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噎膈诊治精粹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到胃,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噎是噎塞,因痰、气、血瘀结于食管,食物下咽时噎塞不顺,为膈的前驱,属噎膈之轻症。膈是指格拒,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是食管狭窄、干涩重症的表现。

古人对本病有一定的认识,《素问·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隔。”《灵枢·四时气》:“食饮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医学心悟·噎膈》:“凡噎膈证,不出胃脘干槁四字。”《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脘管窄隘。”《景岳全书·噎膈》:“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

西医各种原因的吞咽困难,如食管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管憩室、食管炎、弥漫性食管痉挛等,出现吞咽食物哽噎不顺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1.七情内伤 忧思恼怒,损伤肝脾,气机郁结,痰湿内生,或气郁血阻,终致气、痰、瘀互结于食管而成噎膈之证。

2.饮食不节 嗜酒无度,过食辛热肥甘,湿热内盛,酿生痰浊,阻塞食管;或津伤血燥,食管干涩,失于滋润而成噎膈。

3.年老肾虚 劳欲过度,精血枯涸,阴阳虚损,阴虚液枯,则食管干涩;气虚阳微,水、气运化失常,久则痰瘀内生,阻塞食管而发病。

本病的病因以内伤饮食、情志不畅、脏腑失调为主。

总病机可归纳为气痰瘀互结,阻塞食管,或津伤血耗,食道干涩而成噎膈。

病变部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关键在胃,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

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即气滞、痰阻、血瘀,后期以本虚为主,即津血枯涸、脾肾阳气虚衰。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初起咽部或食管内有异物感,进食时有停滞感,继则咽下哽噎,甚至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

(2)伴随症:常伴有胃脘不适,胸膈疼痛,甚则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精神疲惫。

(3)特点:起病缓慢,常表现为由噎至膈的病变过程。

(4)诱因:常由饮食、情志刺激等诱发。

(5)年龄:多发于中老年男性。

(6)必要时行食管、胃的X线检查,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食管脱落细胞检查以及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2.鉴别诊断

(1)反胃:噎膈与反胃均有食入复出的临床特点,但反胃以饮食能顺利咽下入胃,经久复吐为主;噎膈则以吞咽食物阻塞不下,食入即吐为主。

(2)梅核气:噎膈与梅核气均有吞咽中梗塞不舒的感觉,但梅核气饮食咽下顺利,无食物的噎塞;噎膈则饮食下咽梗阻,甚则饮食不下。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证候虚实:实证病因为忧思恼怒、饮食所伤;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浊内阻;主症有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膈胀痛;病程,多为新病。虚证病因为热饮伤津、房劳伤肾、年老肾虚,病机为津枯血燥,气虚阳微,食管干涩;主症为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病程,多为久病。

(2)分别标本:本虚,津亏血燥,症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舌红少津;气虚阳微,症见面色?白,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标实,以气滞为主者,症见梗塞不舒,胸膈胀满,嗳气频作;血瘀为主者,症见胸膈疼痛,痛如针刺,痛处不移;痰阻为主者,症见胸膈满闷,泛吐痰涎。

治疗要点 理气、化痰、消瘀以治标;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以治本。初期重在治标,但须顾护津液,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重在扶正,但须顾护胃气,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

(一)痰气交阻

1.临床表现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可减轻,精神抑郁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2.治疗原则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3.代表处方 启膈散:丹参、沙参、茯苓各20克,郁金、砂仁(后下)、浙贝母、荷叶蒂、杵头糠各10克。

4.加减应用

(1)痰阻明显者,加瓜蒌皮、法半夏、制南星各10克,以增强化痰之力。

(2)津液枯涸者,加麦冬、天花粉各20克,玄参10克,以滋阴生津。

(3)若气郁化热,加栀子、黄连、山豆根各10克,以清热。

(4)若津伤便秘者,配增液汤加白蜜,以养阴通便。

(5)若胃失和降呃逆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旋覆花各10克,以降胃逆。

(6)若痰瘀互结,加桃仁、土鳖虫各10克,红花9克,以活血化瘀。

(二)津亏热结

1.临床表现 吞咽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复出,胸背灼痛;形体消瘦,肌肤枯燥,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渴欲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而干,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2.治疗原则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3.代表处方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扁豆各20克,桑叶、生甘草各10克。

4.加减应用

(1)本证型可选用五汁安中饮,少量多次频频呷服。

(2)肺胃津枯而燥者,加石斛20克,玄参、生地、栀子、黄连、黄芩各10克。

(3)肠燥失润者,加火麻仁30克,瓜蒌仁、制首乌各20克。

(4)胃肠热结,用大黄甘草汤。

(三)瘀血内结

1.临床表现 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得下,甚则滴水难进,食入即吐;面色暗黑,肌肤枯燥,形体消瘦,大便坚如羊屎,或吐下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舌质紫暗,或舌红少津,脉细涩。

2.治疗原则 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3.代表处方 通幽汤:桃仁、当归、升麻、生地、熟地、炙甘草各10克,红花9克。

4.加减应用

(1)瘀血甚者,加土鳖虫、炮山甲、三棱、莪术各10克。

(2)痰凝甚者,加海藻、昆布、猫爪草各10克。

(3)阴虚血燥者,加沙参、制首乌各20克,麦冬10克。

(4)气滞血瘀者,可选血府逐瘀汤。

(5)服药即吐、难于下咽者,可先服玉枢丹,随后再服煎药。

(四)气虚阳微

1.临床表现 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2.治疗原则 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3.代表处方 补气运脾汤合右归丸。补气运脾汤:茯苓、黄芪各20克,陈皮、法半夏、人参、白术各10克,砂仁6克(后下),生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右归丸:山萸肉、山药、枸杞子、杜仲各20克,制附子(先煎)、鹿角胶、菟丝子、熟地、当归各10克,肉桂5克(后下)。

4.加减应用

(1)偏于脾阳虚者,以补气运脾汤为主。偏于肾阳虚者,以右归丸为主。

(2)伴呕吐者,加代赭石20克,旋覆花10克。

(3)气阴两虚者,加沙参20克,石斛、麦冬各10克。

(4)中气下陷、少气懒言者,可选补中益气汤。

(5)脾虚血亏、心悸气短者,可用十全大补汤。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威灵仙60克,板蓝根、猫爪草各30克,人工牛黄6克,硇砂3克,制南星9克,共研末,每服1.5克,每日4次。适用于食管癌晚期,无手术指征者(安徽省人民医院方)。

(2)开道散(浙江中医学院方):硼砂、硇砂各3克,沉香10克,火硝30克,青礞石15克,冰片10克,共研细未,每次含化1克徐徐咽下,隔30~60分钟1次,当黏沫吐尽,可进食时,改为3小时1次,连服2天停药,适用于饮食格拒不入,滴水难下者。

2.中成药疗法 利膈丸、噎膈饼等适用于痰气交阻证;血府逐瘀丸、鳖甲丸适用于瘀血内结证;二冬膏、琼玉膏适用于津亏热结证;附子理中丸、十补丸适用于气虚阳微者。

3.针炙疗法

(1)选天鼎、巨阙、上脘、中脘、足三里、内关、风门等穴,针用泻法,每日1次,适用于痰气交阻证。

(2)选关元、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艾灸,每日2次,适用于气虚阳微者。

4.饮食疗法

(1)用生姜汁、萝卜汁、梨汁、白果汁、甘蔗汁、蜂蜜、鲜牛奶各等份,调匀蒸熟,每天2~3次,适用于津亏热结证。

(2)油炸黄花鱼鳔适量,田七3克,共研末,黄酒适量送服,每天1次,适用于瘀血内结证。

(3)旋覆花9克,莱菔子20克,沙参15克,煎汤去渣,用生苡仁30克,粳米50克共煮粥食,每日1次,适用于痰气交阻证。

(4)党参、生黄芪各20克,肉桂3克,羊肉60克,炖服,每周2次,适用于气虚阳微者。

【预防调摄】

1.平素进食不可太快,宜细嚼慢咽。

2.不吃过烫、辛辣、变质食物,忌酒。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营养丰富食物。

4.保持身心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及过劳。(钟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噎膈是怎么引起的
脾胃系病证-噎膈 (二)
介绍12种常用的补虚药物
名老中医经验集
珍贵的用药心得——糖尿病(二型)
人参、红参和西洋参有什么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