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江波||青春的岁月像条河——难忘的文艺宣传队

 寿安里小学初中班一年半的生活,除了上课和学军、学农等社会实践活动外,值得回忆的还有当时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这个文艺宣传队是音乐老师刘冠娥在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下发起组织的。刘老师曾执教语文课,还当过我的小学班主任。后学校缺音乐老师,正好她活泼热情,能拉手风琴会唱歌,很富有音乐才能,于是当上了音乐老师。宣传队的小演员队伍则是以小学高年级同学为主体,跨班跨年级组成。小演员们有的会唱歌,有的善跳舞,还有的长于表演热闹的杂剧。乐队则由善器乐的老师组成,中学班的刘麾、冀振德、赵佑庵、张铎老师都是乐队成员。多年以后,宣传队独唱演员杨凌云同学回忆她唱的歌《珍宝岛我的家》时说,张铎老师给拉二胡伴奏,拉得真好!以后自己走南闯北,近距离长时间见识了许多国字号二胡手,她认为张铎老师的演奏水平不在他们之下。

寿安里学校成立的这个文艺宣传队,不仅排演活动热闹,还是同学们课外的美学教育课。初中班的同学都爱看宣传队的排练演出,还积极参与活动。不少的同学跟着老师学伴奏也进了乐队,大家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还有的敲敲木鱼和摇摇碰铃,热情高涨。

那时正值文化革命中,文化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许多文化权威人士被打倒、旧的文艺作品被横扫,新的尚在创立,文艺作品青黄不接、文化活动单调。全国戏台上正磨创几个样榜戏,刚出来的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微虎山》,电影银幕上大多是新闻简报。但那时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却非常活跃,各大企业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还有蓝球、乒乓球,甚至足球队,弥补着文化生活的不足。那时的群众文艺活动很广泛普及,许多活动连舞台都不需要搭,只要围个圈就能演出。那时的人也乐于表演,雅的可上去唱歌、跳舞、朗诵诗,通俗点的可打快板、讲评说、说笑话,四个人用脸盆、簸箕等当道具就可以表演当时盛行的“三句半”。这些文艺活动形式活泼、内容生动、深受当时广大群众的喜爱。

刘冠娥老师还是宣传队节目排演的主要编导者。她编排的节目有的幽默风趣,如小孩子演的老头、老太太稚气未脱,使人忍俊不禁;有的优美动人,如反映草原牧民生活的双人舞,舞姿轻柔舒展;有的简洁活泼,如小女孩表演的武术,动作灵巧动人,还有独唱、小合唱、小活报剧、对口词等;当时还排练了大气磅礴的歌伴舞《七律·长征》。歌舞中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和激昂冲锋的场面。这些节目充分体现了当时文艺宣传的激情式、高昂式、革命式的特点,给当时的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活跃的小学文艺宣传队不仅在学校演出,还外出到各单位进行表演。这使得宣传队的小队员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文艺才华得到了很好的发掘和培养。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经过发掘培养会产生神奇的效果。那时的许多小演员都很出色,有的小演员甚至能像《红色娘子军》里的演员那样跳芭蕾舞了!因此宣传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才俊。这些才俊进入社会后,成为各个单位的文艺活动骨干。在那个文学艺术作品匮乏的年代,宣传队培养出的人才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发挥了各自的独特作用。有的宣传队员还进入专业的文艺团体,成就了他们的艺术人生。如大名鼎鼎的张继刚同学就是从寿安里学校文艺宣传队走出来的杰出人才,后来成为军中才俊、文艺将军、全国闻名的艺术家。他创作的《黄河儿女情》《千手观音》,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等艺术精品,在文艺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寿安里文艺宣传队的演出活动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出一大批青少年人才,所以有人说,寿安里文艺宣传队是榆次校园文化活动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刘冠娥老师当上了音乐老师,这一当,竟使她毕生从事了这项工作,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她的最爱。 她后来一直从事音乐教学,创办的银河少儿艺术团很有成就,培养出不少幼儿艺术新秀。她组织的中老年合唱队伍还到长春演出获奖,还到过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她还在田森中老年合唱团当顾问,我们初中班的几位同学也应她所约,入团学习唱歌,继续提升着自己的文化素质。

刘老师终身从事音乐艺术教育,她的学生遍布社会的各行业。如今,当年寿安里小学的文艺宣传队队员都已年过花甲,但对当年在宣传队的生活经历仍记忆犹新,大家纷纷撰文记述那段充满激情和憧憬的岁月。单看文章的题目就知道大家对那段生活怀着怎样的深情:《改变了我命运的音乐老师》《我魂牵梦绕的寿安里小学宣传队》《点燃艺术梦想的人》《梦回少年歌舞》《光彩照人的刘冠娥老师》《我的一段童年记忆》《芭蕾舞鞋》……

时过数十年了,然在我的脑海深处,还回响着《七律·长征》那高昂的旋律。一次和宣传队的同学们聚会,我不由得唱起了这首歌,得到了大家的呼应唱和,歌声使我们仿佛回到了那充满激情的火红年代。后来我们又参加了刘老师参与组织的中老年合唱团,耳边又加入了中西结合《送别》那悠远的音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当年火红的歌和如今悠远的旋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伴我们度过自己如歌似画的人生年华。 

哦,难忘的寿安里小学文艺宣传队,难忘的老师同学,难忘的青春时代的火热生活。

                                    2015年4月21日初稿

                                     2021年1月15日修正

作者简介

武江波:网名黄河韵。当过工人、教师,后长期在政府部门工作。退休后,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文化晋中》杂志主编。平生喜欢文学诗韵,辑集了《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旅游散记》《文趣散得》《闲爱孤云》《黄河情韵》《岁月印痕》等作品集。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0后的初中记忆
【古镇往事】宣传队——源潭二中71级文艺宣传队侧记 『源潭天空•郭富文』
《我和郑玉屏老师的故事》:怀念我的音乐老师
样板戏———童年趣事(12)
滕范友 | 煤 城 儿 女(散文)
忆往昔,岁月留芳华 (上) ——风雨中绽放的花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