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部编新高考版)板块6
课时59 精准辨析选择题
——聚焦诗意,洞悉陷阱
复习任务
了解古诗选择题设误的手段,遵循答题步骤,做到精准选择。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
提问
方式
选项
对应诗(词)句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
2020—
2021年全国Ⅰ、Ⅱ、Ⅲ卷
2022年
全国甲、乙卷
2020—
2022年
新高考Ⅰ、Ⅱ卷
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2·全国乙第14题A项)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的知心好友。
怀抱即依然。
句意理解有误(原句为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
(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是,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意。
(2)设题特点:
①题干均是要求选“非”型(不正确的一项)。
②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
③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
(2021·全国乙第14题D项)词末从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关键词“听”词义理解有误(应为“听凭”)
(2018·全国Ⅰ第14题B项)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男儿屈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穷”字古今异义理解有误(应为“不得志”)
2018—
2019年
全国Ⅰ、Ⅱ、Ⅲ卷
下列对这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21·全国甲第14题C项)住在山中的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住便平生。
句意中陈述对象有误(应为诗人不如僧人)
(2020·全国Ⅲ第14题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极知耿介种性别,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句子因果关系理解有误(“勿多取”的原因是想让苦笋成长)
(2021·新高考Ⅰ第15题B项)第三句,表现出朋友之间“”之意。
湓浦曾闻,庐峰见说胜香炉。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该句没有使用典故,只是说湓浦“似衣带”)
知识图要
活动一 遵循答题步骤和方法
答好选择题,应遵循以下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
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是针对诗歌局部,有的是针对整首诗歌;有的是针对词句理解,有的是针对情感主旨,有的是针对语言、手法等。
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
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来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
第三步:聚焦词句,排除陷阱
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常见的陷阱集中在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以及文化常识等要素上。但是,考生最应关注的是选项中对关键词句、重要句子的理解,看看选项有无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命题者最常用的干扰手段)。应全力应对词句理解问题,全力排除曲解文意这一陷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①杨乘:唐朝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②香径:苏州香山旁的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或怀古咏史诗。杨乘为晚唐诗人,因此诗歌中可能含有国势衰颓之叹。首联中,“天堑”指长江,“天堑东”交代了吴中的地理位置;“十万人家”极写吴中的繁华,“管弦”为借代,代指音乐;“台榭”为泛指,意为亭台楼阁;“满春风”指满面春风之意,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首联以景写古,写出了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的景象。
颔联用典,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急流勇退的典范。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着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
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的,“自”“空”二字写尽了景色虽好,可无人赏识之意。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
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只,只能。前句意为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了“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以及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
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美景虽在,无人欣赏
2.怀古诗(见课时58“活动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了当年吴中(江苏苏州)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答案 C
解析 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B.诗中引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
C.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答案 D
解析 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意蕴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
活动二 聚焦诗意,洞悉陷阱
古诗选择题是考生考场上极易失分的题目。很多考生由于文本阅读能力不强,只能过度依靠选择题的文字信息来读诗,做题时极易掉入命题者所设陷阱。要提升选择题的准确率,就必须在认真仔细阅读文本和选项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合乎阅读规律的科学辨析。在阅读选项后,针对选项涉及的文本区间、说话对象、关键用词、前后逻辑进行相关信息提取和比对分析。这是对诗歌文本进行再次精细阅读的过程,更是在选项情境下的指向阅读。
1.关注选项对诗句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文言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
在古代诗歌阅读的必备知识中,正确理解文言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有合乎语境的正确理解,是学生解读诗歌的重要一环。高考诗歌选择题选项的设误,经常从这个角度设题。所以,学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文言语境中,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常用解释来代替文言语境下字词的理解。其次要加强文言字词基本功,对文言字词的古今义、通假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的语境义都要特别敏感。只有具备了对文言字词敏锐的感悟能力,才能在选项中快速判断出设置在字词理解上的错误点。
2.关注选项对诗句句意的理解,做到与前后诗句勾连思考,在上下文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
不少考生阅读时最容易犯片面阅读、孤立阅读的毛病,很多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时,更是习惯将诗句割裂成一句一句地阅读,也就自然不能将整首诗前后勾连的语意、语境完整地品读出来。这说明在阅读时缺少对诗句解构、延伸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阅读语句精炼、留白空间较大的古代诗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理解诗句句意时,既要着眼于诗句内部的语意理解,看看有无漏译或添加无中生有的内容,陈述对象是否正确等,更要着眼于该诗句上下文,乃至全诗,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选项中诗句理解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3.将选项内容与诗歌标题比照阅读,于前后呼应中发现选项的错误。
都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短小精悍的古代诗歌来说,更是如此。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心中无标题,殊不知,很多古代诗歌都是以标题为眼,一脉贯穿创作出来的。作者在标题中会交代创作缘起、创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特殊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如果阅读时忽视这些信息点,也许在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时,就会出现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也就容易对文本产生错误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
春题湖上[注]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但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
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答案 ①水月如珠 ②蒲如青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中,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作了细致描绘。
C.尾联中,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答案 B
解析 “西湖全部景点”错,概括不当。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景,突出西湖景色之秀美;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B.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拟人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C.这首诗善用比喻,如颈联写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贴切又新颖。
D.“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飘曳的裙带,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春日的西湖之美。
答案 D
解析 “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春日的西湖之美”错。这一句是比喻,写新生的蒲草在风中摇曳,就像是少女衣服上的裙带,并非实写少女的劳作之美。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 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②,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③,更无一点尘随马④。
寂寞山城⑤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①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词人在杭州做了三年官后,刚来密州任知州两个月。上元: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②钱塘三五夜:钱塘即杭州。三五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③香吐麝:富人家的帐底吹出的麝香气。④尘随马:出自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指行马无尘,气清土润。⑤山城:密州。
鉴赏 这首词题目为“密州上元”,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苏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了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上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苏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词人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了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词人此时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是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的景象和密州上元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词人“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往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词人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他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他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说明:该词也可看作节令诗。)
答案 ①村民社祭,击鼓吹箫 ②寂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了灯火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
B.“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两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C.“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冷,却写出了词人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D.“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尽管词人只看到了农家桑社的鼓箫奏乐,却久久不愿离去。
答案 D
解析 “密州的元宵节热闹非凡”错,应该是“凄凉孤寂”。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密州元宵节“有声有色”的热闹、繁荣景象。
B.本词内容不囿于成规,“寂寞山城人老也”一句是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C.与《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本词语言更显隽秀,至情深婉,这是与本词的思想情感密切相关的。
D.末句“昏昏雪意云垂野”,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答案 A
解析 上阕写“钱塘”的上元节,热闹非凡,钱塘是杭州,不是密州。下阕写密州的上元节,突出冷清。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想起杭州的元宵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
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
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的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意之所到,笔亦随之。
答案 D
解析 “书写人生志趣”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满分攻略】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满分攻略
高考诗歌鉴赏模拟训练精选100题(三)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达标测评卷--古代诗歌鉴赏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汇总
诗歌赏析考前强化训练
【2016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