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雷丽丽:从两首登临诗看杜甫的生命意识

——以《登高》与《登岳阳楼》为例

雷丽丽

一、生命意识的来源及背景

子曰:“君子登高必赋。”登高望远,不仅可以遍插茱萸,赏菊放歌,将一切爽朗开阔的美景尽收眼底,更能诉说人们寄予山川河流的动人生命体验。要读懂诗人杜甫的生命意识,必将先了解生命意识的来源及背景。

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山头,长江之畔,杜甫不再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也不再是一个裘马清狂的青年,而是鬓发斑白的垂暮老人。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很重,杜甫一直想回乡终老。混乱的政治局面使北归长安的计划一再被搁浅,加上好友严武去世,杜甫一家失去了凭依,不得已滞留夔州。重阳这一天,在峻急的秋风中,他独自执杖前行,抱病登台。常年离家漂泊,身体每况愈下,毕生扛在肩头的社稷重任无从安放……这一切都在夔州的浩浩江风、滔滔江涌中凝结成一曲悲歌——《登高》。

第二年(768年),生活难以维持,杜甫不得不携妻带子乘舟出峡,几经辗转到湖南岳阳,此时杜甫已是“右臂偏枯半耳聋”,写信需儿子代书,与幕僚交涉艰难,受尽冷眼,处境悲凉。“写过《赴奉先县咏怀》,写过《北征》,写过'三吏’'三别’,写过无数壮丽诗篇的杜甫,从长安时起就尝尽残杯冷炙的心酸,如今又沦落到这种地步,从这里更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社会对待一个伟大的诗人是多么残酷!”生活一天比一天恶劣,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老,老翁将何去何从?古人常认为登高可解愁肠,于是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栏远望,感慨万千,写下《登岳阳楼》。

时局动荡,仕途崎岖,生活坎坷,情感难以释放,唯有向往高处,人稀地广,气象高旷,压制于内心的生命意识才有了觉醒的缺口和条件。

二、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

杜甫少年时有很高的理想,流落多年,饥寒交迫,一事无成,因而他的情感比一般人要厚重深沉。《登高》和《登岳阳楼》都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主要表现是诗人对意象的描摹以及对客观现实的诉说。

(一)万物永恒,人的生命渺小易逝——来自自然万物的感叹

《登高》写于重阳节。重阳应是秋风送爽之时,杜甫却拖着病躯登上高处,满目“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风急”可卷走“哀愁”,天高亦可容纳“苦恨”,但风急亦催人老,天高亦使人愁苦。天地之大,何处能安身立命?偏偏处处是“三声泪沾襟”的啸猿,处处是且清且白沙渚之上羽翼凌乱的飞鸟。啸猿与飞鸟与颠沛流离的诗人相互映衬,面前是落木无边,浩渺苍茫;长江不尽,波涛滚滚,何其壮阔伟丽!

然而落木也好,长江也罢,吟到深处不免沉痛哀伤:“秋来叶落,生命不再”;“木叶凋零,我亦凋零”;“万木凋零,不可阻拦”;“落木事业已尽,我却志向未伸”;“江流不息而万木凋零,生命何其短暂、脆弱”;“江流不尽,我生如寄”;“江流有力,而我年衰朽”;“长江扬名而我生卑微”。

人在暮年,背井离乡,在壮丽景色的衬托下更显出生命之短暂、渺小、脆弱、无奈。人生之悲凉,内心的愁如落叶与江水,驱赶不绝。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开篇一扫《登高》中满目的萧条,写尽向往已久最后实现夙愿的无限欣喜之情。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只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之浩渺无涯、水势浩荡壮阔。然而生活困顿流离,抱病登台的杜甫,绝不仅仅惊叹山川河流、天地万物的浩大与宏伟。浩浩汤汤的洞庭水,似乎有一股神秘不可撼动的力量,乾坤乃天地,同样被这股浩瀚强大的力量所支配。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眼前浩瀚的大自然使诗人联想到人世的无奈,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对抗日渐衰老的自然规律、改变自身遭遇的不幸、改变沦落中的国家。

诗人笔下的“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是登临高台,视野开阔才能看到的壮阔之景。登临带来高旷的气象,却唤醒内心的孤寂,诗人的情感又在登临高处的氛围中推向高潮,显现出了且悲且壮的人生况味:万物永恒,生命渺小短暂,人生有诸多无奈和焦虑。

(二)孤独之歌——来自对客观现实的诉说

诗歌讲究含蓄蕴藉,杜甫的这两首诗却由前两联对大自然雄伟浩瀚的描摹转向个人不幸遭遇的直接诉说,其直白与写实营造出悲凉的况味。然而诗人的这种转变又是自然而然的。目睹了自然之景,不由联想到生活中的一幕幕,或者说操控诗人眼中之景的其实是诗人的自身经历。正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如果说自然万物令杜甫感到生命渺小易逝,那么客观现实带给杜甫的是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的生命体验,首先来自他沙鸥般的人生履历。杜甫在其诗作里自诩“沙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是一种个体生活的鸟类,善于飞行及游水,喜欢栖息在人迹罕至的沙洲上,有一种孤独漂泊的意味,这就与杜甫深沉凝重的孤独联系起来。所以他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离乡万里,客居他乡,加之“百年多病”,“亲朋无一字”,孤苦无侣,转徙江湖,何等孤苦!“孤舟”“独登台”加剧了这种孤独的意味。

其次,深沉的孤独感来自于他那颗炽热的葵藿向阳心。诗人登临夔州山头,登临岳阳楼,一方面自然万物的高旷浩瀚,使诗人感受到生命渺小易逝;另一方面,眼前的伟丽气象,又使诗人产生了使自己渺小的生命变得有价值的渴望。这就不难理解诗人处境艰难甚至朝不保夕却仍关心时局,关心民生,“若葵藿之倾叶太阳”的心思了。《登岳阳楼》中虽然长安与岳阳相隔千里,杜甫关切的目光却能跨越关山,看到“戎马关山北”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景象,忍不住老泪纵横。在《登高》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恨”乃遗憾之意,银发如霜,遗憾仍壮志难酬;“潦倒”指衰老多病的现实,又指平生壮志不得伸的状态。

诗人一方面拥有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葵藿向阳心;另一方面又在现实中屡遭挫折。史铁生在《命若琴弦》中说:“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就意味着孤独。”杜甫的孤独感正是来自于他无法与现实世界沟通。他关心民生、关心政治的“倾太阳”“物性”与政治上的失意难以形成对话所产生的苦闷与失落,对于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百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被时代与社会所遗忘的孤独。

三、启发与意义

杜甫三十岁以后,他的人生就与沉重、失意、离乱、漂泊相伴。仕途的艰难、经济的困顿、精神的无依托,都使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非常敏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不安与凄凉。一旦条件形成,譬如登临高处,远离人群,屹立在苍茫天地之间,高处的艺术氛围便可为精神世界创造一个缺口,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危机就自然而然凝结成了诗歌里最质朴的生命意识。

通过解读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两首登临诗,我们了解到诗人生命意识的来源及表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作中常见的思乡、老病孤愁、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诗歌主题了,这对于学习理解杜甫其他诗作有助益的作用。如《秋兴八首(其一)》中“孤舟”系“故园心”的孤独与忧国;《蜀相》中“隔叶黄鹂”和“映阶碧草”的孤寂;《旅夜书怀》微风中羸弱渺小的“细草”以及长期扬帆的“危樯”与孤苦伶仃的诗人如何相互映衬;又如《阁夜》中荏苒的光阴、相催的岁月与沦落“天涯霜雪”的漂泊者不期而遇的凄怆。

虽然这两首诗所流露出来关于生命的理解和认识,充满了悲凉的意味。但诗人那颗炽热的葵藿向阳心,使他为苍生大地投注了极大的关爱和同情,诚如余秋雨所说:“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于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尽管现实失意、坎坷,他却总有一股向阳心牵挂着深爱的土地和人民,向他们投注最多的目光和笔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杜诗,虽感深沉悲慨,却不低沉消极的原因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又呈吴郎》、《登岳阳楼》阅读训练
熊向阳 | ​风流天下孟浩然
名篇名诵 | 焦晃诵咏杜甫《登高》
李白真的比杜甫牛吗看他们斗诗岳阳楼,高低之分一读便知
再读杜甫《登岳阳楼》:见识诗圣气概情怀,感悟唐诗绝妙精深
杜甫诗《登岳阳楼》楷书全文,遥看洞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