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1)

第三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干

之诸子百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气象万千。

从学术流派的角度讲,主要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医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等诸子百家;

从文学载体的角度讲,主要包括经、史、子、集;

从传承方式的角度讲,主要包括显学和隐学;

从内容属性的角度讲,主要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讲,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戏曲武术、建筑制造、工艺器具、节日民俗、衣冠服饰、餐饮美食、等等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俗文化。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记载的“诸子百家”多达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比较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而流传中最为广泛并发展成为学派的有12家。

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二部分“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讲到: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这里面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源于道家思想,“修齐治平、尊时守位”源于儒家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源于法家思想,也就是说“道、儒、法”三家思想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干。

对于道家来说,天道运行则万物玄同,无为而治,称之为天运玄同;对于儒家来说,复兴王道礼教,建立大同社会,王道运行则天下大同,称之为礼运大同;对于法家来说,就是君权治下的大一统社会,称之为权运刑同。明道者合于天伦,才能够通天彻地;明儒者极于人伦,才能够知人治人;明法者通于权变,才能够立事成事。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就是因为华夏圣贤都能合于天伦,极于人伦,通于权变。末乱用道、将乱用儒、己乱用法,道应天、儒应人、法应事,道儒法三家同源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道家

图为昊国书局出版的雕版《帛书老子》


道家上承伏羲,源于黄帝,始于老子,成教于张道陵。
道家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是人君南面之术,外可治国齐家,内可修身立民。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大道无为、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提出了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同时,道家注重“内观”和“修身”的重要性,强调内在的自我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一种身心和谐的境界。
道家思想不仅仅对华夏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司法、科技、文学、医学、艺术、音乐、等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对每个炎黄子孙的个人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谓是“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道家即主张因循自然,又有深邃的辩证睿智,“反者道之动”“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些辩证思想,塑造了华夏民族朴素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时刻教导我们要把握物极必反的规律,牢牢掌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道家是道教的前身和基础,道教是道家的继承和发展。
道家最主要的经典是《道德经》,《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三皇之学的集大成之作,是“易”的总结和升华,是儒、法两家的思想根源,也是中华哲学思想的重要源头。《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体现了华夏民族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时期,道家除了老子外的主要代表还有庄子、文子、列子和亢仓子,四人的著作被称为四子真经,即庄子的《南华真经》、文子的《通玄真经》、列子的《冲虚真经》和亢仓子的《洞灵真经》。
道家的代表人物还有姜子牙、鬼谷子、范蠡、张良、诸葛亮、徐庶、王羲之、祖冲之、孙思邈、葛洪、徐茂公、魏征、李白、杜甫、吴道子、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陈抟、黄公望、刘伯温,等等。
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还有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太一生水》、《太公六韬》、《尹文子》、《慎子》、《尸子》、《关尹子》、《素书》、《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鬻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守白论》、《鹖冠子》、《行气玉佩铭》、《子华子》、《淮南子》、《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苻子》、《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抱朴子》、《逍遥咏二百首》、《须溪先生全集》、《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二、儒家


儒为周朝之学,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始于孔子,兴于孟子,荀子为集大成者。
《周礼》:
儒家得道以民。所谓得道,一曰礼乐,二曰仁义。先得礼乐者,乃儒家元圣周公姬旦也。
儒家是起源于华夏并流传及影响了东、南亚周边国家的主流文化思想、哲学与宗教体系。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为核心,以及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民贵君轻等等,强调以人为本、崇德尚义,注重“人道大伦”,推衍“爱与敬”,希望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从个体来讲,推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孔子谓“杀身以成仁”,孟子曰“舍生而取义”。儒家是人伦之道、人伦之学、人伦之教。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曾子、子思、董仲舒、韩愈、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等。
儒家主要经典是儒学《十三经》。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葛洪在《抱朴子》中说:
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
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这便是道家和儒家之间的关系。

三、法家


《黄帝四经·经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
法家源于道,始于理官。
《管子》: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
法家不仅是纯粹的理论家,还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法家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主张变法革新,加强君权,鼓励“耕战”,发展经济,力求富国强兵。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和理念,把法律视为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特别是韩非子“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思想,强调法律应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法家思想十分广泛,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多个方面,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诸多领域,对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伦理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约束性和指导性,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历代王朝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子产、李悝、慎子、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桑弘羊,等等。
法家主要经典有《管子》十九卷、《商君书》五卷、《申子》三卷、《慎子》十卷、《韩非子》二十卷、《新书》三卷、《正论》六卷、《法论》十卷、《政论》五卷、《阮子正论》、《世要论》十二卷、《陈子要言》十四卷、《蔡司徒难论》五卷,等等。
管仲、商鞅的源头为道家,韩非子的源头为道、儒两家。

四、墨家

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一度追随者趋之若鹜,成为冠绝百家的显学。孟子曾言:
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则归墨(墨子)
这说明了墨家在其鼎盛时期传播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墨家的创始人为墨翟(墨子),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也是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反对儒家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他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提出非攻的主张,止楚攻宋的故事便是“非攻”主张的成功实践;他还主张天志、明鬼、非命,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方法,主张“闻之见之”“取实与名”。墨家的“墨辩”和印度因明学以及古希腊逻辑学并称“世界三大逻辑学”。

王敬之:正本清源,走近真实的墨子(上集)
王敬之:正本清源,走近真实的墨子(下集)

墨家是一个有组织、有领袖、有理论的流派,墨家领袖称钜子,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门人弟子称墨者,按墨家的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墨者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要向组织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墨者们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行事准则,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他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墨家历史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墨家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和认识论,关注现世战乱;后期的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并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发展。后期墨家分化成两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天文学、几何学、几何光学、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称为“墨家后学”;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时期的游侠。一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家思想无法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逐渐隐落,遁入民间。
墨家的代表人物除了墨子还有禽滑厘、田鸠、孟胜等。墨子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他在先秦时期就为华夏文明播下了科学的火种。毛主席曾评价墨子说:
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近代学者杨向奎评价说:
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
汉学家李约瑟说:
墨子的科学成就超过了整个古希腊。
2016年8月16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成功发射,之所以取名“墨子号”正是出于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纪念和缅怀。


墨家的主要经典有《墨经》《胡非子》《随巢子》等。《墨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总结了力学、光学、几何学等多种自然科学知识,并最早解释了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谭戒甫在《墨经分类译注》中将《墨经》依其内容分为名言、自然、数学、力学、光学、认识、辩术、辩学、政法、经济、教学、伦理等十二大类,涉及极限理论、力是动因、朴素时空观、小孔成像、几何学说、机械设计三大定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墨经》代表了先秦时期各个学科的最高成就,为华夏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成果今天看来都令人叹为观止。墨家思想渊源深广,具有道家、儒家、法家等都没有的独特优势,从一开始就十分贴近生产实践,因而从客观上决定了墨家思想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墨家的科技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极为正确且无片面性的思想。
墨子是最早提出宇宙论的人。他把时间定名为“久”,把空间定名为“宇”,并给出了“久”和“宇”的定义。“久,弥异时也”,“久”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时间;“宇,弥异所也”,“宇”为包括东西南北中的一切空间。墨子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时间和空间都具有连续性,时空是无限的,并且可以无限延长。他又将时空元定义为“始”和“端”,“始”是时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端”是空间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这样就形成了时空是连续无穷的,这连续无穷的时空又是由最小的单元构成的。在无穷中包含着有穷,在连续中包含着不连续的时空理论。墨子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运动论,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他的这些思想认识比马克思主义早了近2000年。
墨子在力学方面首先定义了力。《墨经》:
力,刑(形)之所以奋也。
即物体运动是因为有力的作用,这与牛顿第一定律颇为相似,但是墨子的理论却比牛顿早了2000多年。关于重力,《墨经》中说:
重之谓下。与重,奋也。
意思是说,重力作为一种力,它的方向向下;重力的作用,使得物体发生向下的位移。墨子还对杠杆原理作了深刻诠释,他将阻力称为“重”,阻力臂叫“本”,施力叫“权”,施力臂叫“标”。
《墨经》中还说:
衡而必正,说在得。
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
就是说,如果两边平衡,则杠杆必定是水平的,如果在其中一边增加重量,这边必然会下垂。权重相当,即施力和阻力相当的时候,才能两边平衡。这时必定是“本短标长”,即阻力臂短于施力臂。如果在两边增加相等重量,则“标”这一端必定下垂,这种情况就叫做“标得权”。墨子的杠杆原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多年。
墨子在光学方面首先发现了光的直线传播。他是最早解释小孔成像原理的人,《墨经》:
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就是说,光照射在人身上,就像射箭一样呈直线,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的光,成影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的光,成影就在上面,所以形成了倒立的影子。这一实验不仅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也指出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为我们今天光通信和量子通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他还对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几何光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


墨子在数学方面进行了算学和几何学的研究。他准确定义了“倍、平、同长、中、直线、正方形、圆、方”等许多数学概念,将几何学里的点、线、面、体定义为“端、尺、区、体”,系统地阐述了十进制、正方形、三角形、开平方等数学理论。比如“圆”,《墨经》说:
圆,一中同长也;方,柱隅四讙也。
即与中心同长的线构成圆,如用圆规绕中心一周即画成圆;正方形就是四个边与四个角都相等。因此,
圆,规写支也;方,矩见支也。
又如“平”,《墨经》说:
平,同高也。
意思是说高度相同即是“平”。又如“中”,《墨经》说:
中,同长也。
同长,以正相尽也
关于直线,《墨经》说:
直,参也。
墨子的这些研究要比欧几里得早了至少100年。《墨经》对“倍”的定义是“倍,为二也”,即原数乘以2就是“倍”之后,针对倍数的计算又举例说:
倍,二尺与尺,但去一。
意即2尺和1尺之差是1尺,从2尺中减去1尺则剩余1尺,2尺是1尺的2倍,具体说明了“倍”的还原算法。虽然《墨经》中没有继续深入详细涉及数理计算,但是以墨家当时的科技水平,写一部专业著作也绝对不会低于同时代的《周髀算经》。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感慨道:
十进位的思想明确出现在公元前330年前后的《墨经》中;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由此可见,《墨经》对于数学和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贡献是多么巨大。
墨子在机械制造方面也有极高造诣。《墨经》中记载了许多墨家机关术的制造方法,如攻城武器、守城武器、连弩车、转射机、籍车、赣车等。在止楚攻宋过程中,墨子和鲁班进行了战术模拟,他用自己发明的武器在模拟战中打败鲁班,成功阻止了楚国攻宋,这也是史料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兵棋推演。


《墨经》中记录下来的科学成就,只是墨子或者说是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所创造的众多科学成就中很小的一部分。虽然墨家后来隐落,但其科学成就以及在这些成就背后善于观察发现、敢于探索尝试、勇于实干奋进的墨家精神却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华夏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五、兵家

《孙子兵法》: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直言军事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这也说明了兵家在先秦时期的极端重要性,也使得兵家在诸子百家中拥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不仅兵家系统专门的研究军事,道、儒、法、墨、阴阳等诸子百家中的众多先贤也都有大量深邃的军事思想及军事著作,可谓是“无子不言兵”。

兵家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是对古代战略家与军事家的统称,一般又特指先秦时期对战略与战争进行研究的派别。关于兵家的起源,有人认为源于九天玄女,有人认为兵家鼻祖是姜子牙,也有人认为始于兵圣孙武。纵观先秦兵书都是在总结战争规律,以提高实战成功率,大多数人把这个规律归结为“道”,这也是兵家的起源。虽然兵家精于军事,但是并不推崇杀戮,
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才是兵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兵圣孙武的思想主要分为战略、权变和人才三部分。孙武的战略思想为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而“伐谋”首先要“知己知彼”。孙武的权变思想为“兵者,诡道也”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即战略目标不变,但战术要多变,一是出奇制胜,即“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二是迂直制胜,即“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三是以快制胜,即“兵贵胜,不贵久”。孙武的人才管理思想为: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所谓“择人而任势”,就是要求领导者善于选贤任能,并善于利用形势取胜。“择人”者,善于量才用人,即“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任势”者,善于造势和用势,即
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汉书·艺文志》将兵家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著作也按此四类相分。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
兵家代表人物有姜子牙、孙武、司马穰苴、鬼谷子、孙膑、吴起、尉缭、黄石公、赵奢、白起、王翦、张良、韩信、李靖、岳飞,等等。 
兵家主要经典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六韬》、《三略》、《司马法》、《握奇经》、《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李卫公问对》,等等。华夏古代军事思想不仅历史悠久,且著述丰厚、浩如烟海,史书注录的就有3000多部,为世界之最。

六、医家

中医是华夏民族原创的、土生的、独有的医学,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是华夏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说: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
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由此可见,中医具有始终将治国与治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基石。


道医同源、易医同源,中医源于《易经》,始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并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中医理论体系有整体观念、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三大主要思想,倡导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调和致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理念。中医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的动态观、三因制宜的辨证观、上工治未病的养生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形神同治的护理观。
《黄帝内经》:
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便是“天人合一”的中医人体五脏生成理论。
古人将五音与五行对应,再与五脏和五志相连。
天布五行(木、火、土、金、水),生五音(角、徵、宫、商、羽);
地有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育五化(生、长、化、收、藏);
人有五脏(肝、心、脾、肺、肾),生五志(怒、喜、思、忧、恐)。
“宫”音为土,和平雄伟、庄重宽宏,可以入脾,在志为思;
“商”音为金,清净肃穆、铿锵雄伟,可以入肺,在志为忧;
“角”音为木,朝气蓬勃、蒸蒸日上,可以入肝,在志为怒;
“徵”音为火,热烈欢欣、焦烈嘹亮,可以入心,在志为喜;
“羽”音为水,悠扬澄静、柔和透明,可以入肾,在志为恐。
《黄帝内经》:
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躁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思,启迪心灵。
《史记·乐书》:
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角音防气内郁,徵音防气下陷,宫音防气升降紊乱,商音防气耗散,羽音防气上逆或过分上炎。由此以来,五音便起到了平秘阴阳、调理气血、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乐者,亦为药也”,在“樂”字上面加了一个艹字头,就成了“藥”。所以,最初音乐的产生不仅是天文历法的应用和艺术形式的表达,而且还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中医不仅擅长内科,外科也十分发达。
中医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开颅、截趾、痔疮、斜疝手术,有剖腹生产,有止痛药,原始麻药。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开颅手术后的成年男性头骨

《黄帝内经》中记录了通过腹腔穿刺术引流腹水的方法:
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刺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缓则烦之,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史记·楚世家》中介绍了最早的剖腹产手术: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三国时期有较成熟的外科手术范式和麻药配方,有了眼科手术、骨科清创术。
神医华佗曾为婴儿时期的魏国大将军司马师做过目瘤切割术。
晋朝有兔唇(裂唇)修复术、肠缝合、口对口复苏术、烧灼止血法。
汉朝手术器械
南北朝手术器械

隋朝有清创规范、分层缝合、断肠吻合术、大网膜结扎切除术、大网膜坏死切除术、结扎血管止血术……
在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金创肠断候》中详细记录了肠吻合手术以及术后护理治疗方法:
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纳)之。肠但出不断者,当作大麦粥,取其汁,持洗肠,以水渍内之。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常服钱屑散。
在《金创成痈肿候》中记载了手术缝合方法:
凡始缝其疮,名有纵横,鸡舌隔角,横不想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向望。
这种缝合法类似于现代医学的“8字缝合法”。
唐朝有胸腹外伤急救手术、骨科复位手术、食道异物剔除术、导尿术。
隋唐时期的手术缝合术已经十分先进,使用桑皮线做缝合线会被身体自然吸收,无需拆线。唐代《删繁方》:
桑皮细线缝肠复皮,用蒲黄粉粉之。
宋代《睽车志》:
⋯⋯以刀自裁,收之不死,医者以桑皮缝合其创,傅药。
唐朝手术刀

宋朝有手术器械烧灼法消毒、先天并指截指术、死骨切除术、异体骨移植术、耳鼻再植术。不晚于宋代,中医就有较为完整的常用外科成套器具。


元朝创制了手术缝合的曲针,全麻骨科手术、并有缝合方式、外科手术线、创口愈合、包扎、固定的规范。

明朝是中医古代外科手术的巅峰,外科器具几同现代,有塞布引流、有全麻催醒剂、有消毒、有局部麻药、有综合止血术、有包扎固定。手术种类多、难度大、术式复杂,几乎一应俱全,除了高科技和现代药物等,明朝手术和今天外科基本无异:有婴儿先天性肛门闭锁开通手术、肛瘘挂线、截肠手术、体表肿瘤摘除术、骨结核死骨剔除术、断指再续术、脓胸穿刺、甲状腺切除术、自刎气管食管急救吻合术、咽部异物剔除术、下颅骨脱臼整复术、鼻息肉摘除术、耳外伤脱落缝合再植术……
明朝《外科正宗》一书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手术:
取鼻痔秘法:先用回香草散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脱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戒口不发。
这段文字包含了术前麻醉和术后止血的方法,可见明朝时期该手术已经十分成熟。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鼻息肉手术必然要比该书的成书时间(1617年)早的多。


明朝手术器械中的柳叶刀已经与现代手术刀十分相似

中医的代表人物有扁鹊、张仲景、华佗、皇甫谧、葛洪、孙思邈、孟诜、宋慈、钱乙、朱震亨、李时珍、万密斋、薛生白、叶天士,等等。
中医的四大经典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最高经典,其他主要经典还有《脉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中藏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小儿药证直诀》、《妇人良方》、《外台秘要》、《洗冤集录》、《普济方》、《本草纲目》等等。

七、名家

又称“讼者”、“辩者”、“察士”、“刑名家”。根据《汉书‧艺文志》引用刘歆《七略》的说法,认为名家源于礼官。随着成文礼法公布之后,社会上出现了讼者一类人,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由于这些学者专门从事名词概念的探讨,因此称他们为“辩者”。又随着辩者根据辩护要素进行统察发掘问题,这些学者需要对获取的诸多条件进行概率统计及最优化决选的辩察,因此称他们为“察士”。再随着察士根据最优论点进行公讼,这些学者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运用理性逻辑的不造成歧义的非文字游戏的语言写出逻辑明确的法律条文及条约,讼者必须加以大量的历物辩题、现实模拟案例锻炼,因此又称他们为“刑名家”。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他们称为“名家”。
名家“辩者”以严谨逻辑思想而闻名,开创了逻辑思想领域的探究,包括对思想中最基本的元素“实”与“名”和各命题关系的诠释,著名的命题包括“历物诸题”“辩者诸事”等。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评价到:
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中的两种趋向,一种是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有名家的哲学家通过分析名,分析名与实的关系或区别,发现了中国哲学中称为'超乎形象’的世界。
名家代表人物有邓析、惠施、尹文、宋钘、公孙龙、东方朔、鲁胜、吕才、陈亮、叶适、傅山、程智,等等。
名家主要经典有《邓析子》、《惠子》、《尹文子》、《宋子》、《公孙龙子》、《墨辩》、《成公生》、《黄公》、《毛公》、《离谓》、《正名》、《审应》、《审分》、《听言》、《应言》、《淫辞》、《不屈》、《爱类》、《去尤》、《去宥》、《申鉴》、《中论》、《政论》、《士操》、《形声论》、《人物志》、《土纬新书》、《姚氏新书》、《九州人士论》、《通古人论》、《刑名二篇》、《无君论》、《才性论》、《去伐论》、《声无哀乐论》、《本无论》、《周易略例》、《老子指略》、《道德论》等等。

八、杂家

杂家的出现是在华夏大一统的历史进程中诸多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为特点,可谓是“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思想对策与治国主张,但各家又或多或少的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诘对方,或以补己之缺。杂家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以道为本,兼收并蓄,集合众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政治主张和理论体系。因此,杂家并非杂而不精,而是博采众家、融会贯通的帝王之学。
杂家的代表人物有尸佼、吕不韦、刘安等。
杂家的主要经典有《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盘盂》、《大禹》、《伍子胥》、《子晚子》、《由余》、《尉缭》等等。杂家著作,其内容都是包罗万象,可谓是百科全书,每每都有精彩之论、惊世之言。

九、农家

农家是先秦时期反映农民思想和农业生产和发展的一个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农家主要思想是顺民心、忠爱民,修饥谨、救灾荒,农本商末。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和市贾不贰,反对仓廪府库。农家认为,农业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基本手段,是道德教化的前提和保证,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稳定的根本保障。农家虽然主张重农抑商,但并不否定工商活动存在的价值,而是要求从国家意志的高度来缩小和控制工商活动的范围。
《汉书·艺文志》: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意思是说,农家流派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人民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第一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也说:“要重视人民吃饭的问题。”这是农家的长处。民以食为天。农业的重要性贯通古今,在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核心曾经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因此,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家思想尽管不是完全正确,但是我们仍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农家思想。
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独秀曾言:
墨氏兼爱,庄子在宥,许行并耕,此三者诚人类最高之理想,而吾国之国粹也。
农家的早期主要经典有《神农》、《野老》、《宰氏》、《董安国》、《尹都尉》、《赵氏》等,但均已佚;后来又有《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被称为“古代五大农书”。农家的思想和活动散见在诸子的著述之中,虽然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和重视,并且成为华夏古代科学技术中取得辉煌成就的学科之一。

十、阴阳家

阴阳家出于道家,阴阳思想作为抽象概念最早见于《易经》,“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这两种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战国时代,阴阳家思想将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观念模式,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即以“阴阳消长,五行转移”为理论基础的宇宙观。
阴阳学说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维之一,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说”是把“阴”和“阳”看作事物内部的两种互相消长的协调力量,认为它是孕育天地万物的生成法则,这和道家创始人老子所秉承的构成世界的概念“道生阳,阳生阴,阴阳生八卦,太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脉相承。“五行说”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不断循环变化的理论发展出的“五行相生相克”理念。研究阴阳五行说,能从天体的运行的计算,来制订历法,掌握世间万象。到后来,发展出专门研究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家”和研究历法的“历数家”。阴阳家思想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华夏民族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律学和医药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汉书·艺文志》: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
意思是说,阴阳家这个流派出于古代掌天文的官职,他们尊重的顺从上天,用历象来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尊重的教导人民按照天时祭祀、耕种,这是阴阳家的长处。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邹衍、邹奭子等。
阴阳家的主要经典有《公梼生终始》、《公孙发》、《邹子》、《邹子终始》、《乘丘子》、《杜文公》、《黄帝泰素》等等,但现存少量残文外,均已亡佚。

十一、纵横家

纵横家是谋圣鬼谷子创立的学术流派,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设第划谋多从主观的政治要求出发。纵横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特定的国际形势的产物,其兴也快,其衰也速。华夏大一统之后,纵横家智谋就很难再有用武之地。但对于当今世界格局,任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韩非子》:
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纵者主要以连为主,主张如何用外交的手段联合团结,阳谋多阴谋少;横者主要以破为主,主张如何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阴谋多而阳谋少。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主要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以苏秦为代表的合纵派,另一个是以张仪为代表的连横派。
合纵派,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众弱联合以攻伐一强的合纵运动为主。战国七雄确立的初期,各国虽都纷纷称王,但立国尚未稳固,大都忙于巩固内政,而无力外战,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还不太大。
连横派,这个阶段纵横家发展的特点是以秦国纵横家的连横运动为主。战国后期以统一为目的的兼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秦国由于成功地实行了纵横家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为核心思想的新的连横政策,从而使秦国发展成为最大的强国。
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有鬼谷子、张仪、公孙衍、苏秦、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等等。
纵横家的主要经典有《鬼谷子》、《战国策》、《苏子》、《张子》、《庞爰》、《阙子》等等。

十二、小说家

《汉书·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意思是说,小说家所做的事就是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小说是和大说相对应的,大说是圣人之言,是济世安民的理论,小说则是普通人的流言蜚语。小说家是专门记录各种小道消息的人,大多都是史官兼职,由到民间采风的官员随手记录。小说家和儒家、墨家、法家等都不一样,小说家没有自己的理论,甚至小说家自身也并不重视这些来源不明的小道消息。但是,小说家及其著作代表了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
小说家能够代表平民社会,并记录的风俗,然而因为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小道,所以不被世人所看重,最终没落。到了明代,小说家又一次兴起,但已不再仅仅是记录世间百态,比如像《四大名著》等,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想探讨,再到清代的蒲松龄、纪晓岚等,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小说家。
这里要特别提到唐代小说集《酉阳杂俎》,在《酉阳杂俎·天呎》“玉斧修月”的故事中这样描述月亮:
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
意思是说,月亮形状乃是球体,之所以有阴影,是太阳光照射其表面凸起部分所致。而伽利略在800年之后,在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才发现了月亮表面的凹凸不平以及月亮的光是太阳光的反射。这也充分反映了华夏古代天文历法高度发达的成就。


小说家主要代表人物是虞初,其著作是《虞初周说》。
《汉书·艺文志》将《伊尹说》、《鬻子说》、《周考》、《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子》、《天乙》、《黄帝说》、《封禅方说》、《待诏臣饶心术》、《待诏臣安成未央术》、《臣寿周纪》、《虞初周说》、《百家》等十五本著作编入小说家的名下。秦汉之前的小说家所著之书,至今多已亡佚,其学说也已难考。
《论六家要旨》: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意思是说,所有人都去往一个地方,只是各自的思虑不同;所有人都要回归同一个地方,只是各自的道路不同。无论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还是道家,都是致力于达到太平盛世的治国之道,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路径不同,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有的全面、有的不全面罢了。
综上所述,华夏文化以易为源,道为体,儒为用,法为术,医为生,兵为存,墨为要,农为本,阴阳为方,纵横为略,杂、名、小说等为翼,诸子百家虽各执其要、各持所长,但又同源一体、殊途同归,后又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文学、宋明理学,形成了今天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华平:《吕氏春秋》与先秦诸子思想的关系
诸子百家都是谁?
[转载]墨子商鞅韩非子,孔子、墨子、孟子、老子、韩非子各主张的思想
第一章 子学概说
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三 诸子百家的分合界定(中)
战国“百家争鸣”中“百家”包含哪些?这时期的文学有什么特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