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典型症状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一、药物治疗偏方
偏方1
【组成】 白芷6克,防风3克,荆芥3克,薄荷3克,绿茶3克,适量冰糖。
【功效】 疏风清热。
【制法】 白芷、防风、荆芥加水3杯,煮沸后改用小火煮3分钟,再煮沸一次后,加入薄荷、绿茶后煮沸即可熄火,加盖闷至微浊即可。
【服法】 每日代茶饮,不拘时。
【疗程】 10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风寒头痛者不宜服用。
【来源】 民间。
偏方2
【组成】 石膏60克,竹叶50片,砂糖30克,粳米适量。
【功效】 疏风清热。
【制法】 先以水三大碗煎石膏、竹叶,煮成二大碗,去渣取汁,加米煮粥,调糖即可。
【服法】 每日1次,饭前服用。
【疗程】 10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尤适于老年人风热头痛。但石膏性寒,不宜久服。
【来源】 民间。
偏方3
【组成】 绿茶1克,菊花9~15克,蜂蜜25克。
【功效】 疏风清热。
【制法】 菊花加水600毫升,煮沸5分钟,加入绿茶、蜂蜜即可。
【服法】 日服1剂,分3次服完。
【疗程】 10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大便素溏者不宜。
【来源】 民间。
偏方4
【组成】 菊花9克,生石膏9克,川芎9克。
【功效】 疏风清热。
【制法】 上3味研末,装瓶备用。
【服法】 每服9克,清茶调服下,不拘时。
【疗程】 10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石膏凉寒之品,胃弱者慎服。
【来源】 民间。
偏方5
【组成】 茶叶5克,薄荷2克。
【功效】 清热止痛。
【制法】 沸水泡服。
【用法】 不拘时,随量服用。
【疗程】 10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来源】 《实用秘验方选粹》。
偏方6
【组成】 桑叶10克,竹叶15~30克,菊花10克,白茅根10克,薄荷6克。
【功效】 疏风散热,清利头目。
【制法】 将以上5味洗净,放入茶壶内,用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
【制法】 每日1剂,代茶饮。
【疗程】 连服3~5日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来源】 民间。
偏方7
【组成】 酒炒黄芩60克,川芎30克,细茶9克,白芷15克,荆芥穗12克,薄荷9克。
【功效】 疏风散热。
【制法】 共研末。
【制法】 每次取6克,茶汤送服,每日1~2次。
【疗程】 连服3~5日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 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来源】 民间。
偏方8
【组成】 薄荷3克,芦根30克,板蓝根15克,生甘草6克。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制法】 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
【疗程】 3~5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薄荷宜后下,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来源】 民间。
偏方9
【组成】 竹叶10克,薄荷3克,杏仁9克,连翘9克。
【功效】 疏散风热,清心除烦。
【制法】 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
【疗程】 3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薄荷宜后下,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来源】 民间。
偏方10
【组成】 生姜5片,冬桑叶15克,西河柳20克。
【功效】 疏风散热。
【制法】 将上3味水煎,代茶饮。
【用法】 每日1剂。
【疗程】 3~5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西河柳用量过大令人心烦。
【来源】 民间。
偏方11
【组成】 金银花20克,菊花12克,茉莉花5克。
【功效】 清热解毒。
【制法】 将金银花、菊花、茉莉花放入茶杯中,用沸水冲泡,闷泡10~15分钟。
【用法】 代茶饮用,不拘时。
【疗程】 可长期服用。
【注意事项】 适用于防治热毒所致的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疮等。此茶除用于治疗平素“火气”盛者,常服有降“火”的作用。
【来源】 民间。
偏方12
【组成】 野菊花20克,藿香12克,青蒿12克,香薷7.5克。
【功效】 胜湿止痛,明目解暑。
【制法】 水煎2次,取液混合。
【用法】 每日1剂,日服3次。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表虚有汗及阳暑证者忌用。
【来源】 民间。
偏方13
【组成】 荆芥穗、石膏各等份。
【功效】 清热泻火,发表散风。
【制法】 上药研为末。
【用法】 茶调下,每次9克。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来源】 《溪秘传简验方》。
偏方14
【组成】 川芎3克,茶叶6克。
【功效】 祛风止痛。
【制法】 加水1碗煎至五成剂。
【用法】 每日1剂,饭前热服。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凡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应慎用。
【来源】 民间。
偏方15
【组成】 水苏叶150克,皂荚(炙,去皮,去子)1.5克,芫花(醋炒焦)30克。
【功效】 祛风止痛。
【制法】 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用法】 每服20丸,饭后服,荆芥汤送下。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皂荚剂量不宜过大,大则引起呕吐腹泻。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来源】 民间。
偏方16
【组成】 蚯蚓、姜汁、半夏、赤茯苓各适量。
【功效】 祛风止痛。
【制法】 各药等份,研为末。
【用法】 每次0.9~1.5克,以生姜荆芥汤送服。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者应慎用。
【来源】 民间。
偏方17
【组成】 桑叶6克,白菊花10克,竹叶10克,薄荷6克,淡豆豉10克。
【功效】 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制法】 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不拘时服。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来源】 民间。
偏方18
【组成】 金银花15克,竹叶9克,桑叶6克,甘蔗100克,白糖20克,白萝卜120克。
【功效】 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制法】 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19
【组成】 玄参50克。
【功效】 滋阴止痛,凉血。
【制法】 水煎2次,混合成500毫升。
【用法】 温饮,每日1剂,1次内服。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本品性寒而滞,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服。
【来源】 《家庭常用偏方精选》。
偏方20
【组成】 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9克。
【功效】 疏散风热,止痛。
【制法】 水煎2次,混合。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气虚便溏者慎用。
【来源】 民间。
偏方21
【组成】 大青根15~30克,生石膏45~60克。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
【制法】 水煎2次,混合。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来源】 民间。
偏方22
【组成】 谷精草15克,野菊花10克,桑叶10克,芦根20克。
【功效】 清热解毒,散热,生津止渴。
【制法】 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不宜久煎,煮沸后10分钟即可。
【来源】 《中国民间百草良方》。
偏方23
【组成】 迎春花15克。
【功效】 散热止痛。
【制法】 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代茶饮,不拘时。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中国民间百草良方》。
偏方24
【组成】 苦丁茶10克。
【功效】 清热止痛。
【制法】 沸水冲泡当茶饮。
【用法】 每日1剂,不拘时。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中国民间百草良方》。
偏方25
【组成】 山羊角15~30克﹙锉成细末,先煎﹚,白菊花12克,川芎6克。
【功效】 清热止痛。
【制法】 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中医内科治疗大成》。
偏方26
【组成】 桑叶、甘菊花各10克,淡豆豉15克。
【功效】 祛风解毒,清肝散热。
【制法】 将上3味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
【用法】 每日1剂。代茶饮用。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传统民间偏方》。
偏方27
【组成】 柳枝、菊花各30克。
【功效】 清热祛风,止痛。
【制法】 水煎服。
【用法】 每日1剂,2次分服。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传统民间偏方》。
偏方28
【组成】 全瓜蒌1个,牛蒡子50克。
【功效】 化痰疏风。
【制法】 上药培干,共为细末。
【用法】 每次8~9克,食后用黄酒冲服,每日1次。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用于热痰头痛。气虚便溏者慎用。
【来源】 《中华名家偏方集粹》。
偏方29
【组成】 蔓荆子6克,白蒺藜9克,栀子6克。
【功效】 疏风散热。
【制法】 上3味加水适量水煎2次,将煎汁混合。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下。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来源】 《中华名家偏方集粹》。
偏方30
【组成】 远志15克,黄连1.5克,大枣30克。
【功效】 清心降火,益气安神。
【制法】 上3味水煎30~40分钟。
【用法】 饮汤食枣,每日1~2次。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黄连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来源】 《中华名家偏方集粹》。
偏方31
【组成】 冬桑叶30克。
【功效】 疏风清肝。
【制法】 水煎。
【用法】 每天不拘时。或泡茶服。
【疗程】 可长期服用。
【来源】 《农村中医单验方500首》。
偏方32
【组成】 菊花30克。
【功效】 疏风清热。
【制法】 水煎服。
【用法】 每日不拘时,可用开水泡服。
【疗程】 可长期服用。
【来源】 《农村中医单验方500首》。
二、食疗偏方
偏方1
【组成】 菊花15克,粳米200克。
【功效】 祛风止痛。
【制法】 先煮粳米,米熟后加入菊花,稍煮5分钟即可,连米带粥趁热服用。
【用法】 佐餐用,每日1次。
【疗程】 10~15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宜多饮凉开水及果汁,不宜食煎炸及辛辣类食物。
【来源】 民间。
偏方2
【组成】 桑叶10克,甘菊花10克,豆豉10~15克,粳米100克。
【功效】 疏风清热,清肝明目。
【制法】 先将以上前3味加水煎取药汁,去渣后备用;将淘洗干净的粳米放入沙锅,先用旺火烧开,再转用文火熬煮成稀粥,加入药汁,稍煮即成。
【用法】 每日1剂。分数次食用。
【疗程】 7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宜多饮凉开水及果汁,不宜食煎炸及辛辣类食物。
【来源】 民间。
偏方3
【组成】 生藕汁100毫升,西瓜汁100毫升,雪梨汁100毫升。
【功效】 清热解暑,生津。
【制法】 3汁混匀,徐徐饮服,若使3汁结冰,含服更好。
【用法】 每日1剂。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中国农村科技.2001,(2)
偏方4
【组成】 蔓荆子20克,葛根3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
【功效】 疏风解热。
【制法】 蔓荆子研细末,粳米洗净,与葛根同煮粥,等粥将熟,于粥内再煮1~2分钟,加入白糖即可。
【用法】 佐餐温服。
【疗程】 可长期服用。
【注意事项】 不宜食煎炸及辛辣类食物,以免伤津助邪。
【来源】 民间。
偏方5
【组成】 苍耳子、金银花各3克。
【功效】 清热祛风。
【制法】 水煎。
【用法】 每日1剂,不拘时,代茶饮。
【疗程】 可长期服用。
【来源】 民间。
偏方6
【组成】 杏仁3克,菊花3克。
【功效】 清热明目。
【制法】 捣碎杏仁加水煎。
【用法】 每日1剂,不拘时。代茶饮。
【疗程】 可长期服用。
【来源】 民间。
偏方7
【组成】 连须葱白60克,糯米适量。
【功效】 散风清热。
【制法】 将糯米煮成稀粥,加入连须葱白,再煮片刻,趁热食之。
【用法】 每日1次,佐餐用。
【疗程】 10~15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8
【组成】 茶叶5克,薄荷2克。
【功效】 散风清热。
【制法】 沸水冲泡。
【用法】 温服,不拘时频服。
【疗程】 10~15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来源】 民间。
偏方9
【组成】 生石膏120克,粳米50克。
【功效】 散热凉血。
【制法】 以水2 000毫升煮石膏,取1 0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
【用法】 每日1剂,不拘时服食。
【疗程】 10~15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用。
【来源】 民间。
偏方10
【组成】 决明子10~15克,白菊花10克,粳米60克,冰糖少许。
【功效】 散热明目,解毒。
【制法】 先将决明子炒至微有香气,取出待冷后,与白菊花同煎取汁,去渣,放入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可服食。
【用法】 每日1次。
【疗程】 10~15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决明子包煎。
【来源】 民间。
偏方11
【组成】 白菜根1个,绿豆芽150克。
【功效】 清热解毒。
【制法】 将白菜根洗净切片,绿豆芽洗净,共置锅内,水煎取汁。
【用法】 每日1剂,代茶饮用。
【疗程】 10~15天1个疗程。
【来源】 《传统民间偏方》。
偏方12
【组成】 山楂20克,冬瓜皮30克,陈皮15克,白糖20克。
【功效】 清热,理气,止痛。
【制法】 将前3味水煎取汁,调入白糖即成。
【用法】 每日1剂。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传统民间偏方》。
偏方13
【组成】 菊花l0克,龙井茶3克。
【功效】 祛头风,止疼痛。
【制法】 将菊花、龙井茶共放入大杯中,用沸水冲沏,加盖闷10分钟,待汁浓后即可。
【用法】 每日1次饮用。
【疗程】 连用3~4日即可。
【来源】 《中华名家偏方集粹》。
偏方14
【组成】 淡竹叶15克,生石膏50克,红砂糖30克,粳米60克。
【功效】 清热,解痛。
【制法】 将淡竹叶、生石膏用水煎取汁2 000毫升,加粳米煮粥。
【用法】 每日1剂。红糖调食。
【疗程】 5~6天即可。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忌食。
【来源】 《中国民间食疗偏方》。
三、敷贴偏方
偏方1
【组成】 生石膏1克,白芷0.5克,川芎0.5克。
【功效】 疏风,清热,止痛。
【制法】 共研末。研细后置于肚脐内,再以伤湿止痛膏封盖即可。
【用法】 每日1次,每次12小时。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中国药房,2005,(06)
偏方2
【组成】 乳香、麻仁各等份。
【功效】 行气止痛。
【制法】 捣成饼,贴太阳穴。
【用法】 每日1次,每次12小时。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3
【组成】 栀子、生石膏各等份。
【功效】 清热止痛。
【制法】 共研为细末,用茶水调均匀,涂敷两太阳穴。
【用法】 每日1次,每次12小时。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4
【组成】 决明子30克。
【功效】 清肝明目。
【制法】 炒热研末,凉开水调和。
【用法】 每日2~3次,每次1小时,敷两太阳穴。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5
【组成】 蚕沙15克,生石膏30克。
【功效】 清热止痛。
【制法】 共研成末,用醋调匀或蛋白调敷前额。
【用法】 每日2~3次,每次1小时。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6
【组成】 大黄、芒硝各等份。
【功效】 止痛。
【制法】 研为细末,开水调成稠膏。
【用法】 每日2~3次,每次1小时,敷两侧太阳穴。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7
【组成】 紫金锭(成药,又名玉枢丹)适量。
【功效】 祛风止痛。
【制法】 研为细末,用大葱汁和酒调成稠膏。
【用法】 每日2~3次,每次1小时。敷两侧太阳穴。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8
【组成】 酒制大黄100克,冰片30克。
【功效】 清热止痛。
【制法】 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头痛时用消毒药棉蘸药粉,塞鼻孔,亦可将药粉用水调成膏状。
【用法】 每日1次,每次1小时,贴敷两太阳穴。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中级医刊,1991,(26)
偏方9
【组成】 蚕沙15克,生石膏30克,醋适量。
【功效】 清热止痛。
【制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用醋调为糊状。
【用法】 1日1次,敷以前额。
【疗程】 3~5次为1个疗程。
【来源】 《中国民间疗法》。
四、其他疗法偏方
偏方1
【组成】 蔓荆子120克,菊花60克,川芎40克,防风、薄荷各60克,黄酒1 000毫升。
【功效】 疏利头目,祛风止痛。
【制法】 将前5味捣碎,置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浸泡7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用法】 口服。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3次。
【疗程】 可长期服用。
【注意事项】 凡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忌服。
【来源】 《民间百病良方》。
偏方2
【组成】 大蒜7个,僵蚕适量。
【功效】 祛风化痰止痛。
【制法】 地面用火烧极热,将蒜逐个在地上磨成膏,再取僵蚕置于蒜上,碗盖1宿。将僵蚕研为细末,吹入鼻孔内。
【用法】 每日2~3次,不拘时。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3
【组成】 蚕沙180克,米酒适量。
【功效】 祛风除湿,止痛。
【制法】 将蚕沙与米酒调匀,炒热用布包好,趁热熨患者头部,冷则再炒再熨。
【用法】 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疗程】 7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4
【组成】 蓖麻仁15克,枣肉15枚。
【功效】 清热止痛。
【制法】 捣涂纸上,卷成筒子插入鼻中,有清鼻涕流下即愈。
【用法】 每日1次,不拘时。
【疗程】 3~5天1个疗程。
【来源】 民间。
偏方5
【组成】 蔓荆子200克,醇酒500毫升。
【功效】 疏风清热。
【制法】 将蔓荆子捣碎,用酒浸于干净瓶中,7日后去渣备用。
【用法】 每次徐饮10~15毫升,每日3次。
【疗程】 3~5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蔓荆子的醇浸液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且维持作用长。
【来源】 民间。
偏方6
【组成】 冬桑叶30克,黄菊花15克,黑山栀、薄荷各10克,独活、天麻各6克。
【功效】 祛风,泄热,止痛。
【制法】 水煎。
【用法】 上药加水1 500毫升煮沸5分钟,待温,取药液沐足,反复擦洗。每日早、晚各1次。
【疗程】 10~15天1个疗程。
【注意事项】 无特殊注意。
【来源】 《沐足验方》。
偏方7
【组成】 薄荷、郁金、白芷、石膏、芒硝各10克。
【功效】 疏散风热,止痛。
【制法】 上5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取枣核大一团,以布包裹,塞于病人鼻孔中。
【用法】 每日2~3次,不拘时。
【疗程】 5~7天1个疗程。
【来源】 《奇治外用方》。
偏方8
【组成】 薄荷、郁金、白芷、石膏、芒硝、细辛、青黛、蔓荆子各5克。
【功效】 疏散风热,止痛。
【制法】 上8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取枣核大一团,以布包裹,塞于病人鼻孔中。
【用法】 每日2~3次,不拘时。
【疗程】 5~7天1个疗程。
【来源】 《奇治外用方》。
偏方9
【组成】 青黛4.5克,蔓荆子3.5克,川芎3.5克,郁金3克,石膏3.5克,细辛3克,薄荷6克,芒硝3克,红豆1粒。
【功效】 疏散风热,止痛。
【制法】 上9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于病人鼻孔中。
【用法】 每日2~3次,不拘时。
【疗程】 5~7天1个疗程。
【来源】 《奇治外用方》。
偏方10
【组成】 川楝子1克,苦丁香20个,栀子2个。
【功效】 疏散风热,止痛。
【制法】 上3味共研为细末,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于病人鼻孔中。
【用法】 每日2~3次,不拘时。
【疗程】 5~7天1个疗程。
【来源】 《奇治外用方》。
偏方11
【组成】 皂角30克。
【功效】 疏散风热,化痰止痛。
【制法】 上1味研为细末,装于一小盘中,令病人经常用鼻子嗅闻。
【用法】 不拘时。
【疗程】 5~7天1个疗程。
【来源】 《奇治外用方》。(陈伟然,李禾花,杜云霄)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