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先秦是指秦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上,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从原始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建立,从分封制、宗法制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奴隶主贵族政治建立。
(2)经济上,进入农耕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随着铁犁和牛耕的推广,小农经济为代表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上,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科技的繁荣,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形成,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1)政治上,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经济上,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点定位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征。2.夏、商、西周国家治理的特点。3.早期国家的特征。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时代
代表性遗址
生活状况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从事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了用火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种植粟、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龙山文化
制作黑陶(“蛋壳陶”)
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
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2.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人群时期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
(1)权力分配: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2)管理组织:出现部落和部落联盟。
(3)文明萌芽: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
思维点拨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曙光
(1)社会组织内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贫富差异和等级分化。
(2)某些掌握政权、军权或宗教权的“王者”已经出现。
(3)遗址中城墙、围壕和祭祀遗迹的出现,表明专供统治者居住的,作为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功能的城邑已经出现。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途径及特征
材料
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的,而是多条线忽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通过区内、外诸考古学文化的交汇、撞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不断地组合、重组,得到不断更新,萌发出蓬勃生机,并最终殊途同归,趋于融合。——摘编自苏秉琦《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予以说明。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多元化: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遍布中国南北各地;新石器时代发现文化遗址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先后在中国南北出现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还有后来的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一体化:经过三皇五帝以后,中国各地文化又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原地区的炎黄部落,黄帝和炎帝被称为华夏始祖。
拓展深化
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维度
阐释
多元性
(1)从文化分期看,新石器时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2)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3)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1)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2)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源远流长
(1)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2)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3)五千年的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
(4)两千多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视角2 考古文化遗存是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
材料 三星堆文物
三星堆共出土了1 720件珍贵文物。按其功能分类,我们可将它们分为:祭祀品,共105件,主要是青铜器,其中较大型的樽和罍,其功能可能有两个方面,主要用于祭祀天神、地神和祖先,同时也可当作生活用品,比如装酒、粮食等;生产工具,共124件,主要是石器和玉石,其中有斧、凿、錾、刀等;兵器,共127件,主要是青铜器,还有石器和玉器,其中有青铜戈、玉戈、玉刀;生活与装饰,这方面数量最多,共1 364件,其中有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陶器、骨器、象牙器,以玉器为主,占615件。……除上述四种类型外,还有80根大象牙……另外,还有当时的货币——铜贝4 662枚;还有数以吨计的陶片未计算在内。——摘自冯学敏等《点击三星堆》
(1)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释读三星堆文物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
(2)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古蜀国部落为什么会有大量“象牙”“铜贝”和“数以吨计的陶片”?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信息:政治:神权政治(或神权王权一体);阶级分化(或贫富分化);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较发达;军事:有部落战争;文化:精神生活丰富(或有审美要求)。
(2)推测:大量“象牙”说明古蜀国部落自然生态环境适合大象生存(或可能与远处部落有象牙交易等);“铜贝”说明有了一定程度的商品经济(或有一定水平的制币工艺等);“数以吨计的陶片”说明居住在该地的部落人口较多(或部落存在时间较长等)。
拓展深化
史前史研究的主要史料和工具
实物史料
因为其高度的真实性,考古发现是当今研究人类史前史的主要素材,随着考古挖掘的发展,很多传说得到了印证
神话传说
是夹杂着个人想象的口口相传的历史,其内容与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但是,这些传说有的也是基于一些真实发生的史实,是研究历史的素材之一
古籍记载
撰写者距史前史较近,相对来说更加真实,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和主观目的,其记载存在偏颇,需要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运用于史学研究,对于判定历史时间、分析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变迁等都有巨大的帮助
主题二 早期国家——夏商周
1.部落联盟
(1)三皇: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2)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3)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4)万邦时代: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图解历史
国家雏形的出现
2.早期国家——夏商周
角度
西周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建周,定都镐京
政治制度
(1)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2)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国家管理: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地方实行直接或间接统治
(1)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度
①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②外服:王畿四周。
(3)特点: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选必1,P2)
(1)制度:①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和卿大夫继续分封。
②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2)特点: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②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选必1,P2-3)
经济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3)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文化
(1)文字: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西周金文、青铜铭文。
(2)文化: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商周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夏商时期的历法,如夏朝的《夏小正》
概念阐释
井田制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下的土地经营方式,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未经王室和公室特许,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在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图解历史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视角 商周国家政治治理的特点
材料一 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许倬云《西周史》
材料二 西周对政治生活的治理,主要依赖血缘这根纽带,体现在国家制度设计上,主要实行了两大制度:一是构成了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周代王制的纵向构造”;一是包含“'天子建国’与'诸侯立家’两个层次”,构成“周代王制的横向构造”。当然,这两大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由此,西周统治者实现了族权与政权的有效结合,从而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国家。——据李默海《国家治理视角下的西周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朝国家管理结构的特点。 并尝试说明西周“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国家”的做法。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商王朝与方国形成一种较为松散的方国联盟。
做法: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大宗可以命令小宗和约束小宗。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分封制: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拓展深化
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1)从社会组织方面来说,家族组织大量存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早期国家产生之际,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社会阶级分化并不明显,因此,血缘纽带长期存在,氏族或宗族在社会中长期发挥作用,这种状况在西周时期仍有极其鲜明的体现。
(2)从国家形式方面来说,国家具有家长制家庭的色彩:国家产生以后原有的家庭结构发展成政治结构的补充部分,成为早期国家的重要支柱。西周时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长期存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冲突与矛盾,形成了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3)从社会文化观念方面来说,道德意识起源甚早:商代已有将人事与天命联系起来的传统,商周文化之间存在高度的继承关系,周人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了商人天命观念中的合理因素以及“德”的观念,神权思想、原始民主遗存思想影响商周政治统治,使得早期国家的文化发展中“德”的色彩十分浓厚。
(2022·广东卷)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
中国古代考古资料的应用
情境设置
依据四个地方的考古资料与结论,判断推理逻辑是否成立
[解题指津]
易错排查
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及周边地区,内蒙古出现的商周青铜器不能证明商的统治中心发生转移,排除A项
材料“湖北大冶铜矿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说明秦朝军队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说明“主要使用”,排除D项
关键能力
材料“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在春秋早期的晋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材料与结论之间能够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B项正确
[方法点拨] 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即根据已知的若干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给标准的结论的选择题,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强调论从史出,从历史材料中得出结论的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呈增加趋势。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
1.(2021·辽宁卷)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 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
2.(2021·福建卷)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体现了文献和实物相互补充以研究历史的特点,说明研究历史需要文献与实物互相补充,故D项正确;A项只提及文献,B、C两项只涉及出土实物和考古发掘,说法片面,均排除。
3.(2022·1月浙江选考)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西周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是从夏朝建立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4.(2021·6月浙江选考)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答案 A
解析 周王既是国家的最高首领,又是“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即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选A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庶子孙为小宗,排除B项;“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中国早在夏朝就已进入“天下为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5.(2021·广东卷)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现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22·岳阳高三模拟)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
A.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
C.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D.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我国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的特征,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主要粮食产区,排除A项;我国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而非普遍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得不出“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
2.(2023·潍坊模拟)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答案 A
解析 题干所述变化反映出生产发展影响到了劳动的具体分工,故选A项;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是由于性别的不同,陪葬品也有区别,与“阶级”无关,排除B项;由题干不能得出性别分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形成”,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集体劳作,排除D项。
3.(2023·丹东市一模)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  )
A.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
B.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
C.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
D.中华文明根源于游牧经济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故选C项;题干内容仅是按照时间先后叙述了“兽面纹”的发展过程,这与“多元一体”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并不能推断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且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而不是游牧文明,排除D项。
4.(2022·大连一模)据《周易·系辞下》记载,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通'畋’)以渔”。后来,由于民人众而禽兽少,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体现了(  )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D.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从采集和渔猎发展为农耕经济,这说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类生产方式的进步,不能体现“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小农经济的特点,小农经济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5.(2023·日照一模)西周文献中,禹的事迹十分简单,主要是治水与疆理土地,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禹成为平治洪水的远古圣王;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称颂禹“既是一位远古圣王,还是一位远古圣臣”。这说明(  )
A.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
B.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C.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
D.经济模式的变化影响价值观建构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不同时代的文献,塑造了具有不同特征的禹的形象,是历史叙事之“时代性”特征的具体呈现,即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故选B项。
6.(2023·临沂一模)《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这反映了西周(  )
A.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
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                      D.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题干所述内容反映出西周慎终追远(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崇德尚贤的思想,故选D项;《诗经》的创作手法是现实主义,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重农抑商”思想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敬天”与“保民”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
7.《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
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演进是一脉相承,说明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故选D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强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前后继承,并不是帝王系一脉相承,排除B项;分封制成熟于西周时期,排除C项。
8.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注重科技的实用性                         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答案 D
解析 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雨量大小、多少、来向等众多词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气象进行仔细观测和记载,说明当时人们非常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选D项;据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一结论,故排除A项;农业收成的多少在于生产劳动等,与祭祀活动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技的特点,故排除C项。
9.在殷墟出土的蚌壳、贝和鲟鱼甲,都是海洋里的物产;铜矿石、玉料、金子和绿松石等也不是郑州和安阳本地的物产;冶铸青铜器所需要的锡,产于华南。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原文化的传播                             B.长途贩运的发达
C.区域经济的联系                             D.铸铁技术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题干提及殷墟(河南安阳)、郑州出土的文物的原材料来自外地,不是本地的,可知各地区间经济有所往来,故选C项;题干提及的是地区间物产的交流,且是外地影响中原,排除A项;长途贩运的发达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与铸铁技术无关,排除D项。
10.(2023·潍坊一模)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  )
A.周礼进一步完备
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
C.周王室地位下降
D.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周夷王下堂迎接诸侯,反映出自此之后,周王室的地位开始衰微,故选C项;材料说明周夷王破坏了《礼记》的相关规定,而不是使周礼“进一步完备”,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原始民主这种权力运作模式,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而非宗法制的内容,排除D项。
11.《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
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
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
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武王伐纣之前进行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行经,称自己是“惟恭行天之罚”,据此可以看出,周武王此举意在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故C项正确。
12. 周成王时,周公分封的诸侯国数量很多,对这些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周王称其中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姓的为伯舅、叔舅。相对来说,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削弱
B.统治方式发生改变,社会转型出现
C.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D.分封宗法色彩浓厚,利于强化统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与商朝相比,周王与诸侯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这说明周朝宗法色彩浓厚,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故选D项;西周时期宗法贵族的政治影响力增强,排除A项;商周都属于奴隶制社会,社会未转型,排除B项;中央集权在秦朝时才正式确立,周朝还未确立,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9分)
13.(2022·邯郸月考)(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所示为某学者绘制的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传播路线图。
——摘编自侯亚梅《水洞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
风向标?——兼论华北小石器文化和
“石器之路”的假说》
材料二 在距今3500—2200年前,欧亚大陆两端东西方文化元素交汇融通的频率和强度进一步增强,此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已经由亚洲北部转换到亚洲中部干旱区的绿洲路线,东西方文化、思想和技术通过这条绿洲路线不断碰撞和融合,迸发出创新的火焰,为全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董广辉、李若《丝路之前的东西方交流》
(1)若要证明如图结论成立,你认为应依托哪种方式获取哪种类型的史料?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旧石器时代到距今2000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传播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中国因素。(7分)
答案 (1)方式和史料:通过考古方式获取实物史料。
理由:旧石器时代尚处于原始蒙昧时期,文献资料、口述史料无从获取,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历史中遗迹、遗物等原始遗存的跨领域研究是证明结论成立的最好方法。
(2)变化:交流内容逐渐丰富;交流路线逐渐稳定;交流范围逐渐扩大。
因素: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央对西域的有效管控;手工业技术的日益进步。
1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家国一体,但分封制下的家国一体到春秋战国时严重动摇。对于此,某历史学家指出:“诸侯卿大夫家臣所以能专权而侵凌其上的过程很简单。天子虚领天下,不亲政事,所以为诸侯所乘。诸侯虽较天子亲政事,然而不如卿大夫,所以实权操之于卿大夫手。至于真的和庶人接近,治理赋役的,还是卿大夫的家臣邑宰,所以后来他们权重大,侵凌于卿大夫之上。”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下家国一体的政权结构发生动摇,原因主要在于天子虚领天下、不亲政事,为诸侯所乘。
评析:西周实行了层层分封制度,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式的家国一体的政权结构。在这种结构下,下级对上级负有必须去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这一结构在分封之初有效地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也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但是,这种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诸侯、卿大夫在自己封地内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这种结构逐渐尾大不掉,周天子很难对诸侯进行有效的控制,诸侯对卿大夫也是如此。
结论:分封制下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在实行之初,天子并非虚领天下,也并非不亲政事,这种体制动摇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力发展,诸侯实力增强,逐渐摆脱王室控制。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4年高三备考专题一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在固本开新中永驻风华(上)
高中历史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练习题(含解析)
高一历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练习题
先秦阶段特征
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