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根有据方足证——《论语》悟读【48】

实事求是,贵比黄金。——题记

《论语》第三篇第九章:

【原文】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古国名,杞君是夏禹的后代,周初的故城在今河南杞县)不足征(证明验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古国名,宋君是商汤的后代,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县南)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译文】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杞、宋两国的历史资料和知礼人才不足的缘故。如果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和懂礼的人才,我就可以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悟读】

对于本章内容的基本理解,大同小异。

朱子的《集注》中讲说,“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

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是: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件和贤者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件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钱穆先生的译文是:先生说:“我能说夏代之礼,惜乎杞国不够为我说作证明。我能说殷代之礼,惜乎宋国不够为我说作证明。这因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和贤人皆不足之故。否则我准能把它们用来证成我说了。”

对于本章的解读,有人认为是孔子在讽刺两国之君臣昏庸无道,不仁慈爱民;也有人认为是夫子在借助历史,阐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思想。

本章的核心还是孔子在评论当时礼的状况

夏礼的主要内容就是君臣、父子之间的绝对服从;商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神明;周礼的主要内容,从祭祀神到对天子礼,礼成了等级秩序的标志。

孔子知道杞、宋两国之礼源于夏、商之礼,可苦于不能通过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以及贤人验证,便对古礼秉持保留的态度,不敢妄言。而周文、周礼有《诗》《书》《礼》《乐》等文献存世,至今还被人们应用,还有文王、周公等诸贤人的历史功绩证明。

在这里,孔子树立的是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根有据,尤其做学问。

实事求是,要求说实话,做实事。她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

实事求是做学问,秉笔直书著文章。

现实生活中,“实事求是”是为人和做学问的首要原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八佾篇第三》3.9: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千古名文《荀子非十二子》原译文「考量春秋战国诸子得失」收藏!
国学经典3
[老年感悟]:(1486)不仅是养,更是敬
日课 |《论语·学而》15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中的“君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