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George L. Engel——向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挑战的先行者
1977年4月8日,一篇跨世纪的论文在自然科学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这篇论文的题目叫做: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自此,一种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始受到全世界关注。

  这篇文章的作者,叫GeorgeL.Engel。Engel是美国的一名精神科和内科医师,他因为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种有关疾病和治疗的普适性理论,而享有盛名。

  Engel191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34年他在达特茅斯大学完成了化学的本科课程,同年进入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学习医学,1938年获得了他的医学学位。

  毕业后,Engel来到位于纽约的西奈山医院实习,那里的内科医生们,如EliMoschowitz和LawrenceKubie等人,正在努力将心身医学的融入到到临床服务中。但是这时的Engel对精神分析学和心身医学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他投入到了对疾病的纯生物因素的探索中。

  1941年,Engel来到哈佛医学院进行医学研究,在那里,他成为了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生助教,他的老师是对心身医学很感兴趣的内科学专家SomaWeiss,同时他还遇到了对他后来事业有很大帮助的精神病学专家JohnRomano。

  在导师Weiss的鼓励下,Engel和Romano合作进行了一项关于妄想病人的研究。后来Romano成为了辛辛那提大学精神病科主任,Romano邀请Engel加入他的团队,Engel欣然应邀,从这时起,Engel的事业重心转向了心身医学领域。

  1946年,Engel又跟随Eomano来到了罗契斯特大学,在那里,他同时担任精神病学院和医学院两份教职工作,他将精力投入到了将精神科的培训融入到医学课程中的工作里,而他自己则开始接受精神分析的培训。发表了多篇论文。

  经过多年的学术研究积累,1953年,Engel成了心身医学领域的杰出人物,被任命为美国心身医学学会的会长。同时,Engel作为心身医学学会官方杂志PsychosomaticMedicine(心身医学)的主编,出版了很多研究情绪与疾病关系的专著与论文。Engel还致力于将心身医学的理念融入到临床医学的实践中。推动了美国心身医学教育的发展。

  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Engel的思想体系日渐成熟。

  1977年,Engel在顶级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这篇让他享誉世界的论文: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

  这篇文章占用了九个版面,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谈起,论证了新的医学模型所需要的六个条件,最后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论文发表以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正式的进入了全球的视野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我国对于这篇经典论文的翻译版本,最早公开发表于1980年出版的《医学与哲学》杂志第三期。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理论的基础假设是,健康和疾病是内在的生物、心理因素,与外在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基于Engel的理论模型,WHO对于健康有了新的定义: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患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

  因为Engel在心身医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晚年的他在学术界拥有很高的威望,而这位老人却保持着他一贯的幽默和慷慨。1999年,Engel因为心力衰竭离世。

  参考文献

  We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L._Engel

  Science: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

  论文摘译

  生物医学模型

  今天,占统洽地位的疾病模型是生物医学模型,分子生物学是它的基本学科。这种模型认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说明。在它的框架内没有给病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生物医学模型不仅要求把疾病视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而且要求根据躯体(生化或神经生理)过程的紊乱来解释行为的障碍。因此,生物医学模型既包括还原论,即最终从简单的基本的原理中推导出复杂现象的哲学观点,又包括心身二元论,即把精神的东西同身体的东西分开的学说。在这里还原论的基本原理是物理主义原理,即它认为化学和物理学的语言最终足以解释生物学现象。从还原论观点看,表征和研究生物学系统的唯一概念工具和实验工具本质上是物理学的。

  在我们的文化中,早在医生们开始受职业教育以前,他们的态度和信仰系统就受到生物医学模型的影响。因此这种模型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它的局限性易受忽视。简言之,它现在已获得教条的地位。在科学中,当一个模型不能适宜地解释所有资料时,就要修改或摈弃这个模型。而教条则要求不一致的资料勉强适应模型或对这些资料干脆排斥不管。生物医学教条要求包括“精神病”在内的所有疾病用物理机制的紊乱来理解。结果只有两种办法才能把疾病和行为调和起来:一种是还原论的办法,它说疾病的一切行为现象必须用物理化学原理来理解,另一种是排外主义的办法,它说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释的必须从疾病范畴中排除出去。在医生和精神病学家中,还原论者和排外主义者鄙视那些敢于向生物医学模型的终极真理提出疑问和主张建立一个更有用的模型的人为异端。

  生物医学模型的局限性

  我们现在面临这样一种需要和挑战:扩充对疾病的研究方法,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包括进去,同时不牺牲生物医学研究方法的巨大优点。

  凯蒂把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作为躯体病和精神病的范例加以比较。“这两种疼病都是一组症状或综合征,一个用驱体的和生化的异常来描

  述,/另一个用心理的异常来描述。每一种疾病都有许多病因,强度范围从严重致虚弱到潜伏或难以确定。也有证据表明在这两种疚病的发展中遗传的和环境的作用都起作用。”至少用还原论术语作描述时,糖尿病的科学表征更为先进:它已从症状的行为结构进展到生化异常的行为结构。归根到底,还原论认为精神分裂症也要这样解决。凯蒂说他不认为在精神分裂症中现在已知存在的(或将来可被发现的)遗传因素和生物学过程在病因学中是唯一重要的影响。他坚持认为同样重要的是要阐明“经验因素及其与生物学易感性的相互作用”如何成为可能,或如何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发展。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优点

  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到达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模式,医学模型必须也考虑到病人,病人在其中生活的环境以及由社会设计来对

  付病的破坏作用的补充系统,即医生的作用和卫生保健制度。这就要求一种生物心理社会模型。

  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认为生物学指标是决定疾病的最终标准,会导致目前的矛盾:某些人实验室检查结果是阳性,说他们需要治疗,而事实

  上他们感到很好,而感到有病的人却说他们没有病。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包括病人和病,也包括环境。对于一个焦虑不安和机能障碍的病人,医生必须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以及生物学因素所起的相对作用,这些因素既包含在病人的焦虑不安和机能障碍中,也包含在病人决定是否承认自己是病人和是否承担在治疗中有合作的责任之中。

  对医学和精神病学都是挑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型的提出对医学和精神病学都是一个挑战。因为尽管生物医学的成就巨大,在公众以及医生中,尤其是年青一代中对保健的需要不能满足,生物医学对人类的影响不大日益感到不安。通常把这种情况归因于现存卫生制度不适宜。医学机构被认为是冷酷的和不近人情的。作为生物医学中心的这些机构威望越高,这种抱怨越多。许多医生的生物医学基础知识很好,但医治病人必不可少的品质很差。许多人承认单单在生物医学模型范围内这些是不能改善的。

  霍夫曼把不必要的住院、滥用药物、过多的手术和不适当的使用诊断试验直接归因于生物医学还原论和它的支持者对卫生保健系统的统治。

  不自觉地赞成生物医学模型并分裂为还原论者和排外主义者两个阵营的精神病学家不认识精神病学是医学中主要研究人及其条件的唯一临床学科。在过去30年对更为整合和整体的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的表述,主要是由利用起源于精神病学的概念和方法的医生提出的,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方法和心理分析,以及梅耶的生活应激反应方法和心理生物学。他们的贡献是提供了一个把心理过程包括在疾病概念内的参考系。心身医学-一这个术语本身是二元论的残余-一一成为跨越医学两个平行的、独立的思想体系(生物学的和心理社会的)之间鸿沟的中介。

  本译文节选自1980年出版的《医学与哲学》杂志第三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爱勤:从整合医学探讨中国临床心身医学模式
概述心身医学的历史、演变及其与消化病学关系
医学模式的四个发展阶段
性治疗的魅力
第三章 现代医学模式概念及其意义
五行针灸:一种源于中国的心身疗愈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