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

我上过两次家长学校,第一次是大女儿读一年级,第二次是小女儿读一年级。两次学习,相隔三年,有如下四点收获。

收获一:明白了学习是长跑,不是短跑。

记得家长学校的第一堂课,是方校长亲自上的。方校长说,学习,不是只需要爆发和冲刺的短跑,而是一场需要耐力、毅力和恒心的马拉松。对于马拉松比赛来说,是看谁第一个起跑?还是看谁笑到最后,顺利到达终点?所以,真正的教育,不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是不要输在终点线上。

这个比方让我茅塞顿开。我们有许多父母,不仅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要求孩子抢跑。还未上学,就要学英语、学拼音、学生字……我也曾犯过这样的错。

记得姐姐读小学二年级,妹妹还在读幼儿园中班时,我让姐姐学硬笔书法。想想妹妹在家也没事,就让她跟着姐姐一起学。结果,有一次去兴趣班时,看到妹妹斜着身子、歪着脑袋,吃力地握着铅笔,在一个个品字格里依样“画葫芦”。因为妹妹还没学过这些生字,也不知道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只好将写字当画画,真是难为她了。又比如,姐姐上幼儿园时,老师让她们做10以内的加法。放学时,别的小朋友做完了,可以回家了。姐姐却还在那里掰手指头,急得哭鼻子。那段时间,我每晚让姐姐练习数学题,她很苦恼,却又无奈。

结合方校长的讲课和这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渐渐明白,孩子的成长自有其内在规律。比如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喜欢画画,猜谜语,看绘本故事,在大自然中玩耍。至于写字,由于孩子的手部肌肉尚未发育到位,握笔写字就会有点别扭。又比如数学,因为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问她2+5=?她就一头雾水。但到了小学,孩子手部肌肉发育好了,抽象思维也有了,于是,写字轻车熟路,加减乘除自然也明白了。所以,在合适的年龄学习合适的技能,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很多时候,是我们大人在“拔苗助长”。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一直“折磨”着孩子。让孩子在该长身体的年龄,被超负荷的“抢跑”压得喘不过气来。

收获二:明白了小学知识是一杯水,课外知识是海洋。

方校长讲课时说,小学里的知识并不难,就像一杯玻璃杯里的水。和小学知识相比,课外知识是海洋。因此,要鼓励孩子多看课外书。

我给女儿们写的《唯书和时光不可辜负》和《你思,故你在》等信中,也多次提到了方校长的这段话。我希望女儿们不要满足于只喝玻璃杯里的水,更应该养成爱看书、爱思考的习惯,到知识的海洋里去尽情畅游。

不过,我身边还是有些父母,觉得把这一杯水滴水不漏地喝下去更重要。他们会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考100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孩子把课内知识都搞懂了。

为了让孩子考100分,一些父母信奉“熟能生巧”的“题海战术”。除了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再买来一大堆课外辅导作业,让孩子做得滚瓜烂熟为止。

我觉得,小学阶段,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或许会让孩子考试时更容易得到100分,但或许有这样三方面弊端:一是简单的题目重复做,本身就是浪费时间;二是挤占了原本可以让孩子看课外书的时间;三是为了减少做额外家庭作业的时间,孩子可能会“磨洋工”,长此以往,会降低做作业的效率。

据说,教育界有一个很有趣的第十名现象。统计发现,一个五十个人的班级当中,后来比较有出息的人通常在班级里面的成绩排名,是在十名前后。这些学生不是靠拼命努力,用了100%的精力拿到了第十名,而是只用了70%的精力考到了十名前后,接下来的30%精力,留给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看书,比如书画,比如下棋,比如运动……最终,这些十名前后的学生,凭着优良的学习功底和丰富多彩的兴趣特长,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性人才。

这个故事,并不是要孩子们都去当那个“第十名”,而是提醒我们为人父母的,要关心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

收获三:明白了一个家庭中,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方校长说,一个家庭中,如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这个家庭关系就不容易和谐。任何时候,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一个父亲能为他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好好爱他们的妈妈。反之亦然。

我们常说“爱之深,责之切”,还说“关心则乱”、“过犹不及”,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我们把孩子看得太重,反而会以“爱”的名义,干扰了孩子的正常成长。

比如,孩子想自己动手穿衣穿袜了,我们却以“爱”的名义,心疼她,什么都帮她代办了,只要她学习好就行。比如,孩子想和同学参加夏令营,过独立自主的生活,我们却以“爱”的名义,不舍得,不放手,怕她吃不饱,穿不暖,一人在外,不放心。比如,孩子长大了,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却以“爱”的名义,偷窥孩子的日记、QQ聊天记录等隐私,企图掌握她的一切行踪,了解她交往的朋友,怕她被坏人带坏……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把孩子看得太重的种种表现吧。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孩子看成家庭成员中的普通一员。女儿们上学后,我就和她们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任务是养好身体,健康长寿,爸爸妈妈的任务是好好工作,赚钱养家,你们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增长本领。平时,我们各忙各的,周末,可以一起玩玩,放松放松。”因此,女儿们一直就认为,读书是她们的分内事,是为自己读的,不是为父母读的。

平时,该让女儿们做的家务活,我一点都不包揽。在女儿们眼里,整理自己的房间,收拾书桌,整理书包,帮大人洗菜,扫地,拖地等等,都是她们应该做的。

收获四:明白了在孩子的培养上,要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本身是对的。但不知不觉中,家长们渐渐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知识是第一位的,只要学习好了,其他方面即使不好也没什么。如果学习不好,那就啥也别说了。

于是,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在校在家表现不一样的孩子,在校可以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家却可能是刁蛮任性的小霸王或小公主。

方校长在家长学校上说,正确的启蒙教育,首先应该传授给孩子的是品格的培养、人生的智慧,然后才是知识。

是的,品格和知识,有点像“本”和“末”的关系。一个孩子的品格好了,无论她将来做什么,都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但如果品格不好,学的知识再多,长大后也不会孝顺长辈、关心他人,不会对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常说做人和做事的关系,应该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学习不也是做事吗?但问题是,因为应试教育的有形或无形压力,家长们往往将目光紧紧盯住了孩子的学习,无意或有意地忽视了孩子品格的培养。这或许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在处理品格和知识的关系时,似乎有些本末倒置了。

我给女儿们写了《成为将来的自己喜欢的少年》,希望她们能懂得感恩,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最后,借用《今天我们如何做教师?》这本书的书名,问自己,今天,我们如何做家长?答案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阅读能力决定了孩子的高度,您对孩子阅读的培养做对了吗
清华校长绝了:千万别报补习班!给孩子打印背熟,6年数学都100分
家长会| 七宝实验小学校长王瑾:三年级的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转折
清华附小老校长:小学6年基础知识不吃透,...
家长百问百答
如何把自律内化成自己的一种品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