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作家第一村”未来怎么走?多名专家齐聚东莞樟木头建言献策

11月1日,“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发展规划论证研讨会在樟木头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位作家、专家、学者齐聚樟木头,为进一步提高“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建言献策,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

本次活动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樟木头镇人民政府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市作家协会、樟木头镇文联等承办。

据介绍,成立于2010年的“中国作家第一村”位于东莞樟木头镇官仓古村,已吸引王十月、王松、陈启文、雪漠、丁燕等60多名国内知名作家、学者聚集于此,逐渐形成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群落。近年来,作家村成员的作品屡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或提名,逐步形成不断出精品、聚人才的良好局面,成为东莞乃至广东的一张特色文化名片。

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在研讨会上表示,今年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东莞文联成立60周年。加强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是落实市文联“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总体工作思路的重要举措。市文联计划精心打造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也以此为文学的阵地和制高点,来进一步响应“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汇聚各方智慧,群策群力,促进“文学莞军”异军突起。

樟木头镇副镇长杨俊丽表示,根据广东省全面启动实施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通过在樟木头镇官仓社区建设“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充分激发广大作家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把握新的使命和新的任务,打开东莞文学乃至广东文学的一个新局面。

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创作部主任,市作协主席胡磊就东莞文学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介绍。长期以来,东莞市通过加强重点培育、高端引领和示范辐射,逐渐形成了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群落、“长安文学现象”和“桥头文学模式”等引人注目的文学群落,“文学莞军”的崛起在国内文坛引起高度关注。

樟木头镇文联主席聂艳介绍了“中国作家第一村”目前发展的概况和未来发展的规划。当前,樟木头镇以打造“中国作家第一村”实体村落、策划开展“国字号”文学项目、以文化内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为项目建设重点。

【现场特写】

十多位专家把脉支招“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规划

如何将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建设得更有特色和亮点,打响品牌,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学阵地?当天的研讨会现场,张彤飚抛出课题,引起与会专家们的热烈讨论。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陈启文、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王十月、第八届、第九届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松、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西省作协驻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子、甘肃省作协副主席、东莞市作协副主席雪漠等驻村已久的作家们均表示,多年来对作家村感情颇深,此次“中国第一作家村”的建设是拐点更是一次宝贵的机遇。他们从自身经验出发,集思广益,为作家村下一步的发展建设传经送宝。

陈启文提出,可以引进出版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等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壮大作家村队伍;王十月认为,作家村需要找到像雷达这样在全国有高度和影响力的标志人物,凝聚作家村的各方力量;可加大作家村与市民交互性,可以通过互联网网红打卡的传播,让作家村成为一个带动广大市民来参与的文化生态,吸引更多人自发地关注;王松认为,要明确作家驻村的定位、门槛和资格的问题,并长期在文化、经营层面实现长期“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江子看来,作家村的建设要包含作家、期刊、出版社等常态化的文学工作机制以及品牌活动,具有良好文学生态和南方气质,在全国文坛形成跨地域的互动能量;雪漠建议,加强作家村与大湾区、西部地区的交流,让作家村成为中国优秀文学走向世界的窗口。

作家村如何走得更远?未来规划路径怎么走?专家们也结合各自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未来可从作家、文学爱好者、大众三个层面入手”,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刘海陵在现场为“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建设和规划提出新指引。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东莞从农业县变成一个现代化城市,其发展历程具有独特的本土内涵,值得广大作家们进一步挖掘、升华。当前作家村关于广东、东莞本土的总结在文学上的体现,在文学领域还有很大的创作空间。

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谢有顺看来,作家们“为什么来”,“来这里干什么”,“能来多久”都是未来作家村发展的关键。他提出,作家村要谋长远,一定得让更多作家的作品跟作家村的关联性建立起来,跟东莞樟木头有关联。

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总编张懿则提出,“中国作家第一村”在规划和投入上要立足长远,服务好作家的同时,进一步抓好精品的出版,实现传播和成果双丰收。她认为,后续可扩大作家村的朋友圈,与语文名师工作室、评论家、文化记者等领域的人开展合作交流,打造出更丰富的文学生态。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客家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建新、“中国网络作家村”运行负责人沈荣、东莞市虹虹动漫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王虹虹则从“中国作家第一村”的文化产业建设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周建新认为,将文学与与东莞优秀的产业、游戏、动漫、潮玩等元素相融合,把作家村创作的精品延伸到文化产业链中,是作家村长远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沈荣提出,“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品牌要持续保持活力,要在“聚人气”方面下功夫;王虹虹建议,结合年轻人的喜爱,可将作家村作家创作的内容往IP化、产业化、网红化、年轻化以及潮流化方向打造。

研讨会上,樟木头镇、市文联领导反馈研讨会各位专家们的论证意见,张彤飚表示,接下来将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至关重要,同时将各位专家建议认真研究,整合资源力量,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作家村的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大咖东莞论剑!“中国文学名家看东莞”中篇小说创作交流会举行
梁河县清明节诗歌专栏
詹谷丰:从作家到文学活动组织者_作家王万兵
【广角镜】河南作协主席、副主席简介
当代中国作家简介1
阿拉提 阿斯木《时间悄悄的嘴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