策的战场并非中国本土,而是在遥远的印度。西历六四七年,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访问与唐有友好关系之印度玛卡达国的国王西拉迪提亚。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后,却发现西拉迪提亚王已死,王位被一个叫做阿尔裘那的人所篡夺。同时,不光是玛卡达国,当时全印度几乎均陷入战乱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还受到阿尔裘那派兵袭击,身陷牢狱之中。幸好后来王玄策安然脱困,逃离了玛卡达。

王玄策这样就逃回了大唐吗?没有,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玛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儿,他与阿姆修瓦尔曼王谈判,借用了七千尼泊尔骑兵,再度带兵回到玛卡达国向篡夺者阿尔裘那挑战。

在激战之后,王玄策终于获得了胜利。于甘地斯河畔的决战中,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尔裘那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大大地惨败。据推断,其总兵力至少有三万,王玄策以少数之兵获得大胜,而且还是在异国、并以异国之兵得胜,实在是不容易。

王玄策在俘虏了阿尔裘那、回复玛卡达国的和平之后,就率领尼泊尔军回到其母国。当然,这时也救出了其他留在牢狱中的部下,最后回到了大唐。如果王玄策是十八、九世纪大英帝国的将军的话,他大可以就身陷牢狱一事要求赔偿,加上其恢复和平的大功,要将玛卡达国当成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再怎么说,王玄策的功绩都是可和世界史上著名的罗伯特·克莱夫匹敌,而他更是对领土及权利的欲望无缘,到底这是个人的资质呢?还是两人所属文明的价值观不同?

本稿的讨论就此打住。

背靠着万年冰雪的喜玛拉雅山、立于尼泊尔骑兵先头、在辛都斯坦平原上奔驰的中国武将之姿,我等可以想像。只是归国之后的他,并没有再度出世,而是在宫廷的一个房间里默默地写作《中天竺行记》一书。冬日长安,停笔望向窗外,铅色的天空粉雪无声无息地飘落,一面哈着热气的王玄策心中在想此在么呢?而到了老年,他是否又会对着孙子们道往昔,说说那永不会落雪的遥远南国的故事呢?可惜的是,《中天竺行记》一书至今几乎完全没有残留下来,其活跃的史实也唯有从《旧唐书》、《新唐书》,以及从印度出土的铜版文书研究中探索了。

史哥注: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对中国辉煌时代的向往。

陈汤

史哥注:陈汤,就是爱国群众最喜欢引用其名人名言的那位。这段田中芳树讲到陈汤与奇怪的龟甲阵敌人交战的历史。有学者认为骊轩城的居民就是当年的罗马战士(当然其实更有可能是学习到希腊罗马战法的西中亚战士),这就是成龙电影《天将雄狮》的灵感由来。

《天将雄狮》有一点历史根据,但主要是创作~

在接连下来的战斗中,陈汤曾有与奇妙的敌人作战的经验,那就是以密集队形作战、带有红或金色毛发、青蓝眼睛的重装步兵团。本来匈奴即为骑马民族,但全军皆为轻装骑兵,说到步兵的话,则是由匈奴将支配下的绿洲都市居民或是俘虏所集结编成。因此,陈汤也不免为这特异不同的战斗法所苦。但结果,陈汤还是将之追讨降伏,并于祁连山附近兴筑骊轩城,让他们居住于其中,负责汉帝国的边境警备工作。

这个骊轩城的居民到底是什么来头呢?陈汤在西域之战乃是发生在纪元前三十六年的事,而在经过了两千年后的一九八九年,澳洲的历史学家在兰州大学进行了一场特别演讲,终于将这神秘事件传达于世。根据他的说法,骊轩城的居民乃是罗马帝国的战士。在纪元前五十五年,罗马的执政官克莱斯士率领七个军团往东方进行远征,而在与中世波斯王朝之一的巴尔迪亚军作战时大败,克莱斯士被杀,罗马军亦溃灭。好不容易其中有六千人突破了包围逃出,但他们并没有回到罗马本国,他们的去向成为西洋史上的谜团。看来他们大概是在受波斯军的追击时,往祖国相反的方向——东方——一直前进,最后就进人了匈奴的势力范围中而成为其佣兵部队。目前,骊轩城的遗迹正在进行挖掘调查,看来陈汤与罗马帝国战士们的战斗,在现代的考古学之下,应该很快就能判明了!

此外,虽然并没有列在这次的列表之中,但在十八世纪初,清朝将军也曾经与瑞典军队作战过。这乃是因为在有名的北方战争中,瑞典军的兵士为俄罗斯军队所俘虏,并用在中亚方面与游牧民族准噶尔族的作战。在此,俄罗斯军队打败,瑞典人再度成为准噶尔族的俘虏,并传来了许多工艺及火炮的技术。而当准噶尔族与清军作战时,这支瑞典人部队最终就与清军对上了。听说其中也有再被俘虏而远至北京的瑞典人,只是不知在非己意之下横越欧亚大陆的他们心中做何感想就是了。

郭侃

史哥注:最后一人最为有趣,一直有人认为,他就是《射雕英雄传》中帮成吉思汗打下花剌子模的郭靖的原型,不过郭侃比小说里的北侠厉害多了,不单曾和十字军骑士交手,打下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的巴格达,《倚天屠龙记》里的山中老人也是他灭掉的。田中芳树对郭侃的描述来自《元史,郭侃传》,绝非很多人认为的幻想小说:

西历一二五二年,大蒙古帝国的皇弟夫拉可汗率领大军开始了往西方的远征,其中有位汉人的年轻将军郭侃,他乃是第六十位郭子仪的子孙,自祖父那一辈以来就一直出仕于蒙古帝国。

西征军沿着丝路进军,于一二五六年渡过阿姆阿。侵入波斯领土的第一个关口为鹫城阿拉莫德,此地乃是在一百六十年间威猛席卷全西亚的回教伊斯玛伊教派暗杀教团的根据地。当时,五万兵力死守绝壁上的要害,死斗之末,郭侃陷落了鹫城阿拉莫德,歼灭了暗杀教团。而也以此事为开端,当其转往东南准备征服喀什米尔时,竟然不战而胜,被称为不费一兵一卒即可陷城的常胜将军。依据《元史》的记载,他是个有时利用骑兵的机动力展开奇袭,有时则布下伏兵,除了是位纵横无尽的兵略家外,在攻城战方面也相当拿手。直到巴格达的攻防战为止,他总共陷落了一百二十八座城池。

一二五八年二月,这座一千零一夜故事中的都城巴格达在决死的防卫战中陷落,结束了近五世纪的回教教主政权。激烈的攻防战中,郭侃于底格里斯河上以浮桥勇敢地在敌前强行渡河,而当教主企图乘舟逃出巴格达时,就被郭侃手到擒来了。

在攻陷了巴格达后,夫拉可汗并没有停止西进。郭侃率军进入叙利亚境内,准备讨伐富浪。所谓的富浪,指的是当时占据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一带的欧洲人基督教徒之骑士团或是小国家群,这时的西方世界正是处于十字军东征的时代。

中国的武将与十字军的骑士展开了作战,这并非幻想情节,而是实际存在于史实之中。郭侃一共攻陷了一百二十座左右的富浪城池,在地中海岸策马,然后北上侵入了小亚细亚半岛。当时,富浪的首长兀都算滩、加叶算滩、阿必定算滩等人相继降伏,他们名字的原文发音究竟如何我们不知道,唯一所知的,乃是他们都把身为敌方的郭侃称为“神人”。随着小亚细亚的平定后,西征可算是告了一个段落,郭侃回到了夫拉可汗的阵前。这时虽然发生了侵人埃及的蒙古军为单眼猛将拜巴尔斯所败一事,但东边也传来了忽必烈汗即位的消息,郭侃在拜别了夫拉可汗后东归。回到蒙古本土谒见忽必烈汗则是发生在一二六○年的事。

蒙古的大远征并不需要过度美化,然而中国的武将能够见到地中海的落日,并且策马攻略十字军骑士们做为根据地的城塞,则确实是件如画一般不可思议的事。关于郭侃,书上记载他“所向无敌”,现代也是这么使用来表现这样的情况的。——

今天就到这里,各位有什么感受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请帮忙给个三连支持鼓励,下次继续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霸王项羽的巨鹿之战竟是谎言!!!
虞姬到底如何死的,宋朝一奇书记载的内容,推翻了“自刎说”
司马迁论项羽
雍正年间的这场军备竞赛,源自一个战俘的逆袭?
《三国志11》如何俘虏武将?俘虏的武将如何快速登用
郭隆寺之战:大清帝国平定青海最惨烈一幕,川军勇士血战青藏高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