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笔记--白话文《曾国藩家书》014致诸弟:教诸弟学习宜专精

这封信是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时写给自己亲弟弟们的。曾国藩是家中长子,他共有四个弟弟,分别是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和曾国葆。曾国潢,字澄候,于家族同辈中排行第四,因此曾国藩常在信中称他为四弟、澄弟或“澄候四弟”。曾国华,字温甫,于家族同辈中排行第六,因此曾国藩常在信中称他为六弟、温弟或“温甫六弟”。曾国荃,字沅甫,于家族同辈中排行第九,因此曾国藩常在信中称他为九弟、沅弟或“沅甫九弟”。曾国葆,字季洪,是曾国藩最小的弟弟,因此曾国藩常在信中称他为幼弟或季弟。曾国藩写这封信时,他的四位弟弟都在为科举考试而努力学习,因此曾国藩这封信主要是为了给各个弟弟,尤其是在省城求学的曾国潢、曾国华传授读书、求学的心得。文中提到的镜海先生、吴竹如、倭(wō)艮(gěn)峰分别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唐鉴、吴廷栋和倭仁,他们都是曾国藩早年重要的老师和朋友,对曾国藩学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位老弟:

  根据九弟的行程,算下来这会儿应该已经可以到家了,自从他在任丘写信给我后,我到现在都没有再收到信,我十分挂念,不知道他路上是否顺利。四弟和六弟参加省里的考试,算起来这会儿也该有消息了,但是送信的人一直不见来,实在也挂念的很!

  我的身体跟九弟在京城的时候没什么两样,耳鸣让我十分烦恼。问过吴廷栋先生,他说只有静养这个办法管用,药物治疗不会有什么效果,可是我应酬逐渐增多,性格向来又十分浮躁,怎么可能真的静养呢?所以我打算搬到城里去住,那样的话就能省去一半路上来回的时间,但是我现在还没有找到住处。我常后悔自己始终没能全部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进步。

  九弟回去之后,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单日读儒家经书,双日读史书的计划。读经书时,我常常会懈怠,也不够扎实。现在读《后汉书》,则较为仔细,已经用红笔标点了八本,虽然内容还是全都没记住,但是比较去年读《汉书》时,对书里的内容已经有了更深的体悟。从九月十一日开始,一起读书的人商定每次聚会写一篇文章一首诗,每天下午申刻用“白折体”,科举考试时使用一种书法字体,写出来,我的诗文得到了同学的极大的赞赏,但是我在八股文上实在没有什么真本领,诸位同学越是推崇,我心中越是不安啊。等到下次信差来京,我可以让他带几篇我的诗文回家去。我在家里懒得准备朝廷的选官考试内容,也就是借着作诗文的课业来磨练考试能力,这样一来应该也不至于临考时(答不出来)而为难吧!

  我跟吴廷栋先生近来来往很是密切,他过来的话,一般我们都要聊一整天,聊天的内容都是有关身心和国家的大道理。他跟我说有一个叫窦垿(xù)的人,对于大道的认识十分精妙平实,他也是我的知己,我们现在还没有相互拜访过,廷栋先生让我一定要搬到城里去住,大概是因为如果住在城里就可以经常向唐鉴先生学习,也可以跟倭仁、窦垿两先生相切磋。有老师朋友在旁提携监督,即便是懦夫也会立志努力学习。我想到朱子曾经说过,学习就像炖肉一样,首先要用大火煮,然后用慢火慢慢炖。我生平从来没有下过像猛火一样的功夫,虽然略有一些见识,多是由于突然感悟得来的,偶尔用功,也不过是悠闲时的玩味罢了,就像没有煮沸的汤,一直用小火煨他,就会越煮越不熟,因此我非常想搬到城里去住,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致力于修身克己、陶冶情操的学问中去。唐鉴和吴廷栋两位先生也劝我抓紧搬过来。

  城外的朋友,我也有几个想常常见面的,比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蕙西常说,与周瑜交往,就像喝陈酿的酒,我们两人相互交往时,也都有这种感觉,所以每次见面都要聊很久,舍不得分手。子序人品怎么样,我至今不能确定,但是见识却博大精深。他曾经教导我说:“用功读书就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口井而看不见泉水,不如深挖一口井,要挖就一定要挖到看见泉水,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几句话正切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他所说的那种一个挖井多但却挖不到泉水的那种人。

  何子贞与我讨论书法非常合得来,他说我真的懂得书法的本质,绝对不能自暴自弃。我常常说天下万事万理,都出于八卦中的乾坤两卦。就拿书法来说:单纯用神韵去写,全身气息激荡,脉络贯通,潜心向内,全神贯注,这就是“乾”的道理;结构精巧,前后笔讲求规律,长短合适,这就是坤的道理。乾,主要从写作者的精神来说;坤,主要从书法的形体而论。儒家的礼乐精神一刻都不能离身,也是这个道理。乐本于乾卦;礼则本于坤卦。写字的时候,神情悠然而笔端充满力道,这就是“乐”所包含的意味了。丝丝入扣,又讲求“入扣转折”的规律,就是“礼”所包含的意味了。我偶尔与子贞谈到这些,子贞觉得我说的很对,说他生平最擅长的,也正在在这些地方。

陈岱云与我处处痛痒相关,这九弟你是知道的。

  写到这里,接到家信,知道四弟六弟没有能够进入省学,我有些失落怅然。但是科名的有和没有,早或迟,总是生前注定的,一点也不能勉强。我们读书人,只有两件事值得努力追求:一件是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讲求诚正修齐的道理,以求不愧对父母;另一件一是努力学习,在记诵词句文章上多下工夫,以求能做到独立自保。提高道德修养这事,不是一会就能说清楚的。至于学习独立,健康成长这件事,我跟你们谈一谈:

  说到独立健康的成长没有比谋生更重要的事了。农、工、商从事体力劳动,是谋生,知识分子从事脑力劳动,也是谋生。所以说,或者在朝廷当官拿俸禄,或者在家乡教书以糊口,或者在显贵高官手下当差,都要想想自己平时办的事情,是否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职位和俸禄,问心无愧。科举的功名,是当官的必由之路,但也要多想想自己学得怎么样,一旦考中,将来不能无所作为,尸位素餐。学业完成好之后,这时得了科名,心里才不会不感到惭愧。一个人穷困还是发达,归根结底由天做主,能不能考中科举,由考官说了算,但是学业是否精深,却全在自己。我没有见过学业很好但始终无法考中科举的人。农夫如果努力耕种,即便有时会遇到饥荒,但一定也会有丰收的时候。商人如果多储备货物,即便有时会有积压,但一定会赶上畅销的时候。同样,读书人学习很好,精通经典,那怎见会终身得不到科名呢?即便终身得不到科名,又怎见会连其他谋生的途径都找不到呢?因此说,只怕“学业不精”呀。

  学习好,读书精,没有别的办法,只要专心就够了。谚语说:“艺多不养身”,说的就是不专一的问题。就像我挖井虽多但没有泉水可喝,就是由于不专心。各位弟弟一定要力求专心。比如九弟你努力的方向在书法,也不必完全因此放弃掉其他方面,但每天写字下工夫的时候,千万不能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便什么事,都要分神去想。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有专门的爱好没有?如果志向在研究儒家经典,那么应该专心钻研其中一种。如果志向在八股文,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家的文稿。如果志向在作古文,那么应该专门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作试帖也都一样,万万不可以样样都学,这样一定一样都学不好。这个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你们一定要注意!

以后写信给我,你们学业专攻的方向,请一定写清楚,并且要详细提出问题并细谈自己的心得,长篇累牍地写来,使我读了之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趣和见识。凡是学习专一的人,一定会有心得,也一定有疑问。你们有心得,告诉我可以一起分享;有疑问,告诉我,也可以一起来分析、解决。并且书信写得越详细,那么相距四千里的兄弟,就好像在一间房里见面一样,还有什么像这样快乐的事呢?

  我生平在各种伦理关系之中,只有兄弟关系处理的不好,内心十分愧疚。因为父亲把他所知道的,都教给了我。而我却不能把我所知道的,全部教给弟弟们,真是大不孝!九弟在京城一年多,进步不多,每一想起,真是无地自容。以后我给弟弟写信,都会用这种格子纸,弟弟们最好留着,每年订成一册,其中的好处,万不可以忽略。弟弟们写信寄我,也要用同一种格子纸,方便我装订。

  兄长曾国藩亲笔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向弟弟们倾囊相授,讲述了自己做学问的诸多心得,这其中最值得留意的是他用比喻的方式,提到的两个道理。首先他将做学问与“熬肉”类比,指出,为学“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大概“猛火煮”是“苦学”,而“漫火温”则为“深思”。“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就是说要先苦学而后深思。显然没有“苦学”打好基础,积累知识,“深思”得来的肯定不是思想而是空想,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好像一锅没有煮沸的炖肉,这时就用温火,锅里的肉就会越煮越不烂。因此苦学在先,而后深思,方才有好效果,切不可颠倒顺序。

  其次,曾国藩将读书比作挖井,他指出,“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这是说学习时与其兼营并骛、多管齐下,不如专心致志。正如挖井,同时挖好多井,但是挖掘不深,都没有挖到水,怎么能比得上深挖一口井,而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井水呢?人的精力有限,多管齐下必然浮于表面,专心致志才能深入其中,学有所得。只有在某一个领域、方向或者专业上刻苦钻研,有了自己的独到心得或者一技之长,才能“自食其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家书之七:教弟弟们如何做到学业精深?
曾国藩:治学如烹肉,治学如掘井
曾国藩《家书》中的人生智慧,做学问就好像熬肉,读书只为两件事
六 为政篇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品读曾国藩智慧八则
做人要学曾国藩,曾国藩给世人三个建议,读懂了可能改变你一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