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止不殆契于道——老子智慧【50】

读书可见道,入世不求名。

【原典】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永远无名而质朴,虽然很小,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于自己。侯王若能依道之原则治理天下,百姓将自然地归从。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不会有什么危险。道存天下,如同江海,一切河川溪水皆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悟道】

常将静趣观天地,自有幽怀契古今。

概言之,人之修炼,可分三个阶段,“身的阶段、心的阶段、灵的阶段”。身心合一,安住当下,方能与灵的层面对接。

佛法有云,“大道无离身心”。离开身心,则无大道。身心是灵之载体,身是心之载体,唯真正做到“身心灵”之三合一,便走在了“修道修行”的路上。

大道,天下的真正主宰。然而大道又属于心灵世界,是人的外部感官难以觉察的。


本章老圣人先是阐述道之“无名、小、朴”等特点。道之无名,于人而言,是指完全达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境界;接着强调质朴之“道”,孕育万物,便有了各种名,是曰始制有名;于是,“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在老圣人看来,“名”是人类社会引发争端之重要根源,“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老圣人用此言表达了“知止不殆”的理念,契合了他的“无为”思想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的独有智慧。始见老圣人之《道德经》,人之祸患多源于“我”之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老圣人警示世人须构筑“知足知止”之心理防线。

《周易》包罗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实,重要的只有三个字。其一,上进之“上”;其二,知止之“止”;其三,守正之“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语自《大学》,强调的主旨是,能知所止, 则可近道。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所谓“止”, 是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或结果。很多的时候,正是因为世人看不清形势,读不懂自己,不知所止,故而毫无节制,贪得无厌,无休无止,终致人生之危机四伏;凡事留有余地,有所节制,适可而止,则不至蒙受耻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为人处世智慧全集》——做事智慧
68. 大道能废弃吗?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翻译
吕祖注道经 大道汛兮章第三十四
[转载]道德宝章(上)
老子指微 -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