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颈性失眠妙法良方

与脊柱相关的失眠多见于颈部疾病所致的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受压),使大脑的兴奋性增高,造成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熟,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并存。交感神经受刺激常由于颈椎的退变,加上外伤或劳损,使颈椎小关节错位、椎间不稳或颈肌痉挛或炎性变,造成创伤性反应引起失眠,故称为颈性失眠。本病结合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中医学“不寐”范畴。

【病因病理】

1.疼痛

躯体因素,如疼痛、瘙痒、吐泻等是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学者认为,颈椎病所引起的疼痛,包括头部、颈项、肩背、肢体等部位的疼痛,颈髓相应节段区的内脏疼痛,如心绞痛、胃痛等是引起失眠的原因之一。国外专家将103名受试者分为四组,无痛者、面部疼痛者、颈项部疼痛者、面部疼痛合并颈项部疼痛者,调查他们的睡眠质量,发现疼痛的范围越广,罹患失眠症的可能性越大。

2.椎动脉病变

一般认为,觉醒睡眠中枢在视丘下部,视丘后下部有兴奋系统的中枢,视丘前下部有抑制系统的中枢,由于两者的影响,形成了觉醒和睡眠的节律。而丘脑下部是由椎基底动脉的终末支发出的丘脑穿通动脉供血的。赵定麟指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有精神症状者约占40%,其中精神抑郁者较多,欣快者较少。多伴有近事健忘、失眠及多梦现象。日本学者曾用电烙术闭塞大鼠两侧椎动脉后通过放射性核素监测大鼠大脑不同区域脑血流量变化,发现大脑局部缺血,在20~30分钟后丘脑、下丘脑局部脑血流量进一步下降。专家认为,当颈椎病刺激及压迫椎动脉或刺激、牵拉、压迫交感神经,引起血管痉挛、管腔变窄,导致丘脑下部供血不足时,均可出现睡眠障碍。丘脑前下部兴奋增强时睡眠过多,丘脑后下部兴奋增强时则易失眠。

3.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神经与颈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在椎动脉壁上分布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当颈椎病累及颈交感神经时会引发椎动脉的收缩、痉挛,影响脑部供血,导致失眠。颈交感神经与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眼、汗腺、竖毛肌、内分泌腺体等结构关系密切。在颈椎病时可以通过这一解剖基础而出现如头痛头晕、瞳孔扩大、肢体发凉麻木等复杂的交感神经症状,从而影响睡眠。潘之清认为,临床诊治神经衰弱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的患者中多有颈、胸椎关节错位现象,如颈一至颈三错位,损害了颈上交感神经节,常出现精神疲惫、面色苍白,易瞌睡,但卧床后又难以成眠,头脑清醒无睡意。颈胸交界处关节错位后损害了星状神经节,常有多汗、胸闷气短,时有心悸、多梦、易醒等症状。胸三至胸八小关节错位多表现为睡眠不安、夜间常突然醒来、多梦等症状。

【诊断要点】

1.症状

(1)一般症状 患者一般颈部活动常受限,局部疼痛或疼痛不明显。

(2)主要症状 常见失眠、多梦、心情烦躁、易于冲动等情志症状。可见枕部疼痛、头晕头沉、胃纳不佳、神经过敏、精神疲劳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

(3)伴随症状 记忆力减退,因精神不足容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皮肤发绀、发凉、干燥、多汗,或毛发干枯、脱落,指甲干燥无光泽等。

2.体征

颈部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或触痛。失眠与头、颈姿势的改变有明显的关系,不少患者感到头部在某一特殊姿势时,失眠和颈椎病症均减弱,而另一种姿势时,则加重。因而,有些患者常保持一定的被迫体位。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颈椎开口位片显示环椎位于口腔中央,环齿侧间隙及环枢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环枢椎外侧缘左右不对称。齿状突轴线至枢椎外侧缘的距离不相等,或与环椎的中轴线不重叠,二轴线互成夹角或分离,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侧位片显示环枢前间隙的距离等于或大于3mm,环椎后弓呈仰、倾式或旋转式移位。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颈椎后缘连线中断、反张,颈椎前后缘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颈胸椎正位片检查示,错位椎体棘突不在脊柱棘突连线之上,可多椎呈不同程度的侧弯或左、右旋椎现象,椎体前缘可有轻度骨质增生。

(2)其他检查 颈椎的肌电图检查,可见一侧或两侧上肢肌肉中出现纤颤电位;体外诱发电位检查常可见异常征。

4.鉴别

注意与精神性失眠、环境性失眠等相鉴别。

【妙法良方】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1)主症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四肢的筋脉、关节等部位的气血凝滞、经脉闭塞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颈、肩、背及肢体疼痛、麻木,其痛多为刺痛,固定不移,拒按,夜间加重,手部肌肉萎缩,指端麻木,发绀,指甲凹陷,无光泽,皮肤枯燥,发痒,有的患者可有肢体无力或拘挛、抽痛等。全身症状可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惊惕、胸闷胸痛、精神烦躁以及肌肤甲错、面色不华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多弦细或细涩、弦涩。

(2)处方 葛根、白芍、鸡血藤各30g,桃仁、川芎、红花、赤芍各15g,羌活、当归、牛膝、柴胡、枳壳各10g,炙甘草6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痰热内扰

(1)主症 不寐头重,胸闷痰多,心烦口苦,目眩恶心,嗳气吞酸。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2)处方 丹参、菊花各15g,陈皮、胆南星、杏仁、僵蚕、麦冬、贝母、柏子仁、黄连、连翘各10g,茯神12g,竹沥半杯,生姜3片。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加半夏、莱菔子、山楂、神曲;心悸不安者,加珍珠母、朱砂;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可加服礞石滚痰丸。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3.肝肾不足

(1)主症 由于病程的迁延,精血的耗伤,肝肾受累最著,出现肝肾不足的病变,尤以阴血不足为著。症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头脑胀痛,发空,面部烘热,口苦咽干,失眠多梦,急躁易怒等。舌少苔,脉弦细。

(2)处方 葛根、熟地黄、白芍各30g,黄柏、龟板、鸡血藤各15g,知母、锁阳、干姜、桂枝各10g,炙甘草8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心脾两虚

(1)主症 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兼见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肢倦,饮食无味,面色少华,或食后腹胀、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处方 黄芪、炒枣仁各20g,党参、白术、茯神、远志、龙眼肉各10g,当归12g,木香、陈皮、甘草各6g,夜交藤30g,大枣10枚,生姜3片。若失眠日久,症状较重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合欢花、柏子仁;脘闷纳呆、舌苔厚腻者,加茯苓、半夏、厚朴;脾虚便溏者,加山药、炒扁豆、炮姜;血虚明显者,加熟地黄、阿胶、鸡血藤。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5.心血不足

(1)主症 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心烦焦虑,精神疲倦,头晕,手足心热,口苦咽干,口舌生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

(2)处方 柏子仁、五味子、阿胶(烊化)各10g,党参、玄参、当归、麦冬、炒远志各12g,丹参、生地黄、茯神各30g。口舌生疮者,加黄连;盗汗、自汗者,加浮小麦、牡蛎。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6.阴虚火旺

(1)主症 心烦不寐,头晕耳鸣,心悸健忘,手足心热,盗汗,腰酸,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处方 黄连、黄芩、当归各9g,白芍18g,阿胶(烊化)12g,生地黄15g,朱砂(冲服)1g,生甘草6g。不寐较甚者,加炒枣仁、柏子仁;面红升火,眩晕耳鸣明显者,加龟板、牡蛎、磁石。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二)内服良方

1.颈康冲剂

(1)处方 黄芪、酸枣仁各30g,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各15 g,地龙、葛根各20g,桂枝、天麻各9g,甘草6g。

(2)方法 以上方药由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用现代喷雾干燥工艺制备。温开水冲服,每次10g,每日3次,10日为1个疗程。

2.安神舒筋汤

(1)处方 酸枣仁、天麻、合欢皮、夜交藤、葛根各30g,木瓜20g,桂枝10g,茯神、白芍各15g,甘草6g。肝肾阴虚者,加山茱萸、枸杞子、旱莲草;气血亏虚者,加黄芪、当归、熟地黄;有瘀血证者,加鸡血藤、川芎、桃仁、红花;痛甚者,加白芷、细辛、延胡索。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

3.潜阳宁神汤

(1)处方 夜交藤、生代赭石(先煎)各30g,熟枣仁、柏子仁、生地黄、玄参、生龙骨(先煎)各20g,远志、茯苓各15g,生牡蛎(先煎)25g,川黄连10g。若阴亏甚、舌红少苔或无苔者,可加麦冬15g,百合20g,五味子10g;烦躁易怒者,可加合欢花、柴胡各15g;兼大便秘结者,可加小剂量大黄。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葛根安神汤

(1)处方 酸枣仁、夜交藤各20g,合欢花、白芍各15g,远志12g,葛根、珍珠母各30g。肝气郁结者,加柴胡、郁金、川楝子、枳壳各10g;心脾两虚者,加党参、黄芪、当归、龙眼肉各15g,五味子6g;阴虚火旺者,加麦冬、沙参、生地黄、龟板各20g,栀子10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晚饭后1小时服用,连服15日为1个疗程。

5.黄连阿胶汤

(1)处方 黄连12g,黄芩、阿胶(烊化)各10g,白芍15g,生地黄20g,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25g,鸡子黄2枚。兼肝郁化火者,加钩藤、夏枯草;兼潮热盗汗者,加黄柏、地骨皮;腰膝酸软甚者,加杜仲、菟丝子;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兼血虚者,加熟地黄、鸡血藤。

(2)方法 每日1剂,先煎诸药2次,取汁300mL,去渣,加入阿胶烊化,稍冷,加入鸡子黄,搅匀,分2次在午饭前及睡前1小时温服,15日为1个疗程。

6.血府逐瘀汤

(1)处方 当归15g,生地黄、赤芍各12g,桃仁6~10g,川芎10g,枳壳、柴胡、桔梗各6g,川牛膝30g,西红花(另煎)2g。气虚者,加西洋参或太子参;阴虚者,加阿胶、龟板、知母、鹿角胶;脾虚者,宜加白术、茯苓、山药等。还可选用重镇安神药如磁石、朱砂、琥珀、生龙牡等药物。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7.丹参枣仁汤

(1)处方 丹参、生龙骨、生牡蛎、夜交藤、合欢皮各15g,炒枣仁、柏子仁各10g。若目眶发黑,为肾水亏虚,加生地黄、熟地黄、阿胶;若口苦,舌尖红,加黄连、黄芩直折心火;痰多可加石菖蒲、茯神;胸胁闷胀,叹息,加郁金、香附;五心烦热,加地骨皮、知母。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口服,15日为1个疗程。

8.加味活络汤

(1)处方 丹参、生地黄、合欢皮各15g,桃仁、红花、赤芍、当归、枳壳、桔梗、牛膝各10g,夜交藤30g,柴胡6g。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熟地黄、阿胶(烊化);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痰热者,加黄芩、胆南星;用脑过度者,加枸杞子、石菖蒲。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早晚2次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9.宁心交泰汤

(1)处方 当归、川芎、郁金、酸枣仁、石菖蒲各12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白芍、夜交藤、生龙骨、生牡蛎各20g,黄连6g,阿胶(烊化)10g,黄芩、肉桂、合欢皮、鳖甲粉(冲服)各9g,珍珠母30g,鸡子黄(先煎代水煎药)2枚。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10.活血眠通汤

(1)处方 三棱、莪术、柴胡、炙甘草、白芍、白术各10g,酸枣仁12g,当归、丹参各15g,茯苓18g,夜交藤24g,珍珠母30g。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栀子、牡丹皮各10g;口燥咽干者,加沙参、麦冬各15g;心气、心血不足者,加黄芪、桂圆各12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

(三)外治良方

1.敷脐散

(1)处方 远志、石菖蒲、生牡蛎各30g,朱砂10g,炒酸枣仁40g。兼痰热内扰者加胆南星、半夏各30g,黄连15g;阴虚火旺者加龟板30g;心脾两虚者加黄芪30g,当归20g;心胆虚怯者加琥珀10g,磁石30g;肝郁有热者加丹参30g,硫黄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10~15g,拌老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7次为1个疗程。

2.安神散

(1)处方 石菖蒲、郁金、枳实、沉香、炒枣仁各6g,朱砂、琥珀各2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混匀备用。每次取药末适量,填敷脐中,滴生姜汁适量,外盖纱布,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1周为1个疗程。

3.安神膏

(1)处方 朱砂、石菖蒲各50g,50%二甲基亚砜30mL,蜂蜜45g。

(2)方法 将朱砂、石菖蒲研细粉过120目细筛,蜂蜜炼至滴水成珠,将药粉与蜂蜜及二甲基亚砜混合待凉后,加工成直径约1cm、厚约2mm的小饼,装瓶密封保存。晚睡前,用热水洗脚擦干后,取安神膏一片贴于足心涌泉穴位上,外用胶布固定。用手指按压贴药后的涌泉,每次按摩3~5分钟,以涌泉穴位上有热感、胀感为止。每日换药1次,5日为1个疗程。

4.宁神膏

(1)处方 炒酸枣仁10g,朱砂20g。

(2)方法 以上方药分别研细末,和匀,以30%二甲基亚砜适量调成软膏,装塑料盒内备用。每晚取药膏如豆瓣大一团,置于肤疾宁贴膏中心,贴于患者双侧内关及膻中。2日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5.萸桂膏

(1)处方 吴茱萸、肉桂各等分。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密装备用。临睡前取药末10g,调酒炒热敷于患者双侧涌泉穴位上,或取药末5g加蜂蜜调为膏状,敷于患者神门、三阴交穴位上,每日换药1次,左右交替。

6.安眠膏

(1)处方 朱砂、茯神各10g,琥珀、酸枣仁各12g,丹参15g。

(2)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每取药末2g,用蜂蜜调为膏状,敷于神阙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7.热熨方

(1)处方 川芎、乳香、没药、当归各30g,制半夏12g,朱茯苓、胆南星、石菖蒲、远志、淡竹叶各9g,枳实6g,蜈蚣1条。

(2)方法 上方水煎取汁,以纱布浸药液,略拧干后备用。用药纱布热熨颈夹脊穴、风府、风池、安眠穴和双目,冷则再易,临睡前再次热熨双目,每次15~30分钟。

8.药枕方

(1)处方 当归、赤芍、红花、威灵仙、天南星、羌活、白芷、葛根、徐长卿、川乌、草乌、钩藤、菊花各适量。

(2)方法 自制药枕长20cm,宽12cm,厚4cm,内装上方药粗末,睡眠时将药枕枕于颈部使头轻度后仰(初用时因药味较大,可在药枕上盖1~2层枕巾,平素喜睡高枕者,药枕下可垫普通枕加高)。白天不用时,用塑料袋将药枕扎紧以防药味散发。

(四)针灸妙法

1.穴位埋线法

(1)取穴 安眠2(翳明与风池连线中点),颈穴3和颈穴4(均为经验穴,分部位于颈四和颈六棘突旁开1.5寸处)。

(2)操作 患者俯伏坐位,标定安眠2后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做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0~1号铬制羊肠线1~1.5cm做快速穿刺针埋线,当针尖达皮下组织后,缓慢进针,边进针边询问患者感觉,当感觉有强烈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芯,回至皮下后快速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用创可贴固定。完毕后行对侧安眠2及颈穴3、颈穴4等穴埋线。埋1次即为1个疗程,一般10~15日行下一疗程。

2.针刀治疗法

(1)定位 患者俯卧,在颈椎棘突两侧找寻筋结、筋索、钝厚等阳性反应物,以甲紫标记。

(2)操作 局部常规消毒,用无菌纱布包裹朱氏针刀,从标记处进针。对疼痛较敏感或对针刀有恐惧感者,可先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在进针处打一皮丘。快速刺入皮肤后,缓缓推进,直达病变层次,做纵行摆动和横行摆动,遇筋结或筋索则纵行或横行切割1~3刀。拔针后用纱布按压3~5分钟,如有出血,按压时间可延长,然后以创可贴覆盖,嘱3日内针眼处勿沾水。每周治疗1次。

3.夹脊针刺法

(1)取穴 主穴取病变节段的双侧颈夹脊穴,配四神聪、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2)操作 患者先取坐位,按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毫针,主穴进针0.8~1.5寸,于得气后施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补法1分钟。帮助患者仰卧(注意颈部针刺部位勿接触枕头等物品,以免影响针刺深度),放松后,用30号1.5寸毫针任选两对配穴针刺。主穴及配穴均留针30分钟,其间每间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2日为1个疗程。

4.电针治疗法

(1)取穴 主穴取风池、肩井、颈夹脊穴(均取双侧),神庭、百会、四神聪、神门(双)。伴有偏头痛者,加头维、太阳、率谷(均取患侧);伴心悸、心慌者,加内关、心俞(均取双侧)。

(2)操作 一般取坐位,对于首次接受针刺医者可取仰卧位。选用0.35mm×40mm不锈钢毫针,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进针。头部穴位平刺,进针约1寸许;神门穴用直径0.30mm毫针,向上沿皮平刺,要求不出现痛感和酸胀麻等得气感;配穴常规操作,直刺1~1.2寸;风池穴要求针感向上,以捻转手法为主。头部穴位加用电针,针柄接通G6805电针治疗仪,频率1Hz,强度以患者有轻微的跳动感为宜,不宜十分强烈,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一般留针20~30分钟。

5.温针治疗法

(1)取穴 大椎、病变节段相对应夹脊,双侧内关、合谷、神门、太阳、风池。

(2)操作 患者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快速针刺大椎、病变节段相应的双侧颈夹脊,小幅度提插、捻转,直达骨膜,针尖朝向颈椎两棘突之间,平补平泻,使针感传向肩背、手背;余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得气后行温针灸,每个穴位3~5壮,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6.三棱针挑法

(1)取穴 双侧颈二至颈四夹脊、心俞、脾俞、肾俞。

(2)操作 嘱患者俯卧,精神放松。穴位定位准确后,先用碘酒将穴位周围消毒,然后用75%酒精脱碘。操作者经严格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紧压穴位两旁皮肤,右手持经消毒的三棱针,迅速刺破穴位皮肤达皮下组织,连续挑动组织纤维并挑断数根,同时挤出少量乳白色浆液。随后用消毒干棉球压紧穴区,再用消毒纱布固定。嘱患者保持局部清洁,防止感染。每次取单侧穴位,双侧交替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7.颈三针疗法

(1)取穴 大椎,安眠2。

(2)操作 大椎刺入1~2寸,平补平泻,使患者有酸麻胀感,并向头部放射;安眠2刺入1~1.5寸,平补平泻,使患者酸麻胀感向头部或两肩、腰部传导。留针30~40分钟,其间用手法捻转提插。拔针后用闪火法在大椎穴位上拔罐5~10分钟,以局部青紫为度。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

8.定点围刺法

(1)定位 病变节段的双侧颈神经根周围、关节突周围。

(2)操作 患者先取坐位,按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毫针在定点处进针,直达神经根、关节囊、关节间隙周围,以出现向前臂、后背放射感为度,于得气后施小幅度、高频率的捻转1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9.耳穴压籽法

(1)取穴 主穴取颈椎、神门、心、脾、肾、皮质下,配穴取脑、枕、交感、内分泌、神经衰弱点。

(2)操作 每次选用6~8个穴位,主穴、配穴合用,随症加减。治疗前先用耳穴探测棒在耳穴上寻找阳性点,用75%酒精消毒耳廓,将贴有王不留行的胶布对准选定的耳穴,贴紧并加压,使患者有酸麻胀痛或发热感。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每次每个穴位30秒。隔日换贴1次,5次为1个疗程。

(五)推拿妙法

1.正骨推拿法

(1)放松法 先用揉、

手法松弛患部软组织。

(2)仰头摇正法 用于枕寰、寰枢关节错位。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托枕,将其头上仰转,慢摇2~3下,将头转到60°左右时稍加有限度“闪动力”向上拉。

(3)低头摇正法 用于颈二至颈六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低头,医者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按错位横突隆起处下方作为“定点”,另一手托面颊作为“动点”,当摇至最大角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

(4)侧头摇正法 用于颈二至颈六钩椎关节旋转式错位。患者侧卧低头,医者一手托其头,另一手拇指“定点”于患椎关节下方,将头抬起侧屈并转动摇正。

(5)侧向搬按法 用于颈二至颈六侧弯侧摆错位。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拿其后颈并以拇指按患椎横突侧向隆起处,另一手托下颌并用前臂贴其面颊,将患者头先牵引并渐屈健侧后屈向患侧,当搬至最大角度时,拇指“定点”与“动点”手同时做搬按牵联合“闪动力”。

(6)仰卧推正法 用于颈轴反张和颈椎前后滑脱式错位。患者去枕仰卧,医者用拇、食二指夹持向后突起的棘突两旁做“定点”,另一手托其下颌,使患者的头做前屈后仰动作,仰头时,“定点”的手用力向上推,使向后移位的椎体复正。

2.颈神衰手法

(1)放松法 自上而下揉捏项肌3~5分钟,如触及筋结、筋索或钝厚处,则重点弹拨或按揉;弹拨或按揉上、下项线及乳突根部肌肉附着点,每点5~10次;自上而下轻轻弹拨或按揉两侧横突,每点5~10次。自上而下弹拨背部棘突两侧,每点3~5次,继而自上而下弹拨或按揉背部两侧竖棘肌。弹拨两侧肩胛内上角、肩胛冈、冈下窝,每点5~10次。

(2)整复法 颈椎棘突偏歪者,取摇正法矫正之。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后,一手拇指按压于偏歪椎体之椎板部,食、中两指置对侧偏歪椎下方相邻椎椎板部,另一手托其下颌,双手在施上托之力的同时,托下颌之手左右摇动颈部数次,另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在颈部上托和摇动中相向用力,以促使偏歪棘突回位。亦可用冯天友定点旋转复位法矫正之。胸椎棘突偏歪者,采用抱枕提肩膝顶法矫正之:患者坐位,令双手手指交叉抱住后枕,医者立于其后,双手自两侧腋下穿出至肩前,勾住肩部上提并后拉,在上提后拉的同时,一膝顶住棘突的偏歪侧向对侧斜前方推顶,偏歪侧勾肩手后拉力度和幅度应较另一侧为大,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弹响声。

(3)结束法 轻轻揉捏项肌1~2分钟;双手托枕颌拔伸颈椎约1分钟;

揉或轻拍肩背部1分钟;提捏两侧耳根数次;轻叩头皮约1分钟;并做头面部放松手法。

3.整脊通经法

(1)准备手法 揉按风池2分钟,抖拉小脚趾2分钟,自下而上揉捏颈椎全部3分钟。

(2)手法整脊 坐式:采用颈部斜扳法,即令患者坐位,医者立于侧后方,一手放在颈部后方,另一手托住下颌骨,令患者稍低头,两手相对用力,向一侧旋转颈椎,并用力向上提拉,达到最大限度,再使用一短暂有限度、有控制的突出巧力,稍增大其旋转度,使关节发出清脆响声(不勉强需响声),用于体健者。卧式: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胸部垫一枕头,头颈伸出床缘,助手固定患者颈部做反牵引。医者与患者头顶相对,屈膝俯身立于适当高度,屈曲双肘,分别用前臂内侧夹住患者两个颌角及下颌体部,双手分别从患者耳后扣过,交叉于患者头后枕部。嘱患者放松,头颈呈略前屈位,先沿此前屈方向向远端略旋动牵拉,然后保持牵拉,逐渐左旋至极度后保持片刻,在患者呼气将尽时突然顿挫一下,并立即放松。若感手下移动或闻声响,则示复位成功,用于体弱者。

(3)结束手法 自下而上捏揉颈椎2分钟,并按肌纤维方向,用大拇指顺按3遍。

(4)牵引 每日做颈牵引1次,每次20分钟。

4.牵引推拿法

(1)牵引法 采用枕颌布带牵引法,据患者病情及耐受情况而定,一般4~8kg为宜,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2)推拿法 ①患者坐位,采用

法、揉法放松肌肉,点按风池、风府、肩井、大椎、天宗和阿是穴,每次8~10分钟。②对颈部肌群、斜方肌、肩胛提肌等做点按、弹拨手法,每次5分钟;再按揉百会、风池。③颈椎定点旋转复位,以颈二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取端坐位,颈前屈35°,左偏35°,右旋转45°。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触到偏移棘突固定之,其余四指置于患者头枕部,右手扶持左面部,在右手向右上方旋转的瞬间左手拇指轻推向患者左侧,常听到“咯”的一声,拇指有轻度移动感,手法成功。

5.部位推拿法

(1)软组织松解法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或坐在床头,用拇指揉法、掌揉法、四指捏法、拿法、

法等手法交替术于颈、肩、背部软组织3~5分钟。

(2)理筋整复 ①仰头摇正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在床头,一手托后枕部,一手托下颏,将头后仰并侧转,缓慢摇动2~3下,然后将头转到较大幅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则可听到“咯噔”复位弹响声,头部症状即刻减轻,表示复位成功。此法主要用于颈一至颈二小关节错位。②侧卧摇正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医者坐在床的一头,一手轻拿后颈,拇指抵住错位凸起的横突下缘作为“定点”,另一手托起面颊作为“动点”,将头转动,当转到最大限度时,托面颊之手用有限度的“闪动力”,“定点”的拇指同时用力推压,使错位的关节在动中复正。正骨复位后颈项部软组织做简单的放松按摩,以缓解肌肉痉挛,促使无菌性炎症的消散与吸收。

(3)头部按摩法 ①分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以双手拇指指腹为支点,从眉弓中间向两侧,向上至发际分抹,力度由轻到重,反复操作5~7遍。②揉压三经法:体位同上。首先医者双手拇指一前一后自印堂开始,沿任、督二脉边揉边压至百会。然后揉压胆经,双手拇指分别从两侧阳白开始至头顶部。最后揉压足阳明胃经,双手拇指分别从两侧头维开始至侧顶。每条经揉压3~5遍。③勾点风池法:体位同上。医者双手轻轻托住后枕部,以中指指尖用力勾点两侧风池1~3分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④头部按法:医者10指分开,均匀放在头部,双手用力对按5~10次。⑤头部搔抓法:医者10指自然分开,屈曲如爪形,以10指指腹着力于头部表皮,由前而后地进行节律性搔抓1~3分钟。

6.理筋牵拉法

(1)松解法 患者取俯卧位,以一指禅推颈项部软组织,重点推患者头项肌或压痛点,然后用

法和掌按法在斜方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处推,着力深透,约5分钟。然后医者手心涂润滑油或膏,用双手掌根或鱼际推擦患者的督脉和两侧膀胱经(自大椎至长强),至皮肤发热或潮红,两侧膀胱经推擦时速度宜快,督脉速度宜缓,作用时间约2分钟。

(2)牵拉法 患者取仰卧位,颈下不垫枕。医者立其头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其三指的3条线分别在督脉(由大椎至风府)及椎旁左右各1条(由定喘至风池),两手协同,交替进行,每条线3~5遍,以局部透热为度。再以双手重叠于颈三、颈四、颈五节段下,将颈部稍微托起并向后拔伸,拔伸持续时间不少于1分钟,反复3~5遍。然后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45°左右,反复3遍。

(3)点揉法 医者自颈椎根部将颈椎稍稍托起,然后两手边拔伸边向头部滑移至发际,点揉风池、风府、安眠,两手自然收拢至头顶部,双手拇指点、按、揉百会、四神聪、神庭、头维、角孙等穴位,再施扫散法,拿揉头皮、毛皮,循膀胱经、胆经、三焦经用指点按、拿揉,用手指轻叩头部,再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反复3遍,结束治疗。

7.推拿足疗法

(1)推拿 先用

、揉手法放松颈背部肌群。后行定点旋转复位法:以颈一横突偏右为例,患者颈部前屈35°,左偏35°,右侧旋转45°。医者左手拇指触到偏移横突固定之,余四指置于患者右侧头部枕部,右手扶持左面部,在右手向上方旋转的瞬间,左手拇指将横突转推向患者左侧,常听到“咯”的响声,拇指下有轻度移动感,触之平复或改善,手法完毕。

(2)足疗 用点、揉、推等手法刺激足底颈椎、大脑、小脑、脑干、失眠点、三叉神经、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反射区,一般每个反射区刺激2~3分钟。治疗后饮400mL开水,以助新陈代谢。

8.电疗推拿法

(1)电兴奋疗法 先在有关经络穴位和部位通感应电流,用两个直径3cm的圆形电极,分别放置于双侧太阳穴,通以弱感应电流5~10秒钟,逐渐加大电流量至耐受极限20~30秒钟;再将两电极分别放印堂、风府,治疗5~10秒钟;于两风池治疗1~2分钟;然后将两电极分别在颈部两侧上下滑动,使颈部肌肉有明显收缩颤动1~2分钟;再将电极分别向两侧肩背部移动,刺激肩井、肩外俞、大杼、风门、心俞等穴位1~2分钟;在肩井、曲池及手三里、合谷刺激30秒至1分钟;最后用直流电双极分置于两上肢的内关、外关,电流量30~50mA,每次通电1秒,连续2~3次结束。各部位所用电流量由小渐大至耐受限为佳,不可突然用大剂量,以免患者拒绝治疗。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日。

(2)推拿疗法 ①点按穴位:在电疗以后,根据不同症状体征,选用不同部位和穴位辨证施治。取穴如印堂、百会、太阳、风府、大椎、风门、大杼、心俞、肝俞、肩井、肩外俞、缺盆、曲池、手三里、合谷、内关、外关、神门、极泉、足三里、中脘、三阴交、太冲、阿是穴等,用平补平泻手法,以穴区有得气感为宜。②推拿手法:用推、拿、揉、

、按、抹、扳颈、提端摇晃、旋转复位等手法。在点穴之后,接着在患者头部前额用抹法从印堂至神庭,阳白至头维,印堂向两侧分抹经太阳至率谷,前额正中线至枕后风府,从前额两侧线至风池,每一线分别抹6~9次。再用一手中指抵按住印堂,拇指按住百会,食指、无名指分放鱼腰、阳白穴位上。另一手用揉、捻、拿等法在颈项部反复治疗3分钟,对痛性结节用弹拨法、理筋法。然后用拇指和中指分别按住两太阳穴,另一手拇指按住枕骨粗隆下的风府、哑门和天柱,以及阿是穴,点按弹拨1分钟。在颈肩背部用
法等治疗2~3分钟,待肌肉充分放松后,用扳颈法、旋转复位法、提端摇晃等手法,纠正颈胸椎骨错缝,再用理筋法、散法治疗约1分钟,最后用拍打法在背部正中线、脊柱两侧线从上至下拍打数次结束。每日1次,疗程同电疗。

(3)心理诱导 对患者要热情、关心,并耐心地解释病情,鼓励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使其尽快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9.理筋微调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先以

法施于患者颈项部、双侧肩背部,时间8~10分钟;点按风池、完骨、天柱、太阳、翳风、缺盆等穴位各1分钟;再以弹拨手法施于双侧前、中、后斜角肌,颈长肌,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时间5~6分钟;一指禅推法沿患侧颈椎横突来回施术,往返5~8次;顺推桥弓,时间2~3分钟;运用颈椎短杠杆微调手法,使颈椎成前倾15°间歇拔伸颈椎,时间1~3分钟,此法不要求弹响声,只要医者手下有颈椎松动感即可。(徐三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疗是为了激发患者天然的自愈潜能共有[84]篇相关文章
小诀窍巧治常见病
枕神经痛
颈椎病的临床诊疗体验(手法整脊)
颈心综合征.颈性血压异常.颈性视力障碍
中医调治颈椎病五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