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都一中二十三班聚会侧记

2013年4月,塞北长眠的大地,刚刚从尘封的冰冻中苏醒过来,一次聚会在家乡泛动着泥土香的大地上展开了。他们是商都一中74届二十三班的学生。这些学生离别母校已经四十年了,他们早就盼着聚会这一天。当聚会的喜讯传播开来,大家迫不及待地从四面八方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乡。双脚一踏上故土,难耐的思念瞬间得到宽解,走进眼里的山,流入肌肤的水,家乡人可亲的面孔,熟悉的乡音,源源不断地涌到他们的面前。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一颗归乡的心,下榻在家乡的蓝天白云间。

聚会的地点在商都一中,在会场的正面,挂上了四十年前二十三班的同学们高中毕业时的黑白照片。照片一下子把人们拉回到四十年前。那时,他们恰逢同学少年,一个个风华正茂。当年,老师学生都很年轻。今天,坐在用学生课桌布置成的长方形的会场中,三十多位同学把三位老师团团围住,中间放着几盆绿意盎然的万年青,勃勃的生机映衬着依然年轻的学生们。会议由在商都法院的任法官的杨润生同学主持,情感的聚集让他流泪了。他对大家说,“我们的聚会是为了重温师恩,共叙友情……”他精神饱满,神采飞扬,一段朴实的开场白,只一刻间,就把大家的心紧紧聚在了一起。

学生逯志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如意工业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他为聚会作了致辞。他说:“遥想当年,一群风华正茂、激情燃烧的青年,而今都已年近花甲、两鬓染霜。为此,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感慨:自从高中毕业分别之后,为了事业、为了生存,大多同学之间失去了联系和沟通。许多同学四十多年从未谋面,以至出现了四十年“相见不识君”的现象。一次,几个同学小聚,酒过三巡,有人提出策划一次同学聚会,立刻得到大家的赞成。从那时起,就有一伙热心的同学们,乐此不疲地为四十年后的聚会奔忙着。万里尚为邻,许多身居外埠的同学,听说同学们要聚会,一个个都为之欢心鼓舞,翘首以聁。现在,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他在致词中缅怀了已故的班主任荆汝椿老师和几位英年早逝的同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杨子章作了答谢演讲,在学校读书时,他还是一个顽皮的孩子,现在在为大家演讲。时间这个东西,是能打造人。所以,明智的人最珍惜时间。

我应邀赴会,而且坐在显耀的位置上。那一刻,我觉得很幸福,我以当年的老师身份,和这些学生们坐在一起,叙旧忆新。虽然谈论的话题很广泛,但是关于教育的最多。学生们最感慨、最怀念的是,他们读中学的时代,无论思想方面,还是在知识汲取方面,在老师的教诲下,都有很大长进。尤其是在做人方面,老师们像父母一样,耳提面命,谆谆善诱,时时刻刻都在教育他们。待他们走上社会,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做出了贡献,在做人方面成为榜样,才深深地体会到当年老师的良苦用心。因此,此刻,学生们心里涌动着的,全部是对老师们的感谢之情。

此情此景,自然让老师们感到特别高兴。当年,我们这些老师们铭记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品格,神圣的职责,把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都交给了我们的学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尽职了,尽责了。由此,为祖国输送了许多人才。每每想到这一点,幸福感便油然而生。道德的传承,自觉的良知,无私的奉献,还有学生们的刻苦学习精神,共同打造了那个时代教育所特有的精品,也奠定了那个时代的师生情谊,是教师们把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注入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心田,才使得他们健康成长。

高中23班的学生都不求奢华,不求骄逸,都在朴实自强的做人。经历了四十年的苍桑岁月,当年稚嫩的脸上,现在已经涂上了成熟的色彩。但是高中三年不正规的学习生活,上山下乡的锻炼,高考无望的失落,各奔东西的生存选择,铸就了这一届学生今天特有的品格和奋斗精神。当年,是机遇或者命运,把他们推到了不同的境遇。这也是常理,这种大机遇、大命运,不是个人的意志所能决定的。人生在世,岁月沧桑,哪有绝对的公平,绝对的合理?世事本来就是在不平中演进的。社会学是一门大学问,只有把它研究透了,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今,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贫富、生存的地域虽有差异,但都拥有自己做人的操守。总的讲,他们赶上了好时代,能够为国家做贡献,也懂得拥有朋友。纯洁的友谊会带来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的美好明天。

聚会,不是简单的见面,聚餐,照像,欢乐,而是同学情谊的再次回望与新的凝结。久别的握手,重逢的泪水,酒中的狂饮,歌声的委婉,舞蹈的美姿,彻夜的长叙,还有向离世的六位学友的沉痛默哀,所有这些,是不能用一般的社会交往去解释的,而是对真正的同学情谊最好的注脚。从他们身上,能让人明白“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之知心”的真实内涵。

聚会期间,二十三班的同学们赠送给母校一幅书法作品:“桃李满天下”。这副书法作品,是逯志强的作品,他是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字迹,颇有骨力。字里行间凝聚着这个班的同学们对母校和老师们的厚重心意和祝福。

商都一中这所享誉内蒙古高原的名校,学子遍布国内外,许多学生成为将军、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企业家、名演员,还有担任各级领导的,以及大批的普通劳动者,他们都是在吮吸了母校的乳汁而成长起来的,现在,母校原有的平房建筑、菜园、果园已已经被高楼和现代化教学的教学设施所代替。母校的办学理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办学质量逐年提高。时代在进步,但办学的优良传统不但始终没变,反而在新的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对此,参加聚会的师生们感慨万千,大家都殷切地期待着一中更辉煌的未来。

临别时,师生们互致祝愿。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老师、同学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每一个人都要珍惜时光,安享时代创造的物质和文明成果。期间,我把发自肺俯的心声,以文字的方式弹奏出来,欣然提笔,在留言册上写下了“师生情永存”五个行书字,赠给我的学生们鉴赏。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在工作的闲暇,大家多联络,多交流,多沟通,多走动;常来常往。这次聚会是一个开端,正如现在在县报做记者的韩剑所言:再过十年,我们再相聚!

作者:李继业,笔名腊烛。蒙古族。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学特级教师,2010年著作有《但等烛韵烂时》、2016年著作《晚来染得霜林醉》两部。有散文、杂文、小说分别刊登于省、市级报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生聚会教师发言稿
学生联谊会老师发言稿
【武宣往事】我的母校情缘
高中毕业三十年聚会感怀
原创:聚???会,回忆系列之一
〖师生之情〗同学聚会发言稿:美好的祝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