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下针手法与补泻

针灸之初,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弾之,视其应动,乃复取之而后下之。

《图注难经》云:“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弩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 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死不治。”

李梴云:“当刺之时,先将同身寸法比穴,以墨点记,后另患人饮食端坐或偃卧,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阳穴从骨侧陷处,按之酸麻者为其,阴穴按之有动脉应手者为真。

高武云:用针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心为神,医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先虑针损,又以左手按摩受针之穴,如握虎之状,右手捻针,如持无力之刃。

杨继洲云:凡下针之法,先用左手揣穴爪按,令血气开舒,乃可纳针;右手持针于穴上,令患人咳嗽一声,捻之一左一右,透入于腠理。然后用其呼吸,徐徐推之,至於肌肉,以及分寸,却以左手按穴,象地而不动,右手持针,法天 之运转,若得其气,左平按穴,可重五两以来,右手存意捻针而行补泻。

又云:用针之法,候气为先,须用左手闭其穴门,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伏如横弩,起若发机,若气不至,或虽至如慢,然后转针取之。转针之法,令患人吸气,先左转针不至,左右一提也;更不至者,用男外女内之法。男用轻手按 穴,谨守勿内,女用重手按穴,坚拒勿出。所以然者,持针居内是阴部,持针居外是阳部,浅深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如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其虚实,经言邪气来者紧而疾,谷气来者徐而和,但濡虚者即是虚,但牢实者即是实,此其诀也。

宣行血气有十四法,《金针赋》云:“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而去病;弹而补虚;肚腹盘旋;扪为穴闭;重沉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備。”

下针

(一)揣寻法(取穴法)

下手八法云: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在阳部筋骨之侧,陷者为真。在阴部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其肉厚 浅,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於中庶得,进退方有准也。《难经》云:“刺营 无伤卫者,乃掐按其穴,令气散,以针而刺,是不伤其卫气。刺卫无伤营者,乃撮起其穴,以针卧而刺之,是不伤其 营血”,此乃阴阳补泻之大法。

《针灸传直》云:“取穴法,昔人谓针一穴而必取五穴, 治一经而先辨三经,盖恐其认穴不真,则针灸错用,经络不清,则阴阳倒施。”

初学针法,不得不多取几穴,以防错误,然熟练者,伸手便得。其法主用”爪切”和“指揣”。它具有住痛和宣散局部气血,更要紧是集中病员的精神。

口诀:

取穴先将爪切深,须教勿外慕其心,

令彼荣卫无伤礙,医者方堪入妙针。

(二)爪下法

下手八法云:爪而下之。针赋云:“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气血得以宣散,是不伤於营卫;右手轻而徐入,欲不痛之因,乃下针之秘法。”

(三)指持法

杨氏十二法云:指持凡下针,以右手持针於穴上,着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气三口,提于天部,依前口气,徐徐而 用。正谓持针者,手如握虎,势若擒龙,心无他慕, 若待贵人之说。

口诀:

持针之士要心雄, 手如握虎莫放松,

欲识机关三部奥,须将此理再推穷。

(四)进针法

杨氏十二法云: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须审穴在何部分,如在阳部,必取筋骨之间陷下为真。如在阴分,郄腘之内, 动脉相应,以爪重切经络,少待方可下手。

进针法,可分所针部位而异,其一,平补平泻法,即平捻刺入法。多适用于四肢部,先浅疾进,次缓捻进,一左一右,平补平泻。静听病者呼吸,以为轻重缓急之用。呼则手法较重而紧,吸则手法较轻而缓。随呼进针,与随咳咳针同一理,不过彼急而此缓,彼猛而此搓入。猛进者多痛,搓入者无苦耳。其二,呼吸刺入法,多适用于胸腹部,随病者呼时进针,吸气时停针,此为入针时用之。若出针时当病者吸气时退针,呼气时停止退针。其三,急刺法(浅刺法),多用于末梢部,如小儿当急救用井穴时出血,疾刺入而速拔出。

口诀:

进针之法取机关,失经失穴最不宜,

阳经取陷阴经脉,三思已定针之愈。

(五)循通法(催气法)

下手八法云:循而通之。经云:凡泻针,必以手指於穴上下、四旁循之,使令气血宣散,方可下针。故出针时,不闭其穴,乃为真泻。此提按补泻之法,男女补泻,左右反用。

指循法,亦名催气法,在进针落穴后,欲行补泻,先求气至。先哲云,针下如鱼吞钩,即乃气至之象。气不至而滥行补泻,终归无功。然病程闭滞日久,气难自至,非用手法循按,则气不至而至亦迟,故运气催气。昔人都有循法之 论,但仅言循其经络上下,但未道及如何乎如何起落,学者多误会。且又只言泻气时,必用手指于穴边四而上下循按, 而未说出补针循法,于义缺然。夫循其经络上下,以为运气催气之助是也。阴阳之气道不同,补泻之内外各别。泻法用循,补法亦用循,在识其顺逆迎随耳。必也于进针之后,仍以左手食,中二指夹针,右手侷按所针之经,或使他人循按。如针手三阳经而用泻法,按气道手三阳经由手走头,泻则令气由头走手而外出,故必先以手指循按所针之经,从头向手推按,渐渐按至所针穴边而停手,则气易至而经易通。若 针手三阴亦然,不过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循按内外不同耳。 补法用循,亦如泻法。如补足三阳,按气道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补则顺其气道,仍使由头而至足,亦必先以手指循按所针之经,或使他人循按,从上而下,渐渐推至针穴边而停手,则气易足而经易实。如针足三阴亦然,不过足三阴经从足至腹,循按之上下有异耳。总之,循按手法,无非和动气血而设。泻法用此,则邪易退,补法用此,则正易足。举例说明,如针肩背疼痛症,审系风邪侵入阳明之经,应泻曲池,进针后针下气松,初不得气。于是用左手二指夹针,以右手从项上肩上着力循按,略按少时,针下气紧。泻少时而气又松,臂痛如故,又用手指循按,气又紧,乘其紧而又泻,泻少时而又松,按之又紧,如是五、六次,而真气松矣。再用手指循按,气亦不紧,而臂痛亦大减。可见风邪闭塞已久,非借手法循按气不至,非屡循屡泻邪不尽,通关过节,飞经走气之理,又在此也。岂针头补泻而已哉,补必得其实,泻必得其虚之谓。

口诀:
部分经络要指循,只为针头不沉紧,

推则行之引则止,调和气血始来临。


(六)弹弩法
下手八法云:弹而弩之。此先弹针头,待气至,却进一豆许,先浅而后深,自外推纳,补针之法,用以催气。
李梴云:弹而弩之,弹者,补也。以大指与次指爪, 相交而叠,病在上,大指爪甲轻弹向上。病在下,次指爪甲轻弹向下,使气速行,则气易至也。弩者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如手颤状,谓之飞。补者入针飞之,令患人闭气一口,着力弩之。泻者提针飞之,令患人呼之,不必着力。一法二用,气自至者,不必用此弹弩。


(七)摇伸法
下手八法云:摇而伸之,乃先揺动针头,待气至,却退一豆许。为先深而后浅,自内引外,泻针之法。故曰针头补 泻法,用以行气,运气。
摇针,凡退针出穴眼时,必须摆撼而出之,如青龙摆尾手法,即揺法也。故曰摇以行气,为出针之法,如扶船舵, 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又云青龙摆尾行气,龙为阳属,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持针摇而按之,如推船舵之 缓,每穴左右,各摇五息,如龙摆尾之状,兼而按之,按则行卫也。
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白虎摇头行血,虎为阴属,行针之时,插针地部,持针提而动之,如摇铃之状,每穴各施五息。退方进圆,非出入也。 即大指进前往后左右略转,提针而动之,似虎摇头之状。兼行提者,提则行荥也。龙补虎泻之法,青龙摆尾重在摇针,白虎摇头重在进圆退方之转针。
口诀:
揺针三部皆六摇,依此推排在指梢,
孔穴大开无碍窒,邪气退除病自消。


(八)搓转法
下针八法云:搓而转者,如搓线之貌,勿转太紧。转者,左补右泻,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之为左,大指往下 退之为右,此迎随之法。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乃左右补泻之大法,可以使气。

搓针亦为运气、催气法,下针以后施用补泻的一种手 法,于进针之后,审定虚实,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否则肉缠针身,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气。

口诀:

搓针泻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就移,

浑如搓线攸攸转,急则缠针肉不离。

(九)捻法

下手八法云: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内捻。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 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可以和气,调气。

口诀:

捻针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两般功,

内外转移行上下,助正伏邪疾自轻。

(十)爪摄法

杨氏十二法云:爪摄,凡下针,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络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可通行,能行气。

爪摄又为住痛法,一般在进针、行针、退针时,使病者感痛苦,造成对针治恐畏,用爪摄可以减少疼痛。进针后手法因病情虚实而异,病者疼痛,泻针甚于补针,因其邪盛,然痛虽甚,医者不能因痛而行出针,必须细加审查,如手法 快血痛,则略为放缓,手法重而痛,则略为放轻,以指切其穴四旁,令邪气稍为退开,此其一;病者言痛,令其吸气一口,再为转针,此其二;先慢而轻施,使邪稍减,再快而重施,此其三;紧甚碍针不行者,於所针穴经下边,再进一针,先行泻法,气稍退而再行原针,此其四;最后痛之太甚,遍施诸法不效,必另有他故,当审其因,或有因怒、 惊、气恼、疲劳等。因怒则气上、惊则气乱。因此要区别稍等再刺。

口诀:

摄法原因气滞针,大指爪甲切莫轻,

以指摄针待气至,邪气流行针自轻。

(十一)留针法

杨氏十二法云:如岀针至天部之际,须在皮肤之间留一豆许,少时方可出。

留针为候气而设,当补泻时气不至时则留针。进针时,无令气忤,靜以久留,气驱至针紧不行、须爪摄以通之;气至缓迟,针下松弛,须指循以催之;痛剧时留针以镇之,痉挛时留针以疏之,气闭时留针以开之;出针时阶段逗留以和 之。

口诀:

留针取气候沉浮,出入徐徐必逗留,

能令营卫纵横散,巧妙玄机在指头。

(十二)退针法

杨氏十二法云:凡退针,必在六阴之数,分明三部之用,要诚心着意,勿浑乱差讹,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欲退之际,一部一部,以针缓缓而退,用以清气、抽气。

(十三)扪闭法

下手八法云:扪而闭之。凡补必扪而出之,故补欲出针时,就扪闭其穴,不令气出,使血气不泄,乃为真补,用以养气。

左手多用扪闭,有住痛移痛、固定穴位、避开血管等作用,一般使用左手,常分五种姿势:

其一、指切法:左手拇指端切压于穴眼之近侧,针由爪甲端缘刺入,此法多适用於短针。
其二、骈指法:左手拇、食二指末端压于穴眼之缘,针由食拇指夹消毒棉球持针体,协助针刺入,此法多适用於长针。
其三、舒张法:左手拇食二指,向穴位两侧撑开,使皮肤紧张,针易刺入,此法多适于皮肤松弛之腹部。
其四、扶持法:左手拇食二指捏紧所刺该穴之部,针从该穴斜刺而入,此法多用於面部。
其五、平掌法:左手五指平压于穴眼经脉之上,针由食中二指尖部正当穴眼之上,由指缝刺入,此法多用于腰部。
李梴云:扪者,摩也,如痛未除,使痛散也,复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又起针之时,以手按其穴,亦曰扪。

(十四)拔法

杨氏十二法云:指拔,凡持针欲岀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


补泻手法已尽,针下气和缓,不沉不紧,出针不可太 急,否则易出血,施用补法后须用左手急按穴眼,施用泻法后不用按住穴眼,且摇大针孔而出针。


以下将杨继洲导气之法,概分七项於后:其一,扪而循之,於所刺经络部分,上下循之,令气血舒缓,易往易来。其二,切而散之,用大指爪甲于穴上,左右切之,腠理开舒,然后下针。其三,推而按之,用右手捻针按住,近气不失,远气不来。其四,弾而弩之,用爪甲弹针,令脉气䐜满,而得疾行至病所。其五,爪而下之,用左手指爪连甲,按定针穴,乃使气散而刺荥,使血散而刺卫,则置针各有准。其六,通而取之,是持针进退,或转或停,以使血气往来,远近相通,而后病可取。其七,外引其门,以闭其神,是先用左手指收合针孔乃放针,则经气不泄,故曰知为针者信其左。

本文选自孙震寰、高立山《针灸心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手法——开阖补泻法
刘德会针刺补泻手法实战篇之一  子午捣臼法
杨继洲针灸“下手八法”
针家精要丨郑毓琳、郑魁山---郑氏针法经验介绍及30例独家验方(精编)
针灸复式补泻手法表
简易凉热补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