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如何辨别阴阳

       在《黄帝内经·灵柩·病传》中,黄帝不无感叹地说“守一勿失,万物毕”。这个“守一”,正隐藏着医家的无上秘密。老子也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古圣前贤所说的“得一”,就是得到先天八卦图所表述的背后那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佛门著名的《中锋三时系念》中说的那个“东西”——“根蟠劫外,枝播尘寰。不经天地以生成,岂属阴阳而造化”。 “一”一分出二,就是后天的世界,所以《类经》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养生修道,本来要追求的就是那个阴阳未分之前的“一”,古传中医诊治疾病之所以不需要使用四诊八纲,就是因为用的方法是“一”,所以才能做到“守一勿失, 万物毕”,直接在先天状态感知而不必用四诊八纲。用术数、象数来诊治疾病也如此,用的完全是先天象数。而对于无法返回先天的人来说,象数诊治就得学会辨别阴阳了。

       中医从《黄帝内经》的时代开始,就已经早早懂得“引易入医”了,所以孙思邈真人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学的阴阳,在传统中医里几乎无处不在。对于想学习用术数、象数来治病的普通人,只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就够了。

       先要明白,万事万物皆分阴阳,人体也不例外,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的各个部位、脏腑、经络乃至行气都可分为阴阳。大体来说,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外侧属阳,内侧属阴。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属阳,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五脏之中又分阴阳——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具体到每一个脏腑,照样又分阴阳,比如肾分肾阴、肾阳,心有心阴、心阳,胃有胃阴、胃阳。 此外,经络也分阴阳——经有阴经也有阳经,络也分阳络与阴络,比如手脚上各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甚至气血也分阴阳——血为阴、气为阳。气还分阴阳,比如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

       简言之,人体的上下左右内外表里前后各组织结构之间、每一组织结构自身各部分之间通通不离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规律。中医的最入门也是最高深之处全在阴阳五行!有人读了我前面的文章《医易闲话(5)—— 再说阴阳》,感觉与马克思他们的辨证唯物主义很相似。这真是觉得爷爷长得像孙子了。马克思从黑格尔费尔巴哈他们那里“继承”来的东西,几乎都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当年从中国带去的《易经》和《道德经》!(参阅胡涂医之前的文章《中医扫盲——阴虚vs阳虚》)。马列主义能够忽悠中国老百姓这么多年,恐怕就因为中华民族老祖宗的阴阳学说正是其根基。只是老祖宗们的阴阳五行学说比这些政治学说要“先进”得多了!

       言归正传。中医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这是多么“唯物主义”啊!),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生理活动的结果由于阳气的作用又不断化生阴精。如果人体的阴阳两种物质(比如阴精和阳气)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体也就寿终正寝了。所以《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用阴阳学说来看,人体之所以会生病,就是阴阳失去应有的平衡。疾病的发生、发展,直接关系到正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抗病机 能)与邪气(可以理解为致病因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古传中医才主张不必去分辨那么多阴阳。养生修道,最重要的就在于培育、补足、壮大人体的正气,其它皆为末技! 而古传中医的各类养生方法,正椎、泡脚、养气、守神等等无不是培育、补足、壮大人体的正气的妙法。若不能践行这些方法,那就还要啰哩叭嗦去分辨正邪两气的阴阳了。

       正气的阴阳,就是上面说的阴精和阳气。邪气的阴阳则分别叫做“阴邪”和“阳邪”。阴邪一般指两个方面,一指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二指六淫病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中的寒邪和湿邪。阳邪则是指风邪、火邪、暑邪、燥邪。这些“邪”其实都是外来侵略者,所以也叫 “外邪”。我们知道,外因永远因内因起作用,如果你正气足了,不管是阴邪还是阳邪都无法奈你何。 —— 所以,说到底,还是四个字:养足正气!所以《黄帝内经》才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顺便说一下,普通中医常说的“阳邪致病”,意思就是阳偏盛而伤阴,为此出现“热证”。而“阴邪致病”的意思则是阴偏盛而伤阳,所以出现“寒证”。而所谓“虚寒症”,则是阳气虚制约不了阴而出现阳虚阴盛。 “虚热症”则是阴液亏虚制约不了阳而出现阴虚阳亢。 —— 疾病若如此细分则变化复杂,其实完全可以糊糊涂涂理解为“阴阳失调”就好。简言之,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此外,阴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都会导致“对方”的不足,这就是“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如此这般“损”、“及”下去,最后就是阴阳两虚,而阴阳两虚的最终根源,还是四个字:正气不足!

       那么,明白了疾病的“阴阳”对象数、术数治疗有啥用呢?

       很简单,对于普通学习象数、术数的古传中医爱好者,阴阳的道理可以用来指导自己选择主阴或主阳的先天数来达到阴阳的“再平衡”。 比如,若阴盛则阳病,即阴寒盛而损及阳气,可用先天数中的主阳的象数来损其有余之阴,类似中医开药用的“寒则热之”的方法。若阴液不足不能够有效的制约阳而导致的阳亢,则必须补其阴的不足,使其达到新的“阴平阳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基础----医源世界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支撑点
国医大师李可:阳气不到的地方就是病!
张仲景治阳三十六法钩玄(二)
内经临床发挥 (阴阳五行学说临床意义)2.15概要
扶阳,你扶的是哪个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