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這些暗黑力量阻碍我们接近寂靜,最终还会引起痛苦

最近主页君看到一部剧中有一段台词很有意思,男主对心仪的女主说,

“我想让你开心,想让你快乐,想要让你笑。我整天都在想这些事。但是现实生活却是相反的……“

在剧中,虽然男主有这样的心意, 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在欲望,嫉妒,自卑,愤恨中走向了同归于尽、生命的终点。好现实,好残酷,爱你,但是却没有人获得幸福。

生活中总会存在一些暗黑的力量阻止我们获得幸福,可怕的是这股力量常常隐没在我们心中,给我们带来痛苦。

德加尼亚禅师把正念比喻为“警察”, 把这些暗黑系力量比喻成“小偷”, 如果警察常常能抓住小偷,就能获得晋升,如果警察常常抓不住小偷,就会被整个镇踢出警局。在我们成为神枪手之前,先来看看这些小偷都长什么模样和各有什么技能吧。。。。

以下文字摘录自慈济瓦禅师《智慧之树》

(1)贪欲盖

贪欲是对感官享乐和感官目标的贪爱和执着。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使我们留在欲界,包括恶道。许多禅修者身上常常生起贪欲。

生起这种心所时,应该以正念来观察,以便清楚知道它的本质和因缘。因为它非同一般的吸引力和催眠的效果,人们会迷恋它,主要以为它是某一种快乐的形式。

我再一次强调,喜悦也常常要为此负责。通常我们会忠告禅修者观察心所而非观察所缘。

离执是观察贪欲的关键,保持警醒,而且保持距离,它的无常和坏灭马上就会到来。我们必须决意保持离执,不要找借口来享受它。只要与它的花招和盟友保持安全距离,我们就能够观察它们是渴,是饥,是想要。要是我们以为我们真的得到我们想要的,贪欲会暂停一下。但它永不满足,永远要更多,已经得到的,不久又觉得厌倦了。

有一个说法是:「绝不能以怨恨止息怨恨,只有无怨恨才可以止息,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同样的也可以用在贪欲上,贪欲从来不能克服贪欲,只有离执和知足才能够克服贪欲。只有最终看到贪欲被纯净的、离执的心所取代,才会看清有更好的东西我们可以为之而奋斗。

在禅修营中感官的欲贪比较容易克服,因为在那里我们有好的同参道友,遵守更多道德戒律并努力禅修。但在禅修营之外,甚至在禅修营当中,有时也会招架不住。因此在正念使得上力以前,也可用一些修止的方法来使欲贪减弱。举例而言,这些修止的方法有:尸体不净观和身不净观可克服对身体的欲望,还有食厌想克服暴饮暴食等。当然,最好还是检视贪欲的根源,它与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无明密切相关。

(2)瞋恚盖

恚心或瞋心是由于无法接受现况或所缘,因此没有平静。它带来怒气和散乱,可能会发展成为更具毁灭性的形式,如仇恨、嫉妒、恐惧等,可以说是最明显的毁灭性力量,业果最重。

恚心随心之忧受而来,所以很容易察觉而且知其为苦。但若要在开始阶段就除去,我们必须在比较微细时便能看出来,很快觉知点燃它的因缘条件。

瞋恚生起时,我们很快标记:「愤怒、愤怒……」、「反感、反感……」、「恐惧、恐惧……」注意它如何猛烈地燃烧、翻腾、抓取。有时候会对别人冒出愤怒的话语,有时候会自责,简直快要爆发。保持内心平静很重要,即使愤怒不会马上消失,至少争取一些时间,尤其是我们已下定决心要保持正念并加以控制。

要是对瞋恚保持正念,我们尽力提起柔软、温和、寂静的正念,因为这些特质与瞋恚正好相反。感到苦受时,接纳很重要。否认和不喜欢是火上加油,不妨将它视为哭泣的孩子,需要关注和爱。如果它不可遏制,那就用爱的想法来抚慰。对于有强烈愤怒、强烈个性、或内心创伤的人们,在修观之前,应先练习一段相当时期的慈心禅或悲心禅。

一般而言,正定和正念增强时,恚心会很快消失,那时可见到三共相。对有一些人,这种情况可以持续。持续的正念可使三共相更为清楚,智慧会以三共相为所缘而生起。正如贪欲,恚心的生起也可追溯到另两根──贪欲根和愚痴根,尤其是贪欲根──主动教唆事情应该如何如何。

(3)昏沉睡眠盖

昏沉睡眠指心和心所的沉重。它是懒惰、没精打采、迟钝,使我们关闭一切活动,最后入睡。

在初学者身上很常见。如果才刚刚忙完,昏沉和睡眠会很严重,心变成一片空白。这也可能是身体疲劳所致。如果我们觉得受够了,昏沉睡眠应是主要因素。无聊是它的另一面目,无聊本身似乎无害,但不应低估,它令我们力量软弱、让其他烦恼趁隙而入。

心的沉重是一个指标,心很僵硬,运作困难,软弱是比较接近的描述。一般而言,它黑暗而且朦胧,好像要被窒息,我们需要执行相反的──精进。精进是清晰、纯净、轻快、流动顺畅……不僵滞。

第一个教导是正念标记「想睡……懒惰……沉重」。在此必须强调正念,不只是说说而已。人们往往只是在心里说,这是行不通的。只要有了一些正念,便加上一些精进,这可用反复又迅速的标记来达成。请千万不要强迫,强迫具有侵犯性,而且往往伴随不喜欢──不喜欢这朦胧、沉重的状态。一再重复正念标记,可产生精进。迅速标记:「想睡……想睡……」但不要到跟不上的程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是可能入睡。不要失望,视它为休息,再重新开始。如果头碰到地面了,就站起来走一走。我们可能要点好几次头才会清醒过来。把它当作一个发现过程。其中的谜语是:「让我顿失所依、又频频点头的状态为何?」

我们会看到朦朦胧胧的云层聚拢过来,一只黑暗的手遮住我们的脸,这就是了!我们注意到了它的特相。像阳光一样,把自己照亮,深呼吸几次来扩张肺部和心。持续观察昏沉的心,心就会突然打开,让阳光射进来。然后,注意有什么不同,现在即使你想睡都睡不着了。

我们往往会有几番拉锯战,昏睡才会全部消失。果真如此,便可用其他提起精进的方法。一个方法是增加我们所注意的身体上的触点,而且有系统地观察它们,譬如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如果T=触点,S=坐姿,那么

T1, T2, T3, T4 --或-- T4, T3, T2, T1等,或者

ST1, ST2, ST3 --或-- ST1, T2, T3--或-- ST3, T2, T1等

另一个方法是迅速以正念扫描身体,尽可能清晰地注意身体的觉受。我们也许需要做半小时才能看见效果。

也可以修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光明想。光线可照亮事物,而且是扩散的,故观想的人也会如此。对观想能力不强的人,这可能没什么用。如果我们待在明亮而开放的房间中,也会有用。诵经可唤起正面心的能量流动,虔诚唱诵更充满信心和喜悦。

另一种方法是思惟八苦:(i)生(ii)老(iii)病(iv)死(v)恶趣苦(vi)过去苦(vii)未来苦(viii)现在苦,如谋生苦等。若这些努力都不管用,建议去揉手臂、拉耳朵,甚至坐到疼痛出现。要不然,行走是较好的选择。最糟的情况下,就去小睡片刻。

然而,这些方法仅是用来唤起精进和正念,此处主要的工作还是在于:(i)能够经由自己的意志力来唤起精进的能力(ii)能够正念观察昏沉和睡眠,如何依因缘生起,又依因缘灭去;于是,随观智增长能够清楚观照三共相。

(4) 掉举恶作盖

掉举和恶作两者共同之处在于内心混乱和分心,好像无法坐着不动。掉举是较基本的负面状态,由于内心没有平静,便提供不善心所趁机生起的场所。若要能早期捕捉到它,便如在一切负面心态生起的初期掐掉花苞。

麻烦之处是它与愚痴根俱在,愚痴根会隐藏它,好像空无一物,只有空白。如果仔细端详,它在制造莫名其妙。恶作(kukkucca)可定义为由于已做或未做的事而生起扰动的状态。有人偏好用懊悔一词,焦虑也适用。一般而言,掉举是散乱的基础,恶作会扩大散乱。

一开始,并不很需要区别两者,初学者只要观照从禅修所缘分心的一连串念头即可。老师教导我们只要一知道分心,便正念标记「想」。再次提醒,正念观察和只是机械性地赋予名称是两件不同的事。有正念的时候,它会取代掉举,同时注意到它的灭去。只是说说是没有什么用的,念头很快又会回来。

关键在于观察掉举的本质。妄念的所缘和近因不是主要的,除非问题很大,需要马上解决。可以看到掉举极不稳定,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波浪无情地拍击。另一个比喻是一窝蜜蜂。当掉举消失,我们感到深度的平静。

昏沉睡眠通常在几天之内消失,但掉举比较持久。因为它的能量强到可以使人歇斯底里,我们处理起来要格外小心。我们必须将一连串的念头停下来,尤其在精进禅修期间心力很强的时候。

停不下来,也许因为缺乏正念,也许因为不能专注所缘。如果我们已经正念观照了思维和掉举的心,那么就要弄清观照所缘的范围内发生了什么,也许是主要所缘太弱,不太清楚;要不就是次要所缘太强,例如疼痛。因此,正确选择所缘很重要。有时候,没有一个所缘是清楚的,那么无拣择的觉知就是个好方法了。

必须牢记,强烈的掉举往往伴随着某一不善根,通常很确定。在这种情况之下,若能找出这个心所,譬如说对抽烟的贪欲,会使正念更有效地处理那一个心所。

有一次,一位心理治疗师问我一个问题:在他的专业领域里,他学到的是对念头做心理分析,然后解决。在观禅中,我们只是观察念头的生灭,他到底应该采取哪一种方法?我回答说,既然他置身在观禅的精进禅修中,便应该遵循观禅的方式。

这事关禅修之目的。观禅从根本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从生命的层次上,心理治疗则用比较世俗的层次来解决问题。心理治疗也许对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效果较快较好。这是因为观禅要达到观智,需要较多的时间和技巧,但观禅绝对能到达更远之处。

我们采用的方法也许会失灵,怎么办?我会劝告人们反问自己:「为什么?」探询可产生领悟,使我们考虑并反思,要不然只能机械性地重复错误。

这是思考,我们有时还是要诉诸思考,这是属于正知的领域。这样做之后,你也许会对你得到的答案感到惊讶,可能刚好击中问题的要害。

(5)疑盖

心存怀疑和健康的疑问是不同的状态。心存怀疑是迷惑,健康的疑问至少还不是,它是探询的表征,理解的先导。正如禅宗所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在《卡拉玛经》中,佛陀赞叹卡拉玛人怀疑应该怀疑的事,提出质疑驱策我们去寻找答案。「寻找的必将寻见。」但如我们找不到答案,或许会失望。如果思考生命存有的问题,既超过我们有限的思考能力,又是世俗和概念的,结果我们可能会迷惑而且起疑。

佛陀列出四种不可思议:

      世间的究竟开始
      禅定和神通的境界
      全知的佛陀的境界
      业力精密的运作

这并不是说我们对这些事连略知一二都不可得,而是说我们需要充分培育心,因为多思考达不到多远,反而会导致疑惑。

对于高深的禅修范畴、境界和体验,我们当然也可以同样考虑。举例而言,涅盘是什么体验?在经文中有许多描述,可是,你明白吗?

答案在于信心,而不是盲信。但在一开始,信心根据的是理性而基本的事。我们经仔细考虑,然后谨慎而正念地尝试过,才会知道。你当然可以相信正念会揭露真理,起先却很难接受;你当然可以信任心的力量,但有了正念才有助益;你当然可以信任一些人的仁慈。信心生出希望,希望生出更美好的生命。

在第一个层次,疑随思考生起,因此我们正念标记:「想、想……」。如果我们认出是生起疑盖,便正念标记为疑。它像是一串念头,绕呀绕地,结果全纠缠不清。因为无法解开此结,结果便生出沮丧和怀疑。如果我们视它为因我们本身的局限而生起的迷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就能放下了。我们相信杂七杂八的问题总有解决的一天,因为知道我们会继续做心智的探索。

另一个方法是,至少诉诸一些理性或理论基础来满足知识的好奇心,或对我们所做的事提供理性的意义。最好有一位值得信任又有经验的善友或导师可供咨询,因为许多直观的智慧仍存在于口头传承。

三不善根、五盖和这一类(例如结、瀑流等)是由负向的不善心所构成的,可视为「黑暗的力量」、苦的主因。如未受控制,它们确会造成浩劫和恐怖,必须警惕。用业的名相来解释的话,它们的影响会跨越数世和数个世界。如我们视其为敌人,则可能会生起恐惧和仇恨。

还有一个看待它们的方法,就是视它们为病、弱,需要救治。或者视它们为狂野的潜力,需要驯服并驾驭。这样一来,自我仇恨便不会加深,而且可寻求更慈悲的方法来对治。

我们也必须知道,只有阿罗汉──智慧臻于完美──才能全部袪除这些不善的心。当然,我们要到那个境界还有一段时间:我们需要耐心。不妨把对治想成保持家中清洁,如果你要快乐,这就是生活了。跟你认识的魔鬼同住比跟不认识的魔鬼同住好。这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能带来更多快乐呢!

最后,甚至思惟这些黑暗的力量都会带来智慧,因为它们也在三共相的条件下存在。(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日禅语:少一分贪欲,就能多一分慈悲
人生在世,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烦恼?
道医告诉你养生诀窍:保养元气,打通奇经八脉!
战争之根      山林子谈人生系列组诗之五十九
贪欲是痛苦之根格言警句
【太桥旦曾堪布】当心中烦恼生起时如何解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