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孩子这件自然的事,现代人太紧张 | 黄德海

《玉兰鹦鹉》(国画)  喻继高


原题《教养的迷思》


希拉里·克林顿写过一本《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使用大量研究数据,得出一个多数人认同因而心下暗自惭愧的结论:“如果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和关注,他们的孩子就会对家长产生安全感和亲近感,就会成为有自信、友善的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他们的孩子就可能少去闯祸;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苛刻,他们的孩子就会变得具有攻击性或焦虑,或二者兼而有之;如果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一个完整的家,他们的孩子在成年之后,多半也过得不好。”


这差不多就是“教养假设”的含义。下面的话,是《教养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张庆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9月版)作者朱迪斯·哈里斯对这一假设的总结:“教养假设是一个文化的产物,这个文化的座右铭是:‘我们可以战无不胜’。凭借令人眩晕的电子设备、神奇的生物化学炼金丹,我们可以战胜大自然。当然,孩子天生就有差异,但这不是个问题。我们只要把他们放进这个奇妙的机器里,加进独特的配方,如爱、限制、暂停规则、教育玩具,瞧!出来的就是一个个快乐、聪明、适应性强、充满自信的人。”沉浸在流行教育理念中的我们,当然会对作者下面的话感到吃惊:“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社会化不是家长帮助完成的。教养假设是无稽之谈。”


作为神话的教养假设,是现代学术心理学的产物,建立在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者的流行主张上,“婴儿的大脑是一块白板,会永远保留最初印刻在上面的东西”。可在几代人之前,人们的观点却恰恰相反。那时人们确信,人是“因自身的命运而成为什么样的人,成年之后的生活早已在出生时就已命中注定了。童年时期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像如今,童年时期往往引发家长的焦虑……被指责对孩子不够重视而引起的罪恶感在现代家长中普遍存在,事实上,这是现代社会中一种相当新奇的感觉”(丹麦社会学家拉尔斯·丹西克)。当然,这不是说过去的认识就没有问题,只是现代新奇的经验有点矫枉过正,不遵从此教条办理的,则在孩子的儿童期就被迫携带了原罪。


果然是这样吗?如果孩子没有成为公认的卓越之人,甚至还沦落为社会的不耻之辈,那一定是父母的过错,“责怪父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父母是最容易被击中的目标”。临床心理学家甚至确信,孩子会被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毁掉,甚至断定,正因为麦克厄尔希尼太太在怀孕期间读了太多悬疑小说,所以她的儿子卡尔成了一名杀人犯。“教养假设变得如此膨胀,使父母不堪重负,看起来它已经熟透了,并开始腐烂。”在这侵蚀之下,人们得全心全意去取悦孩子,生怕他们有一点不开心、不如意,否则孩子长大后的一切问题可都会怪倒他们头上。父母们已经慢慢忘记,“将孩子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不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是完全可行的……父母本来就比孩子知道得多,应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怎么做”。


斯蒂芬·平克有个很有意味的发现,即儿童的习得更多来自同辈,“移民的后代在操场上玩耍的时候,也能很好地学到语言,这些孩子很快就开始嘲笑自己父母的语法错误了”。他把这发现写进了给本书作的序里,差不多也正是作者的意思:“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孩子会“认同他们的同伴,并依据所在群体的行为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对子女的教育并非等价交换,付出真诚的努力就一定能有回报,“有时候,优秀的父母不一定有好孩子,但这不是他们的错”。我觉得父母们需要记住的倒是,别把自己的失败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他们“不是一张空白的画布,父母可以在上面描绘自己的梦想”,而是有自己天然的性情和命运。


作者当然不是主张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顾,也不要误会她把孩子的成长缺失归咎于同伴,她只是希望让抚养孩子这事变得容易一些,提示父母们用不着对孩子的教育过于紧张,养孩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演化是一个既有胡萝卜又有大棒的过程。大自然让我们愉快地去做她想让我们做的事情……父母意味着享受为人父母的快乐。如果你不觉得快乐,那说明你做得太过头了。”对她的善意忠告,人们当然是照例置之不理,甚至连她自己的女儿也按相反的方向抚养孩子。她在序言里半是幽默半是解嘲地说:“但我为什么指望我能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迪克与珍妮》是美国著名的儿童识字书,主角是哥哥迪克、妹妹珍尼和萨丽。后来,三个孩子在《戏仿版依地语迪克与珍尼》中长大了。萨丽有一次怪她妈妈,从来没教她懂得长大以后的世界是怎么回事,妈妈委屈地说:“亲爱的,我是依照我走过来的那个世界,把你带大的呀。”灰心的萨丽走出妈妈房间,请来帮忙的牙买加黑人阿姨问她为什么闷闷不乐,萨丽说:“我妈我爸从来没教过我怎么过日子,对付这一团乱七八糟。”应该是个胖墩开朗的黑人阿姨吧,开导萨丽说:“谁长大了都得把父母教的那套丢了重学,才能出门。你以为,我跑来美国服侍那些白人老粪球(alter kocker),也是我妈教的?”萨丽点点头,觉得遇上了明白人。


这个故事引自冯象的《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我觉得是这篇有点紧张的小文再好不过的结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教养杰出孩子要做的50件事
孩子的教养与贫富无关,只与这件事有关!家长们现在看到还不晚!
餐桌教养,暴露出孩子的陋习,家长却不当回事
看你的孩子,我觉得你很没教养!家长该反思了!
为什么你的孩子没有“教养”
颠覆地解读颠覆性著作:《教养的迷思》读书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