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塞外古城——五寨


 五寨,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管涔山北麓。东接神池县,西连岢岚县,南临宁武县,西北与偏关县、河曲县接壤。是个只有10万人口的小县。

      南有九寨沟,北有五寨沟。许多人这样宣传五寨的旅游资源。也许游客听了这些宣传会笑,五寨沟与九寨沟相比到底有什么别样的风情,山山水水在那里放着,朋友们来看看就明白了。五寨沟具有九寨沟的优势,还有九寨沟不及的资源优势。

五寨沟有常绿的原始森林,有不竭的清冽山泉,有连成片的高山草甸和高山湖泊,上面云来雾往,奇花绽放,还有数不清的珍禽异兽,和美誉世界的九寨沟相比毫不逊色:



No.1

芦芽山



位于五寨县境内的芦芽山,山峰挺拔,形似芦芽。山高地险,林木参天,风景秀丽,山上栖息着珍稀动物一百多种,其中有世界珍禽褐马鸡、梅花鹿、金钱豹等,是动植物综合自然保护区。
      芦芽山是整个华北地区生态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地方,平均每拨2000米以上,最高峰荷叶坪高达2784米,是晋西北第一高峰。她的美不仅在表面,更让人震憾的是芦芽山的文化底蕴。

 在芦芽山主峰绝顶周方仅约10平方米的石坪上,巍然托起一座正方体状石砌建筑,这便是太子殿。因其位居群山之极,数十里外即可看到。

  太子殿为石基石壁构筑,殿脊有一铁校直指苍穹,似为避雷特置。殿顶向四面披散,原以铜瓦铺盖,今已遗失。殿门北向而开,门据有石凿“太子殿”三字赫然醒目。两侧墙壁又凿“佛祖”二字,工整雄劲。

  相传,古时有一牧童,父母双亡后,只好寄宿于兄嫂门下。吝啬的嫂嫂不准牧童回家食宿,却要他成天放牧牛羊,砍柴做重活。可怜的牧童只好与羊群为伴,靠赏山花野草解除苦闷。时间长了,他发现每当营草叶下挂满露水珠时,就准定要下雨。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众乡亲。大伙按他提供的雨讯安排农活,果然很灵验。就这样,牧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被视作专司云雨之职的神灵。他去世后,人们在他坐化的芦芽山主峰之巅修了一座石砌庙宇,即太子殿。

  殿门两侧石刻联语系光绪年间白文良倡修该殿时书凿,句为:复慈云于中国,施法雨于边方。近人黄克毅有诗赞太子殿景致:素仰芦芽景色美,山静林幽惹人醉;危崖嶙屿耸碧空,太子殿前几忘归。
     太子殿的殿门有一副石刻的对联: 
         覆慈云于中国
         性法雨于边方
     芦芽山还是佛教圣地和毗卢佛道场,有北宋初年诗人潘阆的五言律诗《芦芽山》为证:
        此地绝炎蒸,犹疑到不能
        夜深如有雨,寺静若无僧
        枕润连云石,窗明照佛灯
        平生多贱骨,寒逼恐难胜
      诗人的这一番感慨,让游客记住了他,同时也理解了诗人在古寺居住时的孤寂!
     毗卢道场是明神贞年间(公元1573-1619),妙峰大师同憨山大师同往五台山。在五台山期间,妙峰大师刺破舌头,用舌尖上的血和朱砂为墨书写《华严经》一部,其书写金纸由皇帝朱翊均的母亲慈圣皇太位所赐。过了不久,妙峰大师又登芦芽山,准备建毗卢佛道场,慈圣皇太后又鼎力相互,恩赐建芦芽严寺,成一大道场。 芦芽山的华严寺、说法台毁于崇祯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同时毗卢佛道场也被凐没。


      芦芽山从太子殿中划界,以西以北属五寨:东南属宁武,共同开发,合理利用。



No.2

荷叶坪 



荷叶坪生态旅游区座落于五寨县南20公里范围内,海拔2784米,是宁武、五寨、岢岚三县的交界,也是五寨旅游的主要场所。荷叶坪属管涔山脉,顶部有一个长方形宽阔平坦的地块,因形似荷叶,遍地铺绿,故名荷叶坪,是一个绝好的天然牧场。


      荷叶坪由骆驼石峰、荷叶长老、文殊雄狮、拴马桩和点将台、北齐长城、干海子等组成:

骆驼石峰

在荷叶坪的入口处,有座高大的花岗岩石峰,非常像一头走累了,席地而卧的骆驼,所以人们把此峰称骆驼石峰。

     荷叶长老、荷叶坪东南侧悬崖中间,有一花岗岩巨石,形似一僧人,他背靠巨崖,面目慈祥。这就是荷叶坪八景之一的“荷叶长老”。清代诗人有《芦芽山》诗云:“荷叶坪前客,莲花峰吓人。”民间有传,荷叶长老是达摩祖师所化。相传当年达摩来到管涔山,见到当地风雨连月,洪水滔天,原来有个恶魔在作怪。达摩祭起一片荷叶化作大山将妖压在山下。这山就是荷叶坪。达摩祖师也化作“荷叶坪前客”,永驻荷叶坪。

文殊雄狮

     相传当年毗卢佛在芦芽山说法,文殊菩萨也赶来聆听,座位选在荷叶坪,毗卢佛说法到精妙之处,连菩萨的坐骑也感动了,它聚精会神听法,文殊菩萨见坐骑通人性、知法音,很是怜爱,便将雄狮化作巨石,留守至今。

                         拴马桩和点将台

     文殊雄狮北有几处石栅马桩,如同牧人制作的栅门。马栅内牧草青青,向阳避风,将马圈养其内,绝对走失不了。传说杨六郎镇守的边关,抗击辽兵时,曾驻扎此地,拴马桩和点将台都是杨家留下来的遗物。

                             北齐长城

      北齐长城在荷叶坪有两处保存完整, 都在通往岢岚方向的山脊上,坐落在石壁的顶部,巨石砌边,中间填碎石,连同石壁高约5米,顶宽3米。

      荷叶坪的顶峰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海子”,这些地方不仅常年有水,而且“海子”大都圆得非常规则,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夏天,荷叶坪的金莲池,水深过丈,池从右到左足有十丈,且池中的水呈金黄色。让游人总感觉一颗金珠是里边,摸又摸不到。刚入秋,荷叶坪的山顶上己经是积雪不化,成为圣洁壮观的景色。此景应证了唐代诗人《岚州行》: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夫妻岩在离荷中坪的不远处,右者高,为夫,左边矮,为妻;背面看则夫变为妻,妻变为夫,十分有趣。他们相拥着,互诉衷肠,人们被他们坚贞的爱情所感动,称此岩为夫妻岩。每到伏天,年轻的情人们都到夫妻峰下许愿,让自己的更幸福美满。



No.3

古城名刹



五寨除了以上介绍的美景外,还有多处古城遗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南禅寺,南街戏台,清代李氏贞节牌坊、、武州城、武王城与韩信洞、三岔木牌坊、常遇春墓等。

                                南禅寺

     南禅寺,晋北名刹,位于南峰山的半山中。建于北魏年间,又在唐代扩建。金大定二十九年和清道况十二年两次重修,此寺和闻明世界的大同云冈石窟是同一时代建筑,毁于文革中。

一九九七年夏,全县开明人士捐资捐物,经过几年的奋建,终于让新的南禅寺落成。新寺更加宏伟精美,香火更旺,成为五寨的又一处旅游的好去处。在南禅寺正殿和阎罗殿的门柱上,有两副对联至今还很清晰:

古刹存千古山巍殿雄四方闻名四门凭吊

峰台高百丈风清松舜一半青山一半云掩

虔诚礼佛清除恶念即成德

举念向善广积良行便为福

五寨古戏台

     清《乾隆县志》中有记载,旧时五寨的戏台遍及城乡,仅县城内就有戏台三座,分别为十字街的大乐楼,大东街的河神庙戏台,南街的火神庙戏台。现在仅存南街的火神庙戏台,其余两座早毁。随戏台遗留下的还古戏台的台联:

音里藏调   调里藏音

懂调者听调   不懂调者听音

      戏中有文   文中有戏

      识文者看文   不识文者看戏

                       清代李氏贞节牌坊

      李氏贞节牌坊,位于五寨县城大西街李家巷口。据文物部门考证,此牌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距今有220年的历史。相传,金州同知李尧弼之妻李氏,二十九岁丈夫故去,守节42年。后人为了记念这位贞节烈妇,就立了这个牌坊。牌坊虽小,却造形古朴大方,结公工整,雕刻细致精湛。牌栏额上的“候补金州同知李尧弼妻安人李氏之节坊”,书刻字体遒劲有力,浑然一体,两侧花草栩栩如生,堪称当地现存之佳作。

                          武州城遗址

     关于武州城遗址,当地人说法不一。据史料记载,武州城建于辽、金、元。地址在小河头镇大武州村附近。东周的赵惠王置武州塞,魏置神武县,唐末置武州,后唐改毅州,辽重熙九年复武州,号宣威军。武州城系历代兵家屯兵要塞,也是历代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遗址有城址两处,小城平面呈长方形,大城平面呈正方形。小城周长约1.46公里,城墙底宽3-5米,顶宽1-2米,残高4-6米;大城周长约3公里,城墙底宽8-10米,顶宽4-5米,残高2-5米。两城相邻,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北。经调查发现,现存城址地表散落着大量瓦片、瓦当等建筑构件和宋辽时期的瓷片。城址的西北坡地有约4—5平方公里墓地,近年来发现有许多砖、石券的壁画墓,墓内出土有宋辽瓷器,有碗、罐、梅瓶、陶仓、铜镜、铁铧、铁炉等。壁画内容有侍女图、墓主宴饮图、狩猎图、出行图、和尚说法图等场面。

     相传当年的武州城是一座万民仰慕,华丽无比的城池。在这座城里住着一位姓刘的大王,他为了博得美人一笑,亲自上城敲钟。钟过半日,只见西北方尘土飞扬,万名马步军急匆匆来到城下待命,美人见状掩面而笑,众将士知情后,悻然归营。

      后来,只要美人不笑,武王亲自敲钟,武王如此戏弄将士,将土们心中生怨,对大王的钟声听而不理。

      武王不知这美女是敌人派来的奸细,就是这年秋天,敌人前来攻城,武王拚命敲钟,也没兵士来救他。

      武王在大战中惨败,让敌人割下首级。城池也埋身火海,瞬间一座美丽的城池化为火烬。

      上世纪六十年代,五寨县政府在武州城遗址立碑,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王城

      距五寨县城西北方四十里的地方,有一处古城址,叫武王城。城址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1500米。

      武王城是韩信建的防御之所,传说韩信在白登之战中战败,躲在五寨西梁,挖洞筑城,自称“武王”,这就是武王城的来历。

      至于武王是因为什么战败,敌家是谁,史料记载中说法不一。武王城是五寨最早的城堡,至今有2200余年历史。

                             三岔木牌坊

     三岔木牌坊,位于三岔镇十字大街口,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牌坊座基为0.6米高的石砌台基,三顶迭衬,呈“品”字样。四楹三门,全高7.25米,通宽11.2米。其中中门宽3.15米,高3米,车马通行。两边边门各宽2米,高2.65米,只显门样,不做路行。四楹都有双木斜卡,中间两楹抱有大石雕狮的鼓儿石,铁条箍制,既固根基,又显威严。栏坊下装一木板刻匾,前曰“正位居体”,后题“大观在上”,顶端起脊彩飞,双层檐头,灰瓦盖顶,檐头四角挂有风铃,实为当时三岔镇风景之一,也是现在全县境内唯一木制明代古牌坊。

                            常遇春墓

      离三岔镇不远的柳河村,传说中的常遇者墓就在此地。常遇春(1330-1369),字佰仁,明初开国名将,祖籍安徽怀远人,他以剽悍勇猛著称,常奋戈直前,攻无不克。死后明太祖迫封为开平王。传说,常遇春追元甲于柳河川,与敌人交战不幸殉难,择地葬于柳河村南。至于常遇春葬于何地,众说纷纭,有人说常遇春战死后就地葬于柳河。也有人说常遇春殉难后,将士们十分悲伤,连夜就地堆土为他建了衣冠墓。常遇春的真人被明太祖赐葬钟山。不论世人如何评说,这座古冢一直静卧柳河村。

      清乾隆间,五寨县令秦雄褒曾作诗:

      开平战功辉日月

      暴卒柳河人痛惜

      赐葬钟止史明文

      如何镇西有遗迹

      物因人重共流传

      金戈矗矗光松柏

      清涟环曰柳河

      古基风独烜赫

      一九六二年,五寨县将常遇春墓,定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并立碑铭记。

      五寨还有多处古城遗址,雪山瑞云禅寺遗址、大寺遗址、佛寺逮址、马家寺遗址、龙王庙遗址和天院寺遗址。

      五寨师范院内的千年古槐、李家牡丹院等就不一一介绍了。



No.4

光荣的革命传统



 民国初年,何喜旺、吕起宾组织的农民抗税暴动曾轰动一时;1925年共产党员赵成璧、李在唐等创办《夜光学社》《五代学社》,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35年共产党员范若愚、毕子玉等在三岔镇开办树人补习学校,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共产党员梁学岸受山西省委派遣以牺盟会特派员身份来五寨县开展工作;

1938年1月建立中共五寨县委。

1940年1月成立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成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配合八路军英勇抗日,给日本侵略军多次打击,于1945年4月五寨获得解放。

解放战争中,140余名干部西进、北上、南下支援新解放区,数千名民工、千余车辆支持前线,参加解放战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有2000多名青壮年参军,有510人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五寨人民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开赴晋西北,时任民运部长的罗贵波在五寨城内设商号“晋丰恒”,此三联为其商号铺面,明柱仅柜房财神牌位题写:

   晋丰恒信不欺人

   称高尺超诚在我

   我为群众

   利跟信来益源通

   财随诚至增鸿运

      民众利我

   心怀大诚定将任务完成

   着手小理绝不和民争利

      天地公道

     范若愚(1912年--1985年),教授。山西五寨人。长期从事马列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学研究工作。著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等。1977年中央党校复校后,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顾问,校副教育长、校顾问。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四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范老曾在老家三岔,写下了这么一副对联:

书房头起物归原主

  上下巷耳士地还家

   农民翻身

      五寨,历史已久。各个时代都有不朽的丰功伟绩,都有不凡的传奇人物。这些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文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具有了解中国历史、开拓后人发展之功效。



作者简介:

      刘秀女,1963年生,山西省五寨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散文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在《忻州日报》、《山西电视报》、《西部作家》、《山河》、《石林》、《诗中国》、《山西三晋都市报》《神州》等杂志发表。其中,作品《小镇上的女人》入围2013-2016年度赵树理文学奖。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广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挖掘尘封的历史文化,让广大文史朋友加强交流。

     本平台主要从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民俗以及非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精研深挖,着重突破地域理念的局限性,互通有无,弥补省内各地文史典籍缺失,使灿烂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闪耀昔日光芒。

     欢迎省内外关心山西发展的朋友奉赐佳作,赐稿邮箱:scgsjzb@163.com  微信:sczb0972

     注意事项:

     1、文史来稿请以附件形式发送,并附上有关照片及作者简介和详细联系方式。

      2、体裁、字数不限,自行斟酌。

     3、稿件要求原创首发,切勿抄袭,文责自负。





史政发展、塞外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非遗等文化

对此感兴趣的朋友   请关注 文史艺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寨赋 【冯德英】
【砚城文苑】徐茂:​在我们自己的城市里旅行
【中国建筑· 十二 】戏台与牌坊
五寨荷叶坪游记
赞家乡——柳河
初夏-小城-柳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