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养预见性认知,万维钢更能帮到你!

上一节,我以李笑来的订阅和万维钢的订阅在运营定位层面存在的差别,引出了一个概念:预见性认知。

 

文章发出去之后,我突然一个激灵:我的这篇文章会不会让大家认为我是在批评万维钢没有预见性认知呢?


不过我好像多虑了。至少从文章的留言来看,大多数人都清晰地明白:分析运营方式和用户价值的创造是两码事。


不过昨天看到李笑来老师在他的公众号上,发了一篇文章《有一些互动你根本看不到。。。》对我上篇文章做了回应。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看起来简单的背后,可能是更复杂。

李笑来老师对我的文章的意思没有误解,他只是希望大家要知道,有些工作付出了,是看不见的。

既然这个文章多少和我上期文章有关,我就多说两句:

1、简单从来不是起点,而是努力的结果;就像此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简单的背后是复杂的高效。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我们只能从自己获得信息的部分,去构建一个认知模块,尽可能和这个世界更好的相符。我们的文章,都是读者自己理解这个世界的砖瓦,至于读者用不用,怎么用,那就是读者的功夫了。

 

好了,回到正题。今天这篇文章要接着上一篇文章看,我想要说的是:如果希望培养预见性认知,万维钢更能帮到你!


这是为什么呢?

 

— [1] —

故事来自牙买加

 

让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回到1942年牙买加中部的一个小镇。


镇上有一对教师夫妇,他们的女儿乔伊丝刚刚参加完初中升高中的考试。考试结果出来了,乔伊丝通过了考试,但却没有奖学金。


那天夜里,乔伊丝无意中听到父母在过道里悄悄地说:“我们的钱确实不够。”

 

事实上,父母把自己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也只够女儿第一年的学费和校服费用,第二年的钱是没有着落的。乔伊丝的父亲饱读诗书,而且很有修养,也很希望自己的女儿有出息。


经过一晚上的思考,第二天乔伊丝来问父亲,父亲只得说:“我们已经没有钱了”,扭头回到了他的书房。

 

对于大多数牙买加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结局。


不过,乔伊丝的母亲却不甘心。她走出门,来到邻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从中国人的商店里借到了学费。

从乔伊丝进入高中,到最终离开牙买加去往英国读大学,整个过程中乔伊丝的母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此,这个牙买加普通家庭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乔伊丝嫁给了一个英国数学家,之后两人又移居加拿大住进了漂亮的别墅。

而他们的一个儿子,就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一万小时天才定律”的作者,他的著作包括《引爆点》、《异类》、《眨眼之间》等等。格拉德威尔在2005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这个牙买加的故事来自《异类》,作者格拉德威尔讲述了自己母亲和外婆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我们中国人也很熟悉,很多人甚至可能就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一个决定,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

 

这个故事的结局很美好,但是我要回到当时的情景中问一个问题:


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个艰难的处境,饱读诗书的父亲给出的回答是:我们的钱不够。而母亲的选择是:不惜代价实现它!


再假如,在当时的场景下,换作你是孩子的母亲/父亲,你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 [2] —

关键的预见性认知

 

在困难的情境下,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对此,我们通常的解释是:性格差异。


确实,有的人更加冒险,有的人更加保守。不过在我看来,这种差别更多来自我们对未来的相信程度。


换句话说,如果乔伊丝的父亲事先可以知道送女儿去高中会让家族的命运发生改变的话,你觉得他会不会更勇敢些?

 

如果你知道明天比赛的胜者是谁,你投注时就会比其他人看起来更敢于冒险。

如果你知道明年房价走势如何,在处理房产的事情上你就比别人看起来更果敢。


所以,我们的决策是基于我们获得的信息质量。


相较乔伊丝的父亲而言,在是否更果敢地送女儿上学这件事上,母亲似乎比父亲更具有预见性。尽管这个预见性可能来自直觉或爱,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如果一个人具备“预见性认知”的能力,那他的优势就要大得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

一,我们能够培养预见性认知的能力吗?

二,如果可以,要怎么做呢?

 

先说第一点,我们能不能获得预见性认知?答案自然是可以。

比如,虽然我现在活着,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死,我也不例外。这就是一种预见性认知。

 

虽然这个例子看起来实在太简单,但它背后隐藏了一个关于预见性认知的重要规律:


如果你能够了解一件事情的基本发展规律,比如人人都会死,你就能做出一些关于未来的判断。


那么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了,如何获得预见性认知?(当然,预见的精度是另一个问题,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谈到这个问题。)

 

想要获得预见性认知,先反过来思考,看看怎样做会阻碍我们具备这种能力。

我在观察别人和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中,慢慢发现有两个认知习惯阻碍着我们获得预见性认知,那就是:应激性反应和单因果思考方式。

 

— [3] —

应激性反应与单因果思考方式

 

愚人节的下午,杰克没有通知女友黛西便悄悄潜入她的屋子里,准备在黛西回家时给她一个surprise。他让朋友架好摄像机对准门口,以记录下女友开门后看到他扮的鬼怪时惊慌失措的反应。

 

时针到了下午5点,门外脚步声越来越近。钥匙转动的声音响起,黛西一边拎着挎包,一边推门。当她把视线从钥匙上移开,抬头看屋子里时,一个可怕的血淋淋的怪物就在门口。


黛西尖叫一声,扔下包就倒退着跑出去,杰克哈哈大笑地追出去。这时候摄像机的镜头里出现一辆大货车,直接撞到了正在恐惧中慌不择路的黛西,碾了过去。

 

在这个悲剧里,让黛西慌不择路跑到马路上的是她的应激反应。我们的祖先遗传给我们的这种应对突发情况立刻做出直接反应的能力,让我们避开了足够多的危险活到了今天。


不过,在我们面对更加复杂的情况、本需要三思而后行的时候,这种应激的反应方式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做出简单反应,丧失了全面思考的能力。

 

我想,乔伊丝的爸爸在面对巨大财务压力和完全不确定的未来时,他的大脑一定会应激性地发出这样的声音:没有钱很危险,要安全,安全,安全!

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的大脑里就会有这样的声音。

 

在我刚创业没多久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客户一直拖欠着项目款,导致当时公司账面上的钱只够发两个月的工资——我的压力很大,这一点,我嘴角边快速冒出的口腔溃疡可以证明。

 

当时,有一个机会送公司员工出国培训,但是这次活动开销很大,要花掉公司一半的存款。这个时候,我和乔伊丝的父亲一样,脑子里的声音是:没钱很危险,要安全,安全,安全。

 

这种在需要抉择时,思考与决策受情绪和感受简单左右的过程,我称之为应激性反应。

比如面对结婚是否买房的压力时,临近毕业找工作面对各种选择时……类似的情况太多太多,从中都会看到我们应激性反应的影子。

 

而这种对单个事件本身做出反应的方式,进一步影响到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决策,便逐步促使我们形成了单因果的思考方式。

换句话说,我们在考虑得失时,很容易陷入到细节的问题或“表象的问题”里。

 

比如,乔伊丝的父亲考虑女儿升学的问题,就很容易被表象问题——“存款是否够学费”这个问题限制,从而思考不到——上学本身带来的潜在收益。

 

正如哈佛大学Sendhil Mullainathan的热门研究“穷人思维”中指出的:穷人的思维带宽被眼前的危机占满了,他们没有多余的空间来考虑长远。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也都有这种窄带宽的穷人思维、单因果的思考方式,只不过在物质资源更紧缺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进一步强化这种现象。

 

— [4] —

结构性反应与系统化思考方式

 

与应激性反应相对应的是:结构性反应。

所谓结构性反应,是指我们在做选择是,不仅仅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现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在股市里面,几乎人人都知道一句话:别人买进的时候,你卖出;别人卖出的时候,你买进。不过,纵然股民知道这一点,大部分人也做不到。因为,他们知道的仍然是一个“现象”。

 

我有一个朋友,在基金投资业里声名显赫,他的一个特点似乎便是能够做到别人买进他卖出,别人卖出他买进。

有一次,我问他:“你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他笑了笑,用勺子摇了摇咖啡说:“我不看别人是买进还是卖出,我看的是结构与未来。”

 

看我有点困惑,他喝了口咖啡继续:“投资就是投未来。人们都是根据现在的股市情况来决定现在的买入卖出。这样你就会被现象牵着走。”

“那怎么才能够知道未来呢?”

“结构。”

“结构?”

“是的,今天的我们是由过去我们的选择铸就的。那么,明天的我们,也是由今天的选择决定的。我们的不同选择,造就了不同的力量结构,就会推动未来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找到今天的结构,就能找到投资明天的机会。”

 

几年前的这次对话,让我茅塞顿开。

是的,结构决定走向,走向决定未来。


如果你看到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倾向于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不要去外边受苦,你基本可以预见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在未来不会有太大的突破性提升。

如果你看到一个公司,总是把赚钱放在第一位,而不顾用户价值,那么你也能预见这个公司不会变得多伟大。

 

你能够掌握的结构越多,你对未来的了解就越多。如果我们把各种结构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之间的互动效应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那么,我们就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单因果思考方式”的“系统化思考”。

 

单因果思考,是“对问题本身做出反应”;而系统化思考,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如果你看过《第五项修炼》,那么你一定会对书中提到的“系统基模”印象深刻。


所谓基模,就是各种事物发展中常见的基础模式,比如增长极限、舍本逐末、公地悲剧等。这些模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生态系统,到公司管理,再到个人成长。

 

这些模式,本身就是一个结构。而每个结构,都受特定的基模规律影响。

比如,增长极限背后有复利增长规律和临界值规律的影响。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理解复利和临界值的概念,便能推测出增长极限的模式。

 

而我们掌握这些规律,并能够应用到生活中时,便具备了“预见性认知”的能力——你了解整个系统的发展态势。

 

— [5] —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前面我们提到:熟练地掌握事物发展的基础规律,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我们就能够逐步培养“预见性认知”的能力。用一个等式来表示: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 = 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其中,基础规律就是我即将出版的《临界知识》一书中提到的核心概念:临界知识。而预见性认知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界定:我们面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不同的人,面临同样的情况,界定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对于乔伊丝入学的事情,父亲界定的问题是:我们的存款够不够?而母亲界定的问题是:怎样能让女儿离开牙买加。

 

问题不一样,答案也就不一样。

所以说,好的答案来自好的问题。

 

不过,大多数人从未想过生活中的问题是需要“界定”的——“找不到工作”不就是“找不到工作”这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吗?所以,我们的答案总是来自我们认知中所默认的问题。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判断一个人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只要看他对问题解释的深度就可以了。

 

在我看来,人们对问题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象解释、技术规律解释和通用规律解释。

 

比如,对于“得到”App为什么能够快速崛起,可能就会有这三个层面的解释:

 

现象层面

 

因为有罗辑思维这个900万用户的公众号导流,所以发展速度快啊!

 

技术规律层面

 

1、在内容方面:有罗辑思维多年内容制作的基础,所以内容质量很高;


2、在支付方面:因为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成熟,使得为内容付费的技术壁垒被打破;


3、在时机方面:正赶上互联网内容创业的风口,受关注度高。

 

底层规律层面

 

1、用户价值第一:知识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免费的信息极度泛滥,这反而使得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此,用户产生了通过付费获得优质内容、节约时间提升竞争力的需求。


2、品牌效应:罗辑思维为新创立的“得到”品牌提供了重要的质量背书,这为吸引种子用户起到了重要作用;


3、规模效应:采用音频而非罗辑思维传统的视频节目形式,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制作的难度并缩减了生产周期。这一变化使得“得到”在用户快速增长后,仍能较好地应对大家对节目数量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发挥规模效应。


4、从众效应:当用户规模达到一定边界后,就会引发从众效应。如果这一趋势增强,将使得“得到”本身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


5、边际成本低:采用标准化的内容生产方式(订阅、说书、说课等),再加上几乎无售后和线下环节,使得用户增长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这能够进一步支持和放大规模效应。


6、综合效应:以上几个效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得到”业务的发展。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现象解释主要是应激性反应,直接对表面的现象做解释;

技术规律则要更深刻,能够找到这个专业领域的重要规律;

而底层规律则跨越了专业限制,用更加基本的知识来解释现象——用户价值第一、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从众效应、边际成本等知识,都是受过普通大学教育的人都知道的基础知识。

 

你可能会觉得,那看起来获得“预见性认知”也挺简单的嘛——都是些基础知识的应用。

可惜,答案恰恰相反:简单是长期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 [6] —

应用规律比总结规律更难

 

在我看来,大多数人读完我这本书后,都能理解临界知识的概念;有新的读者,通过一段时间训练也能透过现象总结出背后的结构和相关的临界知识。

能够发现和总结出临界知识,这当然是很大的进步。

 

但是,这距离我们能够应用临界知识解决问题,却还非常遥远。

这是因为:应用规律要比总结规律更难。

 

总结规律往往是用的归纳法,可以从众多现象中寻找背后的规律。而要应用规律来设计实现过程则要复杂得多。


这就好比参观一个非常具有美感的建筑,你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这个建筑之所以美的原因,总结出一套令建筑具有美感的设计方法。

可是,如果反过来:告诉你方法,让你自己建出来一个美的建筑,那就很困难了。

 

总结规律和应用规律之间的难度区别就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一个差别。

 

所以,我在研究临界知识的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样把我发现的临界知识,真正地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

 

我发现,在应用临界知识的过程中,至少有来自4个方面的主要困难:

 

一、你不知道问题背后的结构是什么,也就不知道用什么临界知识;


二、你知道了问题背后的结构,但不知道什么临界知识与这个结构有关;


三、你分析判断出了影响这个问题的临界知识,但你怎么知道没有重大的缺漏甚至错误?


四、你找到了正确的临界知识,在具体用的过程中能否真正做到位?

 

上面的这些问题,都是我在应用临界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答案的思考,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陆续提到。


不过,现在我们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

怎么样能够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答案是:重复地刻意训练。

重复地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能够掌握它的关键。


所谓重复练习,不是说我们像做练习题一样,对同一类问题不停地记忆。恰恰相反,重复训练至少有两方面的重复:

 

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插个广告:关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成甲说书》有一期节目就在讲《知道做到》,花20分钟收听,对“知道做到”理解更深刻!点击阅读原文,火速直达!)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也有两个明显的困难:

 

1、我们怎么样在短时间内,想到不同场景来训练?

2、我们还要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训练。

除此之外,要在不同的场景中直接联系到临界知识,也并不容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办法是: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的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


这样,我们就能积累不同场景下临界知识的应用,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理解这个临界知识。在未来新的类似场景下,我们就更容易第一时间联系到这个临界知识,产生预见性认知。

 

实现上面的这些环节很不容易。

 

不是说我们做不到,而是找寻这些案例和制定执行计划的成本很高。

可是没办法,我只能逼自己在每天反思的时候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尽可能把当天遇到的场景问题和我掌握的临界知识进行联系分析。

 

后来,为了提高这个过程的效率,我自己发展出一系列改进方法,这些内容会在之后的章节中介绍。


不过,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有人能够帮我收集不同场景和它们对应的技术解释甚至临界知识就好了。这样我成长的效率不就高多了吗?

 

这一点看起来很难实现:

一来,用这个方法思考的人本来就很少;

二来,即使人家思考了,也不大可能写成书。

 

所以,我想要的这些知识仍然分散在不同的书籍中。我需要大量阅读各种书籍,留心其中涉及的不同场景和技术解释,自己慢慢地积累。


我知道这个过程很缓慢,但是没办法。

 

— [7] —

训练临界知识的高考习题集(黄冈卷)

 

直到有一天,我订阅了万维钢的《精英日课》。


我订阅万维钢的节目,本来是想了解一些思想动态的最新资讯。结果万维钢订阅内容的质量远超过资讯的标准,充满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更妙的是,这些理性思考往往是按照给出一个问题场景+一个解决方案+背后理性思考的方式展示的。

 

你有没有发现,这简直就是训练发现临界知识和对临界知识在不同场景中应用的天然练习场+高考习题集(黄冈卷)!

 

比如,《精英日课》第7期文章是:《权威的合法性从哪里来?》这篇文章的内容源自一本叫《David and Goliath》的书。


(插一句,文章中万维刚称这本书叫《大卫与歌利亚》,这个翻译是没问题的。不过大陆出版的时候,可能因为人们不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所以中文书名最终定为《逆转》。这本书的作者正是格拉德威尔,也就是我们前面的故事里提到的乔伊丝的儿子。)

 

这篇文章给定了一系列这样的场景问题:你的孩子不听你管教怎么办?学生不听老师的话怎么办?下级违抗上级怎么办?

换句话说:原本你应该有权威的场合,却丧失了权威的情况,该怎么处理?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万维刚总结了书中观点,认为必须做到三点:

 

1、你管理的每一个下属,他的声音都必须被你听到;

2、你制定的法规必须稳定,有预测性,不能朝令夕改;

3、执法必须公平,一视同仁。

 

你看,上面的这些内容,就是构建了一个问题场景,并给出了技术解释。

这本来就很棒了,但万维刚还进一步对这个技术解释进行了简化:1、确保所有人的声音你都能听到;2、政策稳定有可预见性;3、公平。

 

每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都很开心——这是我进行临界知识分析的最佳案例。万维刚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了,只需要我按部就班地进行:1、界定问题;2、分析背后的影响结构。

 

关于这篇文章的问题,表面上是孩子不听话该怎么办?

我界定的问题是:如何让自己的意见更有效地影响别人。

 

当我们重新界定了问题后,答案就会更清晰。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西奥迪尼的心理学著作《影响力》探讨的问题。

 

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影响力》中,作者提到了6个武器:互惠、喜爱、承诺一致、社会认同、权威、稀缺。这6个方法,应该是构建影响力更底层的规律。

 

那么,我们看看,前面《逆转》中的技术解释,能不能用更简单的底层规律解释呢?

 

1、确保所有人的声音你都能听见。这么做其实是“互惠”的一种形式。你通过给予别人你的注意力和关心,从而利用互惠效应,让别人更重视你的意见。


2、政策稳定,有可预见性。这么做是“承诺一致”的一种应用。如果你朝令夕改,就会打破别人承诺一致的理由,你的权威自然受损。


3、公平,执法一视同仁。在我看来,公平是融和了互惠,喜爱和承诺一致的要求。

 

按照上面的分析思考,你会发现原来作者提出的3个新的技术解释,完全可以用我们已有的更基础的知识进行解释。而我们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也更深刻、多角度地理解了互惠、承诺一致等影响力武器。

 

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思考练习很棒?

Nonono,这还不够。

 

我们还可以超越原书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作者认为有三种方法可以增加我们的权威;但是,在我们掌握的临界知识里,关于影响力的武器至少有6个。


所以,我们可以帮助作者进一步完善他的解决方案,比如:

 

4、让管理者的形象和被管理者喜欢的形象结合起来。之前有新闻报道,有老师为了给学生减压,自己扮成济公的样子出现在讲台上,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老师给学生建议,学生是不是更容易接受呢?这其实是简单应用了“喜爱”的武器。


5、让大家能够看到现在采取的策略在过去或者其他类似的场景中取得的成绩。就好比告诉员工,十个小伙伴,九个都听话——这就是应用社会认同的效应。


6、在给被管理者建议或意见时,展示这一建议的稀缺性。比如,很多家长在小孩子不吃饭的时候,会用把饭给别的小朋友吃的策略来吸引孩子吃饭。

 

其实类似的,管理者给被管理者建议时,展示争取政策的来之不易、解决方案是暂时的示范等都是在利用稀缺效应。

 

历史上,深谙此道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恐怕非胡克船长莫属。


英国人远洋航行的时候,船员的坏血病是行船最大的风险。当时,胡克船长已经隐约知道吃酸菜能够预防坏血病。于是他下命令让大家吃酸菜,可是水手们都因为不好吃而抗拒。

 

行政命令效果不好时怎么办?

胡克船长没有强迫、威胁或沮丧,他反而天才般地应用了稀缺原理:他不让大家吃酸菜了!只有贵族和高等级特许的人员才能吃上酸菜。

这样一来,吃酸菜成了一个难得的稀缺事件。结果,胡克船长成功地用这个心理学工具普及了吃酸菜。

 

所以,对一个看起来简单的“稀缺”原理,我们的“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对原理的恰当应用能够救人性命啊!

 

你看,我们可以通过万维钢的一篇文章,进行多么有效的思维训练啊~

而且,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是每天更新文章啊!这样的高强度对我们训练接触各种问题场景和熟悉解决方案而言,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听起来好像是被虐还很开心……)

 

所以,自从订阅了万维钢的《精英日课》,我练习临界知识应用的效率就大幅提升。

你可能觉得,成甲这个广告很硬啊,是不是收了万维钢的贿赂啊?

 

我承认这个广告很硬,可是我更渴望万维刚给我贿赂啊~

事实上,我和万维刚没有任何直接的联系,所以发广告也没有红包……

 

我之所以觉得他的节目好,有两个原因:

1、日更频繁,对我这种知识自虐狂而言,太给力了。

2、我更看重的是万维钢的物理学家背景。

 

我们之前的文章讲到,物理学是临界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一门硬科学,物理学就要求物理学家们进行理性的、严谨的思维分析,能够在众多繁杂的表象背后,找到真正的底层原因。

 

而这一点,正是临界知识的思维方法。所以,正是万维钢的物理学家背景,才能够让他的文风特别适合我们进行掌握临界知识的训练,更好地构建我们的预见性认知。

 

说到这里,你应该能够明白本节开头我提出的:为什么万维钢的订阅,更适合我们训练预见性认知了吧~


可是,有读者可能会好奇:既然万维钢有这么好的思维训练,那为什么在上一节文章中说“在订阅号的运营思考上,他似乎没有考虑全面呢?”

 

关于这一点,我有几个可能的解释:

1、初心不一样;

2、决策权不一样;

3、运营模式不一样等等。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在我上篇文章的评判标准下,他们的不同运营方式有不同的结果。

我没有评价好坏,我只是在分析事实与可能的影响。

 

不过,我想说的是:退一万步讲,就算不同订阅作者的运营目标与环境都一样,作者的认知水平也都很高,他的运营方式出现差别也很正常。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的“预见性认知”本来就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能够达到实战级别的深度。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再聊:

为什么说我们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有实战级的预见性认知?

以及如果是这样,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好好学习》(成甲)读书笔记
大脑进化之路——打通知识管理的任督二脉
【读书笔记】08
学会如何学习,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管理的精髓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