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乡记述之二:失去“诗意”的农业


(续上)快到罗江镇的时候,我拐进了离镇约七八里的顶良村,探望我的一位姨父。在水泥铺设的村道旁,两边田里同样是一幢幢楼房,路边的垃圾池堆满装着垃圾的红色塑料袋,路边、水沟和竹根干净了许多,不像原先猪粪遍地,污水横流,饮料盒、破酒瓶随处可见,破衣服和死猪死鸡乱扔,塑料袋像风筝一样随风飘扬。广西持续多年的清洁乡村工程,正在逐渐改变着农村环境和农民的生活习惯。

相比之下,另外的一些改变似乎来得更加迅速。那些座落在田里的房屋,前后左右包围着稻田,遍布着收割后的稻茬。那些稻茬差不多有二三十厘米,不像小时候收割水稻都是齐根而割。田里似乎少了什么,哦,对了!是那些人形的稻草扎。水稻收割后,稻杆扎成人形在田里晒干,它们被烧成灰烬作为肥料,或者用来摞成“宝塔糖”形状的牛棚供牛过冬,牛栖身的牛棚就是它们的饲料,它仰起脖子扯吃稻草时,稻草一层层压下来,保证牛永远可以不费劲地吃到。稻草还可以编成草垫作凳子,或者编成床垫用来取暖。我祖母的床下一到冬天都放着一张稻草垫子,柔软而暖和。她装着零花钱的塑料袋子就压在垫子下,她一直不知道我知道她的这个秘密。

表嫂告诉我,现在割禾都使用机器,不需要人工。我问还用牛犁田吗?她说牛都没有了,全部用机器,田里灌上水,机器耙一遍,直接就插秧了,其实也不能叫插秧,全是抛秧。她站在屋子大门前,挥手示范着抛秧的样子。门前的台阶下面就是布满稻茬的水田。我想像这样从上往下抛秧,的确省事,跟天女撒花差不多。过去农民嘲笑一个人懒,说她“插田也不弯腰”,现在真的插田不用弯腰,我不知道在诗人眼里,这样的姿势是否特别富于“诗意”。

说到诗意,传统的耕作远比现代化更多诗意。“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苏东坡),“秉耒赴田皋,叱牛出柴荆”(钱澄之),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过大量耕田稼穑的清词丽句。有人感慨“明天谁来种田”,其实农业的萎缩,除了大量的土地丢荒,还有就是生产方式逐渐泯灭。没有了犁田、插秧,耘田、割禾,特别是在照影如镜的水田里,农民用木荡像绣花一样平整秧地,然后播撒谷种的过程,意味着没有了农业的精耕细作。这固然是生产力的解放,但同时也是传统农业的衰亡。现在农民的家里,再也看不到插在墙缝里的弯镰刀,也没有了牛轭和犁耙木梮;地里看不到背着斗笠的农民赶着水牛牯,把黑油油的泥土像浪花一样犁开的情景。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两者的结合,是自古以来天地之间“生命大和谐”的交媾,这道中国农村的自然风景线日趋式微,已成为明日黄花。


姨父家厅堂的墙上,贴着满墙黄色的奖状,有“红花少年”,有“单科满分”,有“总成绩前三名”……名目繁多,显示出学校为了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如何绞尽脑汁、花样翻新,令我想起自己读书时,每次把奖状拿回家时志满意得的情景。这是许多有孩子的农村家庭仍然能见到的一幕。在村里一处墙壁,贴着去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名字的红色喜报,昭示着乡村“耕种传家”的传统,延续着日益没落的文脉。(待续)

(本公账文章均为原创,如有报刊、网站或公众订阅号转载,敬请与微信lsq19650206或邮箱lsqbh@126.com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意”的乡村,来到了吗?
农村秸秆还田弊端显现, 农民: 烧了多好 !伪专家: 烧了罚款!
在云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用上各种新型的农业机器,就连城里人都想做农民了
湖南“新农人”:80后大学生回乡种地
我有问题问总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