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雅香江】第6XX期 朱超范《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杭州亚运气象无限》


​​​​​​​​​​​​​​​

【作者简介】

      朱超范:号於越散人,别署渔浦痴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诗词与楹联学会理事,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野草诗社副社长,鸿雪诗词顾问,东方之珠文化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诗研会学术顾问,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近年著述《凤岭吟笺》、湘湖、西湖、钱江、浙东唐诗之路各五百咏以及《砥砺吟行》、《於越散人吟草》、《秋声吟稿》、《四时吟稿》等诗词十余部。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对联》、《诗刊》、《中华辞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等刊物以及新华网、百度、“学习强国”等平台。

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杭州亚运气象无限

朱超范

     杭州亚运会召开在即,期待办成一届“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体育文化盛会,既是政府目标,也是人民愿望。而在体育大会中提到“韵味”两字应为体育史上首次。“韵”乃中国古代重要审美标准,上述之“韵”应是指宋韵文化。若以大一统观点试析华夏历史,则秦汉唐三代开创了中华民族初始之向心力,而元明清三代则延续了中华民族往后之凝聚力,而宋代则居于上下两个三代之中,两宋三百余年以其独特而昌隆之政治文化经济赓续其间当可彪炳青史。故陈寅格先生曾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杭州为南宋行都,故成为宋韵文化之重镇和核心区域。宋韵悠长,连绵不绝。宋韵尤其体现了文治立国,为民立命及人格气象,崇文尚理等内涵。且宋人亦随社会文明开放,生活旨趣具体展现了人间清欢之纯真风味,蹴鞠鞦韆举石投壶乃至插花斗茶绘画吟诗,均成为当时社会日常生活普遍现象。“宋韵”不但代表传统文化古典精神之最高峰,而且促使体育娱乐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之兴盛普及。今即兴概述如次:

(一)

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筑球”,“蹴”指用脚蹴、蹋、踢之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之球。故“蹴鞠”即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之活动,类似今日之足球。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

      “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明《太平清话》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乃说蹴鞠始于黄帝,起初用于军事训练。

       两汉三国时期,蹴鞠发展甚速。是以娱乐性蹴鞠得以继承。有“康庄驰逐,穷巷踏鞠”,“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之记载。

       若说汉代为蹴鞠文化发展首个高潮,而唐宋则是蹴鞠文化发展第二高潮。首先,充气球出现。蹴鞠从最初使用塞满毛发之实心球,唐代以后则有充气球及球门相继出现。“蹴毬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迨至宋代,从皇宫内院至平民家庭,均以蹴鞠为乐。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群臣踢球之场面。而市民亦常于御街和横街玩蹴鞠。民间女子中也有蹴鞠活动,不少宋代铜镜中则有男女相对踢球之纹饰。

       至清代,有关蹴鞠记载甚少。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传入,蹴鞠活动基本上被欧洲现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为“蹴鞠之遗事”,而得以继承与发展。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诗赞曰:

芳草平沙自有娱,每逢胜日兴难孤。

鸣钲旗下佳人赞,蹴鞠场边过客呼。

情密堪书施翡翠,尘微竞赏落玑珠。

而今寰宇足球趣,源自彼时旷世无。

(二)

鞦韆(秋千)

     秋千,用途游戏用具,将绳系悬挂于木架,下挂蹬板,人随蹬板来回摆动。秋千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所创造之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民间清明、端午等节日之习俗活动。

      秋千之起源,可追溯至几十万年前上古时代。其时,人类祖先为谋生存,需要采野果或狩猎,在攀缘和奔跑中攥着藤条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此为秋千最原始之雏形。据《古今艺术图》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齐桓公伐山戎还,始传中国。”言明秋千乃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当时拴秋千之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均以“革”字为偏旁。汉代,荡秋千,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

     宋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秋千作为太平盛世竞逐繁华之游戏工具随处可见。宰相文彦博有诗描述:“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画桥烟柳,朱门隐现,秋千架上红旗彩索,只见少女翩若惊鸿,娇如飞燕,展现千姿百态,着实令人倾倒。而如此绝妙情景,均被骚人墨客生动经典记录留传,可说宋代描写荡秋千之诗词繁不胜数。欧阳修、蔡襄、韩琦、梅尧臣、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戴复古、华岳、李曾伯、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以及柳永、吴文英、贺铸、张耒、张孝祥、刘辰翁、辛弃疾、李清照等均留下传世佳作。就连诗僧惠洪亦被秋千景象撩动尘心,写下脍炙人口之秋千诗篇。

     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定了《秋千竞争规则》(起草),同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有诗赞曰:

节物催人枉自嗟,及时行乐恐无涯。

草边蜂蝶花容乱,云外鞦韆柳色斜。

易觉临安销白昼,难攀蜀道入丹霞。

黄龙北望犹如此,欲失清魂逐晚鸦。

(三)

角牴

      角抵之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据《述异记》记载,上古时蚩尤民族头上长着角,耳鬓旁长着剑戟。在与黄帝打仗时,则以头上之角抵人,敌方对此很难防御。这种所谓"以角抵人",其实便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拳斗一类角力活动。为一种力量型较量,通过非常简单之人体相搏以决输赢。

      秦汉时期,角抵活动非常盛行,然其时角抵已非争斗相搏手段,而为带有一定表演成分之游戏活动。据古籍记载:"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由于秦始皇怕民众造反,于是便罢武礼、息兵事,角抵因此成为一种娱乐游戏节目。

       汉代,角抵活动甚为普及,尤在冀州民间,常有此游戏活动:"其民三三两两,头戴兽角相抵,名唤'蚩尤戏'之"。《汉书·武帝本纪》中亦有关于角抵戏之记载,当时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京城,百姓甚至百里之远而去观看助威,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角抵游戏之喜爱。

      至唐宋时期,角抵戏更是盛及朝野,其游戏色彩也更浓,当时作为一种百戏形式出现于皇廷、官府、军队及民间集会等场合。如《旧唐书·敬宗本纪》引《续文献通考·百戏散乐》云:“角力戏,壮力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

      角抵乃古代武术搏击形式,起源于战国,汉代角抵有广泛群众基础,技术水平也较高。唐周缄《角觝斌》以下记载:"前劲后敌,无非有力之人,左攫右拿近是用拳之手。"此与当今摔跤大致相同。

      南北朝时期称角抵为相扑也称相辟、相攒。南宋吴自牧于《梦梁录角抵》中载:“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相扑在宋代盛行民间,成为一种流行表演节目。北宋时首都开封每年均举行相扑比赛,各地亦出现女子相扑。当时相扑也成为宫廷宴会娱乐压轴节目,甚至朝廷外交宴会亦有相扑比赛。

      有诗赞曰:

效命驱驰莫告疲,翠娥何必怨斜晖。

倾身角扺苍龙奋,出手挥毫玉凤飞。

当击鼓鼙增气势,还扬旌旆广声威。

常时以此堪为乐,莫厌尊前酒力微。

(四)

投壶

    投壶为中国古代士大夫宴饮时之投掷游戏,亦为一种礼仪。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唐朝,得到发扬光大。

    投壶是以箭入壶,以多为胜。投壶从先秦延续至清末为中国传统礼仪及宴饮游戏,来源于射礼。因有宾客不会射箭,故用投壶代替弯弓,以乐嘉宾,而习礼仪。宋吕大临于《礼记传》中云:“投壶,射之细也。宴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礼仪之一即为请客人射箭。其时,成年男子若不谙箭术则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则不能推辞。后来,因客人确实不会射箭者,即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则代替射箭成为宴饮时一种游戏。

    秦汉以后,投壶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之节目助兴。投壶和我国古代足球、围棋,都东传到朝鲜。据《新唐书·高丽传》记载,“高丽其君居平壤城,俗喜弈、投壶、蹴鞠”。

     宋代,投壶仍在士大夫中盛行。大儒司马光则对投壶有悖于古礼而娱乐化之趋势颇为不满。其依封建礼节对投壶作出改变,竭力使其达到教育宗旨。有云:“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何以言之?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还对投壶之名称和计分规则,以“礼”之规则作出修改。清末,随着西方现代体育传入,投壶退出历史舞台。

     有诗赞曰:

​逸事流传多妙手,礼仪秦汉自清娱。

山川遥入千寻直,风月静归双手扶。

尘外周游犹借箸,军中谈笑总投壶。

历朝暇日宜高会,箭倚腰身遗古图。

(五)

龙舟

     龙舟乃端午节竞渡用之龙形船。赛龙舟为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主要习俗,最初体现为民间祛病防疫之祈愿,江浙地区春秋之前即有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之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此日投江,便成为汉族人民纪念屈原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代表之一。

      北宋时期,龙舟争标比赛于汴梁城金明池每年春季三月十八日举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朝廷会预先在二月末,由御史台贴出黄榜预告,号召京城百姓们前来观赏。比赛当日,汴梁城百姓竞向观看龙舟赛。龙舟健儿士气高涨,越比越勇,龙舟如离弦般划开水面,气势磅礴惊人,围观群众欢声雷动。

    《金明池争标图》生动描绘了金明池中赛龙舟、水秋千等场景。画中以一艘大型龙舟为中心,两侧各有五艘小龙舟,每艘约十人并排划桨,船头一人举旗,船中几人则奋力划桨,向前方标杆冲去。“临水殿”为金明池中之看台,皇帝与群臣举行宴会,欣赏龙舟竞赛。岸上万众观看,摩肩接踵,划船浪花飞溅,丝毫未减观看竞渡高涨热情。

       70年代末,全国各地龙舟竞渡逐渐恢复。进入80年代,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又有新发展。1984年,国家体委将龙舟竞赛列入体育正式竞赛项目后,南方福建等地城乡龙舟竞赛更为活跃。2021年8月3日,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比赛场上,作为展示项目,中国龙舟划入了奥运赛场,标志着龙舟已经启动了入奥程序。

       有诗赞曰:

自古烟云总不收,楚乡遗俗碧波流。

丹心只抱直臣节,决意无须渔父谋。

鼙鼓咚咚动鸥梦,云旌猎猎竞龙舟。

江头重午堪高会,每骇阳侯争上游。

(六)

举石

       中国古代举重史上,拓关、扛鼎均是较为古老之举重活动。孔子为士阶层中一员,年轻时曾为奴隶主乘田、委吏等小官吏,故亦能文能武之人。《列子》记载了“孔子之劲,能招(通翘)国门之关”。“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就是说,用一只手握住门栓一端,把四、五丈长木栓挺举起来。这需要很大力量,说明孔子亦是个举重大力士。

      至唐宋以后,由于石制品制作方便、成本较低,且易于抓举,举石便替代拓关、扛鼎,而成为举重活动中之主流项目。

     举石为宋代普及之体育项目,即使用石球、石墩、石锁等器械进行锻炼、表演和比赛。掇石墩举石担、石锁、石皿、石鼎等,历来是杭州民间所喜爱之健身、练武活动。南宋时,这一活动受到官方鼓励。《水浒全传》二十八回中有一段描写武松安平寨举石之事,既表明了宋代举石方法,又反映宋代举石之盛况:“武松把石墩略摇一摇,大笑道:'小人真个娇惰了,那里拔得起?’施恩道:'三五百斤的石头,如何轻视得它!’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了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将起来,双手将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望空中一掷,掷起去一丈来高,武松用双手去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武松这一撇、一掷、一接所展示之举石方法,正是我国民间举石动作;直到今天,民间举石锁活动还保存了这几个动作。

      有诗赞曰:

望尽风光十里湖,游人偏爱桂花殊。

欲擎石墩惊西子,当举霓旌扬北都。

苏轼堤长青柳远,林逋宅古紫霞铺。

而今几度怀遗迹,独立西风景色孤。

(七)

捶丸

       “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一种运动项目。至宋朝,步打球由原来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中文名捶丸外文名Chuiwan出处《丸经》,地区中国,其特征类似于现代高尔夫球。捶丸,顾名思义,捶者打也,丸者球也,乃是中国古代汉族球戏之一。

      捶丸前身是唐代马球中步打球。当时步打球类似现代曲棍球,有较强对抗性。至宋朝,步打球由原来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为“步击”、“捶丸”。

      当时,即使儿童亦非常喜爱捶丸活动。如北宋官吏膝甫,幼时“爱击角球”,其舅父范仲淹“每戒之不听”。这里所说之角球,就是用角骨制成之球,不易击碎。这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有力佐证。

       捶丸,在其发展上曾大盛于宋、金、元三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乐此不疲。

       由此可知,作为中华古代传统体育一项重要形式--捶丸,早在宋代就已日臻完善。其之制度化,规则科学化及比赛正规化,在中国古代体育史乃至世界古代体育史,均为一份不可多得之宝贵遗产。从技术上讲,捶丸与高尔夫球运动有三大基本特征均相同。第一,两者都有球洞。捶丸曰窝,高尔夫球曰穴,而且赛场球洞差异并不大。《明宣宗行乐图》中有10洞,高尔夫球则设9或18洞。

       有诗赞曰:

游人晴日踏长堤,试步登临万象低。

放马闲游芳草地,捶丸奔走海棠西。

有棋局外心先静,得句吟边意不迷。

高尔夫球今日事,当时不识鹤孤栖。

(八)

水秋千

      跳水运动为人类自然界斗争中,伴随游泳技能发展而产生之运动项目。而有据可查最早跳水竞赛发生于中国。千年前之宋朝,即已有跳水运动,且具相当技术水平。宋代之水秋千即是指花式跳水,其比欧洲跳水竞赛要早六百余年。

      花样跳水最早有明确记载之文字,见于宋人孟元老著作《东京梦华录》中。其卷七《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一章中,讲述了重视水秋千运动之皇帝宋徽宗如何组织水秋千表演其事。表演时间为每年三月,当时作为一种表演项目出现,而非正式比赛项目。通常于每年三月二十日左右,宋徽宗赵佶会与家人及大臣,驾幸皇家无敌水景园林金明池内之临水殿观龙船争标。开赛之前殿前泊有两艘画船,船上立着秋千,船尾有伎人做各种杂技表演,旁边犹有禁卫军官兵击鼓吹笛助兴。然后一人现身登上秋千,稳稳荡起,越荡越高,当身体与秋千横架几乎平行时,突然腾空而起,弃秋千而出,在空中翻跃几个筋斗,最后掷身入水。相比今天之花样跳水,水秋千之视觉效果更为精彩绝伦。

      这种水秋千其实比现代跳水难度系数更高,亦更惊险。这种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然非用跳板,而是用秋千板。

      有诗赞曰:

跳跃腾挪自古奇,悠闲绝技不须疑。

云间影荡秋千板,水上身翻筋斗儿。

何处伎人披玉色,谁家新鲤入瑶池。

锦标夺得欢无极,意解今朝有所思。

(九)

马球

       马球即指骑马用棍打球,古代称作“击鞠”“打球”,也叫“走马击球”。马球起于何时,尚无定论。三国时,曹操之子曹植在《名都篇》中记载,当时马球表演者能够“连骑击鞠”,且达“巧捷惟万端”之程度。可见,汉代即有马球运动。至宋代,马球又被称为“打”或“击丸”等。由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当时马球运动空前盛行,它不只是帝王将相贵族运动及军营将校军训活动,已发展成为民间娱乐活动。

      宋代马球运动在唐代基础上得以空前发展。据史料记载,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等都十分重视、喜欢马球运动,许多皇帝都亲自从事马球运动。《宋史·郭从义传》记载,宋太祖爱臣郭从义即是马球高手,太祖曾命他展示马球绝技,“从义易衣跨驴,驰骤殿庭,周旋击拂,曲尽其妙”,说明郭从义马球技术娴熟。

      到宋太宗时期,太宗曾令有关部门详细制定马球比赛规则。

      南宋时,宋孝宗本人即为马球高手,对马球运动更是推崇有加。孝宗是太祖七世孙,聪明英武,曾锐志北伐中原,崇尚练兵习武,时常亲自组织军队将佐进行马球竞赛,并“躬御鞍马”参加比赛。

      宋代最高统治者为避免晚唐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特别注重控制军队,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措施,其中马球游戏也是控制军队方式之一。

      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使宋代马球运动由宫廷发展到民间,由训练士兵到供普通百姓娱乐,并建设了专供比赛马球之场地。

      有诗赞曰:

金鞍玉骑耀辉光,鼙鼓云旗动矮墙。

走马击球施妙技,挥鞭使杖弄沙场。

风流应是吹箫女,奋勇当称执戟郎。

一度纷争何足计,开心游戏莫言狂。

(十)

弄潮

     "弄潮"于唐朝已演绎成为钱塘江观潮习俗中一项体育表现节目。人们于八月十八日观看钱塘江涌潮时,亦共观"弄潮"。

     及至宋朝,尤是南宋,"弄潮"之风盛极。据周密《武林旧事》卷3《观潮》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不唯弄潮儿人数众多,且历时也长。据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舟船》记载:"浙江自孟秋至中秋间,则有弄潮者,持旗执竿,狎戏波涛中,甚为奇观,天下独此有之。"《武林旧事》卷7《乾淳奉亲》载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太上皇高宗及孝宗在浙江亭观潮盛况:"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彩幕凡二十余里,车马骈阗,几无行路。西兴一带,亦皆抓缚幕次,彩绣照江,有如铺锦。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到海门迎潮。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戏、撮弄等,各呈伎艺。并有支赐。太上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上起奏曰:'钱塘江潮,亦天下所无有也。'太上宣谕侍宴官,令各赋《酹江月》一曲,至晚进呈,太上以吴琚为第一,……两宫并有宣赐。至月上还内。"此为见诸记载之第一次高规格、大规模"弄潮"即冲浪比赛,参赛选手百余人,观众不可胜数。当时弄潮儿从海门开始,随浪向杭城方向推进,屡次弄潮,直到浙江亭、龙山、西兴一带。当时"弄潮"与当今冲浪最大不同是"弄潮儿"(运动员)直接踏水,不用冲浪板,还须手执采旗,"弄潮"时一边踏浪,一边表演各种动作。并以旗不沾湿为优。"持旗执竿"、"狎戏"之类,乃古代祭祀潮神仪式之沿变。然在"弄潮"中增添这些旗帜、"狎戏",无疑增加了"弄潮"观赏性。而"踏浪"之说更符合冲浪运动当中"逆浪而进"、"乘风破浪"之特征。

      有诗赞曰:

乾坤浩荡使人骄,遗恨灵胥不寂寥。

雪影遮天渔浦近,雷声动地海门遥。

红旗手把真无湿,白浪身翻兴有饶。

自是吴儿馀大勇,弄潮绝胜浙江潮。

迎亚运会(杭州)
朱超范(渔浦痴叟)


(一)
杭州体育盛会


亚运筵开值劲秋,桂香弥漫动杭州。
莲花碗里乾坤阔,西子湖边形胜遒。
竞技争强骇当世,文明际会傲全球。
欲知宋韵今何在,一派钱塘烟水流。


(二)
开门喜迎亚运


杭州双塔大门开,日月高煇汉道恢。
满陇馨扬秋季桂,孤山韵漫古时梅。
智能举措堪神算,奥体城区信妙裁。
苏白清诗应朗诵,风光绝胜好登台。

(三)
萧山为主场区


一朵莲花举世无,萧山座落主场区。
瑶宫壮阔骊珠集,赛馆高端风景殊。
渔浦源头采原玉,湘湖烟畔唤提壶。
家门口办亚运会,椽笔须擎摹壮图。


(四)
萧山临浦分区


萧然山下展旌麾,竞技健儿各向随。
红粉山前宜绝唱,浦阳江畔合争奇。
南隅大镇箴言纳,亚运小城高品期。
盛会长留遗产在,翻开史页可题诗。


(五)
萧山瓜沥分区


亚运之年气势恢,喜迎盛会羽书催。
航民村里卡巴迪,瓜沥塘头武术推。
大镇宏图基调定,小城规划壮猷开。
争先融港非常事,凭借东风春色栽。


(六)
绍兴、宁波赛区


绍兴最与宁波近,共拥钱江水自流。
帆板帆船自樯撸,健男健女有排球。
须知碧浪三山夜,更作青霄万里秋。
仰望争呼明月满,蓬瀛景色乐同游。

(七)
金华、温州赛区


金华邻近即温州,鸿雁西驰八咏楼。
当赞女排齐努力,应催男足合加油。
依山仙洞棋声启,濒海烟波琴影浮。
亚运雄风南部涌,瓯江浪碧竞龙舟。


(八)
湖州市分赛区


杭州北面倚湖州,亚运不联无理由。
有兴必然挥羽扇,稍闲可以看排球。
千年胜迹应该咏,万顷碧波难以酬。
一带沧浪明镜静,舢帆未赛自生愁。

(九)
亚运会吉祥物


“琮琮”乘兴接“宸宸”,联袂“莲莲”自昔闻。
晴开良渚明浑沌,烟入运河幽碧氛。
黄鸟东风能烂漫,红妆西子启氤氲。
谁酬绝唱频吟醉,奇韵还须大匠斤。


(十)
长忆白傅坡仙


市长曾为白与苏,长留清赏在诗都。
山川形胜今犹古,词赋风流逸且孤。
明月一轮悬北岭,长虹两道卧西湖。
钱塘宋韵掀苍浪,亚运而今启睿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瓶梅》中的体育活动/谷丙夫
过去常有人说,唐朝是奔放的,宋朝是内敛的,与持剑壮游的唐朝书生相比,宋朝士大夫似乎总是坐在书斋里,坐而论道,文质彬彬。然而这话不能太绝对,许多宋朝文人不仅能写出光耀千古的篇章,同时也拥有出众的胆识和强
中国古代的''运动会''上都有什么项目?
每逢佳节胖三斤?古人运动攻略了解一下
暂别奥运 带你看看古人如何参加运动会
《清平乐》干货:呈现出强烈自我特色的宋代体育运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