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澄:解释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04


上一篇,我们讲了解释系统的三层打开,越来越能看到我们的大脑里在想着什么。本文是原理解读的最后一篇了,我们可以看到解释系统的细节,并且可以依据这些细节得到若干推论了。


先把之前的知识提取出来:

· 系统1包含:直觉和感觉;

· 系统2包含:记忆、计算和觉察。

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三条路径,分别是:系统1先进行解释,如果解释不通就启动系统2解释,如果系统2还解释不通,就会再次启动系统1,并劝说自己放弃解释。

上图是解释系统的第三层打开,已经变得比较复杂了,接下来,我们要再次打开了,每一个盒子都可以再打开,请做好准备,开始啦!

正式上图之前,我有个小建议:请务必关注你的系统1是如何运作的,它很有可能会输出一个解释——这个图太复杂了,我还是不看了吧。

你的系统2一定要保持敏锐,不要被系统1屏蔽,我在后续文章中会给出解释,大约用15分钟,就可以看懂下面的图。一旦你掌握了解释系统的构造细节,你会瞬间升维,洞察力也会大幅度提升,可以很轻易地看到别人是如何思考的,以及他们每个奇怪行动背后的根本原因。

来,上图啦!请横屏查看:

如果你希望看到高清大图,另外,可能流程图中会略有更新,最新内容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查看消息:



怎么样,你的系统1现在跟你说什么?是不是它开始各种告诉你:“这么难的图,你是看不懂的!”、“这种东西不是人看的,算了,反正世界上知识那么多,也不差这一个。”、“手机的屏幕太小了,电脑打开又太麻烦,算了。”

系统1就是会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解释的过程。我们先来定义图片上的关键点,然后再以你看这张图的感受,分析整个流程图的全过程。(建议你对照第三层打开,因为我使用了同样的配色)

· 流程图最左侧的红色“对象A”表示解释系统的输入;

· 右上角红色的“解释结果A`”表示解释系统的输出;

· 所有黄色的部分都表示系统1在起作用;

· 所有蓝色的部分都表示系统2在起作用;

· 绿色的表示我们对世界的一种反应模式,学名叫常模,表示你在通常情况下的模式。

好,让我们走一遍这个解释过程,就以你“看到流程图”为例。

当这幅流程图出现在你的面前时,光线刺激视觉细胞形成视觉成像,信息被捕获至大脑,这就是感觉。

紧接着,我们就会立刻对其进行模式识别。这里我要插叙一下,人的大脑对模式极为敏感(见老文:《三种假设的不同应对策略》),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快速识别模式,这两种方式分别是本能和直觉,而直觉又分为专家直觉和捷径直觉。这里我不展开说,未来你会发现,我们认知中绝大多数谬误都来自直觉判断,未来我们会在误判心理学的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为了能够明确展示,在流程图里,我将“模式识别”、“模式比较”分开了,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整体。“模式识别”是用常模进行识别的,“模式比较”也是和常模进行比较。常模就是你对世界的第一反应,比如说:有人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他总是会将其当做质疑;有人遇到高手就感觉到自己矮一截;有人一旦想要的很多,就会焦虑不安;有人有压力的时候,就想撂挑子;有人总是去看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总是去挑刺……这些都是常模。(常模的更多知识,请详见《思考,快与慢》第六章)

如果对象A和常模比较有差异的话,就会让认知离开一种叫“认知放松”的状态。认知放松度是大脑工作的基本动力,它的原理是: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形成了一种“能耗最小机制”,这种机制让我们尽可能少耗损能量。认识放松是能耗最小的状态,大脑需要的能量处于极小值。

如果外界的刺激一旦出现,并且和常模比较之后形成差异,就会导致大脑离开“认知放松”状态,进入“认知紧张”状态。“认知紧张”状态会导致注意力变化,注意力会突然集中到当下发生的事情上来,注意力一旦集中,能量损耗就会大幅度提升。这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动力,要求大脑回到“认知放松”的状态,于是激活了大脑的后续运转过程。


那么,想想看,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张横着放的流程图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有所诧异,随即快速形成一个解释:“这张图下方还有内容”,然后你把手机屏幕横过来,快速翻到最下方,又形成了一个解释:“我去,这么长的图”。

由于图片看不大清楚,这张横着放的、看不清楚的图片持续地输入你的解释系统,而系统1已经无法有效解释了,于是激活了系统2开始计算。但是,系统2在瞬间是无法完成计算的,系统1再次被激活,接管了系统2的理性部分。为了抓紧回到“认知放松”的状态,系统1会随意给出一个解释,主要就是让自己放弃看这张图,或者换个时间再看这张图,无论怎么解释,本质上就是放弃对图片的研究。最后,自己彻底相信系统1的判断,于是就放弃了。

说实话,这段解释只需要使用第三层打开就能解释清楚,但是,打开的第四层里,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需要定义。

首先是“惊讶”,这里的“惊讶”和我们平时使用的“惊讶”一词意思并不相同,它表示你是否能够注意到注意力的波动。只要和常模有差别,就会引发惊讶,只不过,惊讶有一个可以被感知到的范围,在阈值范围之内,我们无法感知到自己惊讶,范围之外,就会感觉到了。比如:你的孩子下午4点回家,从3点59分开始,你就开始期盼着孩子到家,过了一分钟还没有回来,你有了一些惊讶(也就是注意力会开始聚焦),但是可能你并不会感受到;如果15分钟没有回来呢,1个小时没有回来呢,你的注意力就会都集中在这件事上,你就会感到惊讶了。关于惊讶,可以阅读我的老文《“吃惊”的原理和价值分析》

其次是“认知紧张”,前文已经提到了“认知紧张”状态了,它是一种内部动力。认知紧张会激发一种名为“一致性、连贯性需求”,也就是把对象A和自己的常模之间进行关联解释,这种解释必须要前后关联才行。比如说你回家看到花瓶碎了一地,一只猫在窗口喵喵叫,你会怎么想?是不是会认为猫把花瓶打碎了?其实,猫和碎花瓶之间只是存在相关性,并不具备因果性,而认知紧张非要将其产生因果关系(成语典故《疑人偷斧》的猫版)。而这种因果关系,是由系统1的直觉自动生成的(注意,这里又有直觉,只要有直觉的地方,未来就有各种偏见和谬误出现)。最常见的就是归因谬误,我们总是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还记得前文的例子:“我走在拥挤的大街上,钱包丢了”,看看你内心的解释,是不是形成了因果关系?

我们在第三层展开的时候,就谈到了系统2会为系统1提供理由和背书,它帮助系统1编造了一个因果故事。在我们感受不到惊讶的时候,系统1和系统2共谋的故事,就是对对象A的解释结果,虽然这时系统2会检查,但是系统2本身就是慵懒的,所谓认知吝啬鬼就是指系统2懒得启动的状态(系统2启动和运作会调用注意力,消耗大量能量,违背了能耗最小原则)。在懒惰的系统2的检查后,解释系统输出了“解释结果A`”,这时候认知就放松了,而常模也会被更新了,补全了对象A和原有常模有差距的部分,而这个补全通常是有问题的,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编造出的因果故事来补全的(所以,每个人的常模里面,必然会有无数想当然的东西,就是这些自以为是,让我们不断犯错误)。

如果我们可以感受到惊讶的话(流程图中“是否引起惊讶”下方的流程),这个流程就要比“不惊讶”的线路上多一个判断环节,即系统1构建的故事“是否可解释”(上方的线路中没有这个判断环节)。如果可以解释的话,流程还和之前的一样,如果不可以解释,就会激发系统2开始解释。(也就到了最右侧“激发系统2”的部分了)。


如果你还记得第二层、第三层打开,你就知道,这会儿解释系统进入到了系统2起作用的时候了。

系统2的做法是调用记忆系统。先从“长时记忆系统”中搜索知识组块,判断是否有知识组块,如果没有的话,就会直接启动接下来的系统1解释过程,基本上就会让自己放弃。如果有知识组块的话,就会将其调取出来,放入“工作记忆系统”中进行运算。(关联相关内容,我曾经写过“知晓感”的文章,见:《怎么样,这么有启发的游戏,是不是一看就会啊?》,所谓的知晓感就是输入时感觉醍醐灌顶,但是调用时,系统2无法从“长时记忆系统”中调用知识组块的现象)

即便系统2可以调取出知识组块,在系统2进行分析和计算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会被调用到被解释的事件上,于是我们就会一直处于“认知紧张”状态,系统1就会蠢蠢欲动地要让自己回到“认知放松”状态。如果你知道这个原理,就会原谅年轻时的自己,为什么上学的时候那么马虎,这不赖你,就赖系统1。

不过,有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处于心流中,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会充分发挥出来,系统1和系统2会结合在一起高效运转,为你设定的目标而努力。强烈建议阅读《心流》一书,了解相关状态。

如果系统2完成了分析和计算,相当于得到了解释结果,那么,就会作为全新的输入,再次进入解释系统进行循环。你不要担心花费时间长,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瞬间无数想法在脑海中划过?就是那一瞬间,解释系统已经运转好几圈了(这也就是图中“联结活化”表示的状态)。

如果系统2无法得到结果,就会进入最下方的线路中,系统1再次被激活,它又开始编造故事,但是这次,它抑制了系统2的审查,只允许系统2为它的鬼故事提供各种支持,最后让自己说服自己。你看,在这个线路中,依然有更新常模的环节,如果你的常模在“放弃”的时候被更新,就会有一道隐形天花板在你的头顶上不断强化和形成,而你就会被困在某一个范围之内。比如说,你定了目标不完成,就会越来越完成不了目标;你认为自己能做成一件事,但是没有做成,你就会越来越不自信;如果你拖了一件事,就会越来越拖延等等。


好了,整个解释系统的原理已经分析完成了。最后做一个小总结,我们为什么非要如此细致地研究解释系统?

它的道理稍微有点难以理解,我简单用逻辑链条描述一下:

· 每个人都在谋求自身价值的增加;

· 价值 = 无差别的时间 X 有差别的行为,价值的差别只差别在行为上;

· 行为仅被决策系统影响;

· 决策系统会受解释系统强影响。

所以,解释系统深刻地影响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价值,价值决定你在为人处世中的一切。我是想让我的决策尽可能对一些,尽可能多获得一些收益,所以,我还是耐心把解释系统研究透彻。所谓的“耐心”不过就是半年左右,完成了这张流程图的绘制,而它的复利会快速变现,边际成本又基本接近于零,绝对是个好的投资标的物。

文章的最后,我还是要再次提醒一下大家,整个流程图是一个框架,我们在之前已经定义过了,这叫解释框架,每个人的解释框架都是一样的,都会经过这个复杂的流程过程。

之所以,我们每个人不一样,差别不是在解释框架而在假设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假设体系,分别应用在常模上、直觉中、记忆里,也就是出现在解释过程的各重要环节上。因此,如果想要把世界看得更清楚,第一需要完善对解释框架的持续打磨,第二需要不断优化假设体系,而假设体系中的元假设(假设的假设)就是世界观。

至此,你的系统2是否可以解释我写这个系列的野心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快思考和慢思考:天性与理性的对抗
C盘系统文件夹解释,什么可以删,什么不可以删!技术贴!
怎么样去思考才具有整体性、系统牲?怎么样去思考才具有局部性、细节牲?灵感、直觉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什么品牌对消费者发送的信号必须有这3种属性?
你习惯直觉思维吗,一个超有趣的测试
(超实用)提升读书效率和记忆力小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