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余读书会 | 现代诗分享品鉴之游金老师篇






三余读书会 | 现代诗分享品鉴之游金老师篇


文/游金


我们作为人,如何与万物相处在一起,如何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当我们对如何与万物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有了自己的理解时,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寻找诗歌,不用去学习如何写诗,诗它就会自己到来。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充满了诗意。事实上,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写诗为何物,但可能他的一生,便是诗意的一生。诗更多是内化的精神状态,是我们与万物相处时的认知,心绪与情态。由于我们对万物的认知和理解有了新的角度,我们便可能得到与众不同的感受和感悟。当我们的生命充满诗意,便更加丰富,拓开了深广度上的延伸,我们可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

诗意的栖居,就是与万物相处的一种方式。这种说法来自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这首诗很长,其中的一段是这样的: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后经德国海德格尔的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荷尔德林在他的一篇文章《远景》中写道:“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关于诗意栖居的文学作品很多,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记》,写道:“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林语堂说,只要“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见天,天中有月”,他们就“不亦快哉”!以及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田园居,等等。当代作家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写了他所生活的土地上的所见所闻,记叙的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沙漠边的小村庄,有如下片段:

刚发现那只虫子时,我以为它在仰面朝天晒太阳呢。我正好走累了,坐在它旁边休息。其实我也想仰面朝天和它并排儿躺下来。

这棵树去年春天就没发芽。夏天我赶车路过它时仍没长出一片叶子。我想它活糊涂了,把春天该发芽长叶子这件事忘记了。树老到这个年纪就这样,死一阵子活一阵子。有时我们以为它死彻底了,过两年却又从干裂的躯体上生出几条嫩枝,几片绿叶子。它对生死无所谓了。

在真实中,读者仍能体味到一种诗意的流趟。

英国的一位畅销书作家吉米哈利,写了一本书叫《万物有灵且美》,在我看来,就是诗意地栖居,与万物和谐相处的典范。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的许多诗歌也是描述一种诗意的生活。她写森林,写动物,植物,写她所见的一切。分享一首她的诗:

夏日

  
谁创造了世界?

谁创造了天鹅,和黑熊?

谁创造了蚱蜢?

蚱蜢,我指的是——

跳出草丛的这一只,

正在我手中吃糖的这一只,

正在来回而不是上下移动她的颚è——

正在用她巨大而复杂的眼睛四处张望的这一只。

现在她抬起柔弱的前臂,彻底洗净她的脸。

现在她张开翅膀,飞走了。

我不能确定祷告是什么。

我只知道如何专注,如何躺进

草里,如何跪在草中,

如何偷懒并享受幸福,如何在田野闲逛,

这是我整天所做的事。

告诉我,我还应该做什么?

一切最终不都死去了,而且很快?

告诉我,你打算做什么

用你疯狂而宝贵的一生?

玛丽被称为美国当代“归隐诗人”。他长年隐居山林,其创作多以山野自然为对象,探索自然与精神世界之间深刻而隐秘的联系,探索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联系,也就是作为一个有感知力的个体,与他周遭事物,与万物的相处关系。以上所列举的这些作家,荷尔德林、归有光、 陶渊明、哈利,玛丽奥利弗,以及更多的作家,艺术家,事实上,他们都在身体力行地寻找一种与世界万物最佳的相处方式。他们都在用心感知 、回应他与之关联的这个世界的一切,他们是真正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间,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体会,去理解周遭的一切,才有他们笔下的句子。正是因为他们与万物相处的方式如此,才能感知万物有灵,并与之沟通。

诗意地栖居,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泛舟江湖,登上高山,这就是一种诗意。但是否每个人去仰望星空,凝视明月时,就真的能感受到那种诗意?不一定的。或者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文字给了我们诗意感,但这并不是真正诗意的栖居,这只是文字附加在头脑中的一种想象,它还不是体验,这种诗意不准确地说还只是被教育的一种知识。之前看过一个故事,把一个人自生下来就关在没有色彩的世界里,但教他很多关于色彩的知识,他最后可能知晓一切关于色彩的理论,但是当他来到真实的世界,来到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才发现他其实一无所知,只在当绿色的树叶把光折射进他的视网膜时,他才能真正地体验,得到感官的反应。这是文字、知识、理论永远无法给于的。体验,可以说是我们生命存在最本质的意义。

如何体验,这一切,都始于我们与万物的联系。

当我们从母亲的身体里生出来,来到这个世界,就慢慢探索我们的周边,我们惭惭从完全的本能中脱离出来,发现除了“自我”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别的事物。他们都不是我,独立于我存在,有父亲,母亲,其他家人,邻居,同学,朋友,除了人以外,还有房子,家里有桌椅,有玩具,有食物,走出门,有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在城市里,有高大的建筑,有汽车,有城市雕塑,除了事物,还有现象,太阳在东升西落,河水在流动,鲜花在开放或凋谢,除了现象,还有事件,老师在上课,厨师在炒菜,交警在执勤……目所及处,世界无一处空洞,万事万物,共同组成了我们所见的景象。万物中,很多都先我而存在,有些相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命来说,它是永恒的存在,比如宇宙星空,山川河流。另一些事物则随后到来,加入其中。有些事物恒常,有些则短暂。这个世界由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事物组成,我们给它们一个统称:万物。

出生开始,我们就加入万物之中。这个世界既不是我的,又是我的。但无论如何,我,也是使世界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世界无我当然也会存在,但它的存在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而是另外一个样子。我是万物中的一个,一份,并且因为万物的存在,才使我也存在。从哲学的角度讲,之所以有“自我”乃是因为有“他者”,我们是在与万物关系中,确定和认识自我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总和,才构建出一个独特的自我。换句话说,我们要塑造一个怎样的自我,正是看我们如何建立与这个世界,与万物的关系。

我们要获得一种诗意的生命体验,或者说要获得一种最丰富最深入的生命体验,我们势必要与万物建立更深入的联系。

我的电脑壁纸常常出现各种美图,有的还配有文字,就在刚才,我看到电脑桌面壁纸上是这样一句话:“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这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散文《花未眠》中的一句话,他还写到: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常常属于前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知道“花是昼夜绽放”,我们往往以为,我们知道,就是与某事某物建立起真正的联系了,其实不是,这只是一种像,一种影子,虽然我们有关于某事某物的知识,但我们真的体味到了吗?我们没有在凌晨或深夜看过花开放的样子,就不能说我们有过关于花在夜间开放的体验。所以川端康成也说:“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只有切身的体会,才能真正懂得。而我们要获得更多生命的体验,就需要与万物真正相面对。

我们不但要与万物相处,相面对,光这样去做还不够,我们很多人喜欢去旅游,可是去了一圈,除了拍了一堆好看的照片,真正收获了什么呢,当然有些人是有收获的,获得了知识,也获得了身临其境的体验,但另一些人除了打卡拍照外啥也没有了,将来说起这次旅游,如果不翻照片看看,就是一片空白。这就是不同的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深度不同。一种是表面的,另一种是深刻的,内在的。怎样才能与世界万物建立一种深刻而内在的联系。那就是除了知识外,我们与万物相面对时还需要一种能力,既感知的能力,体验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当我们面对一颗树,一朵花,我们要去感觉它,万物有灵,有生命。一颗小草也有生命,我们要去感受它的生命,去感知它对这个世界散发的生命的能量,去欣赏它美的形象。有年春天,我在花盆里种了一个土豆,然后它发芽了,春暖花开,它长得可真好,真是一天一个样,当你静静观察它,长时间观察它,每天去观察它,你会发现,它在怎样生长,它怎样顶破土层,它的叶片在怎样变化,你完全能看见,能看见它的生命力。春天的事物,都是这样有活力。我们不仅能从人,动物身上看到生命的状态,植物也表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量。但这个,必须要你去亲眼看,才能体验它带给你的震撼,感动,和享受。

与万物一起,真正的,平等地看待他者,把心沉静下来接收事物传递过来的信息,你会发现你平时不可发现的东西,得到平时不能得到的感悟。每一种事物,都有很多信息传递给我们,只是我们平时太过于匆忙,特别是成年人,总是在想更多世俗生活中的东西,心里塞的东西满满的,或者又被我们的后来所受的教育,所学的知识固化,形成一种屏障,使我们根本没有能力接收这些信息。在这方面,孩子就好得多,孩子在学习到更多人的偏见之前,还是保留着与万物一体的纯净。孩子心里还没对万物的偏见,还是一张白纸,所以万物更容易以本来的样子映照进他们的心。我们常常发现,很小的孩子,那些不满10岁的儿童们,不经意说出的话,就是诗句。很多家长们一定有同感。为什么初识世界的小孩子,反而更接近诗性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以经验,而以体验去感知世界。他们还没有经验。我也曾和朋友聊过这一点,所谓诗心,就是保留住童贞,尽可能少被世俗与欲望浸染。当然这相当难。随着我们长大,就离当初的神性和诗性越来越远。

关于孩子对于万物的认识更接近万物的本真这一点,很多艺术家文学家都这么认为。因此一些艺术家提出,创作的时候要放下知识和成见,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就像从来不认识这个世界一样,把万物都重新认识一遍。很多画家也有这样的论调。说自己需要一双婴孩的双眼。那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正好有着婴孩的双眼,那我们应该得益于它,好好地观察世界万物。书本上说的,虽然是经验之谈,是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的总结,但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在学得知识的同时,我们需要亲自去感受,感觉,体味。我们要去观察一朵花的开放,要亲自去看河水如何流淌,看夜空,看北斗星在哪里。说到这里,我觉得观察夜空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现在的城市可惜不太有这样的条件。我在农村长大,小时候的夏天,在院子里看星星。那是一种最美的享受,夜空不光是一种视觉上的美,当然它也是很美的,星星像宝石一样,嵌在空中。夜空最大的魅力是引人无尽的暇想。它那么高,那么远,但似乎又触手可及,看着星空,你能联想的实在太多太多,有些星星在闪烁,有些看得久了,你能看到它非常微小的移动。如果你头脑中充想暇想,你看着一颗星星时,就可能一无数的念头冒出来。而夜空中那么多不同的星星,你可能看上一个小时都不够,至少我?时候是这样,大人叫我进屋我都不肯。

我有个朋友,她的孩子读5年级,其中有个作业是要观察月亮,可是这个小朋友却不想看,看一眼上就回屋了。为什么月亮不好看呢,因为她没有沉下心来,真正去看清楚月亮,她要回屋打游戏。事实上月亮很美,它圆的时候很美,很亮,像个发光的盘子,给人一个欣然的感觉。它缺的时候也很美,那种线条的弦度,是一种完美的弦度,弯月在诗歌中,是极富于魅力的,它是残缺之美。我们既使不去讨论它的形象的美,就是单单讲关于月亮的传说,那么多,当我们看月亮的时候,总是想到那些传说,在思量我们听过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希望那是真的,我们就可以一边看它,一边想着关于它的故事。

我所说的万物当然更多是指大自然中的万物,自然能滋养人的心灵、触发人的感官、开启人的情绪。看到春暖花开,我们会愉悦,而秋风冷雨时,我们会低落。走进自然之中,我们就会得到丰富的感受。小时候我喜欢躲在山中,躺在林间的落叶松针上,听风吹过松树林的声音,我敢说,那是我听过的自然界中最让我内心涌动的声音。松涛声,是绝对的雄厚与悲怆,再好的乐器也弹不出来。那时候,我大约七八岁,没有得到过任何关于文学审美上的暗示。但是我当时真的想哭,那声音太悲了,是一种大悲,不是人间的悲,是无法形容的。但它又真的很美,它不但有情感,也有弦律,有音色。反过来,也正是这声音,才让人产生悲的情绪。这种体悟,如果不是以感官去感受事物本身,读再多文学作品,听别人讲再多,也没有用,你仍无法感知。所以,与万物一起,去感受,去体验,以一颗诗意的心去认识和接纳万物,比学习怎么写诗更重要。当你可以深度与万物一体时,诗意自然弥漫在你的内心。

我们现在不太有条件能去自然中,但我们并不是就不在万物之中。万物在更新之中,它在转化,但并不会变少。去大自然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有机会一定要去自然之中感受。但我们的日常生活,仍然可以时时得到体验,感受。仍然是要看我们是否在心中留出一块地方接纳它。在城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花草树木,同时我们又有我们这代人才有的生活内容。比如我们可以去游乐场,那种特别设施带来的剌激和感官享受,就是今天的小朋友们才能的体验。我们可以去博物馆观看,一块旧石器时代的石头工具,它因为被人反复使用而变得光滑,它那个笨拙的形态,也可以把我们带回遥远的时代,做一番暇想。一枚战国时代的钱币,不但可以让我们看见它的特殊的形状,还原那个时代的审美,还可以让我们想象那个政治上枭雄割据、人文上诸子百家的时代。当我们对一件事物的了解越多,观察越多,体悟越深,我们通过它与整个世界的联结也就越深入。自我,也就越丰富。

在现代,在城市,我们虽然在大自然中的机会少了,却又得到了其他的机会。比如我们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与他人的相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最深的联系。因为与人发生各种关联,自我便更加显现。如何体验与人的相处,是体验与万物相处最重要的部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最先接触的人是妈妈,我们在与妈妈相处时,就能得到很多最最珍贵的体验,以至于妈妈的一个微表情,我们都能理解,做出回应。母与子的联结,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关系中,最深的联结,我们是从这里开始走出与世界万物联系的第一步。我们体验与人的相处,也是从这里开始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用心去体味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里包含着非常多的东西。爱、希望、祝福、担忧、成全,等等。我们在母子关系中,体验到这些,也学习到这些。因此我们的生命从一团混沌中慢慢展开,自我清晰起来,并且成其为不同于其他事物的人,并且成为我这个独特的人。就是从这里开始,慢慢的加入其他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物的关系,与其他事件的关系。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开始形成了。

人际关系给我们的体验最深,作为社会性物种的人,这种体验也最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别人,揣度他们的心情与想法。感受他人的喜悦与悲伤。我们对他人的理解,越紧密的关系就越深。举例说,这次武汉遭受极大的灾难,对于这种灾难的同情度,也是随着关系的递进而增加。那些境外的朋友,虽然也会同情武汉,但那是基于一种人道主义的同情。它相对会稀薄些,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正如我们对非洲的蝗灾一样,我们也会报以同情,但我们不能感同身受。其他省的同胞对于武汉的同情,是一种民族同胞的悲情,会更进一步,心揪得更厉害,会每天关注新闻,每天期待疫情早些过去,不忍心看那些悲伤的案例。如果再进一步,我们曾经在武汉生活,或者籍贯是武汉,那我们的悲伤程度会再加深一层,我们可能更加关注细节的内容,比如某些街道的情况,关注某个区域的进展,我们会不断寻找相关的信息,以保证我们最关心的东西没有问题以得到安慰。如果再进一步,我们有亲人甚至家人在武汉,正在疫区中,那我们的悲伤,担忧会完全打破现在既有的生活,我们会吃不下饭,会失眠,会痛哭 ,会求助,甚至会去冒险,会做一些完全针对个体和细节的举动。这就是我们与人和事关系的深度不同,体验就不同,行为也不同。从同情,到担忧,到悲痛,正是体验深入我们生命后,带给我们的不同反应。

在现代社会,生活在城市中,虽然与大自然离得远些,但也得到新的体验。我们可以坐高速的列车,在快速运行的列车,窗外的景象完全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见,一切变成动态的模糊的影子,各种原本有形有态的事物,变成一条光斑掠过视网膜,原本在列车窗口外很清晰的路灯杆,那么真实地在我们的眼睑里,但随着速度的飞升,在一定的速度时,它们消失了,尽管你经过了它,你也完全看不见。这种体验以前的人就无法得到。

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虽然没有自然物那样的生命态,但它也有另一类美,另一种抽象的生命。比如艺术,包括绘画,音乐,文学。好的艺术,你要是能沉浸到其中,你会被它感动,你会因它而欢笑,或者流泪。我们周边的任何东西,可能都能唤起你美的体验,善的体验,爱的体验。我们坐的沙发,可能有很美的形制,形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款式。现代商品都很讲究美学上的打造,当然古代商品也是。一台沙发,可能经由无数次设计稿,这些设计稿除了考虑实际的效果,还会考虑美的效果,它的线条,它的长宽比例,可能都经过精心的度量,你是否能在日常中发现这些美?如果你曾经玩过游戏,你是否会关注,游戏的人物形象,也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的形象与他的人物设定,往往是一致的。游戏里的场景,包括那些虚拟的设施,房屋、灯塔,山川,植物,也都包含着设计师的审美。虽然不同的产品,所体现的美感层次有高低,你是否能注意它,体会它,享受它,以及审视它的好坏?

说到底,只有我们更多学会去体验,去感知,去发现这个世界,体验必须具有主观能动性,体验用眼睛去看,去耳朵去听,用味蕾去尝,用鼻子去嗅,用手去碰触,最要去的,是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思考,接收世界万物带给我们的信息,与它对话,与它互动。如此,我们就能丰富自我,获得诗意的人生,快乐而满足地栖居于这个大地上。

鸣谢


汇金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场地提供
探微山房友情茶艺赞助




---------------------------------

官方微信:shu2016816   


萧山网络文学第一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海德格尔的诗性言说——何谓“诗意地栖居”
刘晓兰 | 死亡是最美的作品
无题
第一讲 现代诗“陌生化”的美学意义
杜甫诗歌生命和融之美
日本-杉本博司《直到长出青苔》经典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