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注释

〔1〕 参见列宁《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国外支部代表会议》、《关于自己的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的失败》(《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9、163—169、297—303页)和《俄国的战败和革命危机》(《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1—35页)。列宁这些著作是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五年间针对着当时的帝国主义战争而写的。并参见《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六章第三节《布尔什维克党在战争、和平与革命问题上的理论和策略》(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5—192页)。

〔2〕 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革命军讨伐广东境内军阀买办势力的革命战争。一九二四年十月,革命军歼灭了勾结英帝国主义在广州发动叛乱的买办豪绅武装——“商团”。一九二五年二月至三月,革命军从广州东征,打败了盘据东江的军阀陈炯明部队的主力。六月,回师消灭了盘据广州的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部队。十月至十一月,举行第二次东征,最后消灭了陈炯明的军队。同时,革命军分兵南征,讨伐盘据广东西南部的军阀邓本殷。在上述这些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都英勇地站在战斗的前列,并且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热烈地支援革命军。这些战役的胜利造成了当时广东统一的局面,为北伐战争建立了后方基地。

〔3〕 见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7页)。

〔4〕 参见本书第三卷《学习和时局》一文的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四部分。

〔5〕 一八九四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小团体,叫做兴中会。一八九五年清朝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以后,孙中山依靠兴中会联络民间秘密团体会党的力量,在广东组织过两次反对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即一八九五年的广州之役和一九OO年的惠州之役。

〔6〕 一九O五年,兴中会同其他的反清团体华兴会等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采用了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政纲。在同盟会的领导与影响下,革命党人联合会党、新军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其中主要的是:一九O六年的萍乡浏阳醴陵之役,一九O七年的潮州黄冈之役、惠州之役、钦(州)廉(州)之役和镇南关(今广西友谊关)之役,一九O八年钦(州)廉(州)上思之役和云南河口之役,一九一O年的广州之役,一九一一年的广州之役和武昌起义。

〔7〕 见本书第一卷《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注〔3〕。

〔8〕 一九一二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同当时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实行妥协。一九一三年,袁世凯派军队南下,企图消灭在江西、安徽、广东等省的国民党势力,孙中山曾经发动武装的反抗,但是不久就失败了。一九一四年,孙中山鉴于对袁世凯妥协的失策,在日本东京另行组织中华革命党,以表示同当时的国民党相区别。中华革命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积极开展武装的反袁运动,主要的有:一九一四年湖南郴县、桂阳等地的起义,广东惠州、顺德等地的起义和一九一五年上海肇和军舰的起义。一九一五年十二月袁世凯称帝,蔡锷等反袁势力在云南发动讨袁战争。孙中山是当时武装反袁的积极鼓吹者和活动者,他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人又在广东、山东等地发动了反袁的武装起义。

〔9〕 一九一七年孙中山和在他影响下的海军由上海到广州,以广东为根据地,联合当时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的西南军阀,组织反段的军政府。

〔10〕 〕一九二一年,孙中山在广西桂林进行北伐的准备工作。一九二二年移驻广东韶关,正式出师北伐。由于部下陈炯明勾结北洋军阀举行叛变,这次北伐没有取得成果。

〔11〕 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一九二六年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在一九二七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以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革命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廖仲恺任校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经先后在这个学校担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为当时的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的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

〔12〕 谭延闿(一八八O——一九三O),湖南茶陵人,清末翰林。原主张君主立宪,后附和辛亥革命。他在一九一二年参加国民党的阵营,反映了湖南地方势力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O年期间,他先后当过湖南省的都督,省长兼署督军,督军、省长兼湘军总司令等职。

〔13〕 进步党是一九一三年梁启超、汤化龙等组织的政党,当时它在政治上依附当权的袁世凯,曾经组织过内阁。一九一六年,进步党演变为“研究系”,又依附当权的段祺瑞,在一九一七年参加了段祺瑞组织的内阁。

〔14〕 见本书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1〕。

〔15〕 段祺瑞(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安徽合肥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他是袁世凯的老部下,在袁世凯死后曾经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

〔16〕 政学系原是对一九一六年由一部分国民党右翼分子及进步党分子组成的官僚政客集团——政学会的通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它勾结南北军阀,反对孙中山。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前后,该系一部分成员先后投靠蒋介石,帮助蒋介石建立和维持反革命统治,又成为国民党内的派系之一,其主要成员有黄郛、杨永泰、张群、熊式辉等。

〔17〕 青年党,即“国家主义派”的中国青年党。见本书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注〔1〕。

〔18〕 这里主要是指以共产党员叶挺为首的独立团(见本书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注〔18〕),以贺龙为首的第二十军,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

〔19〕 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7〕。

〔20〕 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39〕。

〔21〕 参见本书第一卷《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注〔8〕。

〔22〕 指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最主要的任务。

〔23〕 指一九三一年一月七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陈绍禹等人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通过这次会议取得了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了长达四年之久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

〔24〕 参见本书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本书第三卷《学习和时局》一文的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四部分。

〔25〕 参见本书第三卷《学习和时局》一文的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

〔26〕 韩复榘,原来是长期统治山东的国民党军阀,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刘峙,蒋介石的嫡系,原来在河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负责防御河北省境内平汉铁路沿线地区。这两人在日本侵略军进攻的时候都不战而逃。韩复榘于一九三八年一月被蒋介石以失地误国罪处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伐战争:实力悬殊的对决,北洋军阀七十万人被十万北伐军击溃
人民军队为何战无不胜
初2023届寒假历史第15练——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文看明白的国民党的前世今生
北洋军阀(9):革命风雷
他是国民党元老,却受邀参加开国大典,为何在1958年被判死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