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首情思哀婉的月光小夜曲
一首情思哀婉的月光小夜曲
文/肖旭  編輯/辰光幕影
一首思哀婉的月光小曲
——读张若虛《江花月》有感
《江花月》是一首思哀婉的月光小曲,它以月光为线索尽地抒写了青年女的相思之苦。在一个江花月之,女青年在青枫浦分离了,一在江之滨,一在海之角,饱尝着离鸾别鹤之苦,这其中并没有多少宇宙的的常识和幻的梦境。这样是否有贬低《江花月》之嫌呢?以为不会。因为任何文艺作品,一经产生,便有它独立的生命。作家的主观意图,与作品所包含的客观意蕴并不总是同一的。《江花月》尽管描写了闺愁离怨,但由于它所采用的意象十分新颖,氛和意境相当独特,人们由此想到了宇宙的奥秘,人生的真谛,这本就说明了作品的功。如果我们一定要认为这就是作者的本意,那只能把作品割碎开来理解,别无它法,结果就往往造认识的混,使作者创造思维的内在连续湮没不彰。
张若虚的《江花月》,把思的离愁放到江月的背景,在明媚的月光和滟滟的流中,织着会难别易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致是如此的轻灵,韵是如此的婉转,境界和氛又是如此的晶莹透彻,意味幽长。以至闻一多先生不惊叹道:“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又由辐射出来的同心,这是诗中的诗,顶的顶”。(《唐诗杂沦·宫体诗的自赎》)诗人如帝一样,他怀抱一切,见一切,理解一切,同一切;但没有怨恨、没有尖酸、没有诅咒、甚至没有伤感。闻一多先生以其学者兼诗人的质,敏锐地把握了从六朝宫体到唐诗歌的发展脉络,认为有了张若虚的《江花月》,宫体诗的全部污秽和罪孳都已洗尽赎净了,所以他说这是宫体诗的“自赎”。既是“梦境的晤谈”,又是“强烈的宇宙意识”,多么神奇哟!因为诗里有这样几句:“江畔何人见月?江月何年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诗人发出一连串的问题,想要探讨宇宙的奥秘,人类的往古,多么深刻的哲理思想!然而,诗歌接下去却写了人世间的离愁,深闺中的哀怨。它们与这种宇宙意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诗人想要表达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此诗是既有着憧憬,也有着悲伤的。它憧憬的是美好的青,它悲伤的是年华的易尽。不过,无论憧憬也好,悲伤也好,都是在梦幻般的月光中写出,像轻烟,似薄雾,离惝恍,不可名状,看似不易把握,但若联系全诗,稍作分析,便可发现,这首诗其实既不神秘,也无所谓“梦境”,甚至连宇宙意识,也并不是十分强烈的。
请看,这首诗四句一韵,凡九韵,每一韵构一个小的段落。如果我们将全诗依韵分割开来,将依次看到:月生海;月下花林;月到中天;月与江;月下的青枫浦;月照深闺;闺中人的月下深思;月渐西斜;月入海中。九个段落,每一段都离不开月。从时间看,它从月升依次写到中天、西斜、月入;从空间看,它随着无往不在的月光,写到了花林、江、青枫浦、深闺。显然,全诗就是以月为中心的九重复奏。
诗人并不是为写月光而写月光。这九重复奏互相照应,浑然一体,其中有一种很深沉、很挚着的韵贯串于始终。在这里,月光仅仅是线索,而这种韵,才是此诗的真正主题。这个主题不是别的,正是自古诗十九首以来便屡见不鲜的游子思的离愁。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个主题是如何与月光联系到一起,并随着月光而不断递进升华的。
“江连海平,海明月共生。滟滟随千万里旦,何江无月明。”这是明月升,光照四海的景象。江海相通,滟滟,月光随海来到大江。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白沙看不见。” 这一段是说月随江来到了“芳甸”。月光洒到花林,仿佛给花林拂了一层雪珠。月光晶莹似霜,与白沙浑然一体。本来,“海生明月”也是一种壮阔的景象,但作者不写海边之月,却把月光一步步地从海引到江边,再引到江边长满鲜花的芳甸。用意何在呢?对此,历来有种种解释。我以为,古代通工具不外舟、车。陆路用车,故送别有“长亭连短亭”,路用舟,所以“别浦捕离愁”是诗中常用的典故。亲人间的分离本是最令人不堪的事。试想,这样的伤心事发生在如此的天,如此的芳甸,如此的月,将是一种什么滋味?张若虚极力渲染良辰美景,显然是为了创造出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这就是下文所提到的“青枫浦”。
“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见月?江月何年照人?”对这一段,人们往往称赏不已,以为诗人要探讨宇宙的奥秘,人类的开端,果真如此,那么下面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就仅仅是“物换星移几度秋”的徒然慨叹,并没有探索的结果。而且又突然转入“白云—片去悠悠,青枫浦不胜愁”,也缺乏感的联系,显得突兀而不近理。其实,我们联系下文,可以知道,这里的月已非泛泛之月,而是照临特定的环境——“青枫浦”的月,这里的人,也非泛指的人,而是在特定的别离环境——“青枫浦”的人。所以,“江畔何人见月?江月何年照人?”实际指的是,在这样的江边月,第一对离别的恋人是谁?江月是什么时候开始在这儿照临离人的?言下之意便是:人生聚少离多,“相见时难别亦难”,像这样的良辰美景,不知发生过多少生离死别的悲剧,这里确实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并不是要探讨宇宙的永恒,其着重点在于人世间的别离。古人由于通不便,对离别每多感慨,自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到江淹的“黯然魂者,唯别而已矣”,生离死别就一直是诗人们所共同关心的千古命题。张若虚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极自然的。所不同的是,张若虚的问题提得十分委婉,形象又显得异常鲜明,全然是“兴”的方法。即用鲜明的形象去引发、暗喻作者的内在思想。
“人生代代无穷巳,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这里并不是泛泛地慨叹人生的短暂。而是说,尽管人世在不断变迁,但月光却依然如此,总是在这里照临着离别的人们。月本无之物,但是在诗人笔下,月光却了离别的象征。“何事长向别时圆”,人们很敏感地将月光与离别联系到一起,张若虚也是如此。你看,今的江月不知又在等待什么人,这里又要发生一场人间悲剧了。江是无的,“花自飘零自流”,它只知道一个劲的汨汨东流,把游子带向远方。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不胜愁。谁家今扁舟子,何相思明月楼。”果然,一个离别的镜正式出现了。人物是“谁家子”和明月楼里“望断天涯路”的少;地点是在青枫浦。过去人们往往把青枫浦泛解江边,其实这是一个实际的地名。《大清一统志》说:“青枫浦在长沙府浏县”。它大概就是浏河边的一个地方。“谁家今扁舟子,何相思明月楼”是倒装句,应作“谁家子今扁舟,明月楼何相思。”意思是,今青枫浦又有什么人乘舟远去,楼中人对着明月又要开始无尽的相思了。
下面便是对楼中思相思苦况的描写。“可怜楼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文。”一、二句化用曹植《七哀》诗的意境:“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有愁思,悲叹有余哀”。接着以月光象征离愁,说月光射进窗帘,卷也卷不去,照到捣衣砧,拂也拂不开,真有一种“才下眉,却心”,无计排遣的滋味。对着这莹莹的月,思不这样想道:我真想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边呀,但路途实在太远了,连善飞的鸿雁尚且不能随着月光飞到你的边,潜跃的鱼龙也只能徒然地溅起层层而游不到你的眼前。这里,“鸿雁”二句象征音信难通。因为鸿雁传书,鱼传尺素是古人习用的典故。其中“愿逐月华流照君”一句,想象十分奇特,后来李白的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郎西”,实由此脱化而来。
“昨闲潭梦落花,可怜半不还家。江流去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里并非描写梦境。说“昨”梦见“闲潭”边的“落花”,是用来暗示自己青的早逝,与下面“江流”一起,表现年华易尽,时不我待的意思,而对意中人的“不还家”颇致怨怅,并不是梦境的追述,正如林黛玉《葬花词》:“一朝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带着一种对生命和青的深深慨叹。
“斜月沉沉鼓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满江树。”随着月光的消逝,诗中人的感也渐趋黯淡。其中“碣石潇湘无限路”一句,历来无解。潇湘二字,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帝舜与娥皇、女英的故事。但张若虚这里并非此意。因为如指二妃,则潇湘与碣石联不到一起。我认为这里的潇湘,实指思居,即前面提到的浏河边的青枫浦,浏河本是湘的支流,称为“潇湘”是合乎理的。而碣石则正是游子所去的地方。它离海很近,曹操《步出夏门行》有“东临竭石,以观沧海”。正因为如此,所以此诗一开就从海边之月写到江边之月,而末了又以“斜月沉沉海雾”作结,其中正寄托着思对于游子的深深思念,所谓一样相思两地愁。正如英诗人沃兹华斯(Wordsworth)所说:“它并不越,也不豪放,但却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中之诗 顶峰之顶峰 ——张若虛《春江花月夜》赏析
不知乘月几人归:《春江花月夜》赏读
《春江花月夜》赏析
張若虚《春江花月亱》
领略·感受·训练——《望月》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评析
【学生作品】(92)月下随想(《作文指导报》第862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