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本书阅读:《复活》阅读任务清单

整本书阅读——

《复活》阅读任务清单

【学习目标】

1,阅读完《复活》整本书,梳理《复活》故事情节。

2,以课文《复活》节选和学案补充部分为例,通过交流分享,认识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技巧(心灵辩证法),进一步理解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等人物形象。

3,深入探究托尔斯泰笔下“复活”的深刻含义。

【课前预习】     

知人论世: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俄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作品简介:《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从而走向“新生”。他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创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罪,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学习过程】

阅读任务一、换个视角讲故事

假如你是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你会讲述怎样的故事?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讲述(150字左右)。

阅读任务二、心灵捕手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

1,课文选段中,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监狱会面时,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以曲线的方式画出,请做文字说明。

2,课文选段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很值得玩味,请找出来,具体分析聂赫留朵夫背后的心理。

3,课文选段中,多次写到聂赫留朵夫的“哭”,也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请你分析背后的心理。

4,课文选段与第三次会面选段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眼神,请分析背后的心理。

5,根据课文选段内容,请你想象玛丝洛娃回到女监后会有怎样的心灵独白?聂赫留朵夫探监回家后又会怎样写当天的日记?请任选一位主人公,揣摩人物心理,写出玛丝洛娃的心灵独白或聂赫留朵夫的日记内容。(不少于200字)

阅读任务三、看到文字的背后

阅读史展同学的读后感,思考后面的问题。

虚伪的聂赫留朵夫

2020级1班  史展

《复活》是一部有着大量冗长繁琐的心理斗争描述、富有深意的环境描写,以及道德说教说理的小说。其实它的主要情节很简单,大概就是聂赫留朵夫的自我纠结以及为了将马斯洛娃从牢狱之苦中解救的奔波,马斯洛娃从淫靡无度到重回纯洁无私的自我救赎和精神升华。尽管作者托尔斯泰想通过聂赫留朵夫一系列行为表达的是他重回精神高贵的状态,想表达一种无我的大爱;尽管聂赫留朵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阶级地位本身就决定了这个人物的局限,我们不该过多责怪腐朽的社会在他身上留下的腐朽的习惯。也许是施暴者与受害者的对比,让我总怀着怜悯的心情看待马斯洛娃,抱着审判的目光看待聂赫留朵夫,对我而言,抛开那些“圣爱光环”,聂赫留朵夫的行为依然充满着虚伪。

当身为高高在上的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看到昔日惨遭自己抛弃的初恋成为囚徒,是该赞赏他的幡然醒悟,还是厌弃他对马斯洛娃杀人提出异议时的犹豫不决和整场审判中的麻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惊愕?他的当断不断,是惊讶的冲击,还是懊悔的侵蚀?而相比对待弥补对马斯洛娃的罪过这件事的态度,更加纠结的是他对自己资产的处理。经过大段大段的纠结矛盾冲突后,他最终选择,留一半财产,他害怕去西伯利亚时需要钱。不得不说,聂赫留朵夫费尽心思、辗转多次帮助马斯洛娃上诉,帮助她的狱友,想方设法地改善她的宇宙生活,被多次拒绝求婚后的坚定内心,确实让人感动,对他的形象有所改观。可是究其目的,救赎马斯洛娃,其实是在救赎他自己,他通过这种方式弥补曾经的罪过,缓解懊悔的心情,获得一种圣人般的满足感。可以说,在一开始马斯洛娃越是奢靡,越是拒绝,他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我感动”,是一种打着高尚旗号的虚伪。对待有害于自己利益的分隔资产,他的纠结占五页文字;对待能满足自己心理的“爱”马斯洛娃,他的犹豫只占三个自然段。可能会有人觉得,在帮助马斯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也耗费财力了,可是对于他这样一个“高知分子”来说,精神上的享受显然大过物质上的。给农民分土地,是损害利益且无精神回馈的事;解救当过妓女身在牢狱的初恋,不过费些心力却能得到巨大的精神满足。

特别是他在和上层阶级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美艳的贵族妇人,尽管他也厌恶这种行为,他却依然受不了诱惑有想与其接触的心思。在遇见当妓女马斯洛娃之前,他不也是与已婚之妇私通吗?与他努力的高尚的清白干净的不计前嫌的将马斯洛娃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表象不同,我反倒觉得是聂赫留朵夫在一片迂拙污秽中挣扎着,奋力抓住马斯洛娃这根解救自己的稻草。而天使般的圣光,是照在马斯洛娃身上的。这种解救自己的精神固然在他的时代背景下可圈可点,但套上大爱无私的外套难免有些不耻,显然大可不必。

我愿意相信,聂赫留朵夫从来没有爱过马斯洛娃。无论是一开始对男女之情的欲望,还是后来的后悔愧疚之情,都算不上是爱情。年轻时,他给不了马斯洛娃未来,只晓得一味逃避;再相遇,他也只有“弥补对她的亏欠”的责任和怜爱。“怜爱”也只不过是在“怜”而不是“爱”。我们看,当监狱医院中的女人诬陷马斯洛娃勾引男医师时,聂赫留朵夫震惊,但不怀疑。马斯洛娃来不及解释,他边误会边自我欺骗、再次上演我原谅她的自我感动的内心戏。爱的基础,就是信任与尊重。到结局,聂赫留朵夫依然在坚定不移的履行自己赎过的责任,却没有表现出一点被马斯洛娃美好品质自然吸引的迹象。

问题:

小说《复活》中,聂赫留多夫想要以和玛丝洛娃结婚的方式来赎罪,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故事情节的?聂赫留多夫真的爱玛丝洛娃么?对于聂赫留多夫而言,“复活”意味着什么?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了聂赫留多夫的求婚,而选择了与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那么玛丝洛娃还在爱着聂赫留多夫么?她对于西蒙松的感情是爱情么?对于她而言,“复活”又意味着什么?

阅读任务四、上下求索

1, 比较聂赫留多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概括他们两个的复活有什么异同点?

聂赫留多夫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



2,思考你读过的其他文学作品,还有没有经历过“复活”的人物形象?请举出一两个并作简要分析。

3,你认为托尔斯泰的“复活”具体指的是什么?请用几个简单的词概括一下。

【补充材料】

托尔斯泰的“逃向苍天”

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的托尔斯泰,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也经历了自己生命的一次复活。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托尔斯泰对社会矛盾认识的深化,他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并且开始厌弃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最终,他于1910年10月28日逃离了自己的庄园,11月7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结合小说《复活》和我们这节课的交流分享,以及托尔斯泰自己的这段经历,请给托尔斯泰写一段墓志铭,100字左右。

阅读任务五、重新启程

重新阅读《复活》,并联系其他度过的文学作品,思考以下问题。

1,放眼世界文学谱系,中国的窦娥、鲁侍萍,俄国的玛斯洛娃给我们展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群像,请你试着探讨她们的悲剧命运和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关系。

2,救赎一直是文学创作的热门主题,救赎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净化人们的心灵,而且能不断完善人们的道德价值观。请你选择另外一部文学作品试着和《复活》进行比较鉴赏。

3,完成一篇《复活》阅读读书报告或者小论文。

【课后练习】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在狱中见面后,决定为她提出上诉,经典狱长同意在办公室里再次与玛丝洛娃见面。玛丝洛娃请求聂赫留朵夫帮助被诬告为纵火犯的明肖夫母子,并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但聂赫留朵夫坚持帮助玛丝洛娃,打算将玛丝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找到明肖夫了解情况。为此他求助副省长玛斯连尼科夫,征得其同意后第三次到监狱会见玛丝洛娃]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善良的时候多于凶恶的时候,聪明的时候多于愚笨的时候,热情的时候多于冷漠的时候,或者正好相反。但要是我们说一个人善良或者聪明,说另一个人凶恶或者愚笨,那就不对了。可我们往往是这样区分人的。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

在法庭审判以后,在第一次探望卡秋莎以后,他体会到一种获得新生的庄严而欢乐的心情。他决定不再抛弃她,也没有改变同她结婚的决心,只要她愿意的话,然而现在这件事却使他感到痛苦和烦恼。

在走访玛斯连尼科夫后的第二天,他又坐车到监狱去看她

典狱长准许他同她会面,但不在办公室,也不在律师办事室,而是在女监探望室里。典狱长虽然心地善良,但这次对待聂赫留朵夫的态度不如上次热情。聂赫留朵夫同玛斯连尼科夫的两次谈话显然产生了不良后果,上级指示典狱长对这个探监人要特别警惕。

“见面是可以的,”典狱长说,“只是有关钱的事,请您务必接受我的要求……至于阁下写信提出要把她调到医院里去,那是可以的,医生也同意了。只是她自己不愿意,她说:'要我去给那些病鬼倒便壶,我才不干呢……’您瞧,公爵,她们那帮人就是这样的。”他补充说。

聂赫留朵夫什么也没回答,只要求让他进去探望。典狱长派一个看守带他去。聂赫留朵夫就跟着他走进一间空荡荡的女监探望室。

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紧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

“①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

“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

“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

“就该这样。”

“为什么就该这样?”

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

“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

“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也跟到哪里。”

“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

聂赫留朵夫也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

“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②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

“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③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容易才忍住眼泪。

“那么,您看到明肖夫了吗?”她突然问,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激动。

“他们没有犯罪,是吗?”

“我想是的。”

“那个老太婆可好了。”她说。

聂赫留朵夫把从明肖夫那儿打听到的情况都告诉了她。

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

他们又沉默了。

“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

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

“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

“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选自《复活》第一部59章,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以河流的复杂多变作比喻来说明人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交代出聂赫留朵夫的变化,也预示着下文玛丝洛娃会有所改变。

B.典狱长对聂赫留朵夫转述玛丝洛娃的话,表现了典狱长对在押囚犯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出玛丝洛娃不想接受聂赫留朵夫的帮助。

C.玛丝洛娃虽然身陷牢狱,遭受折磨,但她仍然请求聂赫留朵夫想办法帮助明肖夫母子,这也体现出玛丝洛娃内心仍存良善的一面。

D.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始终以“您”相称,在表示礼貌的同时也显示她对聂赫留朵夫刻意地保持一定的距离,还不想完全接受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在描述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场景时,主要借助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既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又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

B.小说多次写到二人谈话进行不下去,陷入沉默,这如同戏剧中的静场,既给二人关系的变化增加悬念,又以留白的方式增强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C.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主要采用议论和概述的方式,交代聂赫留朵夫的基本情况,与后文二人会面场景的描述相辅相成,让整个故事详略得当,重点情节凸显。

D.小说始终从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来写玛丝洛娃眼睛,如“眼睛不看他”“可怕的”“在微笑”等,在表现玛丝洛娃转变的同时揭示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世界。

8.聂赫留朵夫说“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功能,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处语句中的省略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请选择两处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6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后感
文学园地 文学名著 《复活》简答题集
《复活》1:那些不可重来的年少轻狂
你不认命,命运自会眷顾你
《复活》
争先抵达虚空的深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