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航母简史:52.蒸汽动力

上一次,我们讲到了斜角甲板是如何诞生的,其实英国人是走了一段弯路,他们想搞一种柔性甲板,斜角甲板只是对这种柔性甲板的一种辅助措施。但是,很快,英国人就发现,柔性甲板纯属多余,有了斜角甲板,飞机的降落问题基本解决。从此以后,舰载机的起降可以分离开,互不干扰。降落失败可以拉起复飞,舰载机的降落不再是一锤子买卖。

我们发现,现代航母最关键的几项重要技术都是英国人鼓捣出来的,但是吧被美国人发扬光大,美国人马上就把斜角甲板给抄过去了,他们发现这个斜角甲板的效果好得出奇,反正是用过的都说好。这倒不是说美国人想不到类似的点子,而是他们当时的心思根本不在这里。当时美国人获得了大量的德国黑科技,他们就像是进了玩具店的孩子,什么都想要,暂时还在眼花缭乱的阶段。可是德国那些黑科技,有很多都是狗急跳墙的产物,美国人是被绕进去,走了不少冤枉路。

目前,喷气式舰载机的起飞问题还是没解决,因为当时的喷气式舰载机变得越来越重,而且当时的喷气式舰载机的推重比很低。就拿F9F黑豹舰载机来讲,满载起飞,推重比只有0.33左右。推重比是啥啊?不就是加速度嘛,推重比小,就意味着加速缓慢。0.33的推重比,跟现在的喷气客机是差不多的,稍微高点儿有限。你想想客机需要跑多长,才能飞起来。航母甲板上哪有那么长的跑道呢?

没办法,只能靠外力了,比如液压弹射器。弹射器并不是个新东西,很早以前,战列舰上都携带了水上飞机,都需要靠弹射器弹出去,毕竟战列舰上也没有起飞滑跑的跑道。最早用的是机械式弹射器,这东西其实就是个大号弹弓。不过呢,二战时期,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弹射器,当时螺旋桨战斗机的起降性能也都不错,只有极个别的飞机,因为太重,需要液压弹射器来助一臂之力。日本人甚至会用火箭助推起飞。说实话,火箭助推是一种最简单粗暴,但是也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偶尔用用到也还行。但是如果个个都要用,那就太麻烦了。甲板上堆着大批量的火箭助推器,想想就瘆得慌。一个火星子下来,船就报销了。

复杂的液压弹射器

美国人倒是有液压弹射器,面对越来越重的喷气式舰载机,而且飞机自身推重比还那么低,即便是当时最大的液压弹射器也变得力不从心了。液压弹射器是个什么结构呢?其实就是一个长长的液压油缸,里边有个活塞。用高压空气,挤压液压油,液压油去推动活塞,活塞拉扯钢缆,经过一系列的滑轮机构,最后伸出甲板,挂到舰载机上。这样就可以把舰载机弹射出去。

当时美国的很多大型航母都配备了H8弹射器,这几乎就是液压弹射器的极限了。弹射无外挂的F9F黑豹式,需要14节甲板风,如果是满载的F9F,那就需要24节的甲板风。甲板风是怎么来的?航母开足马力自己顶着风跑呗。最起码,航母得有这个航速,有老天爷的自然风帮助,那纯属是锦上添花了。

F9F舰载机

可是,如果下一代的舰载机变得更大怎么办呢?首先就是提高液压油缸的压力。但是在高压之下,液压油的温度也急剧上升,乃至到了开锅沸腾的程度,甚至可能烧起来,也就是说,液压油的最大压力是有上限的。你要让活塞在油缸里大幅度的伸缩,难度非常大。

那么下一个办法是利用滑轮组,放大钢缆的滑动。啥意思呢,还记得物理课上学过的定滑轮动滑轮吗?定滑轮是只改变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呢,省了一半的力气,但是运动幅度小了一倍。你拉扯绳子走了两米,动滑轮只走了一米。反过来行吗?我拉扯动滑轮运动1米,那绳子头不就运动2米吗?我多套上几级滑轮组,不就可以把液压活塞的短程运动给放大成长程运动吗?

这倒是可行,但是,很快麻烦又来了。滑轮组一多,钢缆就变得非常多,长度也越来越长,而且还需要更粗的钢缆,你可别以为这些钢缆份量轻,其实钢缆是很重的。你想想为啥普通的轿厢电梯高度有限,还不是因为高度太大的话,钢缆的自重也会变得很大,乃至钢缆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必须用碳纤维才能改善这一点,50年代初毕竟没有碳纤维不是嘛。其实液压弹射器有很多方面都和电梯很相似,因为最早申请液压弹射器专利的有两个人,一个英国的,一个美国的,美国的这位刚好是电梯公司的工程师。

按照既定的思路走下去,不管如何改进,液压弹射器依然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重。美国海军研发的新一代H9弹射器要求能够把45吨重的物体加速到144公里/小时。或者是把20吨的物体加速到200公里/小时。就是这个H9弹射器,已经庞大到了连合众国号这样的超级航母都装不下的地步了。所以,美国海军的液压弹射器这条路已经基本走到头了。

美国人当然也不会在一颗树上吊死,他们还走了另外两条路,一条就是利用电力驱动弹射器,还有一条就是利用爆炸气体来驱动弹射器。电力这条路,在当时是根本走不通的,但是没想到在几十年以后,出现了突破,此处我们按下不表。另外一条路其实是美国从德国人那里搜刮来的黑科技。美国人还真是喜欢鼓捣这些开脑洞的奇思妙想。

不管是美国人还是英国人,他们都认为,再用钢缆滑轮系统,那是不行的。未来的弹射器,必定算一根长长的管子,用高压气体直接吹动活塞,用活塞直接拉拽舰载机。可是你想想,活塞是隐藏在管子里,如何能把舰载机和活塞连在一起呢,这个连接还需要非常简单,非常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管子外壁上开个槽。活塞从这个缝里伸出一根挂钩,直接挂在舰载机上。

V1导弹的弹射器

可是接下来的问题就让大家头疼了,在气缸侧面开个缝,难道不漏气吗?是啊,这就是美国人最头疼的问题啊。美国人不是搞到了很多德国人的黑科技嘛,去德国人哪里翻翻呗。你别说,德国人还真的研发过类似的技术,只是,这个弹射器算用来弹射V1导弹的,长度很小。德国人采用双氧水作为推进剂,双氧水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会迅速的分解出大量的氧气和水蒸汽。这点力气足够把V1导弹给弹出去了。V1的弹射器很简陋,活塞甚至都会被喷出去,没关系,德国人把活塞捡回来,洗洗涮涮,下次再用。双氧水算有腐蚀性的,还是要穿好防护衣。

德国人的这个弹射器核心部件就是一个侧面开缝的金属气缸,关键是活塞必须拖拽着一根封条,自己把这个缝给堵上。说白了,一根管子,前半截是没有高压蒸汽的,活塞以后,才是高压蒸汽,你只要把后半截给封上就行。说得通俗点,有点像是自封塑料袋,你一捏就封上了。

反正德国人要求不高,这东西也不是用来弹射大型舰载机的,V1导弹的重量才2吨,很小。美国人要求弹射器可以用来弹射重达45顿的轰炸机的。V1这个弹射器可以提供一个思路,但是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如美国人就不喜欢用双氧水来提供动力,双氧水太难伺候了。他们更倾向于火炸药,这东西来得快,马力大。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足以推动气缸里的活塞,把舰载机弹出去。

英国人就显得比较保守,他们可没美国人那么大的胆子。你忘了南云是怎么鱼雷换炸弹的?爆炸物堆在甲板上算好玩儿的吗?你倒好,甲板下边的用火药弹射器,你得预备一大堆火药,一颗炸弹下来,你的甲板还要不要了?不行啊,还是用蒸汽弹射器比较稳妥。反正军舰上也不缺锅炉,烧一锅蒸汽还是不算啥的。关键是,比火炸药驱动要安全多了。

英国人为啥会想到蒸汽呢?因为蒸汽弹射器跟火车的关系很密切。这一点你可能没想到。因为英国算火车的故乡,早期英国人开了好多的脑洞,走了不少的弯路,美国人因为是直接照抄,这段弯路,美国人根本没走过。所以,自然不会往这里想。

英国人一个叫平库斯的工程师当年曾经设计过一个“大气火车”,啥意思?就是用长管子里的活塞前方产生真空,屁股后边让空气流入,活塞被真空吸着往前跑,然后让活塞去带动列车运行。这种设计的好处就是车上算完全没燃料的,也没有发动机,不需要喷烟吐火,车辆也很干净,而且车还很轻。老爷太太们从乘坐,不会弄脏衣服。当然,这种系统需要分段设置泵站,一截一截的吸。你靠顶头的一台泵吸着跑几十里地,那根本不现实。

平库斯还组织了一个协会来推广他的想法,所以,当时在英国,法国和美国,真的有人建立了一小截试验线。美国纽约的那一条试验线只有几百米长,还不如游乐园的儿童火车呢。英国的南德温线算最长的一条试验线,就靠这种泵吸技术,列车居然能跑到每小时40英里,急速可以达到70英里。

不管怎么说,这种大气火车的关键技术,依然是侧面开缝的气缸。关键问题依然是如何密封。英国人靠活塞拉皮条来封堵开口,这根皮条很长,漏气难免。所以,这个大气火车的效率非常低,维护工作也非常可怕,老鼠把皮条给咬了,都能造成火车趴窝。所以,这东西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但是这段技术上的弯路,居然可以用在蒸汽弹射器上,这是当年的英国人想不到的。

所以,英国的工程师米切尔一直在研究这档子事儿,他也是拦阻索的发明人,他在1938年曾经拿出了类似的专利,但是后来被二战给耽误了。但是等到1946年,他真的接到海军的订单的时候,他还是另起炉灶。他终于找到一套封堵缝隙的被办法,别人都把密封条放在气缸外,他算放在气缸内部。活塞上带着一组滑轮,活塞一边走,这组滑轮一边在把密封条往开缝里塞,你就当这东西算个特殊的拉链算了。

最后,终于拿出了蒸汽弹射器的全套技术。现代蒸汽弹射器的构架,基本来自米切尔的设计。英国人生产了BSX-1蒸汽弹射器装在了英仙座号航空母舰,为了省事,他们并没有在甲板上开槽,而是把蒸汽弹射器直接装到甲板之上,然后在上边再铺了一层甲板。

英国人发现,这东西比以前的液压弹射器轻了不少,而且动力澎湃。效果真的不错。不过因为这个蒸汽弹射器实在算太给力了,冲击力可以达到400吨,如何减少对船头的冲击,就成了英国人下一步要做的事儿了。

英仙座号航母上安装了蒸汽弹射器

英国自然要和美国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成就,1952年,他们把英仙座号航母开到了费城的海军船厂。当时美国人还在准备火药弹射器的设计,他们的进度严重落后于英国人。人家英国人已经完成了890次弹射实验,其中有100多次是载人弹射实验。美国海军的高层自然也都来了,他们把自己拥有的各种喷气式飞机拉上去飞了个遍。那真是爽的不要不要的。在蒸汽弹射器的加持之下,F3D战斗机居然可以在顺风10节的情况下起飞。如果换了过去的H8液压弹射器,弹射同样的飞机,起码要有28~30节的逆风才行。

至此,美国海军航空部门的高层眼都直了,他们明确表示,这好东西我们马上就要。美国人大手一挥,买5套。尽管这时候BSX-1弹射器还不完善,弹射间隔长达20分钟,但是大家都看到了蒸汽弹射器的巨大潜力。

英仙座号在美国测试了140次,回到英国朴茨茅斯以后,拆掉了弹射器,成了一艘飞机运输舰,这艘老船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来嘛,美国人不但从英国买成品,还买专利,因为美国航母比英国的航母大多了。按照英国的原版设计,太小家子气啦。所以,美国人还是要自己设计的。

开口气缸

经过一次次的改进,现在蒸汽弹射器算有两个气缸的,活塞伸出来的挂钩也不是直接从侧面开缝伸出来,而是拐了个弯。这样的话,漏气更少。两个气缸一左一右,使出的推力可以并联起来,力气更大。即便如此,我们看到蒸汽弹射器在工作的时候,总还是有大量的蒸汽泄露出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蒸汽弹射器说起来原理很简单。但是工艺要求很高,你能做到尽量少漏气,也算是你的本事了。

后来,大家在船头上也安装了缓冲装置,毕竟你还是要减少弹射活塞的冲击力。这套系统才变得具有实用性。

第一艘安装了实用弹射器的是英国人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这已经是1955年的事了。飞机和弹射器的磨合还需要花不少的功夫。比如怎么把飞机挂到弹射器的挂钩上。液压弹射器时代都是用钢丝挂到上,美国人嫌麻烦,他们在飞机的前轮上安装了弹射的卡榫,直接就可以挂在弹射挂钩上。这样就省事多了。过去的螺旋桨式飞机往往算后三点式起落架,前边两个轮子,后边一个轮子,你想挂在前轮上,也没得挂。所以,只能用钢丝挂在机翼上。

所以,我们以前看到的航母,在船头总是有两只犄角一样的玩意儿。就是为了让飞机抛下弹射钢索以后,不至于掉进海里。没办法,蚊子腿也是肉啊,这东西也不便宜,为了这点事,还要让十几个壮汉子在甲板上伺候着。所以,美国人最后改进了弹射方式,现在的航母已经不再需要这个犄角了。

当然喷气式飞机的后边还有一根锚杆,就为了是拉住舰载机,以免飞机在弹射器力量不足的时候就被拉走了,这不行,一定要在弹射器功率爆表的一瞬间,释放飞机,才能让飞机以最短的距离起飞。这套机构,也是逐渐完善起来的。所以啊,弹射器是个系统工程,零七八碎的事情很多。但凡有一件不到位锚,就严重影响效率。

在二战以后,美国维持着海上霸主的地位,他们有钱建造最新最好的航母,英国人算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尽管斜角甲板和弹射器都是英国人发明的,但是最后,英国人自己也没钱玩儿了。能玩弹射器的也就逐渐只剩下了美国一家。当然,美国人也一直在改进弹射器,蒸汽弹射器总是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这事儿太麻烦了,如果我们不用蒸汽,而是用喷气发动机的燃气,这不是就能省不少事呢?这个思路其实就是美国人当年火药弹射器的一种升级与延伸。

美国人在50年代还真的给搞出来了,但是当时蒸汽弹射器已经完全抢了风头,最后这个技术也就不了了之了。到现在,还有人在提出新的燃气弹射器的技术方案,但是大家对这个技术路径提不起多少兴趣。弄来弄去,还是开口气缸嘛。如今风头最强的已经是电磁弹射器了,电磁弹射器走的就是另外一条路径,跟开口气缸没啥关系了。这条路,我们以后在讲中国自己的航母的时候,再来讲。

现在喷气式飞机的航母起降都解决了,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这座海上机场的运作效率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又是英国人。我们下次再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万石之弓解读航母弹射器的秘密
弹射器
舰载机滑跃起飞的优劣
舰载机飞行员是这样炼成的
舰载机弹射起飞的前世今生
红色“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陨落(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