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裕民谈肿瘤(幸福和厄运的辩证法)

不久前,我在江苏某大城市会诊时发生了很有趣的一幕,一个非常斯文的老年妇女为他的老先生来求教。一看她老先生的照片,虽已年届八旬,却是个非常敦厚乐观的老年人,且没有任何不适的征兆。因为常规体检发现PAC(一组前列腺癌的指标)达到6点几(正常应该是4以下)。

因此,被子女们拖去医院,叮嘱一定要认真做检查。当地医院检查完后,发现肺有阴影,然后一家人就炸锅了,各显神通,找了一些很知名的医生,明确告诉他们,一定是患了前列腺癌,且转移到肺了。接着,又慌忙赶到省城南京,做了进一步的一系列检查,医生也明确告诉他前列腺有增生有硬结节,不用怀疑是前列腺癌,肺内只是可疑,但骨头有可疑点。

但老人已80岁了,自己没有任何征兆,当然不把它当一回事,执意不想治疗,只想维持原样,舒舒服服生活。但子女们不干了,坚决要求治疗,且不管代价如何,都务必赶尽杀绝,彻底根治,以免后患无穷。老太夹在中间,既不愿意老伴受苦受罪,又怕后果严重,为子女们诟病,故特地前来求教。

老太反复强调,自己的子女都是高学历的,有的又是海归的,子女也都是中年人了,子女一定要拖爸爸去做创伤性治疗,即便请南京、上海、北京最好的医生也不在乎。已经求教过的七八位医生也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完全可以观察再说,还有一派认为必须要做放疗及去势,不做放疗万一出了大问题,后果严重。当时,子女们获得了两派专家的代表性书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老太看了我的书,不是很懂,但她的本能及周边邻居都劝说她务必谨慎,别动枪动刀的(指放疗及手术),老太迷惑了,不知如何是好!子女们则天天催她赶快送爸爸住医院做治疗,并拿出了一些西医前列腺权威的书,告诉她,PAC已经6点多,加上前列腺有结节,肺有阴影,骨又可疑,不管有没有症状,前列腺癌的诊断是肯定的。拗不过子女,逼着老头进了医院。她带着这个问题找我时,放疗已经开始进行了。当然老头不乐意,天天唠叨埋怨。老头只想中医及保守治疗。因此,一家人弄得很不开心。

我感慨地说:“其实,大动干戈对八旬老年人是犯不着的。”那个老妇人一本正经地说:“这可不得了啊!这是大事情,因为爱人嘛,出现了转移,哪能不管呢?”我回答说:“医学是干什么的?医学是呵护健康的,老人一点征兆都没有,动刀动枪,值得吗?”我搬出韩启德教授院士(国家政协主席)前不久发表的论文,强调说:“其实像这种年龄接近80的老年人,前列腺即使已经有癌症,没有症状,治不治疗,结果都是一回事情!活得时间不会有大差异。我则建议说做点保守的内分泌治疗,不反对!创伤性治疗不可取!”当时,老太就更纠结了。她说:“我的子女都是很有文化。”然后说,她在家里被子女们骂,认为对老头不负责任!又被老头怪罪,说不明不白让他受罪,书上写的明明白白,前列腺骨转移了肺转移了,必须相信科学,相信治疗;到这来,又被我批评!

我苦笑了一下,说书上说得没错,但是大家思考过没有!医学究竟是干什么的?医学是人道主义的。比如像他,现在一点痛苦也没有,症状都不存在,动刀动枪,肯定会出现症状及痛苦,何必呢?老年男性患上前列腺癌,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我们若相信“格杀勿论”的对策,那么,每个七八十岁的男性都应该把前列腺给开了!对这些人乱来一通,结果怎么样?他会出现症状,他会恐惧,他会更加痛苦,包括会大小便不通!这不是没事找事,值得吗?

其实,早有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患者发现后积极治疗,也许还能活三、五年!但不发现,不治疗,也许还能活七、八年,人们庆幸这是治疗的成功,多活了三年!哪知道,不发现、不治疗活得常常可以更长!这不是讽刺吗!这可是国外有人专门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啊!韩启德在论文中就讲到了上述研究。人们还说他幸亏发现了,治疗了,再活三五年,本来可以活七八年的。这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吗!

对于该老太,我强调说:书上讲的只是知识,知识和智慧是两件事情。智慧要讲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对于三五十岁的人,发现前列腺癌后,也许是要当回事情,认认真真地动刀动枪的!对一个80岁的人,考虑他的生活质量也许更好一点,可以活得更长一点,也更人道,更聪明。

须知,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追求的不是体内没有癌,体内没有癌是做不到的,追求的应该以生活质量为主,所以我说这个动刀动枪是“愚蠢”,绝不是聪明。其实,知识真的不等于智慧。医学首要原则是人道主义。

我告诉该老太,上海市有一个老领导,也这个年龄患了前列腺癌,当时也没症状,家属强烈主张要做手术,也是在医生建议下,先手术后放疗。做完了后,大便不通,小便癃闭,手术后加放疗导致局部疤痕化所致,天天痛苦得不想活下去,最后还是通过中西医综合纠治,稍微有所改善,后悔莫及。

因此,医学需要知识,医学更需要智慧。因为医学首先是人道的。

 

临床上,有些人过了一段艰苦的抗争期后,总是雨后天晴,笑嘻嘻的,似乎命运之神也特别呵护他,荫护着他,他也总是康复得很理想!

但有些则不然,似乎老是霉运盯着他,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含恨!

其实,不是命运呵护与否,很大程度而是在于你自己的态度。

幸福和厄运,有时候在于你怎么看待它。

著名哲学家德国的叔本华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他说:生命的幸福和厄困,往往不在于降临事物的本身是苦是乐!而要看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物!这些事情,我们怎么看待它,感受如何?

此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不久前,我碰到一件事情,且很有故事性,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一个卵巢癌患者,三年多了,各项指标都很好。现在每隔三个月检查一次,再来找我看诊。

中秋后她又兴冲冲地去检查,结果拿到报告后,所有的指标都好,卵巢癌特异性的ca-125指标只有6点几,很低;就一个非特异的指标ca-724一下子高于300多,急坏了。当即电话联系,要求复诊。

我看到她一脸愁容,我明确地告诉她,ca-724这个指标太不好说了,我前段时间检查也大大超过正常,一点没事。你主要指标这么好,ca-125这么低,应该庆贺才是!

她说她认真上网查了,ca-724和卵巢有关,一定是复发了,否则不会这么高的。

我无奈地告诉她,前不久我刚刚碰到类似的事,一个患者ca-724上午查出来大于300多,下午马上换了另外一个医院再查,结果才4.2。所以,有些指标真的不用很在意。但有些肿瘤标志物(指标)很有意义。比如,对于你这样的卵巢癌患者来说,Ca-125最关键;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也许是ca199;对于部分肝癌患者来说,也许是AFP,对于部分前列腺癌来说,应该是PSM。但是有很多指标,本身就不大敏感,本身就没有太大的意义,比如ca-724就是其中之一。Ca-242ca-211也通常如此,很多情况下,医生也说不清楚。炎症或者误差等都有可能……

然而,我的话显然没有说服她,她还是坚持觉得有问题,惆怅地走了,临走前我只能建议她换家医院再去查一查同一指标。

隔了半个月,她苦笑地来找我。

原来这半个月她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先去找了另外一个医生,这医生和我看法一样,不过很随便地说:你担心,那不妨做个影像学检查。她很快做了个增强CT,什么也没查出来。她问了医生,医生说:那完全有可能查不出来,你再做个PET/CT吧。她又做了个PET/CT。也是什么也没发现……

然后折腾了整整十天左右。她想起我说的话了。跑到第一次查出异常的那家医院,重新做了一整套检查。这次,拿到报告单后,让她啼笑皆非,这次ca-724只有3.6。她怒气冲冲地去问检验科的医生,检验科医生告诉她说:我们只反映数据,我们只对当时这个标本负责任,我们不对这个指标解读负责任。你去问你的主治医生。她一圈医生问下来,所有医生几乎都说指标就是参考。

她后悔莫及,整整二周没睡好,又花了1万多块钱。到后来一场虚惊!

幸运的是只是一场虚惊。

我们能从中看到她的性格。

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被称为生命哲学的开创人,就说了:“一个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乐当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倒进了充满胆汁的口,终也会变苦一样。”

他还说:“生命的幸福与困厄,不在于降临的事物的本生是苦是乐。而是我们如何面对这些事,怎么看待它,怎么来感觉他。”多么有哲理啊!

其实不光光是指标,很多症状都是这一回事情。

临床上,多数情况下,只有持续发生的明显差异才有诊断学意义。

偶尔发生的头痛,一定是脑瘤?偶尔肩膀痛,一定是骨转移?诸如此类!

所以,学学西方贤者的论述,对我们稳定心态,学会很好地享受生活,快乐地度过人生美好的时光,是很有意义的。

假如这个患者继续盯这些指标,不罢休,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那最后很可能就会持续的纠结三五个月,最后促使她的内分泌和免疫出了偏差,也许会导致真正问题的发生。

有些纠结的人,纠缠于鸡毛蒜皮的次要事件,且乐此不疲,到最后,真的发生了问题!在临床上不少见。只能说是她自己希望出问题,没有别的更好的解释了!

什么叫难得糊涂,不纠结于鸡毛蒜皮的事,也是难得糊涂之一。

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何裕民教授在2008年出版的《癌症只是慢性病》里已经指出:观察表明,很多情况下癌细胞是走走停停的,甚至会倒着走回去(回归正常),这在临床上屡见不鲜,而且,实验室研究也不断添加新的证据。

最近,德国的研究人员日前发表研究公报称:他们发现部分癌细胞会“自我限制”,走走停停,并不像以前认识的那样,无休止一个劲地增长,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机理在于它会产生一对起到相互抑制作用的蛋白。这又为这观点添加了新的有力的佐证。

癌症是基因突变导致细胞恶性增殖所致。但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发表研究公报称,他们发现部分癌细胞也会“自我减压”与“自我限制”,并不会无休止地增长,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它会产生一对起到相互抑制作用的蛋白。

在大多数人体的细胞中,Myc基因一旦发生改变就会变得极度活跃,由此细胞会产生过多的Myc蛋白。此前实验已显示,Myc蛋白数量增多,会改变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导致癌症形成。

Myc蛋白会让自己附着在细胞核的基因物质上,确保基因物质处于活动状态。目前,科学家们知道Myc蛋白能通过这种“附着”与细胞内数以万计的基因结合,但对癌细胞的分析显示,Myc蛋白只激活了与其结合的数百个基因,这是基于什么原因呢?

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的研究人员现在发现,在癌细胞中,附着在基因物质上的Myc蛋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与其相伴而生的还有一种Miz1蛋白。当Myc蛋白激活某个基因时,Miz1蛋白就会抑制其激活过程。

这一发现已刊登在今年7月新一期《自然》杂志上。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解释为癌细胞的一种“防御机制”,癌细胞似乎感知自己产生了过多的Myc蛋白,因而试图消除这种过度增长的压力。这种激活与抑制的平衡机制,使得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基因激活模式截然不同,这一新的发现既为癌症治疗研究带来新方向;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很多情况下不用杀戮性措施(手术、化疗、放疗等)癌肿也会逐步自行限制、缩小,乃至消失;当然,它也进一步印证了癌症只是慢性病的观点。只是这种慢性病有其特殊性,不能仅仅依赖杀戮性措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新前列腺癌研究成果一览
20110401养生堂视频:何裕民谈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治疗变革——新型基因亚群的发现推动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新的研究发现了如何摧毁这些顽固前列腺癌肿瘤
癌症只是慢性病--癌症只是慢性病-何裕民教授最新著作 新闻动态---真正抗癌药物网
前列腺癌转移相关microRNA研究进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