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的最高境界

       中医的最高境界

  有人把“中医”二字理解为“中国的医学”。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中医的“中”不只是一个相对于西医的方位、国别或民族的概念,而应是《中庸》里所说的“致中和”的“中”。中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对“中”的理解和运用。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

  《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代程子解释为:“不偏之谓中。”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

  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来解释生命的奥秘。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观点与儒家“致中和”的思想一脉相承。

  中医治病其实就是调理“阴阳平衡”的一个过程。“阴阳”二字最早出现在《易经·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为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中医的最高境界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查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平为期就是致中和、以和为重。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及实践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中医与传统文化一样,都强调“以人为本”,古人把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这三派思想,都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整体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

  中医经典著作《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素问·汤液醪醴论》:“病(人)为本,(医)工为标”。《灵枢·玉版》篇曰:“且夫人也,天地之镇也。”

  还有数字“五”。金木水火土本是五种基本物质,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五行”,并且和东南西北中五方相配,“五行”之间就有了相生相克的关系。

  中医将五行与五脏相配,把相生相克与相乘相伍的关系称为中医辩证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 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4.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9.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道家讲,虚则灵。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0.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11.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12. 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3. 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4. 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15.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16.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心可以主动一切。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17. 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18. 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此真无量寿者。

19. 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中医的最高境界

1,望而知之

一般百姓知中医脉诊断病,不知中医的最高境界是望诊断病也

扁鹊望齐侯之色的故事,被司马迁记载在《史记》书中

《黄帝内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我初业医,工于诊脉,以脉断病准确率可达百分之七八十

以后搞气功按摩治病,知中医经络触诊望诊好过西医百倍千倍

五十岁后,渐通经络玄机、气血阴阳有无出入之变,遂少用脉诊,少用触诊,主以望断也;速度快时,两分钟可出处方也

许多专家教授望诊马虎也,达不到严新、郭志辰、陈玉周、陈福月我们的水平也

——北京有个中医教授写出的舌诊书,一多半错也;民间人士写出的望诊书更是浅薄而又俗气,可叹!

2,通阴阳之变

阴阳不光是哲学意义的代名词,更是人体左右半身、左右半身经络的标志;还更是人体内的精微物质的称谓

阴是比血更滋腻、更富营养的物质,脑髓、骨髓、精髓(精液)都是,——还有为肠道内的阴——西医称为第二大脑的物质(还有肝阴、脾阴等等)。朱丹溪说: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

阳是卫气、心阳、心神一类物质,表现为体内体外的光与热,能收能放,可存可亡。其中心神为一身之主宰,有阿赖耶、末那、意识、眼识等八识不同的层次。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内径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骨髓造血,阳神生气;阴既可贵于血,神尤为阴阳之主宰

疑难重症,最终落到阴阳变化上——不通阴阳之变岂能治愈疑难重症

许多大师级的中医专家只知气血、胡说心脑(附和庸医西医错误观念),非真大家也

3,知西医脑主思维之谬

触诊百病经络变化(尤其是背腧穴变化),可知心才是君主之官,心才主意识思维,心才是人体的总司令

单认脑主意识思维,错

认为心脑共同主意识思维,还错

只有心主意识思维才是正确的,科学的

只有这样明确的认识才能达到我们的疗效——让西医自惭形秽,望尘不及

——天下中医朋友,您有这样清醒的明确的认识吗 

4,通有无生化之理

要懂精气神化之理

要懂天人合一之理

要懂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象、静态五行、动态五行、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传统文化原理

要懂得佛学原理及儒道武的精神

——必须放弃“物质第一”的陈腐观念

——必须放弃“哲学”的世俗概念(实相里没有哲学)

 注:这只是中医的高境界,学无止境,人间还有更高的境界:张三丰、达摩、老子、释迦牟尼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的最高境界】(朱丹溪说:存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
中医知要----中医不传之秘,能得多少全凭个人领悟
研究陈玉琴的中医理论
吴用:中医思维,如何解决现代人的文明病
中医养生100条 一定要记牢(图)
从形到神学经络之导引(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