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此物最相思(第101章)

753年1月3日,735年成为大唐宰相的李林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毫无疑问,他是李隆基执政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

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毫无悬念地成为继任者。

杨国忠原名杨钊,永乐(今山西永济)人氏,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的外甥,杨玉环的远房堂兄(和杨玉环同曾祖父)。

杨钊曾担任新都县尉、扶风县尉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私交甚好。745年章仇兼琼李林甫不睦,得知杨钊是杨玉环的从堂兄后,让他到长安结交杨家,以便日后可以对抗李林甫。

杨钊到长安后,把价值百万的蜀地珍宝一一送给杨氏姐妹,并说这是章仇兼琼所赠。于是,杨氏姐妹就在李隆基面前替杨钊美言,并将杨钊引见给李隆基李隆基任命他为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可出入禁中。

杨钊在长安站脚跟后,一路高升,不到一年时间,就身兼十多个职务,成为朝廷重臣。

748年,李隆基赐杨钊紫金鱼袋750年十月,杨钊认为“金刀”二字不妥,请皇上为他改名,李隆基赐名“国忠”。

说到杨国忠和李林甫的关系,很是微妙。起初,杨国忠为了向上爬,竭力讨好李林甫,李林甫也因为杨国忠是皇亲国戚,也尽力拉拢他。在李林甫陷害李亨时,杨国忠积极参与其中,因此,杨国忠李亨的矛盾也越来越深

后来,杨玉环经常在李隆基面前说杨国忠的好,李隆基想借杨国忠牵制李林甫,因此,李隆基渐渐偏袒杨国忠,疏远李林甫。

李林甫死后,李隆基立即任命杨国忠为右相文部尚书

对李亨来说,李林甫的去世让他如释重负。不过,杨国忠仍旧是他的死对头。李亨做好了和杨国忠明争暗斗的准备,他必须要在这险象环生的斗争中坚持下去,直到父皇去世那一天。

王维本以为李林甫去世后,朝廷上下的风气会有所改善。身为吏部郎中的他,原本想在宰相的带领下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没想到在杨国忠的胡闹下,朝堂上下愈发乌烟瘴气。

“这世上,各人有各人的缘法,各人有各人的修行。”王维远远看了一眼大明宫,不由起了神会法师的一句话,“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753年至755年,表面上看,大唐还是那么繁华,还是那么强大,但这繁华强大的背后,似乎已经有些东西不一样了。

这些不一样,王维能感受到,朝中有识之士能感受到,却唯独天下至尊李隆基感受不到,或者说,他可能也感受到了,但却不想过问……

当历史的车轮辗转驶入755年时,任是再迟钝的人,也嗅出了隐藏在大唐繁华盛世背后的异样。

这其中,有一个人用他沉痛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些变化,他就是杜甫。

755年,在杜甫客居长安八年后,终于得到一个低阶官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755年十一月,杜甫回奉先(今陕西省蒲城县)看望久未见面的妻儿。不料刚进家门,就听到妻子惨烈的哀嚎声,原来是小儿子活活饿死了。

这不啻为一道晴天霹雳,杜甫再也控制不住心头的悲愤,将自己在长安的感受和回奉先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字字啼血,句句痛心

杜甫在诗中痛斥长安权贵的荒淫腐败和底层百姓的艰难度日,长安权贵在豪宅里醉生梦死——“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长安百姓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痛失幼子的遭遇,并非他的个例;杜甫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也绝没有半点夸张。这发生在盛世大唐的惨剧,并非横空出世,而是由来已久。

唐代自建国以来,经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之治后,大唐的繁华强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然而,大唐表面的繁华,却掩盖不了内部的种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矛盾犹如美玉上的裂痕,向大唐内部慢慢渗透。这种渗透的力量,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迅速、更为可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大唐内部的矛盾由来已久,那么,矛盾的加深和扩大,是在李林甫去世以后。

这要从李隆基的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说起。

李隆基深谙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他对权力的操纵和掌控,非常人所能及

李隆基善于对各方势力进行制约和平衡,太子和宰相,文臣和边将,权贵世家和科举寒门,李隆基让他们互相牵制,从而达到一种微妙的制约和平衡。

从开元年间的各大贤相,到天宝年间的各大节度使,他一手安排好了各方势力的互相制衡,让各方势力效忠于大唐,为大唐效

心机深沉如李林甫,终其一生也是被李隆基掌控在手中,君臣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十多年相安无事。

李林甫也善于压制各方势力。比如野心勃勃的安禄山始终被李林甫牢牢控制。安禄山明白,不仅他身边的亲信被李林甫渗透,就连他的心思也能被李林甫猜个十之八九,这让他如履薄冰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的平衡,在李林甫去世以后渐渐被打破了。

李隆基想让杨国忠和安禄山互相牵制,但杨国忠根本无法控制安禄山,只能简单粗暴地打压和排挤,而安禄山根本不怕杨国忠这一套,这让李隆基玩了一辈子的驭人之术失灵了。

李隆基重用过安禄山,既有政治考量,也有军事需要。对内,他想利用安禄山牵制其他武将,对外,他想利用安禄山稳定北方战线,开疆拓土。

不过,为了防止安禄山心存异志,李隆基设计了三张牌:

第一张牌,是兵力牌。李隆基让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使他坐拥18万兵力。天宝年间,大唐总兵力约60万人。18万兵力恰好是一个临界点,既能最大限度发挥安禄山的战斗力,又无法让安禄山发动一场推翻大唐的叛变

第二张牌,是感情牌。李隆基宠幸安禄山,甚至让他成为杨玉环的义子,让他享受比封疆大吏还要夸张的待遇。李隆基不仅厚待安禄山,还封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为太仆卿,将太子李亨的女儿下嫁给安庆宗为妻,封安禄山的小儿子安庆绪为鸿胪卿。

第三张牌,是人事牌。在边境上,紧挨着安禄山势力范围的,是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哥舒翰是大唐名将,为人耿直忠厚。如果安禄山图谋不轨,哥舒翰必然会第一时间镇压叛军。在朝廷内,以杨国忠为首的文臣经常提醒李隆基说安禄山有狼子野心。这让安禄山犹如芒刺在背,只能拼命讨好李隆基以表忠心,抗衡文臣。

当然,这三张牌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张牌。不足以和整个大唐帝国抗衡的兵力,李隆基愿意信任并放权给安禄山。

在李隆基看来,这样的权力制衡,可以让他高枕无忧,纵情享乐。每年十月,他必定带杨玉环到华清宫沐浴温泉

安禄山为了讨好李隆基特地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和莲花,置于华清宫的温泉池中。

当石莲花在水底盛开,银缕船在池中游弋,宝石和丁香堆积山,霓裳和羽衣交织如云,李隆基和杨玉环在美轮美奂的人间仙境中留连忘返,不知今夕是何夕……

表面的歌舞升平,掩盖不了潜在的危机。但李隆基似乎并察觉内部危机,反而向外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一是和吐蕃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常年开战,互有伤亡,原先的和睦友好关系不复存在;二是和南诏的冲突日益激烈,唐军向南诏开战,先后战死、病死的唐军多达二十万人,唐军元气大伤。

承平已久的长安城,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大唐帝国那道玉石上的裂痕正在迅速撕裂,帝国的繁华即将一去不返

755年秋天,长安的天空一片肃杀灞桥的柳树早已凋零,只剩下三五枯枝在秋风萧瑟中摇摆王维和綦毋潜在此话别。

这是綦毋潜第二次辞官归隐。早在734年春天,受好友储光羲辞官归隐影响,綦毋潜辞去集贤院著作郎一职,到江淮一带游历。

742年,綦毋潜来长安看望王维王维希望綦毋潜能重回朝廷推荐他到秘书省供职,从事书籍编纂工作。

如今,是755年,王维从中书省的吏部郎中调任门下省的给事中。给事中一职形同虚设,王维倒也落的清闲。

“綦毋兄,你去意已决了吗?”

“是的,你看如今朝政如何?”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近来读卧龙先生的《出师表》,引人深思

唉,皇上不理朝政已经不是一日两日了放眼看去,朝廷上下,官况日恶,朝政日非摩诘,你多保重。

“其实,我也厌倦官场日久。与其在朝廷身不由己,不如回归田园,与山水为伴。

“不,你我有所不同。我已年过六十,此等小官薄禄,弃之何惜?你身居清要之位,不能说走就走当年李林甫执政时你都已经熬过来了,如今杨国忠的能耐到底不如李林甫,你不妨再耐心观望一些时日再说。

王维自嘲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綦毋兄,这些年来,我一直留在朝廷,旁人以为我是洁身自好,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有多么懦弱。我一次一次退缩,一次一次沉默,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不敢站到李林甫的对立面。李林甫离世后,我以为我可以做些什么了,但两年过去了,我依然还是那个尸位素餐的立仗马而已可笑之至,可怜之至,可耻之至

“摩诘,你千万不要如此自责。你还记得么?当年我科举落第,你送我一句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你我都是读书人,都希望'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可惜,我们生不逢时罢了。

是啊,一晃竟是35年了!綦毋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见?”王维折下一枝柳枝,递到綦毋潜手中,徐徐吟道,“明时久不达,弃置与君同……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綦毋潜用力点了点头,紧紧握住王维的双手“摩诘,多多保重,后会有期!”

秋风吹过,扬起尘土无数。目送綦毋潜远去王维想,不久的将来,也会向朝廷递交辞呈,彻底隐居辋川……

然而,王维还来不及向朝廷递交辞呈,一场席卷大唐的灾难就来临了!

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平卢军兵马使史思明,率领同罗、奚、契丹、突厥等骑兵、步兵十五万大军,以“奉密诏讨伐逆臣杨国忠”为,在范阳起兵

当安禄山起兵叛乱的消息传到李隆基耳中时,李隆基正在华清宫度假。

虽是寒冬,但华清宫内,铜盆火炭,温暖如春。

和杨玉环戏水后的李隆基兴致高涨,亲自吹响玉笛。在抑扬顿挫的笛声中,舞女们簇拥着刚出浴的杨玉环在大殿上翩翩起舞。随着笛声越来越,杨玉环的旋转越来越快,最终化成一朵旋转的红云,让李隆基为之目眩神迷、心神荡漾……

当高力士惊恐的声音传到李隆基面前时,李隆基手中的玉笛“砰”的滑落在地,笛声戛然而止,大殿内是死一般的沉寂!

李隆基紧紧握住拳头,似乎在拼命压抑什么,不知过了多久,那来自胸腔深处的愤怒如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安禄山!

李隆基回到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安禄山留在长安的大儿子安庆宗斩首示众,嫁给安庆宗不久的荣义郡主(太子李亨之女)被赐死,安禄山原配夫人康氏被处死

既然你安禄山敢向大唐捅刀,大唐就先拿你家人开刀!

安禄山率领叛军从范阳呼啸南下,像狂风一样席卷所经之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铁骑兵,这是大唐最精锐的部队,他们的铠甲在冬日阳光下闪耀着冰冷的铁色。

看着这支风卷残云般呼啸而过的大军,大唐百姓目瞪口呆:“范阳军队从来都是北上,从没见过他们南下过,这是怎么了?

大唐承平已久,很多郡县毫无御能力。听说安史叛军将至,地方官吏或弃城逃跑,或开门投降叛军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从范阳到长安的路程,已走了一半!

如果说李隆基刚听说安禄山兵变时只是愤怒,那么,事到如今,除了愤怒,还多了一丝恐惧!

他以为安禄山手中的18万兵力不足以抗衡大唐帝国的60万兵力,他以为安禄山的铁骑沿途会遇到阻挡,但这一切都只是他以为

执掌天下43年的李隆基被残酷的事实狠狠地扇了一记耳光他实在无法接受!

大明宫紫宸殿里久久回荡着他的咆哮:全力以赴,拿下叛贼!

然而,兵变来得太过突然,朝廷毫无准备。眼见叛军已经抵达黄河,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保卫大唐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而长安和洛阳附近的兵力严重不足,怎么办?

李隆基想到了两个人——高仙芝和封常清。

说起来,高仙芝和封常清是生死之交,高仙芝对封常清有知遇之恩。多年来,他俩南征北战,在战场上配合默契,创造了一次又一次辉煌,被誉为“帝国双璧”。

在此危急时刻,高仙芝和封常清成为迎击安禄山的最佳人选。

封常清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火速前往洛阳招募军队,组织洛阳保卫战;高仙芝被任命为征讨副元帅,征募关中五万士兵,驻守陕郡(今河南三门峡附近),构成洛阳之后的第二道防线。

洛阳绝对不能沦入叛贼之手,这是李隆基对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命令,刻不容缓,绝无退路!

当王维和玉真公主听说高仙芝要率领关中五万军队前往陕郡时,心里不由一紧。

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任高仙芝和封常清再有能耐,到底势单力薄,如何力挽狂澜?即使能够力挽狂澜,到底也是凶多吉少、性命堪忧!

仙芝出征在即,这日,王维和玉真公主不约而同来到了仙芝家中。

王维一跨进高家,仙芝和莲儿就迎了出来,说义母也刚到了。他心中一突,走过长廊,转过照壁,果然看到了正端坐屋中的玉真公主。

他俩已经整整十三年不曾见面了!

上一次见面,是742年秋天。那时,她想用李白来激起他心中的波澜,但是,他选择了不闻不问,隐居辋川。从此,他俩似乎成了陌路人,她有她的去路,他有他的归途……

今日重逢,两人显然都很意外,一时都说不出话来。这么多年过去了,玉真公主早已不再恨他,只是一直想当面问他,他明明对她心存好感,可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她、逃离她?

此时此刻,穿过十三个春夏秋冬,放下过往的爱恨纠缠,她忽然明白了,不是他无情,而是她爱他太多。她对他的爱,仿佛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她太爱他,恨不得把全部江水都倾倒给他,而他手中只是一个杯盏,放不下那么多爱。当爱溢出来时,杯盏就会选择逃离……

“一别经年,微臣在此拜见公主!”玉真公主思绪万千时,只听王维在距离她几步之遥处郑重行了一礼。

“是啊,一别经年想来辋川定是让人流连忘返之地。”玉真公主抬起头来,静静地看着王维,一时不知自己是喜是悲。

见王维和玉真公主已彼此问候,仙芝和莲儿忙在他俩面前齐齐拜了下去。想到仙芝明日就要奔赴前线,大家心情不由沉重了起来。

“丈人和义母不必为我忧心,此去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已有几分把握。”见大家脸上还有几分疑惑,仙芝压低声音道“皇上已调遣郭子仪王承业张介然程千里等文臣武将,我和常青此去洛阳、陕郡,是为他们围剿叛军争取更多时间。所以,丈人和义母不必为担心。”说着,看了一眼身旁的莲儿,语气中添了几分柔和,“莲儿,天冷了,记得及时添衣我定会平安归来。

莲儿心里一涩,想到这些年来和他的一次次分离,不由百感交集,努力控制着眼底的酸涩:“好,我会照顾好阿爷和义母,也会照顾好自己,等你平安归来。”

王维知道,眼下大敌当前,一切应以大局为重。他拍了拍仙芝的肩膀,一脸笃定道:“仙芝,你放心去吧,我们在长安等你凯旋归来

虽然大战胜负未卜,但看着眼前这两个男人,玉真公主和莲儿心里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心。

安静的屋子里,一时只听得见滴漏的轻响,一声声带着一种一去不的清脆和果断,仿佛岁月静静流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国的灿烂--------21安史之乱(上)
解密安史之乱,还原李隆基晚年的错
讲座|张明扬: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
安史之乱,杨贵妃表示这个锅我不背——谈谈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 三)
揭开杨贵妃安禄山的绯闻之谜,杨贵妃死后,安禄山被儿子刺死
谈谈安史之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