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阳类诸方(3)

六、麻黄细辛附子汤衍生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第302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

1.本条究竟是太少两感,还是纯粹的少阴证?一般皆认为是太少两感,其依据有二:

一是方中有麻黄,麻黄解表散寒发汗。

二是微发汗,汗法是针对表证的,所以认为此条是太少两感。

我的见解是此条可以是太少两感,而用此方微发汗;也可以纯为少阴阳虚寒凝,没有太阳表证,此方亦可用之。这个问题涉及汗法的应用范围、机理、意义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2.使用麻黄问题。本条明明讲是“少阴病,得之二三日”,而非少阴太阳合病得之二三日。少阴阳虚寒凝,属于纯为阳虚而无客寒者,能用麻黄辛散之品吗?能用汗法发其汗吗?能!

麻黄除解表散寒发汗、平喘止咳利尿的功能之外,还可散里寒,解寒凝,发越鼓舞阳气之升发敷布。正如尤在泾于《金匮要略心典》曰:“麻黄非独散寒,且可发越阳气,使通于外,结散阳通,其病自愈。”
少阴阳虚阴盛者,阴寒内盛亦必凝痹气血,阳气不得敷布升发,此时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回阳治其本,麻黄鼓舞发越阳气,使其升发敷布。所以麻黄可用于表寒证、里寒证,亦可用于纯虚无邪的阳衰寒凝证。不必一见有麻黄,就扯出个表实来,否则用麻黄就不好解释,于是自古以来,就把此条解为太少两感证,失于片面。
3.发汗问题。皆知表证可汗,其实里证亦可汗,纯虚无邪者亦可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分正汗与邪汗。正汗出,必阴阳充盛,且升降出入正常,方能作汗。阳气根于肾,生于中焦,宣发敷布于上焦,通过三焦经络,直达外之腠理毫毛。这种正汗出,恰恰反映了阴阳已然调和。
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张锡纯据《内经》之旨,曰:“人身之汗,犹天地之雨也。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阴阳和而后汗。”“发汗原无定法,当视其阴阳所虚之处而调补之,或因其病机而利导之,皆能出汗,非必发汗之药始能汗也。”白虎汤、承气汤、清营汤、复脉汤等,皆可发汗。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汗、吐、下、温、清、补、和、消八法,皆可令阴阳调和而自然汗出。正如《医学心悟》云:“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又云:“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夹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皆宜消导发汗。”这就是发汗原无定法,八法皆可为汗法,亦视其用之何如耳。
本条之“微发汗”,恰为阴阳调和之正汗。正汗出,标志阴阳已然调和,此即测汗法。所以本条之“微发汗”,不应狭隘地理解为解表,又牵强地扯出太阳表证,因而认为本条为太少两感。本方温阳解寒凝,照样可使阴阳调和而自然汗出。
把本条中用麻黄及发微汗两个问题弄清楚了,那么该方、该法就不局限于太少两感狭隘范围了,阳虚表寒者可用,阳虚里寒者可用,阳虚寒凝纯虚无邪者亦可用,这就大大拓展了以此方为代表的汗法应用范围。
4.无证问题。是无里证还是无表证?若指无里证而有表证,此方可用否?可用。既然冠以少阴病,就必然具备少阴病的特征。前已述及,少阴病的特征有二:一是脉沉微细;一是可用阳虚解释的一二症,如吐利、畏寒、肢厥、但欲寐等。这些阳衰症状可还不明显,但脉必沉细微。若症没有,脉也不微,那么少阴证也就不存在了。既然冠以少阴证,症状不明显,能反映少阴病本质的只有脉微了。少阴阳虚,本不应汗,仲景已明确提出脉微不可汗,此条,因里证尚不著,故予温阳发汗,表里双解。
若无表证,仅有里证者,本方可用否?可用。但此时用麻黄,已不为发汗散寒解表,而在于发越阳气解寒凝。
以上讨论,应明确两个问题:
一是阳虚兼表者,可表里双解,扶正祛邪;
二是无表者,纯为里阳虚者,此方可用,汗法亦可用,不必囿于太少两感的狭小范围,凡里证有客寒者可用,里证纯虚无客寒而阳虚阴凝者亦可用,使本方、本法的应用范围得以拓展。
桂甘姜枣麻辛附汤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则愈。

【按】本方实乃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合方。桂枝去芍药汤,见于《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误下伤阳而脉促胸满者;麻黄细辛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301条,太少合病者。一为手少阴阳虚,一为足少阴阳虚。阳虚寒凝,水饮不化,积于心下而硬满如盘。所谓气分,即水饮乘阳之虚,而结于气分者。方以辛热通阳而化其饮,阳行饮散而气化令行,阳施阴布而汗出,玄府开,阴阳和而愈。
此方接前一条,云“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大气者,乃人身之阳也,大气转寰,犹红日高悬,“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吾临床凡见阳虚阴盛,脉弦而无力者,此方屡用之。

七、理中汤
《伤寒论》第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论》第386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第396条曰:“大病差后,喜睡,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按】
1.发热问题。第386条冠以霍乱。第382条云“呕吐而利,此名霍乱”。所以,本条的症状当有吐利、头痛发热、身疼痛、不欲饮水。
头痛、发热、身疼痛,颇似表证的表现;而吐利不用水,是里虚寒的表现。为何未用救表宜桂枝汤,救里用四逆汤呢?此热究竟因何而热?既然不用桂枝汤以救表,则此热非表热可知;用理中汤治此热,当属脾胃虚寒而气浮于外,这种热,同于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
2.喜睡,且久不了了,阳虚也。阳气者,精则养神,阳虚则喜睡。
3.胸痹以人参汤主之,同于理中汤。皆阳虚阴乘阳位而胸痹,故以理中汤温阳健脾益气而治之。
4.诸或然证加减法。亦示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法。

5.最佳药效为腹中热,未热者加之,这是用理中丸的最佳药效标准。
八、理中汤衍生方
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第29条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伤寒论》第30条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曰:“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插图]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按】干姜甘草汤的三条经文,共提出下列病名及症状:肺痿,这是病名。症状有: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不渴、必遗尿、眩、多涎唾等。
1.何谓肺痿?肺痿,首见于《金匮要略》一书。但肺痿究属何病,表现如何?仲景语焉不详,致后世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中医内科学第三版统编教材云:“肺痿,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肺叶痿弱不用,言其病机,而医生临床所能见者,仅咳吐浊唾涎沫一症。但是,临床是否见有咳吐浊唾涎沫一症即可诊断为肺痿呢?显然不能,因为除肺痿有此症以外,五苓散证亦有吐涎沫;吴茱萸汤证亦有吐涎沫;水在肺亦有吐涎沫。以吐涎沫为主症者非止一端,显然不能一概以肺痿而论。
如何理解肺痿病呢?必须从仲景所述原文进行分析,关于肺痿的病因病机,仲景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由于重亡津液,耗伤肺阴,阴伤则虚热内生,这就是仲景所说的:“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这个上焦之热,是因于重亡津液所致,必然是一种虚热。虚热内生则进而伤气,使肺气耗散。于是阴亏、虚热、气耗这三者就构成了肺痿的病理基础。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为热所伤,则津液不能四布,既不能洒陈于六腑,又不能输精于皮毛,肺脏本身也得不到津液的滋润,则进而加剧了肺的阴虚、虚热、气耗,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五脏六腑的一系列病变。根据肺痿的这一病理变化,不难推断肺痿的症状当有口干舌燥、痰中带血、骨蒸盗汗、气短喘促、语声低怯、皮毛干枯消瘦、失精亡血等。
经上述分析,似乎可以认为肺痿就是肺脏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病证了。难怪日人丹波元简在《金匮要略玉函要略辑义》一书中说:“肺痿非此别一病,即是后世所谓劳嗽耳。”《妇人良方》亦说:“劳嗽寒热盗汗,唾中有红腺,名曰肺痿。”持此论者颇有人在,似乎肺痿就是劳嗽,已为世所公认。可是仲景为什么不将肺痿列入虚劳篇中,而别列一篇曰肺痿呢?二者显然有所区别。
二者有何区别呢?关键就在于一个“痿”字。用肺痿一词来命名此病,深刻地反映了此病的症结所在。痿者萎也,犹草木之枯萎而不荣。痿字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肺的功能低下,有痿弱、馁弱的意思;另一种是指肺脏本身的器质病变,有肺叶萎缩的意思。从肺痿病来看,这两种含义都有,所以仲景称之为肺痿。当然劳嗽与肺痿,都可以存在程度不同的器质与功能的病变,但肺痿的病理改变,必然较劳嗽更为严重,也可以说肺痿是在劳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恶化而形成的。那么,恶化到什么程度就不再称为劳嗽而改称为肺痿呢?从临床角度来看,标准有二:一是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一是息张口短气。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的“反”字,是反常之意,本不该有的而有了谓之反。因为劳嗽是以阴虚为主的病证,往往是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不应有大量浊唾涎沫且唾之不已。而肺痿病,既然是从劳嗽发展而来,当然也必然具有劳嗽的一系列症状,如骨蒸盗汗,痰中带血、干枯削瘦等。但仲景没有泛泛地描述这些症状,而惟独提出了反有浊唾涎沫这一特征性的症状,这个反字,正是针对劳嗽提出来的。毋庸置疑,吐涎沫这一症状,也就成了劳嗽与肺痿的重要鉴别标准之一了。至于其他骨蒸盗汗等不具有特异性的症状,则意在言外,无须赘述了。当然,就《金匮要略》原文来看,肺痿是与肺痈相提并论,相互比较而言的,似乎反字是针对肺痈而言,但是肺痈亦有“时出浊唾”一症。既然二者都有吐浊唾的表现,也就无所谓反与常了,所以我认为这个反字不是针对肺痈,而是针对劳嗽提出来的,至于肺痿与肺痈的鉴别,主要依据脉之数实与数虚以及有无吐脓血等症。
肺痿为什么会出现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这一特异症状呢?这是由于肺痿是在劳嗽的基础上,病情进一步恶化,使肺的功能由低下进一步发展至痿弱不用的情况时,才出现吐涎沫这一症状。因为肺主津液,肺叶既已萎弱不用,则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输布于诸经,反聚之而为浊唾涎沫。正如《临证指南医案·肺痿》篇所说:“肺热干痿,则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变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病成矣。”
肺痿与劳嗽相鉴别的另一标准,就是仲景在《金匮要略》首篇第五条中所说的“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一般情况下,劳嗽虽然也可以出现呼吸困难,短气,但其程度没有肺痿严重,待劳嗽发展成肺痿时,其呼吸更加困难,不得不借助于张口抬肩来进行呼吸时,就可以认为劳嗽已经转化成肺痿了。然而就脉象而言,肺痿与劳嗽都可以出现虚数的脉,二者不足以鉴别,只是对肺痈的脉实数有鉴别意义。不言而喻,反吐浊唾涎沫、息张口短气及脉虚数这三个症状,必然同时出现,因为是在同一病理基础上产生的。
劳嗽转成肺痿之后,治疗应着重养阴清热,益气生津,所以《肘后方》提出以麦门冬汤治疗肺痿,后世医家多从之。
除重亡津液致肺痿者外,仲景又提出肺中冷致肺痿,其症状表现为:“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头眩多涎唾。”肺中冷,制节无权,则上虚不能制下,故遗尿小便数;阳虚浊阴上干而头眩。这种肺痿,必然有阳气虚衰的其他症状,如自汗、畏寒、肢冷等。其来源可由于形寒饮冷或误治伤肺,也可以由虚热肺痿进而损伤阳气,阴病及阳转化而来。只要肺痿出现阳气衰微的表现,即应予甘草干姜汤,辛甘化阳以温肺复气。但是,肺痿以阴虚者多,而阳虚者少,或可把阳虚之肺痿看成是肺痿的一种变证。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肺痿不同于劳嗽,肺痿是在劳嗽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而形成的。
(2)肺痿既有肺气萎弱不用的功能性改变,又有肺叶萎缩的器质性改变。
(3)肺痿与劳嗽的鉴别之点就在于有无吐浊唾涎沫及息张口抬肩。
(4)肺痿除吐浊唾涎沫、息张口短气、脉虚数等症以外,尚应有骨蒸盗汗、五心烦热、痰中带血、干枯消瘦或声哑喉痹等症。
(5)肺痿除因重亡津液形成的虚热型之外,尚有因形寒饮冷伤肺及阴病及阳所造成的虚寒型肺痿,此属肺痿的一种变证。

(6)虚热型肺痿当以养阴清热益气之剂为主,如麦门冬汤;虚寒型肺痿,当以温肺益气之剂为主,如甘草干姜汤。
2.干姜甘草证之病机为脾肺阳虚,所以诸症皆依此病机解之。自汗出、小便数、遗尿、多涎唾,皆阳虚不摄也;恶寒者,阳虚不温也;脚挛急、两胫拘急,乃阳虚不能温煦,筋挛而拘急;阳虚心神不宁而烦躁、谵语;阳虚气化不利,津不上承而咽干;眩乃阳不上达,阴霾反干于上也;阳虚胃气逆而吐逆。甘草干姜汤温脾肺之阳,诸症随之而解。
甘姜苓术汤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 白术各二两 干姜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按】尤在泾曰:“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著。”
此病之因,缘于“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劳则气耗,汗出伤阳,久则湿浸。脾主湿,湿不化而下流肾府,故身重,腰冷痛,腹重坠,一派湿盛之状。
“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乃鉴别症状。不渴者,津可上承;小便自利者,气化得行;饮食如故者,胃可受纳腐熟,说明水湿未碍三焦气化。水湿在何处?乃湿伤肾之外府,即湿聚于腰也,故称肾著病。方用茯苓、白术、甘草健脾渗腰间之湿,干姜温脾阳,方义通于理中汤。腰中温,乃最佳药效标准,同于理中丸之腹中热。
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按】
1.此中焦虚寒,中土无权,厥气上冲,冲于上则心胸中大寒痛;逆于中,则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呕不能食。蜀椒、干姜温脾,人参、饴糖安中。中土旺,厥气潜,诸症消。
2.此证之脉,当沉伏紧弦,按之减。
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二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按】妊娠中虚,寒饮内生,胃气逆而呕吐不止。方以干姜、人参温中补虚,取理中汤意;以半夏、生姜蠲饮降逆止呕。
半夏干姜散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 干姜等份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顿服之。
【按】此阳明寒逆,运化失司,津停为涎,气逆而呕。干姜温中散寒,半夏蠲饮止呕。
吴茱萸汤治厥阴寒逆,此治阳明寒逆,二者何以别之?厥阴寒逆者,脉当弦减,伴胸胁胀满、颠顶痛,甚者烦躁;阳明寒逆脉当缓而减,脘腹痞满寒痛。
九、吴茱萸汤
《伤寒论》第243条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第309条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第378条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载同)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曰:“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按】
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阳明之呕,有寒热两大证型。阳明虚寒者,胃失和降,上逆而呕,主吴茱萸汤。吴茱萸暖肝温胃,人参、大枣补中,生姜散寒止呕,共奏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之功。
2.属上焦问题。若胃热而呕者,予吴茱萸汤反剧,属误治。若胃寒而呕予吴茱萸汤反剧者,仲景言其属上焦也。如何理解“属上焦”?
《内经》肺主气,主治节,肺气降则胃气降。吴茱萸汤虽治胃,但未予宣降肺气,气机仍逆,故呕反剧。

《伤寒论》第230条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这里提出上焦通则胃气和的问题。
叶天士《温热论》曰:“再人之体,脘在腹上,其他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或素属中冷者,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这里也提出中焦有脘腹胀痛痞满与肺的关系,必宣通气滞,开达肺气,肺降则胃亦降,气顺则脘痞胀痛自止。
薛生白《温热病篇》曰:“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此条亦明确提出肺与胃的关系。
根据上述引述条文,如何理解本条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肺与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顺逆上,所以治胃的同时,须兼顾于肺。
吴茱萸汤分别见于阳明、少阴、厥阴三篇,阳明虚寒何以不用理中汤,少阴寒逆犯胃何以不用四逆汤,厥阴寒逆犯胃何以不用乌梅丸,偏偏用吴茱萸汤呢?吴茱萸汤有何特殊之处吗?
吴茱萸温而散,《神农本草经》谓其“温中、下气、止痛,逐风邪,开腠理。”《本草备要》言其“宣祛风寒湿,开郁”。又曰,“吴茱萸专入肝,而旁及脾肾”。方中又重用生姜之辛散,而未用干姜、附子之温阳,所以吴茱萸汤的特点是温而散。散什么?散客寒,本为太阴或少阴或厥阴阳虚之人,又形寒饮冷,寒邪直入厥阴,寒逆犯胃而呕吐涎沫清水,烦躁欲死,颠顶痛甚。其脉当沉弦而紧,不任重按。所以,我认为吴茱萸汤证是寒邪直入厥者。
十、乌头剂诸方
乌头剂方共五首,乌头桂枝汤已述于前,此处仅剩四首乌头剂方。
乌头煎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插图]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日更服。
【按】疝,从山,其形突起,其硬如岩,曰疝。寒疝者,乃因寒而发,名曰寒疝。
何以知疝因寒而发?因其脉弦紧也。沉紧,乃阴寒凝泣收引之象,为阴脉。阴寒凝于里则寒疝绕脐痛,不欲食;阴寒痹于外,则卫阳不通而恶寒;阳不达于四末而手足厥冷。汗乃五液之一,津汗同源。痛甚则汗出,俗称白毛汗,即此白津者也。
寒盛若此,非常用之温阳散寒剂可解,必雄烈之乌头,破其阴凝,通其阳痹。一剂乌头五枚,量殊重,然观其服法,乃三日之量,一日折合乌头1.7枚。蜜煎减其毒。
赤丸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曰:“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乌头二两,炮 茯苓四两 细辛一两 半夏四两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按】寒气厥逆,乃下焦阴寒之气厥而上逆也。攻于脘腹则疝痛,攻于胸则胸中寒痛。茯苓、半夏降其逆,乌头、细辛散其寒,珍珠护心而镇冲。
乌头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亦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麻黄 芍药 黄芪 甘草各三两,炙 乌头五枚,[插图]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上五味,[插图]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按】本方温经祛寒,除湿止痛。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除,黄芪、芍药、甘草扶其正,助其散邪。
乌头赤石脂丸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按】阳气衰,阴寒盛,窃于阳位而心痛,外应于背而心痛彻背。阴寒痼结,内外之气相引而背痛彻心,心痛彻背。乌头、附子、生姜、蜀椒,皆辛热之品,同力逐阴邪振阳气;赤石脂以安心气。
何为知?乌头桂枝汤条下曰,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即药不瞑眩,其疾弗廖。乌头毒性大,最佳药效与中毒量很接近。所以吾用乌头,以川乌为多,以其毒性较草乌略轻。煎时配以生姜、甘草或蜜,且久煎,以减毒性。用量宜小剂分次分服,不知加之,恐引起中毒。1剂量可在15~30g,吾常用15g上下。

十一、温阳类诸方小结
温阳诸方分为四逆汤类、理中汤类、真武汤类、吴茱萸汤类、乌头剂类、麻黄细辛附子汤类。
1.四逆汤治少阴阳衰阴盛者,应用标准有二。一是脉沉细微;二是有一二可用阳衰解释的症状,即可用之。若阴盛格阳者,当引火归原,加反佐法,防其阴阳离决。
2.麻黄细辛附子汤类。若少阴病中,外感寒邪,或寒邪直中少阴,取麻黄细辛附子汤法,扶阳散寒;纯为肾阳虚而无客寒者,予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寒凝。若阳虚血弱者,取当归四逆汤法,养血通阳。
3.真武汤类。少阴阳虚不能制水而水泛者,见眩、悸、喘、肿、小便不利等,观脉尺弱阳弦者,即可用真武汤法,温阳培土以制水。
4.理中汤类。治脾阳虚,脾不运化,升降失司而吐利、脘腹胀痛而冷、倦怠无力,脉见沉缓无力,即可用之。
5.吴茱萸汤类。若肝胃阳虚,寒客厥阴犯胃而呕吐涎沫、头痛、胸胁脘腹胀痛,弦紧而减者,可予吴茱萸汤温肝暖胃散寒。
6.乌头类方。阳虚寒痹而痛重者,其痛或在肢体,或在胸腹,脉沉伏弦紧者,可用乌头剂,散寒止痛。
以上温阳诸方虽未全备,然大法已具,当观其脉证,师其意,用其法,灵活化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子温阳天下第一药,表里三焦一切陈寒固冷非他莫属!
《金匮要略》对痹证的认识 作者:李倩、张琦
复习伤寒论笔记
少阴经前篇
麻黄附子细辛汤
115、麻黄(辛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