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的“伏毒”学说可广泛用于指导多种疑难急重症的临床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发病符合“伏毒”致病的特点,且其“毒”具有特定性,屡治屡发。
·应用“伏毒”学说指导NMOSD的中医治疗,首需辨毒的病理性质,再辨邪正缓急及其动态变化,而把握正与邪的动态变化并施以合适的治法是中医治疗NMOSD的要点,其中对其缓解期即毒伏之时的有效辨治是延缓疾病发展的关键。
视神经脊髓炎(西医称为NMO)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脱髓鞘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其临床特征为视神经与脊髓同时或相继受累,常与免疫性疾病并见。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联盟将临床受累局限,不完全符合NMO诊断,但潜在发病机制与NMO相近的相关疾病定义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
周仲瑛在对急难病症的辨治时提出了“伏毒”学说,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诊疗方向。“伏毒”是指内外多种致病的邪毒潜藏人体某个部位,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病理特征,其致病范围广泛,包括了外感及内伤,多属急难病症。NMOSD是一种急难重症,呈反复发作,本病精亏为本,邪伏体内,外因引动伏邪,产生虚实之变,引起发作,其发病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特点,可用“伏毒”来阐述其中医病机。
“伏毒”的由来
“伏毒”概念是以“伏邪”及“苛毒”为依据而提出的。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是清代以前医家意会但未经归纳的理论。《五十二病方》所载“产时居湿地久”致“婴儿索痉”,最早描述了伏邪引发的临床症状。“伏邪”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当季感外邪,邪伏体内,后而发病。《灵枢·贼风》曰:“有故邪留而未发。”认为“伏邪”是人体感受邪气伏于血脉、分肉中,处于未发之态。“伏邪”在古代文献中多以伏气、伏火、伏热、伏寒、伏温、伏痰、伏阴、伏阳等字样出现,直到明末吴又可《温疫论》中首次提出了“邪伏膜原”之说,并形成了针对“伏邪”的诊疗方案。清代“伏邪”研究逐渐深入和趋向成熟,如刘吉人《伏邪新书》中提出了“伏邪”治法,兼顾扶正祛邪,并将伏邪”的概念扩大到六淫伏邪。王燕昌《王氏医存》曰:“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指出了“伏邪”的致病因素。伏邪理论作为病因学的重要内容,广泛用于解释多种疾病的病机,对这些疾病的中医诊疗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苛毒指急重的毒邪,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文中曰:“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金匮要略心典》曰:“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
“伏毒”便是“伏邪”与“苛毒”两个概念结合衍变而来。“伏毒”是指内外多种致病的邪毒藏伏于人体某个部位,邪毒遇感诱发而导致发病,诱因可有外感、饮食、情志、胎产等,其表现毒性猛烈,病情急重,或迁延反复难愈,是由里外发,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始显的特点。其病性既有隐伏、缠绵、暗耗,属阴的一面,又有暴戾、杂合、多变,属阳的一面,且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伏毒”为病总以人体正气不足,脏腑气血亏损为前提,正虚则是“伏毒”的基础,虚实错杂、阴阳交错,从而导致“伏毒”致病复杂而难治。
“伏毒”与NMOSD
从“伏毒”学说看NMOSD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NMOSD患者血清中发现了AQP4抗体,使其作为一种与MS相区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QP4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水通道,对中枢神经系统液体稳态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双向通道在星状细胞足高度表达。AQP4抗体与星形胶质细胞突触表面AQP4相结合,结合体激活补体系统,使血脑屏障破坏,星形胶质细胞受损,继发脱髓鞘病变,B细胞亚群、T细胞亚群、补体以及各类细胞因子等在此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临床上有许多AQP4-IgG阴性的病例,这些患者大多表现为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阳性,而血清抗MOG阳性患者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未能检测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故推测此类患者有严重的脱髓鞘但没有明显星形胶质细胞损伤。但有研究表明,MOG-IgG主要作用于少突胶质细胞,但在补体存在的情况下,MOG-IgG也能诱导星形细胞损伤。
从“伏毒”理论来看,AQP-4抗体及MOG抗体即为“毒”,引起血瘀、痰湿、热蕴等标实证,而体内固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补体及各类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了其过程,本质是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即人体正气亏损,肝、脾、肾之不足,为本虚证。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二气偏虚则受于毒,正气的亏损即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毒邪趁机伏于人体,伺机为病。所以说,因人体脏腑亏虚、精气不足,“伏毒”便得以潜伏于人体之中,蕴蓄不解,每受诱因而触发,引起NMOSD发作,损耗气血津液,戕害脏腑功能。
从“伏毒”学说看NMOSD的临床特点
NMOSD的中医病名主要以其临床症状命名,属于西医的多发性硬化。该病以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物变色为主要症状,称之为“暴盲”“青盲”“视瞻昏渺”;以运动障碍、无力、肌肉萎缩为主症,称为“痿证”;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称为“痹证”等。虽然本病首发时运动障碍、视力下降、感觉异常多见,但复发则以肢体无力最为普遍,故以“痿证”作为其中医病名较为恰当。
NMOSD患者有复发-缓解性病程,第一次和第二次发病之间的平均时间多小于1年。在缓解期,“伏毒”隐藏于人体中,逐渐壮大,损伤脏腑精气,暗耗气血津液,每受诱因而触发,使疾病进入急性发作期,造成脏腑功能的巨大损伤,病情发作与潜隐交替,邪正消长多变,这体现了“伏毒”暗耗及多变的特点。NMOSD患者精亏为本,毒伏体内,外因引动伏毒,造成阴阳虚实之变,引起发作,其发病“伏而不觉,发时始显”,治疗困难,屡治屡发,正虚毒恋,且发病暴戾、症情多样,往往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伏毒”理论指导下NMOSD的中医诊疗思路
“伏毒”深伏隐匿,随气血走窜,因而缠绵难治。根据“伏毒”理论,NMOSD中的“毒”属内生之毒,其毒具有特异性,其病位在于脊髓与脑,涉及肝、脾、肾三脏,所以对于NMOSD的诊治,应首辨毒的病理性质,再辨邪正之缓急及其动态变化,其治疗原则为祛毒护正、化解透托。
NMOSD的毒属阴毒,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曰:“阳毒非必极热,阴毒非必极寒。邪在阳者为阳毒,在阴者为阴毒”。阴指的是病位深入在里,并不是指其寒热,阴毒的病理性质可为寒证、热证及寒热错杂证。症状伴有面红发热、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小便短少色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为毒属热者,主要治以清热解毒、润养经脉,方可选用清燥救肺汤,热毒较重者可加用黄连、栀子、大青叶、鬼箭羽、漏芦、鬼针草、青黛等;热毒病久出现眩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月经不调、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说明毒伤及肝肾之阴,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选虎潜丸加减。对于毒属寒者,多为久病损阳而致阴阳两亏,出现怕冷、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治以温补脾肾、散寒解毒,可选用补骨脂、吴茱萸、干姜、附子、细辛等。寒热错杂需辨其寒热关系,再选方用药。阴毒多成瘀入络,本病存在肝、脾、肾的亏损,且病程较长,久病多痰瘀,其毒多夹杂血瘀与痰湿。临床若患者出现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有瘀点,说明血瘀较重,兼以补气活血,可加用补阳还五汤;若患者胸痞呕恶,身体重浊,说明内有痰湿,可治以化痰祛湿,加用苍术、黄柏、竹茹、石菖蒲等。
作为复发-缓解性疾病,若急性期患者毒邪亢盛,正气大败,阴阳暴脱,应首先顾护正气,大补阴阳,待正气恢复方可攻毒。配合激素冲击治疗时,可配伍玄参、麦冬等滋阴降火的中药以缓解激素造成的阴虚阳亢。缓解期毒伏藏于脏腑经络中,蛰伏氤氲,静待肆虐,此期根据“缓则治本”的原则,以顾护正气为主,同时需散毒搜络。对于NMOSD缓解期的治疗尤为重要,一方面补益本虚,提高机体御邪能力,另一方面搜络攻毒,趁其蛰伏修养之际加以打击,可以滞缓正渐虚毒渐亢的动态变化过程,减少疾病的复发,延缓疾病进展,从而保护神经脏腑功能。(陆韵薇 于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