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谈南越传承版《梁祝》(二)

——1——

裘赛琳 饰 梁山伯;庄涵婷 饰 祝英台

最初在只有听见一两句《梁祝》现场演唱的时候,我便打心底里喜欢。

原因不止在裘赛琳唱得不错,有韵味,还在于,小裘的声音,居然似乎可以体现感情。

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素质,俗称的表现力。嗓子条件优秀的演员,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有些演员的喜怒哀乐,其实是通过音乐唱腔的设计加上演唱的技巧(高低轻重等演唱方式)表现出来的,直接嗓音就可以让听者体会到情感的起落悲喜,也即俗称的“以情动人”,非常难得。

小裘的嗓音条件本身很出色,而且她的演唱还有一点非常合我的意:她完全用真嗓在唱竺派。

小招老师有一次提过唱竺派的技巧,大致是这样说的(原话记不住了):没有任何花哨、讨巧的办法,就是用真嗓、本嗓,把嗓子完全打开来。

越剧最初从田间村头发展起来,村民自娱自乐,演唱并无技巧,全用真声,重在共情。

越剧十姐妹那一辈几乎都看嗓子天赋,完全不借助任何技巧发声。即使在进入上海以后,有些美妙的故事,比如陆锦花天天到天台上迎着风唱,以锻炼“字字送听”的本领;比如范瑞娟捧着个大瓮天天练,以期完全打开嗓音;但万变不离其踪,她们的演唱,亦仍完全用真声。

在足够城镇化以后,越剧逐渐改变了发声方法,即所谓“科学发声法”,最大的改变,我觉得是发音部位的改变。八十年代那批演员还挺好,就算有假声也尽可能结合真声,有意思的是这还在不断发展中,我的感觉是发音部位越来越往上移,索性跑到脑袋后面去了,这样一个直接的结果是,我认为,声音本身的渲染力降低了,也即,共情能力变差了。

但小裘居然用真嗓唱的,我简直喜出望外,无他,就认为这么唱特别有韵味。当然这一点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小裘真声很美,听起来不会感到负担而只觉享受。

还有花旦演员庄涵婷,第一次在导赏会上面听到她唱,我对戏友讲:这是浙江习惯的唱法,小嗓加细声。并不是特别看好。

但,她也改了,也用真声,很平实朴素的唱腔,配上真声,美极了。

小庄的用功,在另一个方面也表现出来。上回@鱼粥烫碗指出,小庄的尖团音不标准。呃,其实我悄悄的说吧——她的尖团音,全部沿习了筱水招的原唱。过去越剧演员大都有这个问题,因为乡音难改,但现在普通话普及,尖团音其实不成为问题了,小庄就是可能有点想多了,这也一起学过来了:)

追根究底呢,筱水招尖团音不标准,是跟竺水招学的。竺水招这方面,每每被我拎出来做反面例子,“洞房wang”,“下sia第归”,她特别严重,还有尹桂芳。筱水招是上海人,上海方言照理来说尖团天然就比较分得清的,之所以变成重灾区,除了受到师傅影响不可能有第二个原因。还有一位受影响较深的是戚雅仙,戚雅仙的尖团特别“反标准”,尹竺有时尖团会混,没有一定成规,但是戚雅仙一旦唱反她就每一字发音反倒底:)

小裘在尖团方面显得比较标准,我猜是由于竺小招。老虎是上海人,又是越剧第一代正规戏校出来毕业生,最看不惯不标准的尖团音了,每每听谁不小心唱一个出来就要纠正,她自己呢,除了“献花献sian佛”没有改,其他全改了。(其实,小招老师有一个音也不标准,“姐zi”,她不知怎地总念ji。)

尖团音这个,我即便再喜爱传统,也认为,不妨改一改好了。哦,“借花献佛”例外,不知怎地,这四个字被竺唱出仙气来了,就不用改了吧。:)

所以大家来看看这一对小孩演出的《楼台会》,注意听唱腔,真的很赞。

——2——

综上,南越传承版《梁祝》,我的期待是很大的,剧本没变,唱腔没变,只有表演,两位小演员肯定比较稚嫩,但无所谓,我们可以慢慢改。

结果我没想到传承版《梁祝》还能炒个八宝饭。

唱的是传统唱腔,借鉴浙百味道,时不时妖魔乱舞……梁山伯站在榻上临终,导演简直秀出天际了。太服气了(此处省略八万字)。

应该讲,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一蹴而就,也绝非单单是传承版《梁祝》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和越剧近几十年来的“演化方向”是息息相关的。

越剧自从八十年代后期陷入低谷——更严重一点说陷入生存危机以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思与自救。

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越剧太年轻,她的戏曲积淀不够强,要向传统艺术多学习。

二、越剧太土,新一代的越剧人应当多演文化素养较高的剧目,或者讲“诗与越剧”,缺一不可。极力高大上,开口舞剧音乐剧,闭口跪着欣赏艺术。

后面这点不是这篇文章要谈的重点,咱们只讲第一点。

——3——

越剧在戏曲中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剧种。她在民国初期、以田间山歌的形式出现并发展,从一开始的定位便是“扎根于观众”,只有观众喜爱,她才能有一步步向前的活泼的生命力。

因此,越剧发展过程中,从简陋至优雅,从粗略至精微,它有一个本质是不变的,它始终和观众产生强大的共情,观众看越剧,最初可能并不是认为“多好听”、“多好看”,而是会感到,“呀,这演的就象我家门口的事情”。

相当多戏剧名家对越剧的表演方式提出了好奇而又赞叹的观点,这些赞叹中也明确表示出了越剧和京剧的区别。例如,袁雪芬《祥林嫂》演出后,京剧名家便非常讶异:(祥林嫂)居然可以泪流满面,而且照样不妨碍行腔出声!京剧的表演,则以含泪为美,认为落泪会影响到表情、声音各个方面的表现。而另外有名家看了范瑞娟、傅全香的《梁祝》也表达了类似观点:梁祝抱在一起,真抱,这在京剧是无法想象的。【你问我倒底是哪些名家……你大概也已经习惯了小编的缺失性记忆很严重……】

不过,在越剧共情强的优点以下,作为稚嫩的新生剧种,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除了唱腔,它的其他戏曲特征相对少——化妆学习话剧,表现方式学习电影。基本技巧方面,其实一开始学的是京剧和绍剧,但远远称不上系统。——并不仅仅是越剧一家的问题,很多初生的乡土剧种或者弹簧小戏,都有这样的症结。

这就有了在50年代,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戏曲演员回炉再造,哦不是,再学习的活动。上海戏曲研究班至少进行了四次,从49年到52年,几乎所有戏曲从业人员都参加了,亦从中培养了不少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演职员。从那时起,上海滩所有越剧团在上演新戏的时候,基本可以看见戏单上着重标明:技术指导XXX。

尽管如此,越剧是“学习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优点,而未失去她原有的特长——共情强,表演自然。

越剧很有意思,当京剧、昆曲等老剧种在舞台上要求搞笑的时候,担任重责的只有小丑,最最多也是小旦,所以它的丑行基本由男演员来扮演,因为男演员豁得开。其他有噱头要求的比如评弹,男女双档里面,基本也是男演员作为搞笑担当。

但越剧小丑是弱势行当,几乎可有可无;此外她还是全女性表演,谁来搞笑?我们听老录音发现……小生有个兼职要来搞笑的。

比如竺水招在《梁祝》里的动漫化梁山伯,比如尹桂芳《盘妻索妻》,最能令台底下轰然大笑的既不是书僮也不是刘兄,却是梁玉书本尊。

(这段唱已经是欢脱的尾声了,并不典型。第一场结尾到第二场部分更明显,梁玉书的傻冒劲儿:)但这段好好听,而且现在基本不演了,我就拿来了。请注意听尹的”笑嘻si嘻si“,哈哈。)

但她们在表演时,我相信(唔,必须相信,因为我没见过),她们仍然是非常正经的……竺水招的笑容仍然是非常罕有的……但她能逗你笑。凭什么?凭什么?因为共情强啊,她的表演让你深临其境,你会真心感到这傻子,怎么这么傻呀?大喜,接踵而至的大悲,于是感人至深。不知不觉间,你和她同喜同悲同呼吸,一同梦了一回人生。

所以说,越剧尽管也吸收了那些或者传统或者高深的表演程式和技巧,但是,它的表现方式、表演能力更加接近现代,贴近生活的同时,深受大家喜爱。

——4——

然而,从八十年代以后起,随着越剧自卑感的产生,向优秀传统艺术学习的后果,竟然是:尽可能最大化的抛弃了越剧最强特色,即共情化,自然化。

演员在台上不停唱,不停演,不管什么情境,不管应当处于什么感情,跟多动症似的,动个没完没了。要是演唱过程中停下来了,没有动作了,可能就会被鄙弃:技巧不够!越剧不足!快去学习!

所有这些多出来的动作或者讲技巧,除了没有让观众明确感受到喜怒哀乐的感情外,其他什么都有。这些通常是极为激烈或者花哨的一套套动作,更不会考虑到一个戏应有的氛围、角色人设、人物背景。

之前有出新戏,我看了一点点,值得夸赞的这是在当前去水袖化、去戏曲化中的趋势中,一部相对传统和认真的新编戏。大段的唱腔,明晰的故事脉络。但表演方面却未能改变现今越剧大势的影响。刚开场一对新人洞房,两个儿不坐,一人举着一酒杯,俩相对转圈圈——完全不明白转圈圈过程中,倒底想要表达些什么?这些动作有何意义?体现什么内容和感情?至于新婚的神秘、羞涩、温情之类的,那就更别谈啦。

传承版《梁祝》出现的状况也主要就是上面这些问题。该剧中,长袖、圆场、筋斗,包括过分张扬的激情,不夸张地讲,都是属于“导演”的,完全不属于梁山伯和祝英台。

——5——

《梁祝》是南越难得的“回归之作”。南越前面几年走得相当“开”,去水袖化、老戏新唱,所有的潮流,它全赶了一遍。新《莫愁女》,五彩斑澜红底内穿什么的不必讲了,徐澄和莫愁两个坐在地上谈(wan)恋(ni)爱(ba),我看到的时候真是震惊莫名,根本不忍再看第二眼——其他都别讲,你就告诉我,这是发生在王府的爱情吗?

南越大概意识到有些走得太过,从《乌衣巷》开始找回了水袖,《梁祝》更是恢复了一截常规白水袖,甚至我看祝英台似乎还恢复了绣鞋,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改变。

这个戏有竺小招和袁小云两位老师在指导,也看得出一些指导过后的痕迹。比如小招老师曾在导赏会上透露的,设计了几个小动作:诸如梁山伯看书撞树、左看右看蹲下看耳环痕,这些全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式的表演,尽可能与台下产生共情,感受到铁憨憨的纯朴可爱。

但这样的一些细节,实际上和导演的风格出现了差异化。

铁憨憨的梁同学一忽儿纯朴可爱,一忽儿跳在榻上宣告临终。

——6——

南越,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的南越,演《梁祝》比较少,表演方面没有参照模板,大概是这戏非要重新导一遍不可的原因所在。

但演得少,并非没有,在我看来,有一个非常好的参照学习对象。

2002年竺小招和陶琪演过《楼台会》。

介绍一下这个演出的背景。它其实并非一个正式演出,就是2002年,某民营学校请南越进行两场商业演出,《碧玉簪》和《莫愁女》,也就是大伙儿能看到小编花痴录像的那一回。

第三天的演出,则是一场折子戏。也就是南越去香港演出的前夕,进行的一场折子戏彩排,你讲走台都可以,演完了演员马上跟着拍宣传照。并不是正式的演出,对外不售票,当然观众满满当当。

虽然是走台这样的性质,演员演得很认真。不过我保留下来的就这一折了。

之所以想到演《楼台会》,因为香港观众普遍喜爱看传统戏,点了一出这个。

当时有很大的困难,就是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的这个《梁祝》实况尚未重现于世。

所以要演的话,必须整体全新创作。

《梁祝》对于老虎来说有相当美好的回忆。她极小的时候,看到《山伯临终》,以为妈妈真的死了,哭着扑到后台。1964年竺水招还演过《梁祝》,那时她有些长大了,于此有了更深的认识。

想起来,她当然不可能记得她妈妈当初是怎么唱的了,所以只有重头设计。

但在竺筱版《梁祝》现世以后,我才发现,竺小招的演唱,很多地方和她妈妈高度相似!

来听一段“英台说出心头话”。

前面三句,几乎一样的。第四句起,因为当时连老本子也没有,她唱的是上越本,唱词不一样,旋律也生出更多的变化。

很难认为竺小招十四岁看了这戏一直能把唱腔记到今天,不过也说不准,有些旋律她大概有点点印象。

也因为这一戏两唱,更让人真切体会到,流派魅力一至于斯。

竺小招的表演在这折戏里也是亮点。

祝英台回忆的时候,这段唱很长,在各名家版本里,梁山伯的表演有多种方式。

常见的梁山伯都是坐着,但梁山伯的眼睛很多时候会随着祝英台,跟她一起陷入回忆,直到尾声部分缓缓站起,两人相对拥泣,很感人,完全达到共情。

不过我也看到有的演出,梁山伯不怎么抬头,自顾自颓丧地坐着,仿佛已经提前“悲愤化成灰”了,那就有些过于颓唐,而且祝英台在回忆,两人感情不怎么同步。

竺小招这里的表演,兼具了生活化和戏曲程式之美。

请看。

所有动作异常缓慢,从头至尾有些怔怔出神,拍额自恸,悔之无极,但身姿优美,戏与生活的本质不同处。

就算不看唱词,不听唱腔,也能明白,祝英台回忆到哪里了。

这才是身段、水袖的正确使用办法,要美,要有意义,不可与戏分裂。

后面“十相思”同样很棒,动作非常少,两人相拥相偎,刻不相离,有种静态的美和悲伤。一方在唱的时候,另一方神情动作皆随之有微微的但连贯的触动。慢慢站起来,”提起笔来把字忘记“,步态趔趄,显得恍惚,也符合刚刚吐血后;”哪夜不想到鸡啼“,做出了一个小造型,没做完,直接化到更适合唱词的情境。这折戏两个人配合天衣无缝,完全看不出她们是赶排的。当时真是属于竺小招创造力的黄金期。

很可惜,这是上越版“十相思”的唱词,竺筱版不一样的,表演无法照搬。后来她的学生在台上演“十相思”,我一直都很扼腕叹惜,可惜了那美得和诗化一般的表演。

回头来看裘庄版《楼台会》,我放出来的片断,没有加太多调料,大体上来说,还算靠谱。祝英台回忆时,梁山伯坐着没有动,上面说过,这完全没问题,问题在于那椅子,怎么看都跟坐在个歪脖子树墩上似的。”十相思“这里,我们对比一下,就比较明显了,动作幅度比较大,感情相对更激烈,一个造型接着一个造型,再度展开”动作不够圈圈来凑“模式。

此外,小裘的感情收放,似可商榷。有些地方,不似梁山伯悲切,激烈得我以为敫桂英阳告了。这也许是年轻演员对于感情掌控还不够所致,这没关系,会越来越好的。

小招老师后来还陆续演过两次“十相思”,都是按照竺水招版来的。我后来看到有浙江的演员演“十相思”,梁山伯很多参考了小招老师和傅幸文的一次“十相思”表演,非常欣慰。民间剧团很会自发寻找优秀的参照模板。

至此,对传承版《梁祝》的评论也就告一段落了。作为观众,我的要求非常简单,我有情怀,但我也要求看到一个让我生出共情、真切体会到梁祝故事的《梁祝》,我要看一台符合梁山伯、祝英台人设和感情的大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情人节档好剧:南越传承版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探班
探班 | 何为“传”、“承”——南京市越剧团传承版《梁祝》
越剧 竺小招、傅幸文《梁祝·十相思》(2003)标清
2017电子挂历 越剧《梁祝 · 十八相送》
越剧《莫愁女》竺小招
竺小招 陶琪越剧《莫愁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