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伟正治疗内伤发热案三则
userphoto

2023.04.21 广东

关注

全国名中医孙伟正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中医理论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临床过程中辨证治疗内伤发热疗效显著。现将其治疗内伤发热验案3则介绍如下。

内伤发热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以低热为主,有时高热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内伤发热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辨证候之虚实,但内伤发热属虚者居多,临证时可针对病情补益气血阴阳,以促进脏腑功能及阴阳平衡的恢复,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解表及苦寒泻火之剂,以致耗气伤阴或伤败脾胃。

医案一 血虚发热案

徐某,女,62岁。2013年7月5日初诊。反复发热4月余。症见:低热,面色无华,唇甲色淡,乏力,活动后心悸气短,头晕,关节疼痛,失眠多梦,饮食和二便尚可,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诊断:(血虚发热型)内伤发热。

治法:养血益气,佐清虚热。

方用归脾汤加减:黄芪5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5g,茯苓15g,远志15g,酸枣仁15g,龙眼肉15g,木香5g,炙甘草10g,阿胶15g,鸡血藤20g,白薇15g,地骨皮15g,银柴胡15g。7剂。常法煎服。嘱患者注意生活调护,以防外邪乘虚而入。

7月12日二诊:患者发热,最高体温为37.8℃,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症状略有好转,饮食和二便尚可,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继服上方7剂。

7月19日三诊:患者低热,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症状缓解,饮食和二便可,舌质淡、苔白,脉细。上方去白薇、地骨皮和银柴胡。7剂,水煎服。

7月26日四诊:患者无发热,无明显乏力和心悸气短,睡眠、饮食和二便可,舌质淡、苔薄,脉细。患者停服汤剂,予归脾丸,每日3次口服。嘱其每半月来诊,监测血常规。

按孙伟正认为导致内伤发热的病因有虚实之分,实者有气滞、血瘀和湿郁之别;虚者有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之分;也有因虚致实及邪实伤正者,其临床表现既有正虚,又有邪实,而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亦属常见。其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其病位在五脏,可因病机不同,分别伴有气滞、血瘀、湿郁或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表现。

患者为老年女性,病程日久,长期饮食失调,偏食,素食,且食量小,脾虚失于运化,气血化生无源,脏腑功能失调,日久导致血虚,营血亏虚,阴虚不足,阳气偏盛,故见发热。血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养,则见面色无华,乏力,心悸气短,头晕和关节疼痛;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故见失眠多梦;舌质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血虚不足之象。

《证治汇补·发热》指出:“血虚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故用归脾汤以补气养血,佐清虚热,使血足阳平,则虚热自退。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心;阿胶、鸡血藤补血和血;茯苓、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白薇、地骨皮和银柴胡清退虚热;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诸药共奏补气养血,清退虚热之效。患者初诊时在归脾汤加减的基础上,合用清退虚热的白薇、地骨皮和银柴胡,热退之后则继续应用归脾汤以调理脾胃,促进血液的化生,并在随访时嘱患者坚持服用归脾丸以巩固疗效,经过适当的调理,疾病痊愈。

医案二 气虚发热案

牛某,女,45岁。2014年5月15日初诊:间断性发热、乏力、头晕1年余,加重5天。症见:语声低微,面色潮红,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形体消瘦,纳差,寐差,易感冒,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诊断:(气虚发热型)内伤发热。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药:黄芪50g,党参15g,白术15g,甘草15g,陈皮15g,当归15g,茯苓15g,砂仁(后下)15g,酸枣仁15g,夜交藤15g,柴胡10g,升麻10g,防风5g。7剂,常法煎服。嘱患者防外感。

5月22日二诊:患者体温略有下降,最高时为37.6℃,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症减轻,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脉细弱。原方减酸枣仁、夜交藤,7剂,水煎服。

5月29日三诊:患者无明显发热,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症状缓解,睡眠、饮食和二便可,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效不更方,继服上方7剂,水煎服。

6月4日四诊:患者无发热,余症大减。停服汤药,予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口服,连续服用1个月。患者治疗后发热、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消失,半年内未复发。

按孙伟正指出调理阴阳,补虚泻实是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虚证者,补气血阴阳的不足以消其虚火;实证者,宜视肝郁、湿阻及瘀血之异,分别行气、化湿、活血,祛除病邪以清其实热;虚实夹杂者,则需分清主次,兼而顾之。

患者间断性发热1年余,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虽多次应用抗生素,但效不显,反复发作。患者以发热为主证,劳累后加重,伴有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气虚不足之症,且平素易于感冒,综合四诊辨证为气虚发热。患者平素气虚体质,易感外邪,失于调理,病程日久,脾胃气衰渐重,中气下陷,阴火内生故发热;劳则耗气,故发热在劳累后加重;脾虚失于健运,气血化生不足,五脏六腑失养,故见乏力头晕,心悸气短;气虚卫表不固,则易于感冒;气虚推动无力,故见大便秘结;舌质淡、苔薄,脉细弱,均为气虚不足之证。治疗投以具有甘温除热和调畅气机作用的补中益气汤,即在补气药基础上,加用具有升提中气、调畅气机作用的升麻、柴胡,则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正常,气机通畅,虚热自退,并随症加减,疗效显著。方中黄芪、防风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甘草、白术、砂仁、茯苓健脾补气;当归养血活血,与党参、黄芪配伍能补气和营;升麻可引胃气上腾复其本位,柴胡可引少阳之气上升,二者既可升举清阳,又能透泄热邪;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砂仁行气温中,北方人用量可大;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胃、升清阳、补元气、除烦热之功效。

医案三 瘀血发热案

王某,女,44岁。2014年10月20日初诊:间断性发热2月余。症见:面色晦暗,形体适中,语声正常,低热,乏力,口渴不欲饮,时有小腹部疼痛,纳差,月经先期,量多,睡眠和二便尚可,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

诊断:(瘀血发热型)内伤发热。

治法:活血化瘀、凉血清热、益气养血。

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20g,生地15g,熟地15g,鸡血藤20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柴胡15g,枳壳15g,桔梗15g,牛膝15g,甘草15g,黄芪20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白薇15g,丹皮15g,栀子15g。7剂。常法煎服。嘱患者须注意调节情志并保暖避风,防止感受外邪。

10月27日二诊:患者无发热,小腹疼痛症状好转,仍觉乏力、纳差,口干渴症状稍轻,舌质紫暗、苔白,脉细涩。继服上方7剂,水煎服。

11月3日三诊:患者无发热,无小腹疼痛和口渴,乏力、纳差症状缓解,饮食和二便可,舌质暗、苔白,脉细。上方去白薇、丹皮、栀子。7剂。水煎服。

11月10日四诊:患者诸症消失,舌质淡、苔薄,脉细。患者停服汤剂,予血府逐瘀胶囊,每日2次口服,连服2周。患者治疗后无发热,面色红润,口渴、乏力、纳差等症状消失,月经恢复正常。

按本案为内伤发热之瘀血发热。孙伟正认为导致瘀血发热的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瘀血阻滞日久,郁而化热;另一方面,瘀血内存,新血不生,导致血虚生热。但临床上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是以郁而化热为主,部分兼有血虚之热。瘀血发热辨证要点为发热、以夜间发热为主,伴瘀血相关之症。唐容川《血证论·卷六·发热》说:“瘀血发热,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证象白虎,口渴心烦,肢体刺痛,瘀血在腑,则血室主之,证见日哺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患者月经先期、量多,病程日久导致气血两虚,血液运行不畅,血脉瘀阻,壅遏不通,故见发热;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则小腹疼痛;瘀血内停,新血不生,脏腑失于濡养,故面色晦暗、乏力;瘀血阻滞,津液运行不畅,故口渴不欲饮;舌质紫暗、脉细涩均为瘀血内停表现。瘀血发热的治疗以活血化瘀、凉血清热为法,不可妄投苦寒,以免伤正。《金匮翼》谓:“瘀血发热者,其脉涩,其人但欲漱水而不欲咽,两脚必厥冷,小腹必结急,是不可以寒治,不可以辛散,但通其血,则发热自止。”故孙伟正选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柴胡、枳壳、桔梗、牛膝、甘草)加白薇、丹皮、栀子、黄芪、熟地黄、鸡血藤、党参、茯苓、白术。血府逐瘀汤为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的合方,其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养血,四逆散行气活血;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枳壳行气,使气血上下通调,而疏通于全身;川牛膝通利血脉;白薇、牡丹皮、栀子清热凉血,且具走而不守之性,无寒凉凝滞之嫌;鸡血藤、熟地黄养血和血;黄芪、党参、茯苓、白术补气生血;甘草调药和中。诸药配合,使血活气行,则瘀化热消,诸证自愈。(雍彦礼 孙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伤发热归类及治法
内伤发热
New Page 1
第五节 内伤发热
正体类要
247-正体类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