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雪瑞|| 代州扶苏与蒙恬传说的价值在哪里

代州扶苏与蒙恬的传说价值在哪里

文/原雪瑞


[前言]史评中国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扶苏资质聪慧,待人诚信宽仁,有政治远见。因遭奸臣陷害,到头来落个饮恨而终。蒙恬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德高望重。受小人陷害,终被赐死。民间关于扶苏、蒙恬的传说不少,为名人效应计,各地纷抢注册扶苏、蒙恬墓,可叹至今也没有谁找见二大王之尸骨,更不用说墓在哪里,至于墓之孰真孰假更是无稽之谈。何只陕西有扶苏蒙恬墓,过去代州辖区的崞县、代县还有好几座呢。真与假,即使暴尸于光天化日之下,也还得请考古专家做现代医学检测鉴定并寻找资料索引。笔者今天只与诸家探讨扶苏蒙恬的口囗相传故事,可否得到有效保护,逐步建立起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步保护制度,并得以传承和发扬,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与新时期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找见对接口。

(一)崞山与太子扶苏 


民间传闻,是可信孰不可信。崞山与扶苏有没有关联,各位耐下心来往下看。原平崞山,因拥有崞县八景之崞山叠翠,而驰名雁门(今雁门关与古雁门所辖范围不同)。民间相传,秦始皇自置三十六郡以来,命扶苏、蒙恬驻守雁门一带,筑墙防御匈奴。扶苏是自己的长子,蒙恬为自己身边第一爱将。当接到中书令赵高与胡亥伪造的赐死诏书时,二人正在崞山下布防巡视,扶苏抱屈流泪,仰天长呼一声“父皇——儿去也——”随即面向咸阳,拨剑自裁。陪伴太子扶苏的蒙恬知道大势己去,知道争辩己无用,接过赐死的毒药,张口咽下后,瞬间也倒地身亡。其战马见主人含恨离世,空谷一声长嘶,迅疾跑上崞山巅顶,纵身跃下悬崖,所以崞山又叫马投崖。后人为纪念扶苏,在马投崖下的西神头村旁盖了座庙,初叫扶苏庙,后因坐落柏枝山,唐初年间,敕封扶苏为大王,故民间改称柏枝大王庙。北宋时,驻守官兵因崇拜蒙恬用兵如神,在崞山上又建了蒙恬将军庙,因将军显灵,后追封改称崞山神寺。据了解,围绕这两个寺庙,在方圆四五十里地片,还有许多有关扶苏和蒙恬的传说及历史纪念遗址。例如,在原平大林乡有三个紧邻的村庄,分别叫中、南、北苏鲁,而这三个苏鲁村都是去崞山西神头扶苏庙的必经之路。为啥叫苏鲁呢?传说扶苏去西神头村时曾路过这三个地方,所以才叫苏路,为区别于其它路,后改为苏鲁。据崞县人讲,距阳武口十余里有个太子崖,相传扶苏曾驻军于此,故名。扶苏修筑的石城故址至今犹存。过去,崖上建有扶苏墓,相传扶苏赐死后,部属将其安葬于此。崖下有村名龙宫。相距不远处,有村名马圈,相传皆为当年监军扶苏休息之地与军队养马之所。 

想不到的是,在原平大林乡迎新村还有座崞山大王庙,兴许人们觉得只加封扶苏不追封蒙恬,于情不合于理不公,所以又募写一道圣旨,敕封蒙恬为崞山大王。民间传言,晋惠帝时刘琨从径北(今浑源县)迁回崞县后,便开始筑城,城却筑得很慢。刘琨心如火焚。孰料农历四月十八这天夜里,蒙恬竟托梦给筑城人说:我是秦将蒙恬,愿护佑一方。奇怪的是许多人那晚不约而同都梦见了这一情境。于是,在蒙恬神兵帮助下,崞县城很快就筑成了。之后,人们便将四月十八这天定为崞山大王庙会日,每年都要进行祭祀。扶苏和蒙恬生前是现实中人,死后受封为大王,与关老爷一样,结果都成了神。这也许就是道家所讲的,神仙都是人来做,人人心中有神明吧。为忠孝守义,视死如归,为民族节气,浩然正气充天地。真是:自古华夏精英顶天立地,粉身碎骨浑不怕,直叫清白留人间。 

(二)杀子河与太子扶苏

 
杀子河,发源于代县上磨坊乡红泥湾村北部的夹石沟,传说因太子扶苏在该河畔自刎而得名。杀子河又叫恨斯河,取其“恨李斯”的意思。其流经上磨坊乡的红泥湾、赤土沟(大西庄)、小西庄、里回村、朴村、十里铺等村,最后从上磨坊乡十里铺村东南汇入滹沱河。据《代县水利志》载,该河干流长度15.37公里,流域面积21.4平方公里。 

典籍上有太子扶苏与杀子河相关的事实记载。《史记》云:“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舍内,欲自杀。蒙恬劝阻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唐代诗人胡曾在《杀子谷》一诗中写道:“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陶翰在《太子崖》中愤然泼墨:“扶苏秦帝子,举代称其贤。百万犹在握,可争天下权。束身就一剑,壮志皆可捐。塞下有遗迹,千古人共传。疏芜尽荒草,寂历空寒烟。到此尽垂泪,非我独潸然。” 


然而,在民间传说中,扶苏的故事更多地带有了神话色彩。扶苏由太子转变为神,在代县的18个村里建有太子庙,允其享受人间香火祭祀。 


十里铺村东河流,为啥叫“杀子河”呢?杀子河的由来与扶苏太子有关。据上磨坊乡赤土沟村民讲,当时扶苏太子镇守雁门一带,秦始皇出巡时在半路上驾崩后,胡亥与赵高密谋假传秦始皇之圣旨,让太子扶苏自尽。扶苏太子人比较忠厚,那时候“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扶苏唯命是从,走到红泥湾一带就拔剑自吻了。因为是秦始皇的圣旨让扶苏自杀的,所以这条河叫“杀子河”。杀子河在代县民间也叫恨斯河,在《代州志》中有详细记载。为啥会在“红泥湾”这个地方自杀呢?


据村民庞某讲,红泥湾之所以取名红泥湾,是因为扶苏是在这里拔剑自杀的。扶苏自杀后,天现异象,鲜血染红了这片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就取名为红泥湾。

 
赤土沟的名字也与太子扶苏有关。太子扶苏自杀之后,大将蒙恬依然打算进京城(今咸阳)为太子讨个说法。因为俩人同在军队甘苦与共,出生入死,他非常留恋太子,所以就抓了一把太子死的地方的泥土,揣在怀里。一路悲愤难抑,当走到现在赤土沟地面,真有与太子同归于尽的念头,突然,当空响了一个炸雷,众将士十分纳闷,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蒙恬知道,这是太子殿下在显应。二话不说便将随身携带泥土吃到肚子里,以表明心迹。于是,当地就为此,取名为“吃土沟”,以示纪念。后来人们觉得吃土沟不太好听,所以又改名为“赤土沟”。 


经走访,神涧村、门王村这两个村的命名也与扶苏有关。蒙恬及其部属过了赤土沟之后,继续往前行军,走到了现在的神涧村,当他们看见天上的云朵呈现为太子扶苏的模样,在向他们招手时,以为太子升天成了神人。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见神”,后边人们觉得“见神”叫着不雅,索性改名为“涧神”,再后来又颠倒了一下,改名为“神涧”,这己是后话了。

 
话说蒙恬率部继续走,走到现在的门王地,谁知蒙恬、蒙毅二位将军迷了路,蒙恬情急之下,愈发伤怀,猛吐一口鲜血,不幸病故。于是,这个地方就叫成“迷亡”,后来又叫做“蒙亡”,意思是蒙恬死亡在了这个地方。后来当地人觉得不吉利,就直接更名为“门王”。 


至今当地遗有与太子扶苏相关的建筑或者石头的神奇说法。据里回村陈天才讲,杀子河里有两种石头,一种是红色的,一种是白色的。红色的相传是太子的鲜血染红的,白色的是专门为太子戴孝的。从前,我们建房,决不会使用杀子河这两种红、白石头,以示对太子扶苏爱戴。另外,里回村还有太子庙,也叫“太子殿”。据了解,赤土沟村的庙也叫太子庙。

 
那么,代县最早的扶苏庙应该是什么时候建的呢?据小西庄王占平回忆,现下知道的最早的太子庙应该是庙梁山上的那座庙。据说太子死后,士兵们就把他埋在红泥湾对面庙梁山后边的油娄盖地方,所以最早的扶苏庙也在庙梁山上,以方便人们就近祭祀。这个庙很多年前就塌了,据说是天神一晚上把这个庙搬到了附近的18个村。我们村的太子庙里的一块碑,那块是重修扶苏庙的碑,那上边的年代已经是明万历年间了。据赤土沟看庙的庞姓老者讲,俺们村的太子庙是从其它地方迁过来的,其中一块碑上的年代是明嘉靖年间的。据统计,过去代县18个村都有太子庙。很多都是“文革”期间毁掉的。 


关于扶苏太子的传说在代县有很多,不过都是见人见事见生活,可谓异趣纷呈。因为扶苏太子自身比较软弱,所以秦始皇派他到北方监军,想让他锻炼一下。据说秦始皇是被人害死的,如果不害死秦始皇的话,那么秦始皇肯定不会让赵高害死扶苏。秦始皇死后,人们在他的头发里找到一根钉子,这就是我们这儿人死后要剃头的来由,因为这样才可以找到他的死因。为啥扶苏死在红泥湾一带呢?因为当时蒙恬不让扶苏自杀,觉得死也要死个明白,应该进京面见父皇后再说。后来他们一行走到现在的红泥湾一带,扶苏想,进京面见皇帝是欺君之罪,不忠不孝。所以与其进京死,不如在这里解决,还能落个忠效之名。因为太子爱民如子,所以我们平时生活中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到太子庙去向太子祷告。特别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我们一般会举行庙会,对太子进行祭祀。过会期间,一般会唱比较庄重一些的大戏剧目,如晋剧、豫剧、北路梆子等,而耍猴、道情这些小戏不能唱,因为这是对太子的不尊重。我们也不唱《杀子报》《斩子》这类戏。赤土沟就曾经有过这么个教训,那次赤土沟唱了一回《杀子报》,戏还没唱完,一顿冰雹就打下来了。从此决定再不唱和“杀子”有关的戏。

 
然而,在民间传说中,扶苏的故事更多地带有了神话色彩。扶苏由太子转变为神,在代县的18个村里建有太子庙,享受香火祭祀。扶苏由文弱的书生转变为能够为人民百姓解忧的万能的“神”。在封建时期由人到神的转变过程中,历史的书写也就慢慢带上了神话的色彩。 


从命名学的角度来讲,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应有一定的命名理据,即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从“杀子河”,“王二沟”这些地名来看,潜在的谴责对象应当为秦始皇,所以才有“杀子”“亡儿”一类的说法。由此推断出“杀子河”“亡儿沟”“红泥湾”“神涧”“门王”等这些村的命名应当与扶苏的部属或者后人表彰“忠孝”“仁爱”的始作俑者不无关联。

 
(三)扶苏的佐证 


这些有鼻子有眼的民间传说和密集分布的历史遗存,反映了代县、原平民间对蒙恬和扶苏的同情与怀念,也使人不由得浮想联篇,虽然史无明载,但蒙恬及监军扶苏筑城守边十多年,雁门一带理应留有他们巡视的足迹,甚或确实曾设营驻扎于此。据清雍正《山西通志》载:蒙恬曾筑城于代,没而葬焉。此处“代”为大清代州,可见传说扶苏与蒙恬在代县或原平蒙难并非空穴来风。前人也在考证,因为《史记》无载。另外,清乾隆六十年(1795)秋七月朔之夜,崞山神庙遭遇火灾,在此后重修斯庙的碑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矫诏赐死,含冤千古。扶苏奉诏而死,死孝也;将军从太子而死,死忠也。当此之时,天地震怒,鬼神饮泣,风雨凄悲,草木含愁。”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扶苏和蒙恬遇害的经过和原因,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第一次宫廷政变和第一个君臣蒙受奇冤之大案。所以,为扶苏和蒙恬建庙立寺,盖出于警示后人也。这应是这些有鼻子有眼的民间传说和密集分布的历史遗存得以流传千古的更为深刻的原因吧。

 
此外,代县门王村还有蒙恬墓,红泥湾村也有扶苏太子墓。杀子河两岸的18个村庄,还分别建有18座扶苏太子庙。时至今日,赤土沟、大西庄、小西庄、红泥湾、韩曲、十里铺、里回、门王等10村仍有扶苏庙在。

 
据清顺治《临潼县志》:“秦太子扶苏墓在县东三十五里”。清康熙《临潼县志》载:“扶苏墓在县东谷北里药水村”。坊间传闻:“墓在今代王镇南山坡上,地名龙骨堆,俗称太子墓。”或是待考,云云之类。


在绥德,其地有二说,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接旨,打开诏书一看,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叛礼纲,仗义执言:“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自杀于上郡望月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死,赵高、胡亥、李斯矫诏赐扶苏自杀,葬上郡(今绥德)。今扶苏墓位于陕西绥德县城内,墓前立“秦长子扶苏墓”碑一通。


据长城相关资料载,秦将军蒙恬当年将三十万众,北逼戎狄,收河套,筑长城,修直道,据阴山,居上郡,威震匈奴。也同扶苏一起被害。三军将士用战袍撩土,积土为山,葬蒙恬于城西大理河畔。


所言诸地,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多流于主观臆断也。不过各地都在竭力拓展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初衷是美好的。毕竟文史考证与民间文学不能划等号。

(四)扶苏蒙恬价值需提升


常言道:十里不同天,村村俗不同。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方言载体,一座庙刻着一座庙的沿革历史。过去是过去的历史,在历史活化的当下,如何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文学扶苏蒙恬故事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笔者以为,这是其文学故事及历史文化遗存在传承中存在的价值所在。为此笔者建议:  


1.建议代县文物部门联合省、市考古研究所对庙梁山后的油娄盖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在建立当地考古挖掘资料系统的基础上,确定其是否与历史人物“扶苏”有关。  


2.对考古挖掘出的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的鉴定研究,确定其是否与扶苏及其部属有关。

  
3.对陕西榆林市绥德县的扶苏墓、蒙恬墓及相关传说进行考察,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4.对当地的太子庙数量、原有形制及相关传说、民俗活动展开进一步的考察、发掘、整理,分析出太子庙在本地盛行的根本原因。  


5.借鉴陕西咸阳、绥德等地成形文化,进行秦代服饰、生活等相关文化的研究,以使得原平、代县太子庙的塑像服饰及壁画等更接近真实。 

 
6.将扶苏的发掘与代县广武古城“侍女坟”(相传秦始皇为贴身侍女建)和原平扶苏庙进行整体考量,循秦始皇巡边途经古雁门(西陉)——代州生活轨迹,完善代县秦代历史资料档案。充分挖堀18村民俗风情,丰富文化产品市场,为打造秦代扶苏文化旅游聚集区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

原雪瑞,山西代县人,媒体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各类新闻媒体与各大公众平台。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原雪瑞||代县东寺现真身——多方证验为禅宗法门

原雪瑞|| 做梦引媳妇

原雪瑞||山西代县惊现皇家寺院

原雪瑞||羊驼寺的传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榆林绥德导游词
扶苏(秦始皇长子)
【名家名作】 刘政|宁州八景今安在(连载)(一)
“柏枝圣境”“崞山叠翠”
佳县米脂县绥德县名胜古迹简介
【榆林笔会专栏】耿永君|大将蒙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