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访】碎片化时代,俞敏洪告诉你读书的正确姿势(附本人荐书)






这是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但真正的思想者是不满足于碎片化阅读的。面对商业世界的巨变,企业家如何从书籍中找到方向?




文_本刊记者  徐昙   编辑_萧三匝   摄影_史小兵


新东方的CWO(90后自封“首席微信官”)发现,在2016年被委任打理俞敏洪的读书笔记微信之后,就丧失了偷懒的机会。


在最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俞敏洪每天都无间断深更半夜发来读书笔记。好不容易电脑坏了一次,却手写了一份由“CWO”再录入电脑。


再也没有比“起得最早,忙到最晚”的老板更让员工崩溃的了。


本文开头,只是俞敏洪最近的读书笔记几则节选,在40多天的时间内,俞敏洪读了40多本书,推荐了130多本书,阅读的范围涉及到了历史、游记、经管、人物传记、小说甚至漫画。


在新东方微博和微信上,几十万粉丝等着看俞敏洪的书评。留言很诚恳,“读读书笔记也是读书”。


藏书不到500本不能称为爱书


在4月6日采访当天,记者在新东方大厦二层书店等着俞敏洪现身。书店本不适合作为采访场地,但是现在的大多书店足够清净,因为人足够少。


翻看手机之际,这一天恰恰是野心勃勃的乐视在举行某个发布会,头上飘着“云”的乐视宣称“中国开启屏读时代”,“一云七屏”将重新定义生活。突然有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威压感,我们的生活早就被重新定义了,每天视屏已经让眼疾愈发严重,但戒掉手机犹如戒掉社交。




俞敏洪的朋友圈有5000人,达到了微信容量的上限,要时不时来一次朋友圈的筛选和淘汰。


“我平时朋友圈看的很少,难得翻一翻,因为朋友圈大多数都是比较八卦的东西,如果是真正优质的文章大家会在群里面就发出来了。我的手机就是工具。”俞敏洪说。


更多碎片化时间,俞敏洪都用来读书。很多书,不是放在大段时间读的,而是见缝插针读完的。比如在汽车、火车或者飞机上,还有一些会议的转场间隙。


有一次和儿子去天津的路途上,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他和儿子分别读完了一本书。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是提高读书效率最好的方式了。


“家里藏书如果不到500本,别说你爱书。”俞敏洪受访时用眼睛丈量了一下四周书架的容量。


在俞敏洪的家里,远比这个小书店的藏书量大,他有三个书房。如果以40天40多本的阅读速度,能想到未来的置放空间还远远不够。


俞敏洪也屏读,在kindle上读,觉得好,再买回来。


“很多书我都是泛读,比如最近抱着泛读的目的来带动大家读书。”俞敏洪说。


有一些书,俞敏洪会精读,比如他最近读的《文学回忆录》、《南渡北归》等等。他觉得还有一些是需要背的,或者通过朗读让自己不断加深感悟。比如《心经》、《南华经》等。他特别喜欢庄子的书。


前几天俞敏洪看木心写道,他读《圣经新约》大概读了100多遍,觉得木心对《新约》特别有感悟。


“像这些经典著作,通过阅读才能理解整个文化脉络,世界所有的文化脉络都来自于《圣经》,这本著作是发源地。当你理解了经典著作的脉络才能去打通后面的整个文化脉络,才有贯穿一体的领悟力。比如说你要不理解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学和艺术的话,中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再到后面的这个资产阶级大革命,民主制的建立,美国的社会体系怎么建立起来的,你就完全理解不了。”俞敏洪说。


俞敏洪在年轻人中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似乎让他的读书计划蒙上了一层使命感。让读书赋予人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让碎片信息占领生活全部。


诗与远方


这种读书的习惯俞敏洪坚持了30多年。


几乎每一个场合,俞敏洪都少不了带着本书。手里没书,他总觉得不对劲,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但他个性中最大的矛盾却是既喜欢交友、喜欢高朋满座,又喜欢幽室独处。心静如水是他追求的境界。


拍照的时候,俞敏洪坐在一排书架前,当摄影师递给他一本书时,突然画面感就完全和谐了。他本能地翻书,眼睛始终没有看镜头。


还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俞敏洪一年就能读200多本书。那时候,他身上还带着自卑感。三年高考落榜,即便最后用力过猛考上了北大,与身边的优等生似乎总有挥之不去的差距感。


读书不但引领他走出自卑,他还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三观”,也可以说,他借此重塑了自己的人格。“只有书中的思想才能够引导你走向未来。”他曾说。


现在,对俞敏洪来说,读书已经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什么都不为,只为自己喜欢。“你会讨厌吃饭吗?不会。读书不是负担,做读书报告才是负担。”俞敏洪说,他是天性中就带着向往“诗与远方”的人,所以他的所有行为都是指向这个方向的,从生活到爱情,到工作,皆是如此。


害怕变老和被时代抛弃


更早之前,俞敏洪说过他最怕的是变老和被时代抛弃。“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眼界会使我们老年人显得更加有魅力,对吧?”俞敏洪调侃道。


虽然新东方已是培训领域的No.1,但难道不是最有紧迫感的时期吗?事实上,在教育培训领域,有太多小而美的公司正视图颠覆新东方。


但传统企业才会被颠覆。


2015年初,俞敏洪的微信名改成了“请叫我洪哥”!“俞老师”和“洪哥”是两个格调多么不同的称谓,身份的转变也是个人角色的调整。


“俞老师”的背后是新东方,长久以来,“俞老师”是新东方独一无二的代言人和精神领袖,“洪哥”则是天使投资人。自从2014年11月俞敏洪和华泰联合证券前董事长盛希泰合伙成立洪泰基金之后,俞敏洪便走上了徐小平、李开复等人的道路,变身为创业导师。


这是企业转型的时代,也是企业家个人身份变化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企业家没有紧迫感。


“成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不是你到了一个点上,就永远在那儿了,就永远成功下去了。成功是当你到达了一个目标还会有新的目标出现。当你爬过一个山头,还会发现有另外一座山头等着你。”俞敏洪说。


新东方长期的口号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中国合伙人》里,以俞敏洪为原型的成东青经历了一系列倒霉的事——高考连年落榜,大学得了肺结核,没有姑娘抚慰心灵,在一个非创业的时代创立新东方……新东方从一开始建立就打上了俞敏洪个人的人生印记。


无论变成洪哥,还是不断地读书,都导源于俞敏洪内心的危机感,危机感产生自驱力。


受俞敏洪感染,新东方高管的办公室最醒目的办公用具也是书柜。很多书是老俞推荐的。俞敏洪每年要给高管推荐20本书。


俞敏洪荐书

《文学回忆录》(木心 著)

《泛若不系之舟》(傅真 著)

《南渡北归》(岳南 著)

《常识》(托马斯·潘恩 著)

《狐狸卜Feribo》(卤猫 著)

《十八史略》(陈舜臣 著)

《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 著)

《非洲三万里》(毕淑敏 著)

《南华经》(庄子 著)

《阿弥陀佛么么哒》(大冰 著)


俞敏洪的读书笔记(部分)


“我喜欢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不是因为他传递的文学知识,而是因为他字里行间的点评和思想,一两句话就能够让人怦然心动,醍醐灌顶。比如他说:‘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这样的语言让人恍然从昏暗中看到光明,在迷雾中闻到花香。”

    ——俞敏洪《文学回忆录》(木心著)读书笔记


“常识两个字,看上去简单,实际要理解和做到却很不容易。常识的背后包含着全部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自己追求自由的同时也尊重别人的自由,这样的交往才是有常识的交往。”

       ——俞敏洪《常识》(托马斯·潘恩著)读书笔记


“一只悠闲的狐狸,爱上了一只小白兔,从此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和这只小白兔再次相遇。读完这本简单的漫画书,心里真的充满诗意。我们每一个人不就是为自己爱着的人活着吗?”

     ——俞敏洪《狐狸卜Feribo》(卤猫著)读书笔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让学习体系化,迅速入门一个领域?
您转身换场,留给世界也是火一样的温度
他,选择了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退场
俞敏洪的书单|2017年他推荐了这些必读好书
俞敏洪:如何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
俞敏洪的30句肺腑之言,给迷茫中的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