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基于中医理论探讨新冠辨治
userphoto

2023.07.07 广西

关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是一种因感受“疫戾”邪气而发生的流行性、传染性急性外感热病,人群普遍易感,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神昏、厥逆等危重表现,甚至危及生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中医药应对此类疾病已有数千年历史及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在应对2003年非典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等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对防控呼吸系统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古今医家对瘟疫认识

汉字有象形和会意的特点,这有助于发现早期疾病谱特征及医疗实践活动。东汉《说文解字》对“疫”字作出了最早的文字学解释:“疫,民皆疾也。”说明了疫病发病的广泛性。“温疫”之“温”字源自“昷”。战国时期“温”字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期“瘟”字出现,作为代指温热性质传染性疾病的专用字,现代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应属此类范畴。“温”指的是热病性质,“疫”指具有传染性的温病。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温疫”或者“瘟疫”皆属于温病。

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把具有发热表现的疾病统称为“热病”,并设立《素问·热论》《灵枢·热病》等专篇,将外感热病中传染性强、症状相似的一类疾病称为“疫病”。并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对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进行了描述。其后的另一部专著《难经》中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确立了“广义伤寒”的概念,影响后世外感热病学说发展。

隋代医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谓:“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对瘟疫的危害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到了明代,温病学派创始人吴又可根据当时全国蔓延的大疫,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与毕生临床经验,著书《温疫论》,开创了一套温热病的辨证论治方案。

首先,书中提出“夫疫者,感天地之戾气也,戾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亦非四时交错之气,乃天地别有一种戾气”,对瘟疫病因予以明确。其次,吴又可详细分析了瘟疫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温疫疠气侵犯人体的途径,当是从口鼻而入,其侵犯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间;这也是用治外感病的方法治疗温疫不得痊愈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要因势利导予以治疗。第三,对温疫的发生发展规律与治疗准则有着清晰的认识。提出“温病九传”的概念,“一日之间,而有三变”,提出“以逐邪为第一要义”的瘟疫治疗思想:“大凡客邪贵乎早治……早拔去病根为要。”对治疗时机的把握也很明确,如“数日之法,一日行之”“急证急攻”“勿拘下不厌迟之说”“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等。吴又可的《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对后世贡献和影响巨大。

清代叶天士《温热论》明确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指出温病的发病途径,结合营卫理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宜清气;乍入营分,犹可透热……至入于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温病治疗用药规律。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曰:“温疫者,疠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疫使然。”另有薛生白对湿热疾病的论述和王孟英《温热经纬》对温病的系统论述。以上成就标志着中医对外感热病学诊疗规律的认识和发展达到了另一个学术高峰。综上可见,疫病发生原因有别于其他外感疾病,所谓寒湿多为兼证而非本源,且随时空变化而改变;吴氏一说,更符合当今新冠的防治。

国医大师熊继柏认为新冠应属于温热浊毒,通过对《黄帝内经》运气学说的解读,认为不能因为武汉地处湿热地带就认定新冠属于湿温。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言“己亥之岁,终之气,民病温厉”,说明这种疫病是受少阳相火的火热之气干扰,故应为温热之疠气。根据病情进展可将其分为轻症期、重症期、危重期、恢复期辨治。

新疆医科大学教授周铭心认为,凡疫戾之发,须有天时之异情,气候之乖常,方域之异禀……正如吴又可所说的“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寡,在方隅有厚薄,在四时有盛衰”。此次新冠发于己亥深冬,应寒反暖,为非时之气,具有明显的传染性;人群感染后大多表现为早期发热、咳嗽,中期高热、气喘,极期喘脱,临床症状相似。因此本病当属中医之温疫病范畴,定疫戾为风温夹湿。北京中医药大学田合禄等基于五运六气理论解析新冠,认为该病为表里两感疫病。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范逸品等通过分析“干咳”一症的病因以及武汉当时的气候特点,认为“燥”邪与“湿”邪作为新冠病因之一,其中当以“燥”邪为主导。湖北省中医院何晶等从中医“毒”的角度探讨了新冠的病机与防治,认为“疫毒、寒毒、湿毒、热毒”是外因,且“疫毒、湿毒”贯穿始终,“热毒”为病情的传变因素,“正气不足”则是内因。

中医络病理论辨治瘟疫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的网络系统,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网状结构。络脉循行于肺则称“肺络”,肺之气络具有温煦充养、防御卫护、信息传达、调节控制等作用,肺之血络具有渗灌濡养、营养代谢、津血互换的作用,既濡养肺体本身,又与肺司呼吸功能密切配合,完成气血交换功能。

新冠病毒感染治疗时强调针对病因治疗,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吴又可提出“以逐邪为第一要义”的瘟疫治疗思想,重视对病邪的攻逐,强调祛邪务早务尽。

疫戾之气侵袭人体后有其自身的病机演变规律,正气不足即免疫机能失调的患者传变更加迅速,所以治疗上需要用截断之法,要遵循早中期积极干预的治疗原则——首重病因、驱逐毒邪;先证用药、积极干预;整体调节、多靶治疗。这也是“祛邪为第一要义”的体现。

中药连花清瘟是应用中医络病理论揭示病毒所致呼吸系统传染病传变规律的代表性中成药,基于疫毒之邪侵袭阳络,并易于传入脏腑阴络的特点,提出积极干预对策,确立“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的治疗方法。全方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麻杏石甘汤与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为基础方,汲取吴又可《温疫论》治疫证用大黄经验,配伍大黄以通腑泻肺、通腑清肺、通腑安肺,体现先证用药、截断病势的疫病治疗特点;配伍红景天清肺化瘀,调节免疫,促进疾病康复;并用藿香芳香化湿,辟秽逐邪。全方体现了两千多年中医学抗击疫病的组方与用药经验。既往药效学研究证实,中药连花清瘟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新冠病毒活性,同时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活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多环节抑制甲型流感病毒H1N1和H3N2,同时具有抑菌抗炎、退热、止咳化痰、调节免疫等作用,成为应对呼吸系统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表性中成药。(张念志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湖讲堂:太阴肺湿热瘟病(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治指南(一)
荐读丨肺系疫病理论演进及辨治原则
瘟疫漫谈
张胜兵浓缩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高度总结外感瘟疫之厉气的传变规律!
中医药防治瘟疫讲述
伤寒名家 | 疫病临床与伤寒六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