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给邪以出路”治法探析
userphoto

2023.04.05 广东

关注
清代周学海所著《读医随笔卷四用药须使邪有出路》曰:“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邪为引起人体气血阴阳失调的不正之气,凡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皆属致病之邪。当邪气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时,祛邪外出则对治疗疾病至关重要。而欲祛邪,当予邪以出路。正如《黄帝内经》所言:“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汗液、呕吐物、二便等皆为人体祛邪外出之载体,通过汗、吐、下等治法可令有形或无形之邪随有形之物排出体外,邪一去则正自安。仲景在《伤寒论》中更将给邪以出路的思想详之尽之。
     然笔者以为,汗吐下等治法其实质是治病祛邪的一种手段,各治法皆旨在给邪以出路,即为开邪路。邪之出路根据祛邪方式可分为五,即外路、上路、前路、后路、络路。本文拟从开邪路的角度对《伤寒论》中治法治则总结如下。
     1、开外路:发汗祛邪
     所谓外路即玄府之路,其位在表,其邪在外,当汗而发之,故通过开腠理、调营卫以发汗来解除肌表之邪,此为开外路。
     1.1辨证方药
     当邪犯肌表,损人正气,正邪交争,正胜邪衰则邪去正安。故当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而为病,应及时利用人体发汗的机能,开腠理、调营卫、宣肺卫以治表邪,使在肌表之邪以汗解之。在《伤寒论》中对桂麻类发汗剂的记录无不详细。
     伤寒邪实无汗者,以麻黄类方峻汗;中风表虚汗出者,以桂枝类方缓汗;表郁轻证之寒热交作如疟者,以桂麻合方小发汗。此以药汗而汗。若邪盛气滞,药力受阻,亦可配合针刺,疏通经气,激发人体正气,使汗出邪解,如《伤寒论》中第24条“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2汗与不汗
     观伤寒全书,有论可汗者,亦有论不可汗者,汗者无论以药汗,或以针汗,皆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汗出过多,抑或不可汗而汗之,则易伤阴损阳,多生变证,病必不除。《圣济总录》曰:“病有表里,汗有宜否,若不须汗而强与汗之者,将耗其津液。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邪气深而经络传变,势如风雨,何可当也。”故汗与不汗,临证当细心辨之,不可妄自臆测而他变。
     1.3不汗致汗
     汗法有麻桂法之发散而汗,亦有不发汗而致汗。
     一如柴胡法之疏化调达,论中第230条曰“上焦得通……身濈然汗出而解”,小柴胡汤本非发汗剂,却能汗解。正如赵绍琴所述汗法除了指发汗亦指得汗,即通过调理气机,宣畅三焦,使营卫调和,肌腠舒畅,玄府开阖正常,以达渍渍汗出。小柴胡汤和枢机、调胃气,上焦得通则肺气得以宣发,胃气因和则化汗有源,故能汗出而解。
     二如393条枳实栀子豉汤之清热行滞。差后劳复者,邪热复聚胸膈胃脘,上中二焦气机痞塞,本方非发汗之剂,但要求药后“覆令微似汗”,方可达到邪去热清、郁滞宣通、气行中畅的效果,进而三焦升降调畅,表里气机协调,故能作汗而使邪去正复病解。
     三如第216条云:“阳明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阳明热入血室,与瘀相结,血分热盛不能透发于外而熏蒸于上,故但头汗出而身无汗。期门乃肝经募穴,血室隶属肝脉,期门虽非风池风府之类发汗之穴,却可疏利肝胆之气而泻血室邪热,使营卫调和、热泄汗出而病愈。
     四如第49条、93条、192条,阴阳营卫自和者自汗出而愈。
     上四者为非发汗而致汗,以达到阴阳调和而愈的典型。故笔者以为,发汗是一种治法,而汗出是我们寻求的目的和结果,使邪从汗路出才是开外路的治疗结果。故开外路并非独指发汗,亦是其他可致阴阳调和、汗出而解的治法。
     2、开上路:畅通上路,顺势而越
     所谓上路即口鼻耳目等孔窍之路,其位在上,其邪在上,因而越之。故以涌吐之法等来排泄秽物浊气、祛除邪气,此为开上路。
     2.1顺势而吐
     诸邪实者,或寒、或热、或痰、或食、或痈脓,壅滞胸中或冲逆于上,欲吐不得吐,皆可顺其势而吐之。纵观《伤寒论》全书运用吐法者多以上焦胸膈邪实为主,且多以具有酸苦涌泻作用的瓜蒂为主药。
     最具代表性的为瓜蒂散证,如166条,因胸中痰食阻滞、自下上越而致“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355条,因痰食之邪阻遏胸阳不达四末而“手足厥冷”,影响中焦而“心下满而烦,肌不能食者”,此方以瓜蒂苦寒,催吐下水,赤豆利水排痈肿脓血,豆豉解毒除烦,共成催吐祛毒之剂;再如324条:“饮食入口则吐……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人体限于自身机能,欲吐不得吐,病邪只得壅于胸中不得出,上实则拒纳,因而饮食入口则吐,但心中温温欲吐而不能吐。
     诸如此类上实之症,皆可予瓜蒂散因势利导,涌吐胸中邪实。此用药以催吐也,而又有自呕者,不宜止之,亦给邪以出路是矣,如376条:“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然而吐法虽可祛邪,也易伤正,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虚实。故吐法只可用于实证,虚者禁吐,如若不可吐而吐之,必耗伤人体正气致生变证。
     2.2上越而出
     除此之外,栀子豉类方后有云“得吐者,止后服”,故有医家认为此类方为涌吐剂,然临证时少见发生呕吐者,现代学者多趋同于此非涌吐剂,吐与不吐,在于病势。
     栀子豉汤方证为邪热留扰胸膈,郁遏上焦而不得宣泄,病位在上,病势向上,郁火当清之、发之。方中栀子体轻上浮,轻中有宣,借豆豉“轻浮上行”之性引药于上,临床运用栀子豉汤当取其开胸膈、宣郁热、上越而出之意。故笔者认为开上路非着眼于吐与不吐,邪有上越之势,即当畅通上路,并顺其势而越之。
     3、开后路:泻下而出,引而截之
     所谓后路即谷道之路,其位在下在后,其邪在下,当引而竭之,故自下利,或以泻下药使肠中积滞、体内瘀血、水饮等邪实从后关下利而出,此为开后路。
     3.1下利祛秽
     《伤寒论》中下法最多用于阳明病胃家实者,其人因阳气素盛,胃有宿食,燥结于里,或因汗吐下太过,津伤化燥,邪气入里成实而致腑气不降,故可通便泻下,荡涤胃肠,推陈致新,使邪随腐秽而去。
     如三承气汤之峻药攻下法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其中腹满痛拒按、肠中燥屎者,以大承气汤祛大热除大满;腹大满不通,热不潮,大便硬,“满”重于“热”者,以小承气汤缓下消胀;胃中燥热,大便干,“热”盛于“满”者,以调胃承气汤以和胃燥。
     另有非阳明热结所致者,如发汗太过、津液内竭而致胃中燥、大便干,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土瓜根及大猪胆汁以导之;再如年老体虚、素来津亏或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即脾约者,当以麻子仁丸润下。
     除阳明病外,还有少阴病三急下证,因少阴病本就津液虚衰,阳气不充,而致脉微细,但欲寐;若在此基础上出现因虚致实,邪从燥化,则在津亏阳衰基础上更加耗伤津液阳气,则便可能导致真阴耗竭,此时必须急下存阴,荡涤实邪方能邪去正安。由此可见大便不下的情况多样,证候、病机不同,施用的下法亦不同,医者当明确辨证与鉴别。
     3.2化瘀逐水
     此外,瘀血、水饮所致的瘀血证、结胸证亦为邪实结于里,需攻下而除之,所用方剂往往较承气类方猛烈。如瘀热轻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宜桃核承气汤;重则少腹硬满,其人发狂,以抵当汤、抵当丸祛陈固久瘀之血;而水结之证,热实结胸者“心下痛,按之实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治以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寒实结胸者,无热证,以三物白散温寒逐水;饮停胸胁者,“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以十枣汤攻逐水饮。凡里实者,或燥屎,或血结,或水结,当下之,燥结得除、瘀血得下、水饮得去,病情自有转机。
     3.3祛湿升阳
     另有不泻下而能下邪者,如第278条:“暴烦下利……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未使用泻下剂而自下利,此下利为祛除湿浊的一条通路,是“脾家实”的外在表现,清阳得升,浊阴得降,腐秽自下。可见诸如此类脾虚湿滞之病证,临证可通过健脾助运,恢复脾阳,开后路以泄利湿浊腐秽。
     3.4通利三焦
     再如第230条小柴胡汤证,津液得下、大肠濡润而大便通,为下路得开的表现,虽未泻下,却以通利三焦之法使津液布达而通便。因此笔者以为开后路,亦非着眼于是否运用泻法,当以邪之病位病势而运用适当方法使邪从后路而出。
     4、开前路:渗泄利水
     所谓前路即净府之路,其位在下在前,水性趋下,当渗泄而利之,故以利小便法使水湿之邪从前关渗泄而去,此为开前路。
     4.1利水化气
     在《伤寒论》中多用甘淡的药物如茯苓、猪苓等来渗利水湿,如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之类。五苓散常见于因太阳病汗不如法,表邪不尽,影响气化,气化不行而水蓄下焦的太阳蓄水证,如71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水不下行则气不外达以致表邪仍在,故当利水以和外;亦可见于太阳蓄水,下窍不通,水逆于上而作吐之水逆证,如74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也可见于内有停水,水阻气滞,心下因水作痞之水痞证,如第156条“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还见于霍乱病中“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用五苓散表里双解,通阳化气,利小便以实大便。其次有猪苓汤证,因热邪伤阴、与下焦水液相结,如223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治以猪苓汤清热利水之中兼补阴分之不足。
     4.2通调水道
     若因少阴阳虚不能制水,寒水泛滥,在上则“心下悸,头眩”“或咳,或呕”,在下则“小便不利”“或下利”,充斥周身则“四肢沉重疼痛”“身瞤动,振振欲擗地”,须得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除此之外,汗下后水邪内停表不解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当利小便,“小便利,则愈”。大病瘥后水邪凝聚,“从腰以下有水气”之牡蛎泽泻散证,当利小便,但此方破结逐水之力强,当“小便利,止后服”。第236条湿热发黄之茵陈蒿汤证,因热与湿结,郁阻于内,熏蒸于外,热不得越则“身必发黄”如橘子色,湿不得泄则“小便不利”,也应利小便而退瘀黄、祛湿浊。
     可见,小便不利,主要责之水邪内停,水无出路,停蓄于内,则致病变化多端,诸如五苓散证之淡渗利水、猪苓汤证之清热育阴利水、真武汤证之温阳利水,牡蛎泽泻散证之散结逐水,茵陈蒿汤证之清热利湿退黄,均以通利小便,使邪随小便而去,水道通调,邪有路可出,则诸症可除。
     以上为用淡渗利水之品使邪从前关渗泄,而又有理中汤之类,也可使寒湿从下泄利而出。如第195条“欲作谷疸”及259条太阴发黄之证,太阴脾寒,谷不化则“食难用饱”,水不化则“小便难”,虽有论无方,从“于寒湿中求之”可知,当治以温利化湿之法。
     5、开络路:邪随血解
     所谓络路即血络之路,其位为脉,其邪在血,故以肌衄、鼻衄、尿血、便血、妇人经血等方式载邪外出,此为开络路。
     一为邪自鼻衄而解。如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以及46条服麻黄汤后“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伤寒表实,未经发汗,或汗后不解,邪气充斥体表,外郁卫阳,内迫营血,卫闭营实,郁闭至极则自衄而泄。即所谓“衄以代汗”,均为“阳气重故也”。
     二为邪从便血而解。如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太阳表证经久不愈,邪与血结于下焦,结于血分则邪热扰心,出现其热如狂,结于下焦则少腹急结。瘀结尚浅时则可“血自下,下者愈”。
     三为邪随经水而解。如145条:“妇人伤寒……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妇人伤寒未解,又遇经水来潮,血室空虚,邪热内乘,热入血室,然经水适来而不断,如无犯胃气及上二焦,邪热自可随经水而泄,病乃愈。
     祛邪理论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理论之一,仲景所著《伤寒论》详尽论述了诸多祛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强调了给邪以出路的思想。邪者,既来之有路,必出之有道,开通邪路,使之或随汗解,或随吐解,或随下解,或随小便而解,或随血解。邪有路可出,则正复而病愈。
     6、医案举隅
     李某,女,51岁。初诊日期:2019年3月20日。
     患者因左前臂皮疹1周就诊。症见:左前臂内侧皮肤大片泛红伴鳞屑,干燥,瘙痒,搔抓后破溃处少许渗液,肤温不高,搔抓时觉患处皮肤发热,自涂硝酸咪康唑乳膏后症状无缓解;无恶寒发热,无汗出,无口干口苦;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舌边齿痕、苔白水滑,脉细。
     辨证:太阳阳明合病;治法:解表散邪,清热利湿;方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处方: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甘草12g,当归15g,赤芍20g,升麻20g,蝉蜕5g,荆芥10g,白花蛇舌草10g,土茯苓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药渣煎水浸泡患处。
     复诊(3月27日):皮疹明显好转,皮肤泛红、瘙痒、干燥脱屑诸症已除,现皮疹已愈无所苦。
     按:此案证属阳明湿热兼太阳表邪困束。因感受外邪,困于太阳肌表不解,故出现皮疹、皮肤瘙痒;又察其舌淡、舌边齿痕、苔白水滑,可知水湿素盛,郁久可化热;表邪困束,使湿热内蕴不得外越,泛滥肌表则可见皮肤发热泛红、干燥脱屑、渗液。治当表里双解,然患者已现阳明湿热征象,若单纯麻黄桂枝解表,恐致里热燔灼。遂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清热利湿兼宣散表邪,去杏仁、生姜、大枣辛甘温以防助热,加升麻、蝉蜕、荆芥增强疏风解表散热之功,同时用赤芍、当归养血润燥,白花蛇舌草祛风除湿,土茯苓清热解毒祛湿。诸药相合,解表而不助热,清热而不碍养血。以汗法祛表邪,同时清利阳明湿热。表解湿去,故皮疹渐愈。(罗颖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临床十讲】阳明病实证之攻下法
常规方证
《伤寒九十论》——夜间不眠证
任应秋:病邪须有出路
《千金翼方》 > 卷第九·伤寒上 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
名医论方十三、 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方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