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茹志鹃培养王安忆

《王安忆研究资料》出版,里面收了茹志鹃一篇文章:《从王安忆说起》。文章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却没有发表过,是今年王安忆从母亲的遗稿中发现,交给我的。

  文章主要是回答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培养王安忆的?”母亲是作家,女儿又成了作家,人们好奇,提这样的问题,也很自然。

  “于是我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重重复复地说明:我有三个孩子,假如我能够培养作家的话,我就要培养三个,而事实上老大是一个教师,一个较好的语文教师;老三是个售票员,是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可见王安忆并不是我所能培养得出来的。”

  看怎么理解“培养”这个词。其实还是有培养。茹志鹃特意说到的,有这么几点。

  一是教育上的。“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除了给他们吃饱、穿暖之外,还给了他们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认为这在目前盛行'实惠’价值观的时候,提一提是必要的。给孩子一些感情上的、文学上的熏陶。孩子们还小的时候,背过一些唐诗宋词,先是背,然后让他们懂一些诗里的意境。这千万别误会是让他们死背书本,我曾在深夜里,听见过邻居叱责、威逼孩子做功课的声音,只听大人的怒骂,甚至动手打,却听不见孩子一点声音,连饮泣的声音都听不见。这样'关心’孩子的功课,其效果不知怎么样。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人、孩子都十分疲劳,一看见做功课,都认为是一件苦事,一件恐怖无比的事。”

  二是对写作才能的发现。王安忆刚过了16岁的生日就去淮北插队,母亲除了每月寄10元钱给她吃饭之外,便是一星期写两封长信,“她也给我两封信,信里写了她的劳作,生活,环境,农村里的小姐妹,老大爷老大娘,写他们对自己的爱惜,也写他们发生的纠纷。我发现她写的这些平常的生活情景,生动,亲切,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人看了就难忘。她写的有些事,我直到现在也还记得。比如她们下工回家以后,农村生活的寂寞、刻板,一旦听见井边有人吵架,于是在挑水的丢下水桶,在切菜的丢下菜刀,纷纷赶出去看,结果,人家不吵了,大家就叹了一口气,不无遗憾地又纷纷回到屋里做饭。有一年的春天,她写信来说:乡亲说燕子不来做窝,这家人一定是恶人,要倒霉的,而她住的那屋子,梁上还是空的。过了几天她来信报告说:今天早上我一睁眼,就看见梁上有燕子来做窝了。她写了一些小事,但从这些琐琐碎碎的事里,我了解到她的生活,她的思想感情,甚至她的形象,都能透过纸感觉到。”

  三是不管。王安忆在北京文讲所学习时,曾把她写的《幻影》寄回来给母亲看。“我就写了长长的一封回信,详尽地提了意见。”王安忆的父亲却说,“你不要管她,让她自己去摸索,去走路。”这话给茹志鹃一个提醒:“我提这些意见为什么呢?无非是要她照自己的意见写,要把她纳入自己思路的轨道上来进行创作。这篇如此,以后呢?篇篇如此吗?这有利吗?这对我对她不都是一件苦差,一件累极的事?想到这里,我便立即又追了一封信去,收回前信的意见,要她照自己的想法写。从这时开始,我基本不看她的初稿。弄到后来,连她已经发表、或者已经得奖的作品都来不及看了。忠实的读者倒还是她的爸爸。”

  “回想起来,'不去管她,让她自己去探索,去走路。’这恐怕和王安忆在创作上较快形成自己的一种表现方式有点关系。在她的成长道路上,我如果有点作用的话,这恐怕要算一功。”

  茹志鹃谈到的这几点,对应着王安忆成长的不同阶段。

教育是生命的相互成全

张家港互成学吧,教育的另一种选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女作家,王安忆
王安忆:张爱玲是冷眼看自己,我是热眼看自己
你叱责孩子吗?注意,“叱责”要讲究技巧
打造气质女性:适合女性阅读的书籍
现代才女(27)王安忆
王安忆:《长恨歌》不是我最好的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