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专练
一、知识点汇总
以下六大考点基本涵盖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要考点:实词解释、虚词辨析、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含句子理解)、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
一、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二、实词解释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三、虚词辨析
技巧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二:代入检验法
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出其在课外句中的用法是否相同。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四、句子翻译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
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
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 “达” “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五、内容理解与概况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第四步: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六、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步:分析标题
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通读原文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第三步:分析原文
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
二、习题演练
(2022·湖北十堰)阅读文音文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皆良实   良实:忠良诚实的人
B.陟罚臧否   陟:赞扬
C.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D.危急存亡之秋  秋:时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正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先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接着陈述不利处境,最后提出三条建议。
B.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赏罚分明。
C.选段语言华丽,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选段在谈论形势、提出建议中,表达作者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4.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阅读《出师表》选段与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诸葛亮、文天祥、欧阳修的选择。
【阅读链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①,谓如公者②,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③,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④。功名成就,不居而去⑤,其出处进退⑥,又庶乎⑦英魄灵气,不随异物⑧腐散,而长在乎箕山⑨之侧与颍水⑩之湄。
——[宋]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
【注释】①后事:身后之事。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继承之事。②谓如公者:(宋仁宗)说像先生这样的人才。③指顾:手指目盼,比喻行动迅速。④千载而一时:千载难逢的大事,一下子就得以决断了。⑤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请求退职而去。⑥出处进退: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处。⑦庶乎:大概,几乎。⑧异物:肉体、尸体。⑨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⑩颖水:颍河,源头在登封县境内的颍谷。
(2022·北京)阅读下面两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达官显贵   B.洛阳纸贵   C.物以稀为贵 D.春雨贵如油
6.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句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7.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
(取材于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
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
(取材于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辽宁抚顺)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①则实②,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③。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气:精气。②实:充实。③北:败北,退败。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望其旗靡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战其勇者也  其真无马邪(《马说》
D.而莫知其方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②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10.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11.[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12.[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     ;[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2022·山东东营)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②,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⑤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⑥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⑦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⑧,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⑨
【注释】①
,吃。啜,喝。糟,浊酒。醨,薄酒。②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③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④比,连续,常常。登,丰收。⑤苟全,大致完备。⑥庶几,表希望或推测。⑦卢敖,秦时人。遁,隐居。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瀹(yuè),煮。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
④南望马耳、常山   南:
14.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
15.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2022·四川广安)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刻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刻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摩,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楚庄王欲伐陈》)
【注释】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同“疲”。
16.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虽不能察   ②夫大国,难测也
③其城郭高   ④则民怨上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人视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辍耕之垄上
1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19.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    ”(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       ”(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
②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022·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①。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②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节选自《汉书·司马迁传》)
【丙】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丁】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注释】①累绁(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②惟:思。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苟富贵,无相忘  ②故不为苟得也
B.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C.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既克,公问其故
D.①今或闻无罪  ②或王命急宣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辍耕之垄上  ②何陋之有
B.①为天下唱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①固以怪之矣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D.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康肃笑而遣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3.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对司马迁的评价。
(2022·湖南永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①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②也。将军宜枉驾③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器:用作动词,器重,重视。②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③枉驾:屈尊,这是请别人到某处去时的客气话,枉,委屈,驾,车马。
2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有千里马 B.故/虽有名马
C.将军岂/愿见之乎   D.不可屈致也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马之千里者/将军宜枉驾顾之
C.才美不外见/徐庶见先主
D.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2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虽为马说却意不在马,而是作者借说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B.【乙】文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非凡才智以及他绝不奉迎、为人谨慎的性格特点。
C.【甲】【乙】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说理深刻,论证有力,情感鲜明。
D.【甲】文讽刺了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现象,【乙】文则表现了刘备善于纳谏和礼贤下士。
27.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由是先主遂诣亮。
(2022·贵州铜仁)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安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乙】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②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③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④,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苏代:谋士。②拑:同“钳”。③禽:同“擒”。④支:相持,对峙。
28.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妻私臣    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B.皆以美于徐公 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C.朝服衣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妻之美我者
29.学习文文言文可以用“迁移法”,下列迁移错误的一项是(  )
A.“赵且伐燕”中的“且”,根据《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可理解为“将要,将近”的意思。
B.“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中的“谓……曰……”,根据甲文中“谓其妻曰”的“谓……曰……”可理解为“对……说……”的意思。
C.“故愿王熟计之也”中的“计”,根据《出师表》中“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计”,可理解为“计算”的意思。
D.“今日不雨”中的“雨”,根据《陈涉世家》中“会天大雨”的“雨”,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下雨”的意思。
30.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出自《战国策》,此书记录了战国时诸多谋臣策士的谋略。
B.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都以寻常小事类比。
C.甲乙两文都是讲述了君王虚心地接纳劝诫,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D.甲文“三叠”式结构,别致精美;乙文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
31.把卷I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022·湖北荆州)古诗文联读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游琅琊山记
宋濂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直丰乐亭之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转而西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①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②,兵后③焚炼为垩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选自《历代山水游记选》,有删节)
【注释】①(凉烟白草)苍凉的烟雾荒草。②(颇夥)非常多。③(兵后)战乱后。
3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望西都,意踌躇   (踌躇)志得意满的样子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D.树林阴翳   (翳)遮盖
3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醉翁之意不在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野芳发而幽香
C.行者休于树/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D.醒能述以文者/以光先帝遗德
34.下面对《山坡羊·撞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聚”一“怒”,群山若动,大河有情,作者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格化的强烈感情。
B.一“表”一“里”,外写黄河,内写华山,生动表现潼关一带雄奇险要的地理位置。
C.一“望”一“意”,前写动作,后写心绪,表现作者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D.一“兴”一“亡”,词句警辟,目光深邃,深刻揭示封建社会颠扑不破的兴亡之理。
35.下面对《醉翁亭记》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全景到远景,再逐层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满寻幽览胜之趣。
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最后落脚到山水之乐。
C.文章大量语句用“也”字做句尾,读来顿觉嘴上有醉意,脸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
D.以一“乐”字贯穿全篇,表达随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36.下面对《游琅琊山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游醉翁亭,最后赏让泉风景。
B.作者记游的是历经元末战乱之后的琅琊山风景,故所见皆衰草凉烟、断壁残垣。
C.文中写自然风光往往雄奇清绝,写人文风景则倾覆焚毁,两相比较令人怅惘叹息。
D.选段以游踪为线,或远跳,或问路,或照清影,或赏题刻,或饮清泉,游兴颇浓。
37.用“/”给《游琅琊山记》中划线部分断句(限三处)
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022·广西百色)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②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③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如鸣珮环
B.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其家穿井
D.孰为汝多知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40.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恐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孟”,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D.【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4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3.(2022·浙江衢江模拟)
同学们搜集到了一则有关“和”的智慧小故事,请完成相应任务。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梗、枫、豫、樟为题凑②,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④为棺,赍⑤以姜枣,荐以木兰⑥,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⑦,无令天下久闻也。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优孟》)
[注释]①棺椁guǒ:泛指棺材。②题凑:古代贵族死后,椁室用厚木累积而成,木的头端都向内,称题凑。③穿圹kuàng:指挖掘墓穴。④铜历:铜锅。⑤赍jī:把东西送给别人。⑥荐以木兰:荐,这里指“加入”。木兰,指香料。⑦太官:官名,为帝王掌管炊膳之事。
(1)请结合语境,推测加点字的词义,并参照示例写出推断理由。
语句
词义
推断理由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通“诤”’,直言规劝。
示例:从楚庄王的“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与左右大臣的“以为不可”中可见君臣意见不同,所以判断“争”是规劝的意思。
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2)请在文未写一则批注,对文中的人物或故事进行评价。
(3)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篇和本文联读,比较两文劝说方法的不同。
A《出师表》 B《邹忌讽齐王纳谏》 C《诫子书》
(4)疫情期间,衢州进行全民核酸检测,某小区实行“上网课学生优先采样”,一位大妈以要回家烧饭为由强行插队,致使队伍停滞不前。请你选择一种身份,运用所学的劝说技巧,从“和”的角度对其进行劝说。
A社区主任/村镇网格员   B大学生志愿者 C热心群众
(2022·浙江新昌模拟)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子瞻患赤眼
苏轼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①。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痼,汝视物吾不禁也。”
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②;从怀如流,民之下也。”又曰:“宴安酖毒③,不可怀也。”《礼》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④。”此语乃当书诸绅⑤,故余以“畏威如疾”为私记云。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脍:指细切的肉、鱼。②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像怕疾病一样地敬畏天威的人,是人中的最上者。③宴安酖毒: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同“燕安酖毒”,④愉:苟且偷安。⑤绅: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引申为束绅的人。
(乙)《苦笋赋》①
黄庭坚②
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
僰(bó)道③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杜斑④之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⑤。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注释】①《苦笋赋》:黄庭坚所作纸本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②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③焚(bó)道:汉县名,在今四川宜宾县境。④桂斑:桂指笙竹,斑指斑竹,竹名。⑤镌:晓谕,明白。
44.品文之韵。解释下面加点字。
①以彼患而废我食   ②此语乃当书诸绅
③谏者至十人   ④是其钟江山之秀气
45.明文之理。联系上下文推断(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从怀如流,民之下也。
46.咂文之味。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甘 脆 惬 当 小 苦 而 反 成 味 温 润 缜 密 多 啖 而 不 疾 人
47.寨文之性。后世评(甲)(乙)两文皆见作者之“风流”,请分析文本内容,结合你的学习积累,说说“风流”在苏黄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链接材料:
风流: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2022·浙江东阳模拟)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京杭大运河”
【甲】汴河①怀古   【乙】汴水
唐·皮日休 唐·胡曾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注释】①汴河:又叫汴水,京杭大运河的其中一段。②龙舟事;隋炀帝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开凿大运河,乘龙舟下扬州的事。
【材料二】
“苏轼疏浚西湖”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又减价粜①常平米,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湖水多葑②,自唐及钱氏③,岁辄浚④治,宋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湖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轼遂浚二河以通漕,又取葑田积湖中,为长堤以通行者。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浙江潮自海门东来,势如雷霆,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轼议:“自淅江上流地名石门,并山而东,凿为漕河,引浙江及溪谷诸水二十余里以达于江,以避其险。”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力沮之,功以故不成。轼复言,“今三吴多水,欲凿挽路,为十桥,以迅江势”。亦不果用,人皆以为恨。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宋书·列传九十七·苏轼》)
【注释】①粜:卖。②葑:一种水草。③钱氏:五代十国吴越国的钱镠。④浚:疏通。
48.这两首诗写的都是京杭大运河,诗人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有何不同。
49.叹词用来表达情绪,在面对京杭大运河写下诗歌前,诗人会发出哪个叹词?请从材料一中选一位诗人,根据诗歌内容,选择一个叹词简述理由。
A噫! B嗟夫! C呜呼!
50.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句子
提示
解释
既至杭
课文迁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力沮之
查工具书——①诋毁②沮丧③阻止④泄漏
岁败公私船不可胜计
参考成语——不胜枚举、不可胜数
人皆以为恨
课文迁移——“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1.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人 以 为 便 奏 闻 有 恶 轼 者
52.京杭大运河与西湖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历代对两者评价不一,结合文言文内容,谈一谈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相比,百姓对苏轼疏浚西湖这一工程的态度如何,探究其原因。
(2022·浙江瑞安模拟)
学校把校园一角规划为绿色景观用地,向全校征集设计方案,小语和小文邀你一起参与。
【构思主题】草木心 人文情
【设计理念】寻求草木的文学内涵,使校园中的植物兼具观赏性和人文性。
【资料搜集】
◎材料一
低层草木卡
[习性]野菜,春开花,秋结果,适应性强。
①______,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
花语:抒发诗人隐逸山林之志。
[习性]水生漂浮植物,喜潮湿。
②__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
花语:表现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
中层草木卡
[习性]春花,喜阳光,忌水湿。
知否,知否?③______!
(李清照《如梦令》)
花语:表达词人惜花之情。
[习性]秋花,喜阳光,较耐旱。
采菊东篱下,④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花语:表达诗人淡泊闲适的心境。
高层草木卡
[习性]即柳絮,春末初夏开,随风飘扬。
⑤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花语:表现诗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习性]耐严寒,花期冬春季。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花语:⑥______。
◎材料二
[甲]西江月 宝云真觉院赏瑞香二首①
宋·苏轼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②。惊起谪仙③春梦。后土祠④中玉蕊⑤,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把酒何人心动。
(选自《东坡乐府笺》)
【注释】①真觉院:杭州龙山一寺观。词人此时因在朝中被群小谗陷,被迫“补外”到杭州任职,曾到此院。②领巾飘下瑞香风:典出《杨太真外传》,指杨贵妃领巾上的瑞香花味,芬芳无比。③谪仙:指李白。④后土祠:与后文提到蓬莱殿都是建筑名称,前者指扬州著名的后土祠,后者指北宋汴京皇宫里的内殿。⑤玉蕊:与后文的鞓(tīng)红都是名花。鞓红是牡丹的一种。
[乙]瑞香
明末清初·李渔
茂叔以莲为花之君子,予为增一敌国,曰:瑞香乃花之小人。何也?《谱》载此花“一名麝①囊,能损花,宜另植”。予初不信,取而嗅之,果带麝味,麝则未有不损群花者也。同列众芳之中,即有明侪②之义,不能相资相益,而反祟③之,非小人而何?幸造物处之得宜,予以不能为患之势。其开也,必于冬春之交,是时群花摇落,诸卉未荣,及见此花者,仅有梅花、水仙二种,又在成功将退之候,当其锋也未久,故罹④其毒也亦不深,此造物之善用小人也。使⑤易冬春之交而为春夏之交,则花王亦几被篡,矧⑥下此者乎?
唐宋诸名流,无不怜香嗜色,赞以诗词者,皆以早春无花,得此可搔目痒,又但见其佳,而未逢其虐耳。予僭⑦为香国平章⑧,焉得不秉公持正?宁使一小人怒而欲杀,不敢不为众君子密提防也。
(选自《闲情偶寄·种植部》)
【注释】①麝(shè):麝香的简称,一种浓烈的香味。②侪(chái):同辈或同类的人。③祟(suì):指鬼怪降下的灾祸,这里指 。④罹:  ,同“岂不罹凝寒”(《赠从弟(其二)》)。⑤使:  。(使:A命令,派遣;B令,让;C假使)⑥矧(shěn):况,况且。⑦僭(jiàn):超越本分。⑧平章:古代官名,位在宰相之上。
【资料分析】
◆读草木之意
53.请补全材料一中的草木卡片内容。
54.请补全[乙]文注释中⑴⑵处,联系上下文为⑶处选择合适义项。
55.根据提示,完成任务。
①请用原文补充下图。
《爱莲说》(周敦颐)
《西江月  宝云真觉院赏瑞香二首》
《瑞香》
环境:“      ,      ”
香气:“      ”
香气:“麝味”
 莲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瑞香
香气:“香远益清”
体态:“纤秾”
时节:“     ”
②以花喻人是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手法。《爱莲说》从莲的特点出发,将莲花喻为君子;[乙]文从瑞香的特点出发,因为     ,故将瑞香喻指为小人;而[甲]文从瑞香的特点出发,比较玉蕊、牡丹,结合词人处境,可以理解此文将瑞香喻指为     。
56.◆读文人之心
对[乙]文中李渔的观点,小语和小文产生了争议。请你结合内容,参加讨论。
小语:李渔判断“瑞香是小人”的观点是基于假设的,但事实是瑞香并没有对其他花造成伤害。
我:虽然他的推论有问题,但      。
小文:原来李渔不仅关注瑞香本身的客观特性,更蕴含了其对现实的讽喻。
(2022·浙江绍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三人成虎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上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5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诽谤
C.愿王察之  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结束
58.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59.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60.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2022·浙江桐乡模拟)
学校文学社开展“永远的少年——范仲淹”主题阅读活动,请你一起参与下列活动任务。
材料一:
睢阳学舍书怀①
宋·范仲淹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②,薄才犹可赋鹪鹩③。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④。
【注】①此诗是作者年轻求学时所作。②歌凤鸟:楚狂接舆曾以凤凰作歌劝孔子避世。③赋鹅鹩:晋代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被阮籍叹为“王佐之才”。④化用西晋诗人左思《咏史》中的诗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该诗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材料二:
彼希声之凤皇,亦见讥于楚狂;披不世之麒麟,亦见伤于鲁人。凤岂以讥而不灵,麟岂以伤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为神兵;焚而可变,敦为英琼。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灵乌赋)
材料三: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吴曾《能改斋漫录》
材料四:
公以进士解褐,为广德军司理,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论,编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
公服中,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余言,王曾见而伟之。时晏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不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公在杭州,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以为逸老之地。公曰: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乎居室哉。吾今年逾六十生且无几乃谋树第治圃顾何时而居乎?
——朱熹(宋名臣言行录)
61.任务一:【释词有法】请根据表格内容,完成词义理解。
方法
句子
方法联结
释义
课内迁移法
不然,愿为良医
然则何时而乐耶
查阅字典法
守或怒临之
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临近,临到;④照着字画模仿
(填序号)
成语关联法
欲媚章献太后
讨好、巴结
62.任务二:【披文入情】
①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吾 今 年 逾 六 十 生 且 无 几 乃 谋 树 第 治 圃 顾 何 时 而 居 乎 ?
②文言语气词意味丰富,值得品味,请仿照示例,批注下面的句子。
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
示例:不以千里称也。
批注:本句写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也”字蕴含了作者对千里马的无限同情。
③材料四哪些地方体现了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
63.任务三:【知人论世】
有人评价范仲淹:“范夫子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请结合诗文内容加以印证。
(2022·浙江杭州模拟)班级开展西溪湿地历史名人传记研读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洪皓列传
洪皓,字光弼,番易人。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宣和中,为秀州司录。大水,民多失业,皓白①郡守以拯荒为自任,开粮仓损直以粜②。渐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遨留之,守不可,皓曰:“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人感之切骨,号“洪佛子”。
时张浚荐皓使金国,皓至太原,留几一年,金待使人礼日薄。及至云中,粘罕迫二使仕刘豫③。皓曰:“万里衔命, 不得奉两宫南归④,恨力不能磔⑤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死无悔。”粘罕怒,将杀之。旁一首叹此真忠臣也,目止剑士,为之跪请,得流冷山。
冷山地苦寒,陈王悟室⑥聚落也。悟室敬皓,使教其八子。或二年不给食,盛夏衣粗布。尝大雪薪尽,以马粪然火煨面食之。绍兴十三年,金主以生子大赦,许使人还乡,皓与张邵、朱弁三人在遣中。后惧为患,犹遣人追之,七骑及淮,而皓已登舟。
皓在北廷十五载,久遭其苦,然为金人所敬,所着诗文,争相抄诵。既归,后使者至,必问皓为何官、居何地。皓性急义,当艰危中不少变。贵族流落贱微者,皓皆鼎力以助。惟为桧所嫉,未死于敌国,乃死于谗佞。
(节选《宋史.洪皓列传》)
[注释]①白:告诉。②粜(tiào):指卖出米。③粘罕迫二使仕刘豫:指粘罕迫使两位使者在刘豫(金朝扶持的傀儡皇帝)朝中做官。粘罕:完颜宗翰,俘虏北宋徽钦二帝。④奉两宫南归:指议和以求释放徽钦二帝。⑤磔(zhé):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⑥陈王悟室:金朝宰相完颜希尹。
64.[活用方法释文义]在梳理传主生平时,小语就其中的字词释义产生疑问,请你帮他解答。
字词
问题解决的方法
释义
开粮仓损直以粜
[语境推测]根据前文“开粮仓”和后文“粜”字的意思推测。
1
留浙东纲米以济民
[类比迁移]《智取生辰纲》中注解[生辰纲] :编队运送的成套寿礼。
2
时张浚荐皓使金国
[课内迁移]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
为之跪请,得流冷山
[查阅字典]O[wéi]释义:①充当;②变成;③被。O[wèi]释义:④表原因目的;⑤替;⑥对,向。
4 (填序号)
65.[巧据时间理经历]根据传记的时间线可以梳理传主的人生经历,请你将传主经历补充完整
宣和中⑴
至云中宁死不给刘豫做官
●流放冷山让他教陈王的八个孩子,生活上苛待他
●绍兴十三年⑵
结局:死于谗臣奸佞之手
66.[分析虚词悟情感]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末画线句中的加点词,分析作者的情感。
贵族流落贱微者,皓皆鼎力以助。惟为桧所嫉,未死于敌国,乃死于谗佞。
67.[运用方法析形象]阅读传记可结合描写传主言行的句子或通过他人的行为、评价来分析传主人物形象。请运用上述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洪皓的人物形象。
68.阅读传记还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或传主的作品分析人物形象。下面两首诗歌如果选一首来丰富洪皓的人物形象,你会选择哪一首?请结合文言和诗歌内容,阐述理由。
怀母
洪皓(宋代)
行年已是老衰秋,复命稽迟①为热留。
恋主思亲归未得,梦魂长绕大江头。
赠彦清②
洪皓(宋代)
门下棲迟近一年,郎君高义薄云天。
傥能一事宁三国③,应有嘉名万古传。
[注释]①稽迟:迟延、滞留②彦清:洪皓被羁留时金朝宰相完颜希尹(传记注释⑥中陈王悟室)的长子。③三国:指金朝、南宋、西夏三国战事。
(2022·浙江杭州模拟)古诗文阅读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丙)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战!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 方更察实。若臣言有貳,甘受显戮。”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⑪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⑫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⑬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节选自《后汉书·范滂传》有删改)
[注]①妆南征羌:郡县名。②厉:磨练。③椽属:下属的官。④谣言: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⑤猥:众多。⑥叨秽:贪污腐败。⑦简札:指奏章。⑧会曰:指三公会议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⑨传舍:驿舍。⑩塞:消弭,平息。⑪仲博:指范滂的弟弟。⑫龙舒君:范榜死去的父亲。⑬李、杜:指当时贤臣李膺、杜密。
6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正确的两项(  )(  )
A.母许之否乎(答应)  B.死亦何恨(痛恨)
C.再拜而辞(更加) D.莫不流涕(眼泪)
70.对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理解: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反问语气,表明了母亲的观点,鼓励儿子要做像范滂那样的忠臣。
B.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理解:我要让你做恶人,但恶人不可做:我要让你做善人,那我就不能做恶人。范滂教育儿子要做善人,后悔自己因做了恶人而罪有应得。
71.范滂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72.文末为何用不少笔墨写范母?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73.苏轼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已是中年,阅读该词,根据词中表达的情感,你认为苏轼跟范滂是同类人吗?请简要分析。
(2022·浙江永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与陈给事①书(有删改)
韩愈
愈再拜②: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③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④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 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⑤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  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⑥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⑦,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⑧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皆有揩字注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注释】①即陈京,早年两人有旧。陈京因精通礼仪受皇帝赏识,而此时韩愈被贬归京。②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③伺候:等候,此处有依附的意思。门墙:原指师门,此处泛指尊者的门下。④贤者:此指陈给事。⑤闵:同“悯”,怜恤,哀伤。⑥邈:远,此处形容脸上表情冷漠。⑦诛:责备。⑧疏:分条陈述。⑨注:添加。有揩字注字处数语,乃是表示失礼。
74.根据提示,完成字词释义任务。
文言词汇
方法及释义
(1)属乎其言
课内迁移法:
1   属.引凄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选择:
(2)若闵其穷也
成语推测法:穷途末路
(3)如东京取妻子
古今异义分析:古义:      今义:男子的配偶
(4)急于自解而谢
查找字典法:①推辞,拒绝;②告别,告辞;③认错,道歉    选择:
75.文中划线句陈述了与陈给事交往过程不顺畅的原因,请据此断句。(限断三处)
始 之 以 日 隔 之 疏 加 之 以 不 专 之 望 以 不 与 者 之 心 而 听 忌 者 之 说。
76.小语认为,两人的疏远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请填写下表,梳理两人的交往脉络。
陈给事(态度)
作者(态度)
结果
初次获见
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
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一进谒
温乎其容;属乎其言
(1)
以告于人
二进谒
(2)
退而惧也
不敢复进
(3)作者在信中先记述两次进谒的心态,对比鲜明,后又自述“翻然悔”,请分析其意图。
77.《说文解字》:“退,却也。”韩愈字“退之”,本书信也记述了与“退”相关的事情;陶渊明自述“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两种“退”,反映出古人不同的人生志趣,请你简要分析。
(2022·四川泸县模拟)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俟其欣悦 俟:等待
B.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C.负箧曳屣 负:背
D.持汤沃灌 汤:汤羹
7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 俯身倾耳以请   先帝不以臣卑鄙
C.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足肤皲裂而不知  挺剑而起
8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C.“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D.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感情真挚诚恳。
81.【第Ⅱ卷】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3.D
4.诸葛亮选择的是“兴复汉室”,为国尽忠。文天祥选择的是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欧阳修选择的是功成身退、淡泊名利。
【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等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
参考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CD.正确。
B.有误,句意:晋升、处罚、赞扬、批评。陟,晋升。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远,疏远。此,这。所以,……的原因。句意: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故答案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A.有误,诸葛亮先陈述不利处境,接着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最后提出三条建议。
B.有误,诸葛亮以先帝叹惜痛恨桓、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劝谏刘禅亲贤臣,远小人。
C.有误,选段语言整齐,句式工整,言辞间充满殷切期望,每句话既不失臣子身份,也切合长辈口吻。
D.正确。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出师表》中诸葛亮先陈述不利处境,接着阐述蜀国当时的有利条件,最后提出三条建议,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和“兴复汉室”的决心。《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表达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祭欧阳文忠公文》中欧阳修“功名成就,不居而去”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洁志趣。 故答案为:诸葛亮选择的是“兴复汉室”,为国尽忠。文天祥选择的是视死如归、舍生取义。欧阳修选择的是功成身退、淡泊名利。
【答案】5.A
6.B
7.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材料一:颜回吃的是用筐装的饭喝的是用瓢装的水,住在简陋的小房中,别人忍受不了这样的贫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向道的乐趣。富贵是人们所喜爱的,颜回不喜爱不追求,安贫乐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见到大道心就平静,心静了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没什么不满足的那就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富贵和贫贱。
材料二:当初,范文正公未崭露头角时,已经想要承担天下重任。他曾说:“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那忧人之忧,而要避免他人的忧虑,使人人都快乐,然后和他们一同快乐。
5.“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地位优越。A.达官显贵:就是职位高而声势显赫的官吏。“贵”的意思:地位优越;B.洛阳纸贵:比喻作品有价值,广为流传。贵:价格高;C.物以稀为贵:东西由于稀少而显得珍贵。贵:珍贵;D.春雨贵如油:比喻非常珍贵。北方因春季降雨量少,而此时为小麦拔节孕穗时期,故春雨如油一般珍贵。贵:珍贵;
故答案为:A.
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意思是: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根据选项分析,B项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B.
7.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第一空:根据材料一“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的意思“天地间值得追求的最为珍贵最值得爱的,是和富贵不一样的大道,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分析,原因是“见到大道就忘记了小的富贵”。即: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第二空:根据材料二“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的主张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故答案为:
第1空、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第2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8.B
9.①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 怕有埋伏啊。
或: (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②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10.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11.①指挥作战②分析取胜的原因
1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或:怯勇无常
【解析】(1)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的理解。解答本题首先根据该词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虚词的归纳整理。
(2)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的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解答本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翻译的方法谨记“六字诀”:留、换、调、删、补、变。
(3)本道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一般遵循“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主语+谓语+宾语......”的规律划分。另外,当有多个谓语连用时,其中一般也断开。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提炼即可。
(5)本道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理解。解答本题技巧有以下:①认真审读题干,寻找相应区域。②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③根据实情,准确表述。
【参考译文】“人没有永远持久的勇敢,也没有永远持久的胆怯。神气饱满则充实,充实则勇敢;神气不饱满则空虚,空虚则胆怯。胆怯勇敢,空虚充实,其由来十分精妙,不可不知道。勇敢的人战则必胜, 胆怯的人战则必败。战而获胜的人,是由于他作战时勇敢;战而败北的人,是由于作战时胆怯。胆怯与勇敢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时变化的,忽来忽去,人们往往不知其变化的方法,只有圣人才能发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和方法。”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8.A:公问其故(原因)/故(所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望(看到)其旗靡/望(看到)之蔚然而深秀者
C:战其(他的)勇者也/其(语气词)真无马邪
D:而莫知其方(道理)/今齐地方(方圆)千里
故答案为:B
9.①夫:无实际意义。难测:难以推测。伏:埋伏。句意为: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有埋伏啊。
②此:这。语:话。予:我。书:抄写。句意为: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故答案为:①大国,(它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我) 怕有埋伏啊。或: (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②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爱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来。
10.本句句意为:胆怯勇敢,空虚充实,其由来十分精妙,不可不知道。故古文划分为: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故答案为: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11.【甲】文中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写了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
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故答案为:①指挥作战②分析取胜的原因
12.【甲】文中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之一即抓住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文段中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表明了作战中勇气的变化。【乙】文中“民无常勇,亦无常怯”一句与之类似,意思是“人没有永远持久的勇敢,也没有永远持久的胆怯”。
故答案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或:怯勇无常
【答案】13.迫近;因为;任知州;向南
14.甲文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来;乙文的忧乐观是“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从“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而来。
15.写法上都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都运用了借景抒情,对比手法。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3)本题考查分析比较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与传达的感情。
13.①句意: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②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以,因为;
③句意: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守,任知州;
④句意:从台上向南望马耳、常山。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14.①阅读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即“先忧后乐”,也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②阅读乙文,“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意思是“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即“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者常乐的人。
15.(1)甲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第①段叙述事情的本末,交代作记的缘由;第②段描写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第③④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游人的不同心情,借景抒情;第⑤段抒情议论,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第③④段运用对比手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 (2)乙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第①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第②段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第③段叙述自己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第④段描写登台远望的景象;——借景抒情,抒发了对“超然台”的喜爱之情;第⑤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画龙点睛。第①②段运用对比手法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
【答案】16.明察;推测,估计;外城;国君
17.B
18.①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19.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 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②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等(答“取信于民”不得分)。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语句;最后组织语言,概括答案。
16.①句意为: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察:明察。
②句意为: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测:推测,估计。
③句意为:城墙筑得高。郭:外城。
④句意为: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上:国君。
17.A项第一个“使”为派遣;第二个为出使;
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C项第一个“以”为凭借;第二个为因为;
D项第一个“之”为代词,指陈国;第二个为动词,去,往。
故答案为:B。
18.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谋,谋划。间,参与;②遂,于是。取,攻占。
19.本题作答注意紧扣文本:
①从“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甲]文第一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从[乙]文“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可知,陈国因为“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②[甲]文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了强齐。从[乙]文“庄王听之,遂取陈焉”可知,楚庄王听取了大臣宁国的建议并采取了行动,攻下了陈国。据此,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他们都善于听取他人的正确建议。
【答案】20.C
21.D
22.①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②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23.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了全部心血,写成了《史记》。《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特别是他遭遇不幸后忍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敬重。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附参考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时,曾同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耕地,(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埂高地上休息,惆怅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呀。”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民调派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里面,担任戍守队伍的小头目。恰巧遇到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误了期限,按(秦朝的)法律都应当斩首。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即使现在逃跑(被抓回来)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么?”陈胜说:“天下百姓受秦朝统治逼迫已经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始皇帝的小儿子,不应立为皇帝,应立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大都听说他很贤明,而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曾多次立下战功,又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号召天下百姓反秦,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讲得对。于是二人就去占卜(来预测吉凶)。占卜的人了解了他们的意图,就说:“你们的大事都能成功,可以建立功业。然而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利用鬼神来威服众人罢了。”于是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面的帛书,本来已经对这事感到奇怪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在夜间提着灯笼,作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大喊:“大楚将兴,陈胜为王。”士兵们整夜惊恐不安。第二天,士兵们中间议论纷纷,只是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看着陈胜。
过了十年,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
20.考查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A.苟:如果/苟且;B.亡:逃亡/通“无”,没有;C.故:原因、缘故/原因、缘故;D.或:有的人/有时候;
故答案为:C.
21.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和辨析。A.之:动词,去、往/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为:介词,向/动词,是;C.以:副词,通“已”,已经/介词,因为;D.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修饰;
故答案为:D.
2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①句重点词语:燕雀,麻雀,这里比喻见识短浅的人;安知,怎么知道;鸿鹄,天鹅,这里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②重点词语:究,探求;天人之际,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通,贯通;古今之变,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
故答案为: ①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②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2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通过材料乙中“十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累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的内容可知,司马迁身陷囹圄,却不忘初心,坚持著书,这种不屈不饶的精神永远感召着后人。通过材料丁中“鲁迅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内容可知,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表现出司马迁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此总结作答即可。示例: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坚持不懈,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故答案为: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倾注了全部心血,写成了《史记》。《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例。特别是他遭遇不幸后忍辱负重,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更为后人所敬重。
【答案】24.B
25.A
26.C
27.①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②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了诸葛亮。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和实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文言虚词意义用法的判断要求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分常见用法意义,其次重点分析该虚词所在具体语境、前后搭配,最后综合分析其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24.本题断句注意逐项分析:
A."然后”为双音节连词,中间不能断开;
B.“故”表因果关系连词,其后应该停顿,划分正确;
C.本句“将军”为主语,“ 岂愿见之乎 ”为谓语部分,故应在“将军”后停顿;
D.“不可”侧重强调否定判断语气,故在“屈致也”前停顿。
故答案为:B。
25.A.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
B.第一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为代词,他。
C.第一个“见”动词,外显;第二个为动词,拜见。
D.第一个“策”动词,鞭策;第二个为名词,马鞭。
故答案为:A。
26.C项“ 两文的表达都是以议论和抒情为主 ”说法错误,乙文为人物传记史传文,以叙事写人为主。故答案为:C
27.本题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 一食 ”指“吃一次”,“  粟一石  ”为数量词定语后置,应译为“ 一石粮食 ”;②“ 遂诣 ”,就去拜访。
【答案】28.C
29.C
30.C
31.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②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解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附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
【乙】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2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动词,认为/使,致使;C.名词,帽子/名词,帽子;D.形容词,美丽/意动用法,认为……美;
故答案为:C.
29.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辨析。
ABD.正确。
C.“故愿王熟计之也”句意: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计:考虑。“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句意:那么汉室的兴隆就可以数着日子等待。计:计算。
故答案为:C.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乙文通过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君王做事要权衡得失。
故答案为:C.
3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①蔽,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甚,很,极。②舍,放弃,舍弃;并,一起;禽,同“擒”,捉拿。
故答案为: 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②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答案】32.A
33.B
34.C
35.B
36.A
37.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38.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⑹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⑺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附参考译文】
《山坡羊·潼关怀古》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依旧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醉翁亭记》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游琅琊山记》
从滁州驿向西南出发,经过平皋后大约三里左右,远远望见丰山连绵雄伟,超出琅琊诸峰。当地人指着说:山下有深幽的山谷,地形低洼,四面都是山,中间有一处紫微泉,是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紫微泉往上十多步就是丰乐亭,丰乐亭往东几百步就是醒心亭。从醒心亭拐弯向西就可以进入天宁寺。现在全都废弃了,只有苍凉的烟雾荒草罢了。我听了他的话,为此惆怅了许久。
又向西走了大约三里左右,有泉水从两山之间流泻出来,分成了几条水道,叫做让泉。流水潺潺,非常清澈,能够照见人的头发。靠着岸边有一个亭子叫“渐入佳境”,现在已经废弃了,只剩下四个大大的字在崖石上刻着。沿着溪流经过薛老桥,就到了醉翁亭。醉翁亭早就荒废了,名人石刻非常多,但是战乱后焚烧成了白土,几乎没有了。醉翁亭后的四贤堂,也废弃了。醉翁亭旁边有一处玻璃泉,又叫做六一泉,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用手捧水喝,温的。
3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
A.踌躇:想得很多,心里不安或犹豫不定。此处意为陷入思索之中。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33.本题考查词的意义和用法。
A.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B.都是连词,表并列;
C.……的人/……者……也,表判断;
D.介词,用/连词,来,表目的;
故答案为:B.
34.本题考查对《山坡羊·撞关怀古》的赏析。
ABD.正确。
C.“望西都,意踌躇”中的“西都”即长安,引起怀古之兴,“意踌躇”写出了作者看到长安从繁盛到荒凉的沧桑巨变,不由感慨横生。一“望”一“意”,前写动作,后写心绪,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而非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故答案为: C
35.本题考查对《醉翁亭记》赏析。
ACD.正确。
B.末段抒情以禽鸟之乐烘托众人之乐,众人之乐烘托太守之乐,突出太守与民同乐。
故答案为:B.
36.本题考查对《游琅琊山记》理解。
A.宋濂一行按当地人指引,先游丰乐亭、醒心亭,再到天宁寺,然后欣赏让泉,最后游醉翁亭。
BCD.正确。
故答案为:A.
3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为:有一根石栏杆压在上面,石栏杆下还压着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中间有一个小孔让泉水通过,直径大约五六寸。所以,断句为: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故答案为: 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
3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汉语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注意重点词:“从”,跟从;第一个“乐”指快乐;第二个“乐”是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三个“乐”是快乐;“而”表转折,但是。
故答案为: 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答案】39.C
40.D
41.A
42.①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②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远。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推断词语意思。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第一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所给注释和迁移课内所学九能读懂大意。第二步:分析选文,把我主要内容。第三步: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指向和答题要点。第四步:组织语言整合答案。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又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因此谨记文言文翻译药店尤为重要。翻译文言文句子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异议相结合。
39.A.不同,如......何,意思是”把......怎么样“/像;B.不同,诚心/确实;C.相同,到它;D.不同,同”智“,智慧/知道;故答案为:C;
40.ABC.正确;D.错误;”......也“为判断句式”,孔子不能决也“为判断句;故答案为:D
41.A.错误;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提出问题,目的是解决问题,不是阻止移山;”智叟“笑而止之”是嘲笑愚公并阻止移山,坚决反对移山;故答案为:A;
42.①中重点词语有:叩,敲、打。箕畚,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句意为: 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②中重点词语有:以,认为。去,距离。句意为: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远。 故答案为: ①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②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远。
43.【答案】(1)像翅膀一样;前句是让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面开路,那么韩国、魏国就像鸟的翅膀一样分列两边护卫,所以判断“翼’是像翅膀一样的意思;交给,交付,委托;优孟建议将马烹饪,葬于人的腹中,楚庄王接下来的行为与优孟说的一致,派人将马交给了太官,所以判断“属”是交给/交付/委托的意思。
(2)【示例1】庄王深明己过,优孟谈笑讽谏之术高也。优孟虽身为宫廷艺人,身份低微,然庄王酷刑禁谏、群臣畏惧不敢言之时,凭其机智谋略劝谏成功。
【示例2】劝人要有方法,要找准切入点,不然再多的口舌都是白费功夫。优孟面对庄王酷刑禁谏、群臣畏惧不敢言的困局,找准切入点,巧妙顺承庄王厚葬本意,逐步引导,成功劝谏。若盲目进谏,只能招致死罪惩罚。
(3)【示例1】我选A《出师表》。《出师表》的劝说技巧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诸葛亮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拉近情感距离,再以自己的经历表明“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以提意见、荐人才的方式委婉劝说。本文是采用以退为进(顺势切入、层层归谬、请君入瓮)的方法。优孟先是以退为进,顺承庄王厚葬爱马的本意,逐步引导庄王明白会招来天下人“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的后果,最后提出建议,轻松达到了处置庄王爱马、尽快消弭此举不利影响的双重目的。
【示例2】我选B《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结合自身经历设喻类比,阐述事理。由家事引至国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引导齐王广开言路,巧妙讽谏,且语气委婉,更易被接受。本文是采用以退为进(顺势切入、层层归谬、请君入瓮)的方法。优孟先是以退为进,顺承庄王厚葬爱马的本意,逐步引导庄王明白会招来天下人“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的后果,最后提出建议,轻松达到了处置庄王爱马、尽快消弭此举不利影响的双重目的。
【示例3】我选C《诫子书》。《诫子书》直言规劝、晓之以理。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表达出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优孟是采用以退为进(顺势切入、层层归谬、请君入瓮)的方法。先顺承庄王厚葬爱马的本意,以退为进,逐步引导庄王明白会招来天下人“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的后果,最后提出建议,轻松达到了处置庄王爱马、尽快消弭此举不利影响的双重目的。
(4)【示例1】A社区主任/村镇网格员:大妈,现在是关键时期,大家合力抗击疫情不能放松。排队是要多花点时间,可能耽误做饭,但有序检测,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而且保障的是您和大家的安全。咱回到队伍里去吧,也别影响医生们做核酸了。
【示例2】B大学生志愿者:大妈,排队是要多花点时间,可能耽误做饭,但有序检测,也用不了很久,而且保障的是您和大家的安全。您家应该有小朋友吧?如果他们看见您这样做(插队),可能以后都不愿意守规则了,那还怎么和周围人睦相处呢?再说了,家和万事兴嘛!我们再耐心等等,很快就轮到您了。
【示例3】C热心群众:大妈,排队是要多花点时间,可能耽误做饭,但有序检测,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而且保障的是您和大家的安全啊。再说了,防疫人员比我们辛苦多了,风吹日晒的,您堵着队伍动不了,他们都干等着多着急啊,咱体谅体谅他们的辛苦。要不我和您换个位子,马上就轮到了。
【解析】【分析】
⑴1、2空, ”齐、赵陪位于前 “意思是 让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面开路 ,那“ 韩、魏翼卫其后 ”就是 韩国、魏国就像鸟的翅膀一样分列两边护卫,翼:像翅膀一样;3、4空,优孟建议将马烹而食之,楚庄王就决定按优孟建议去做,就派人把马交给太官,属就是交给、交付的意思。
故答案为:第1空、①像翅膀一样;第2空、②前句是让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面开路,那么韩国、魏国就像鸟的翅膀一样分列两边护卫,所以判断“翼’是像翅膀一样的意思;第3空、③交给,交付,委托;第4空、④优孟建议将马烹饪,葬于人的腹中,楚庄王接下来的行为与优孟说的一致,派人将马交给了太官,所以判断“属”是交给/交付/委托的意思。
⑵本文有两个人物,一是楚庄王,一是优孟,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严词拒绝;优孟欲擒故纵,进门大哭,顺着楚王的意思,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要求厚葬死马,接着顺势推理,推出荒诞结果,使楚王恍然醒悟,认识错误,收回成命。优孟一个宫廷艺人,身份低微,群臣不敢言之时,凭其机智劝谏成功,这就启示我们劝人要讲究方法,要找准切入点,巧妙引导。
故答案为:【示例1】庄王深明己过,优孟谈笑讽谏之术高也。优孟虽身为宫廷艺人,身份低微,然庄王酷刑禁谏、群臣畏惧不敢言之时,凭其机智谋略劝谏成功。【示例2】劝人要有方法,要找准切入点,不然再多的口舌都是白费功夫。优孟面对庄王酷刑禁谏、群臣畏惧不敢言的困局,找准切入点,巧妙顺承庄王厚葬本意,逐步引导,成功劝谏。若盲目进谏,只能招致死罪惩罚。
⑶ 《出师表》的劝说技巧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诸葛亮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拉近情感距离,再以自己的经历表明“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以提意见、荐人才的方式委婉劝说。《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结合自身经历设喻类比,阐述事理。由家事引至国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引导齐王广开言路,巧妙讽谏,且语气委婉,更易被接受。《诫子书》直言规劝、晓之以理。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表达出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本文 采用以退为进(顺势切入、层层归谬、请君入瓮)的方法。优孟先是以退为进,顺承庄王厚葬爱马的本意,逐步引导庄王明白会招来天下人“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的后果,最后提出建议,轻松达到了处置庄王爱马、尽快消弭此举不利影响的双重目的。 任选一篇比较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1】我选A《出师表》。《出师表》的劝说技巧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诸葛亮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拉近情感距离,再以自己的经历表明“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以提意见、荐人才的方式委婉劝说。本文是采用以退为进(顺势切入、层层归谬、请君入瓮)的方法。优孟先是以退为进,顺承庄王厚葬爱马的本意,逐步引导庄王明白会招来天下人“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的后果,最后提出建议,轻松达到了处置庄王爱马、尽快消弭此举不利影响的双重目的。
【示例2】我选B《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结合自身经历设喻类比,阐述事理。由家事引至国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引导齐王广开言路,巧妙讽谏,且语气委婉,更易被接受。本文是采用以退为进(顺势切入、层层归谬、请君入瓮)的方法。优孟先是以退为进,顺承庄王厚葬爱马的本意,逐步引导庄王明白会招来天下人“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的后果,最后提出建议,轻松达到了处置庄王爱马、尽快消弭此举不利影响的双重目的。
【示例3】我选C《诫子书》。《诫子书》直言规劝、晓之以理。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性,表达出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优孟是采用以退为进(顺势切入、层层归谬、请君入瓮)的方法。先顺承庄王厚葬爱马的本意,以退为进,逐步引导庄王明白会招来天下人“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的后果,最后提出建议,轻松达到了处置庄王爱马、尽快消弭此举不利影响的双重目的。
⑷首先要有称呼,讲强行插队的坏处,讲排队的好处,语气委婉。注意说话者的身份。
故答案为: 【示例1】A社区主任/村镇网格员:大妈,现在是关键时期,大家合力抗击疫情不能放松。排队是要多花点时间,可能耽误做饭,但有序检测,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而且保障的是您和大家的安全。咱回到队伍里去吧,也别影响医生们做核酸了。【示例2】B大学生志愿者:大妈,排队是要多花点时间,可能耽误做饭,但有序检测,也用不了很久,而且保障的是您和大家的安全。您家应该有小朋友吧?如果他们看见您这样做(插队),可能以后都不愿意守规则了,那还怎么和周围人睦相处呢?再说了,家和万事兴嘛!我们再耐心等等,很快就轮到您了。【示例3】C热心群众:大妈,排队是要多花点时间,可能耽误做饭,但有序检测,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而且保障的是您和大家的安全啊。再说了,防疫人员比我们辛苦多了,风吹日晒的,您堵着队伍动不了,他们都干等着多着急啊,咱体谅体谅他们的辛苦。要不我和您换个位子,马上就轮到了。
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文言实词类型有古今异义、活用、通假、一词多义。词语的意义与语境关系密切,做这类题,首先要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人物性格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来分析。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⑶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⑷本题考查口语交际中劝说的写法,劝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首先要明确劝说的对象,才能正确地恰当的称呼对方,还要注意劝说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等,然后明确劝说目的,找到切入点,最后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要注意劝说的方式、方法、语气、态度等。答题格式:称呼+委婉表明自己的观点+做某事的好处(坏处)+解决办法+鼓励或征询语。
【附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问:“那怎么办?”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棺材,用细致的梓木做套材,用楩、枫、豫、樟等名贵木材做护棺的木块,派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老人儿童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面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臣在后面护卫,建立祠庙,用牛羊猪祭祀,封给万户大邑来供奉。诸侯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看重马了。”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大王准许按埋葬畜牲的办法来葬埋它:在地上堆个土灶当做套材,用大铜锅当做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香料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答案】44.因为;写;劝谏、规劝;聚集
45.随心所欲、随波逐流的人,是人中的最下者。
46.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镇密/多啖而不疾人
47.甘①享有盛誉。苏轼、黄庭坚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并称为“苏黄”;②有传世名作。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被编入教材,黄庭坚所作纸本行书《苦笋赋》,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③很有才学。写文章善于旁征博引,如甲文中苏轼引用管仲和《礼记》中的话来表明态度,乙文中黄庭坚引用蜀人和李白的话来表明志趣;④不拘礼法,豁达自适,畅快人生。面对别人的谏言,苏轼用口眼对话来趣说,黄庭坚则戏作《苦笋赋》:⑤为官清正,能够造福一方百姓,如苏轼清理西湖。
【解析】(1)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4)本题考查学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掌握。解答时要结合平时的积累,充分运用掌握的知识,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足以概括要全面,要准确。
4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①句意:因为她的患病二废弃我的吃食。以:因为;②句意:这些话讲的真好,真该书写在每一位士人的腰带上,(以便他们时刻铭记)。书:写;③句意:劝我不要这样的人有十个。谏:劝谏、规劝;④句意:它汇聚江山的灵气。钟:聚集。
45.不要考查翻译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译和意译结合”的原则,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重点词语:从:跟随、随着;怀:心;下:下等。翻译:随心所欲、随波逐流的人,是人中的最下者。
46.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一般说来,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有停顿。句意:它甜脆爽口,微苦却有滋味;它温润细密,多吃不会伤人身体。故停顿为: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镇密/多啖而不疾人
47.本题考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时要结合链接材料,依据释义,从文本内容语句平时的积累中进行理解。①享有盛誉。苏轼、黄庭坚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并称为“苏黄”;②有传世名作。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被编入教材,黄庭坚所作纸本行书《苦笋赋》,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③很有才学。写文章善于旁征博引,如甲文中苏轼引用管仲和《礼记》中的话来表明态度,乙文中黄庭坚引用蜀人和李白的话来表明志趣;④不拘礼法,豁达自适,畅快人生。面对别人的谏言,苏轼用口眼对话来趣说,黄庭坚则戏作《苦笋赋》:⑤为官清正,能够造福一方百姓,如苏轼清理西湖。
【答案】48.甲诗还将其与大禹比较,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造福后世的积极作用;乙诗只表达了对隋朝统治者的批判。
49.示例:皮日休会发出“噫”,因为“噫”表示感慨、悲痛,因为大运河在客观上对经济、交通起到积极作用,如果不是隋朝统治者荒淫无度,这份功绩能与大禹相比,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惋惜。
50.已经;阻止;尽;遗憾
51.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
52.示例:
态度:从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可以看出百姓对苏轼的治理是感激的。
原因:原本湖中淤泥堆积,三年一淘,是百姓的大患,苏轼通过疏浚、种菱、建堤等措施,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苏轼帮百姓解决饥疫问题,坚持上奏为民请命,可以看出苏轼是为百姓着想,以民为主,而隋朝开凿大运河却是为了统治者自身,劳民伤财。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的语句,从文章所的不同对象、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2)本题考查对叹词“噫、嗟夫、呜呼”的理解。噫:表悲伤或叹息,嗟夫表感叹;呜呼表叹息,要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辨析它们的差别。(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4)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附材料二译文】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传染病流行。苏轼请朝廷免除上供的米三分之一,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潮水又多淤泥,三年淘挖一次,成为百姓的大灾难,苏轼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苏轼还募人在湖中种菱,使茭白根不再生长。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钱塘江的潮水从海门由东而来,有雷霆万钧之势,每年冲毁公私船只数不胜数。苏轼建议从钱塘江上流有个叫石门的地方,沿着山向东,开凿运河,引钱塘江水和各山谷的水二十多里进入江中。来避开浮山的险处,人们认为很好。计划上奏,有恨苏轼的人,竭力阻挠,事情因此未能成功。苏轼又说:“现在三吴多有水灾,想在供拉纤用的路上凿孔、造孔桥,以加速江水的流量。”也没能实行,人们都引为遗憾之事。
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48.《汴河怀古》首句:人们众口一辞认定隋之亡国是因开凿汴河引起的。次句笔锋突转,字字以不可动摇的事实摆出了汴河修成后泽润后世之利,在漫长的时间(“至今”)和广阔的空间(“千里”)中,汴河已成为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水利设施和交通要道(“赖通波”)。后两句专论隋炀帝功过,诗人以“若无”为前提,假设出一个与大禹论功的条件,欲夺先予,将炀帝修河功绩放到极高之处,然“水殿龙舟”之事,批判了隋炀帝的私欲,故本诗既批判了隋炀帝的私欲,又肯定了大运河的开凿。《汴水》这首诗:自从开凿了这条河,隋朝就一步步走向灭亡。(龙舟的)帆还没有落下战火已经燃起,从此再也没有乘坐龙舟的日子了。由此看出,此诗主要在批判。 故答案为: 甲诗还将其与大禹比较,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造福后世的积极作用;乙诗只表达了对隋朝统治者的批判。
49.噫:表悲伤或叹息,嗟夫表感叹;呜呼表叹息,皮日休的诗既批判了隋炀帝的私欲,又肯定了大运河的开凿。故他会发出“噫”,胡曾的诗表达对隋炀帝的批判,故他会发出“呜呼”
故答案为:示例:皮日休会发出“噫”,因为“噫”表示感慨、悲痛,因为大运河在客观上对经济、交通起到积极作用,如果不是隋朝统治者荒淫无度,这份功绩能与大禹相比,表达了诗人对此的惋惜。
50.第1句: 既出军门 的”既“是“已经”的意思,故“既至杭”意思应该是一样的;第2句根据语境,这句话的意思是极力阻止他,故是“阻止”的意思;第3句,成语“不胜枚举”“不可胜数”的“胜”是“尽”的意思;第4句,“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故此句是“遗憾”的意思。
故答案为:第1空、已经;第2空、阻止;第3空、尽;第4空、遗憾。
51.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认为很好。计划上奏,有恨苏轼的人。
故答案为:人以为便/奏闻/有恶轼者
52.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从这里可见百姓对苏轼的治理是感激的 ;原因:文段里有: 湖水多葑 , 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湖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 ,这些句子表明原本西湖 中淤泥堆积,三年一淘,是百姓的大患 , 苏轼通过疏浚、种菱、建堤等措施,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加之第一段为民请命;而开凿大运河却是为了统治者自身,劳民伤财。
故答案为:
态度:从百姓“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可以看出百姓对苏轼的治理是感激的。
原因:原本湖中淤泥堆积,三年一淘,是百姓的大患,苏轼通过疏浚、种菱、建堤等措施,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苏轼帮百姓解决饥疫问题,坚持上奏为民请命,可以看出苏轼是为百姓着想,以民为主,而隋朝开凿大运河却是为了统治者自身,劳民伤财。
【答案】53.相顾无相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应是绿肥红瘦;悠然见南山;杨花落尽子规啼;表现不谄不媚;至死不渝的气节
54.祸害;遭受;C
5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浓香(清绝);冬春之交;以麝香损群花;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人(诗人、自己、有才华的人)
56.李渔认为瑞香花虽然避开群花开放的时间,但它的香气确实有害。作者由花及人,表达对现实中瑞香花般小人的憎恶。同时,作者认为所谓名流只欣赏瑞香浓郁的香气、美丽的姿态,而忽略了其香气对其他花的伤害。表达他对世人无法明辨小人,反被迷惑的不平。
【解析】(1)本题考查对有关草木的诗句的积累与默写。除了背熟记牢外,还要书写正确,不写错别字,不张冠李戴。(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品味。先分析词语的基本意义,再分析词语在句中的词性修饰成分或感情色彩,第三,在语境中把握词语的语境义,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分析文中的关键词,找出词语的隐含信息,可以通过分析上下文的相关内容,用原文内容的关键字概括,也可从文章主旨和作者情感角度进行概括,还可以对描写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揣摩推断,有时候也可用近义词替换比较。答题格式:XX词原指什么,这里指什么,形象写出什么,表达什么。(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附乙译文】周敦颐把莲花当成花中的君子,我来为它树立一个敌人:瑞香花是花中的小人。为什么这样说呢?《花谱》中记载,瑞香花的另一个名字叫“麝囊”,会损伤其他的花,应当单独种植。开始我不相信,拿瑞香花一闻,果然有麝香的气味,麝香一定会损伤别的花。瑞香既然是花当中的一分子,就应当讲朋友的义气,但是它不仅不帮助它们,给它们一些好处,反而要从中作祟,这不是小人又是什么呢?幸亏造物主处理得好,让它没有为非作歹的机会。瑞香花开的时候,一定是冬春之交 ,这时群花有的已经凋落,有的还没开放。能够见到瑞香花的只有梅花和水仙花,此时这两种花又处在即将凋谢的时候,同瑞香花交 锋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所以遭到的毒害也不深。这正是造物主善于利用小人的地方。如果把瑞香花开放的时间从冬春之交 改在春夏之交 ,那么花王的位置都要被它篡夺了,何况其他的花呢?
唐宋的名流们个个都怜花爱花,他们写诗词赞美瑞香花,是因为他们都以为早春没有花,得到瑞香花就可以饱眼福了,而且他们只见到瑞香花美丽的一面,没有看到它欺负其他花的一面。我既然自诩为香花国中的保护神,怎么能不秉公主持正义?宁愿让一个小人恨我想杀我,也一定要为君子们严加设防。
53.第1空:填上句,相顾无相识;第2空,由”漂泊无依“得出,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第3空,填下句,应是绿肥红瘦;第4空,填下句,悠然见南山;第5空,填上句,杨花落尽子规啼;第6空是填作者借梅花表现的气节。
故答案为: 相顾无相识;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应是绿肥红瘦;悠然见南山;杨花落尽子规啼;表现不谄不媚、至死不渝的气节
54.而反祟之的意思是”可是反而祸害它们;罹:遭受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假使把这花开放的季节由冬春之交改为春夏之交,故使使假使之意。
故答案为: 祸害;遭受;C
55.第1、2空:《爱莲说》莲生长的环境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3空:《西江月  宝云真觉院赏瑞香二首》 瑞香的香气:由“ 此花清绝更纤秾 ”得出——清绝;第4空:《瑞香》的时节由“使 易冬春之交而为春夏之交 ”可知使“冬春之交”;第5空由 “一名麝囊,能损花,宜另植”可知;第6空,本词是借古所未有的瑞香花自喻,暗喻自己和友人的才华,都像瑞香花一般,故瑞香喻指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人(诗人、自己、有才华的人)
故答案为:第1空、①出淤泥而不染;第2空、濯清涟而不妖;第3空、浓香(清绝);第4空、冬春之交;第5空、以麝香损群花;第6空、有才华却得不到重用的人(诗人、自己、有才华的人)。
56.取而嗅之,果带麝味,麝则未有不损群花者也 ——这句说明瑞香确实有害,只是它开放在冬春之交,没有伤及其他而已,“ 此造物之善用小人也 ”——有对小人的厌恶,第2段说 唐宋名流只欣赏瑞香浓郁的香气、美丽的姿态,而忽略了其香气对其他花的伤害。表达他对世人无法明辨小人,反被迷惑的不平 。
故答案为: 李渔认为瑞香花虽然避开群花开放的时间,但它的香气确实有害。作者由花及人,表达对现实中瑞香花般小人的憎恶。同时,作者认为所谓名流只欣赏瑞香浓郁的香气、美丽的姿态,而忽略了其香气对其他花的伤害。表达他对世人无法明辨小人,反被迷惑的不平。
【答案】57.C
58.译: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
59.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60.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在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注意对重点语句的把握,结合关键语进行回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解答时要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和分析。
5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词义的理解。C:“愿王察之”的意思是是:希望您那个明察秋毫。察:明察。故答案为:C。
5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语:夫:发语词。市:集市;之:主谓之间,无实义;明:明显的。然:但是。翻译: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明摆着的事,但是有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变成真的有老虎了。
5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庞葱“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可知:庞葱担忧邯郸距离大梁太远,有人挑拨离间,使魏王对自己失去信任。
60.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人对事不能以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查,并且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答案】61.这样;①;欺下媚上、崇洋媚外、阿谀谄媚
62.①吾 今年 逾 六 十/生 且 无 几/乃 谋 树 第 治 圃/顾 何 时 而 居 乎?
②本句写出了范仲淹面对晏殊指责时不卑不亢,正义凛然的态度,也表达了他义愤填膺和失望的心情。
③范仲淹担任广德军司理时敢与太守据理力争,不为所屈;担任馆职时,上奏反对天子率领百官向章献太后祝寿,面对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晏殊的责备,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正色抗言而不唯唯诺诺。(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63.①范仲淹一生经历坎坷沉浮,但他始终不改少年本色,一片赤子之心。《睢阳学舍怀》一诗中通过颜回的典故可见他少年求学时就已立下安贫乐道之志,直到晚年想要退官之际,也依然未改其志,拒绝置办私产。②少年时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利泽天下的志向,便一生践行,不谄媚权贵,始终直言进谏,保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句读、句子的赏析以及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平时的解题方法,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阐述。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抓关键语进行分析理解,正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6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然则何时而乐耶 ”的意思是:这样什么时候才快乐呢?然:这样。据此推测:“不然”的意思是不这样。然:这样。临:“守或怒临之”意思是太守有时生气对着他。临:结合字典中的义项,选择“靠近、对着”;媚: “欲媚章献太后”意思是想要向章献太后献媚。结合成语“欺下媚上、崇洋媚外、阿谀谄媚”可知,“媚”的意思是讨好、巴结。
62.①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的翻译,初步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我现在年龄超过六十,生命将没有几年了,竟然考虑建住宅钟植园中的树木,考虑什么时候居住呢?据此断句:吾 今年 逾 六 十/生 且 无 几/乃 谋 树 第 治 圃/顾 何 时 而 居 乎?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结合示例可知对语句的赏析是从内容和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的。“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意思是没想到今天反而因为正确的言论而得罪您。联系上文“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的内容可知,在面对晏殊指责时,不卑不亢,正义凛然的态度,也表达了他义愤填膺和失望的心情。③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抓住选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通过材料四“公以进士解褐,为广德军司理,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论,编之语于屏上”的内容可知:范仲淹担任广德军司理时敢与太守据理力争,不为所屈。根据“顷之,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的内容可知:范仲淹担任馆职时,上奏反对天子率领百官向章献太后祝寿;根据“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的内容可知:范仲淹面对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晏殊的责备,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正色抗言而不唯唯诺诺。
6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的意思是:希望你不论走出多久,回来仍保持少年时的赤子之心。解答时要围绕此理解,结合选文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通过《睢阳学舍怀》一诗中“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的内容可知,作者认为颜回如此贫穷,都能处之泰然,不因为贫穷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乐趣,通过颜回的典故可见他少年求学时就已立下安贫乐道之志,联系材料四“公在杭州,子弟以公有退志,乘间请治第洛阳,树园圃,以为逸老之地......顾何时而居乎”的内容可知,范仲淹直到晚年想要退官之际,也依然未改其志,拒绝置办私产,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根据材料三“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的内容可知,少年时的范仲淹便立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要造福天下的志向,入仕后便一生践行,根据材料二、材料和材料四的内容可知,范仲淹不谄媚权贵,始终直言进谏,保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
【答案】64.①直,通“值”,价值;
② 纲,成批属运输货物的组织;纲米,就是成批量的有组织的运送粮食;
③使,动词,排遣;
④为,读wèi,意思是替。
65.洪皓请求郡守开仓赈济百姓;金朝统治者释放宋使臣,洪皓估计金主会反悔,及早逃离
66.①皆,都;惟,只;乃,竟然。
②表现了作者对洪皓的敬佩和惨遭奸佞之徒陷害的同情;对秦桧之流的愤恨之情。
67.宅心仁厚、心系百姓,为人拥戴;随机应变;文学才华卓著。
68.《赠彦清》更适合。因为《怀母》一诗,特别表现了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情;《 赠彦清 》一诗“傥能一事宁三国,应有嘉名万古传”,直接表现了他为国效命、肝脑涂地的情怀,与传记中的描述更贴切。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和掌握能力。做这种题重在平时的积累,勤于翻查工具书,适时巩固。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传记的时间线可以梳理传主的人生经历,即梳理文脉,概括主体内容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中的关键字词,品味作者情感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的言行事迹,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的能力。做这种题要整体阅读,然后根据人物的主要事迹、言行举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拓展研究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
64.①直,通“值”,价值;
② 纲,成批属运输货物的组织;纲米,就是成批量的有组织的运送粮食;
③使,动词,排遣;
④为,读wèi,意思是替。
65.第一空的时间是“宣和中”,原文“ ( 洪皓 )为秀州司录。大水,民多失业,皓白①郡守以拯荒为自任,开粮仓损直以粜 ”,概括为:洪皓请求郡守开仓赈济百姓。第二空已经给出时间“绍兴十三年”,原文的内容是“ 金主以生子大赦,许使人还乡,皓与张邵、朱弁三人在遣中。”金朝统治者释放宋使臣,洪皓估计金主会反悔,及早逃离。
故答案为:洪皓请求郡守开仓赈济百姓。金朝统治者释放宋使臣,洪皓估计金主会反悔,及早逃离。
66.皆,都;惟,只;乃,竟然。从句子的意思来看:洪皓对地位低贱或经济窘困的人非常热心,鼎力相助;而他的行为被秦桧所嫉妒和愤恨。正直的他没有死在敌国,竟然死在了奸佞的小人手中。
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洪皓的敬佩和惨遭奸佞之徒陷害的同情;对秦桧之流的愤恨之情。
故答案为:①皆,都;惟,只;乃,竟然。②表现了作者对洪皓的敬佩和惨遭奸佞之徒陷害的同情;对秦桧之流的愤恨之情。
67.从“ 大水,民多失业,皓白 ……郡守以拯荒为自任,开粮仓损……”“人感之切骨,号'洪佛子’”可概括为:宅心仁厚、心系百姓,为人拥戴;从“万里衔命, 不得奉两宫南归……不能磔……忍事之邪”看出他忠心为国,大气凛然。从“ 金主以生子大赦,许使人还乡,皓与张邵、朱弁三人在遣中。后惧为患,犹遣人追之,七骑及淮,而皓已登舟 ”看出他的随机应变。从“ 所着诗文,争相抄诵 ”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才华极高。
故答案为:宅心仁厚、心系百姓,为人拥戴;随机应变;文学才华卓著。
68.题干要求根据洪皓自己的诗歌来丰富文言文传记中有关他的形象,作为读者你会选择哪一首诗来佐证文言文的内容。通览全传,塑造了一个赤胆忠心,为国为民的忠良形象,而《怀母》一诗,特别表现了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情;《 赠彦清 》一诗“傥能一事宁三国,应有嘉名万古传”,直接表现了他为国效命、肝脑涂地的情怀,与传记中的描述更贴切。
故答案为:《赠彦清》更适合。因为《怀母》一诗,特别表现了自己忠孝不能两全的矛盾心情;《 赠彦清 》一诗“傥能一事宁三国,应有嘉名万古传”,直接表现了他为国效命、肝脑涂地的情怀,与传记中的描述更贴切。
【答案】69.A;D
70.A
71.公正廉洁,任人唯贤,很有威信;视死如归,很有责任担当。
72.侧面描写,更能表现范滂之所以名扬天下,其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观点值得借鉴。
73.二者有共性。苏轼和范滂一样才华出众,都有为国为民,忠心耿耿的特点,值得后人学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要在平时多积累和巩固,加强练习,特别是要注意结合句子的语境去分析和推测词语的意思。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翻译要做到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适当地增删调补换,做到字字落实,找准采分点。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的归纳和品质的概括,要在有关人物的事迹的语句中去筛选和归纳。注意用四字短语或形容词归纳人物形象。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描写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掌握。侧面描写的作用是烘托、衬托主要人物、重要人物的品质的。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问题进行探究,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分析作答即可。
69.B.恨,应解释为“遗憾”;句意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C.再,解释为“又,第二次”;句意是:拜了两拜就离开了。
故答案为:AD。
70.A.翻译正确,理解正确;
B.“后悔自己因做了恶人而罪有应得”的说法错误,纵观全文范滂不是恶人,而是忠臣贤良,
他教育儿子的目的是叫儿子从善。
故答案为:A。
71.从范滂勇于举奏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受到尚书的责备怀疑也不为所屈,表示若检举失实,甘愿受刑;不偏袒外甥,认为他不是合适人选,便不给予一官半职,可见范滂公正廉洁。在职期间,推荐品德特别高尚的人,使他们能够显达,提拔卑微而被埋没的人才,可见他任人唯贤(重视人才)。朝廷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范滂不畏生死,自己主动赶到县狱,对县令郭揖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可见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范榜不愿因为自己的罪名而连累县令郭揖,可见其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翼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为清诏使,到州境,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离去。可见其是一个有威信的人。 故答案为:公正廉洁,任人唯贤,很有威信;视死如归,很有责任担当。
72.题干要求回答:文末为何用不少笔墨写范母?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这篇文章的传主是范滂,但文末却写了范滂母亲的很多言行,如“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意思是你在文才方面和李白、杜甫等齐名,即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母亲的话告诫儿子,堂堂正正,视死如归。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写范滂的母亲,表现了范滂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忠良,其原因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有关。
故答案为:侧面描写,更能表现范滂之所以名扬天下,其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观点值得借鉴。
73.题干要求回答:苏轼跟范滂是同类人吗?请简要分析。从范滂一文我们可以知道:范滂是一个贤良忠厚,正直无私的人;文才卓越,品德高尚。而苏轼作为一代文豪,文采方面自然与范滂比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苏轼的《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语句,看出苏轼也有一腔报国之志,即便是被贬谪密州当小官员。总之,苏轼和范滂有共性,都是文学才华出众,有报效祖国远大志向的人。
故答案为:二者有共性。苏轼和范滂一样才华出众,都有为国为民,忠心耿耿的特点,值得后人学习。
【答案】74.①;困境,穷困的处境;妻子和儿女;③
75.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
76.退而喜也;邈乎其容;悄乎其言;第一次进谒时陈给事态度温和言辞热切,作者内心喜悦;第二次进谒陈给事态度冷淡,作者内心惶恐不安。作者回顾两次进谒,内心释然,进而懊悔自己揣度失误,导致自己不再拜谒,使两人关系疏远。交待自己的心路历程变化,是为了向陈给事说明自己不来拜访的原因,表示歉意,并希望与他恢复交往,重建友谊。
77.①古人的人生志趣,因个人理想追求不同而不同。②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记叙自己嗜好喝酒,每喝必醉,醉了便潇洒离去。可见陶渊明毫无拘束,坦率自然的形象特点。饮酒也是他在那样的世道里解脱自我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他避世隐居的人生志趣。韩愈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积极入仕,遭贬归京后,希望通过书信让陈京重新了解自己,重建友谊,请他代为引荐。信中韩愈恐惧不安,言辞恳切,可见他求仕心切,渴望为朝廷效力的人生志趣。③古人的出仕或者归隐,会因社会环境与个人心境不同而不同,但都反映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体现个人的人生理想。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⑶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⑷考查对比阅读能力。解答时,结合对课外链接材料和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重点语句“退”进行分析即可。
7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①(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属:连接。②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属:同“嘱”,嘱托、嘱咐。
属乎其言:谈话连续不断。
故选:①。
穷途末路:路的尽头。比喻无路可走的地步。穷:走投无路,处境困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急于自解而谢:我急于向您解释误会表示道歉。谢:道歉。
故选:③。
故答案为: ①困境,穷困的处境妻子和儿女③
7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 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就没有我的足迹了。
故答案为: 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
7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可知,一进谒之后,作者的态度是高兴的。①应该填“退而喜也”。根据“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可知,二进谒时,作者发现陈给事表情冷漠,沉默寡言,据此,②填“邈乎其容”“悄乎其言” 。
故答案为:第1空、退而喜也
第2空、邈乎其容;悄乎其言
第3空、第一次进谒时陈给事态度温和言辞热切,作者内心喜悦;第二次进谒陈给事态度冷淡,作者内心惶恐不安。作者回顾两次进谒,内心释然,进而懊悔自己揣度失误,导致自己不再拜谒,使两人关系疏远。交待自己的心路历程变化,是为了向陈给事说明自己不来拜访的原因,表示歉意,并希望与他恢复交往,重建友谊。
7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五柳先生传》 中的“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表现了五柳先生性情豪爽放达,不拘小节,彻底抛开了世俗繁文缛节的性格特点。“愈” ,意思是超越。韩愈期望自己长大以后能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不当平庸之辈。“退” 有后退,谦让的意思。古人有“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欲成大器,必先退之”的说法,意思是人要追求言行实在,谦逊,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先学会谦让。所以,韩愈用“退之”作自己的字,表现了谦逊的美德。
故答案为: ①古人的人生志趣,因个人理想追求不同而不同。②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记叙自己嗜好喝酒,每喝必醉,醉了便潇洒离去。可见陶渊明毫无拘束,坦率自然的形象特点。饮酒也是他在那样的世道里解脱自我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他避世隐居的人生志趣。韩愈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积极入仕,遭贬归京后,希望通过书信让陈京重新了解自己,重建友谊,请他代为引荐。信中韩愈恐惧不安,言辞恳切,可见他求仕心切,渴望为朝廷效力的人生志趣。③古人的出仕或者归隐,会因社会环境与个人心境不同而不同,但都反映了特殊的时代背景,体现个人的人生理想。
【答案】78.D
79.C
80.B
81.①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②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的翻译。重在平时的积累,勤于翻阅古汉语等工具书,适时巩固。(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具体而言是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及其用法,做这种题的关键是平时多积累,多练习。(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要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表述进行分析和推敲。(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入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78.ABC.正确;D.有误,汤:热水。
故答案为:D。
79.A.不同,向/在;B.不同,来/因为;
C.相同,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不同,表转折/表顺承。
故答案为:C。
80.ACD.正确;B.有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鼓励像东阳马生一样的人不怕艰苦,努力学习。
故答案为:B。
81.①中重点词语有:寓,居住;日,每天。句意为: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②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足,足够。句意为: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课外文言文翻译)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有详解和译文)
学习方法:文言文阅读技巧
2016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2009高考考点梳理十八: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8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