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40周)

半解《论语》

“一知半解”的“半解”。

作者解一半,读者解一半;现在解一半,将来解一半。

季氏第十六

16.5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也。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乐,兴趣,喜好。乐于助人的“乐”。

佚,安逸。

喜欢用礼乐节制自己的行为,喜欢讲别人的好话,喜欢结交有贤德的朋友,这是有益的爱好;喜欢纵情极欲,喜欢游手好闲,喜欢吃喝唱歌,这是有损的爱好。

孔子用损益之道来指导修身,当是重视《易经》损益二卦的直接结果。郭店楚简也有类似的文字,《语丛三》:与为义者游,益。与庄者处,益。起习文章,益。与亵者处,损。与不好学者游,损。处而无习也,损。自示所能,损。自示其所不足,益。游佚,益。崇志,益。在心,益。有所不行,益。必行,损。

根据损、益对仗的规律,简文“在心,益”后,还当有另一支简讲三损。

将这里的损益与孔子讲的三益三损相比较,内容有所不同,但两者以损益之道提示修身之道是一致的。郭店楚简《语丛三》的作者,当与孔子一样,十分重视易之损、益二卦,并且他也将易道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对修身损益之道的见解。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愆,qian1声。本指过失,在这里指三种不得体的行为。

君子还没说,你抢着说,这叫躁,急躁;君子已经问起了,你不回答,这叫隐,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想到啥说啥,想说啥说啥,这叫瞽,瞎着眼说,俗谓之“没眼色”。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得,探求占有,害怕失去。

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

少之时是20岁以下,及其壮也是30岁以上,及其老也是50岁以上。

君子有三戒:20岁以下,血气未定,要戒好色;30岁到40岁,血气正盛,要戒好斗;50岁以上,血气衰竭,要戒贪得(贪财好利)。

古人认为,人的好色、好斗、贪财,全都和血气有关。

年轻人,气血旺盛,好色好斗。人老了,豪放不起了,好色好斗的劲儿歇了,但可以另有爱好,比如买股票、买彩票。但孔子说了“戒之在得”,如果志在必得,心脏、血管就要受不了啦。

另一说是老年人戒的“得”是患得患失的“得”,得到了太高兴也不好,得不到太执著也不好。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敬天命,不顺心的时候就可以归咎于天命。

小人和大人相对,大人和君子类似,但在这句话里,二词又有区别。在这里,大人应该是官长,是有地位的人;而君子更侧重于道德方面。

圣人之言,是古代圣王留下的教训。

狎(xia2声),亲昵而不够尊重。狎的本义是习惯,习惯常常导致轻侮,所以有轻侮的意思。

小人无知无畏,不敬天,不怕官,圣人的话也不在乎。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也不是说生下来就知道,天生就会。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生而知之,是相对于学而知之而言的。就是说,我不用学,想想就会。人的学识达到了一定高度,一通百通,并非需要事事都要学了才会。

哪是什么天赋,无非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通百通,没学过就会,好像是生而知之一样。其实各门类知识的底层规律是相通的。

孔子品评人物,以智力论高下。

生而知之,是天生聪明,不用学就会,为第一等。

学而知之,是通过后天学习才会,就是说想学,主动学,也能学会,这是第二等。

困而后学,是碰到麻烦,绕不过去,被动地学,也能学会,这是第三等。

困而不学,是碰到麻烦,不知道去学,麻烦就成了拦路虎,这是第四等。

孔子说过“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第一等上智,只有圣人才能达到。孔子不承认自己是一等。

第二三等大体相当于中人,不管主动学还是被动学,总要学了才懂才会才能解决麻烦。孔子认为自己是第二等,即属于求知若渴、勤勉努力、拼命学习,并能持之以恒的一类。

第四等是下愚,不可施教,没法改造,只能让他们继续睁眼瞎下去吧。

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思,考虑。

色,颜色,脸色。

貌,仪态,身体。

言思忠,事思敬,就是说话算话,做事敬业。

忠于他人叫忠,忠于本心叫诚。

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要考虑清楚:观察是不是看明白了;倾听是不是听清楚了;脸色是不是温和;体态是不是谦恭;说话是不是诚实;办事是不是认真;有疑问该向谁请教;发脾气有什么后患;有机会取得利益,合不合道义。

16.1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看见好的,生怕自己赶不上;看见不好的,就像害怕把手放进滚水里一样逃避。这样的人我见过,他们所说的话我也听过。这是形容隐者洁身自好,爱惜羽毛。

退隐江湖是为了保持他的志节,奉行道义是为了传播他的思想。这种漂亮话我听说过,但这样做的人我没见过。说说谁不会呀,但都是教唆别人去做,而自己不去做。或者说这样的人只存在于传说中,孔子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

孔子的特点是行不行,掺合了再说。他对他当代的政治是不满的,但并不放弃从政的机会。他该批评还是批评,但当执权者给他机会的时候,他还是会上竿子爬。国内没机会,就到国外找机会。自己没机会,派学生去也行。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得)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欤)?

驷,四匹马。古代用四匹马驾一辆车。千驷,就是四千匹马。

齐国是大国,属于“千乘之国”,战车多,马自然也多。虽然马那么多,但马又不会说话。会说话的还是人,还是老百姓。齐景公死的时候,老百姓不知道该用什么话评论他,想不出一个适合的好词。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周灭殷后,耻食周粟,采薇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下。

有说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逃隐首阳山下,靠吃野豌豆活命。有个人说,你们不食周粟,但地里的一草一木不也是周朝的吗?他俩就赌气连野豌豆也不吃了,最后活活饿死。

死则死耳,老百姓直到现在还怀念称道他们。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异闻,指不同于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远,不亲近溺爱,指严格要求。

陈亢,字子禽,这里称名。伯鱼,即孔子的儿子孔鲤,这里称字。

陈亢好奇,孔鲤作为孔子的儿子,是不是可以听到一般人听不到的教诲?但他问了半天,孔鲤说,他没有听到过什么特殊的东西,只有两次是例外。一次,孔子一人在院里站着,他蹭蹭蹭打院里穿过,被他老爹叫住,问他学了《诗》没有?孔鲤说没有。他老爹孔子就说“不学诗,就没法说话”,于是他就回去读《诗》。另一次,孔子又一个人在院子里站着,他又蹭蹭蹭打院里穿过,他又被他老爹喊住,问他学了《礼》没有?他说没有。他老爹孔子就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所以他就回去学《礼》了。他说,他单独听老爹的教诲,只有这两次。

陈亢从孔鲤那里回来,非常高兴,他说他只问了一个问题,没想到有三个收获,一个是赶紧学《诗》,一个是赶紧学《礼》,一个是君子和儿子也保持着距离。

后人以父教为“庭训”或“庭闻”,就是出典于此。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这段话讲国君夫人的五种称呼,国君管她叫“夫人”,她管自己叫“小童”,国内的人管她叫“君夫人”,她对国外的人自称“寡小君”,其他国家的人管她也叫“君夫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季氏篇译文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论语
《论语》中的“三友三乐三戒三畏三衍九思”
学论语做君子,君子之道40大金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