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6 第13单元 第35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年)的阶段特征
(1)政治
①两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先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推动国际秩序从无序向有序发展。
②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③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受两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2)经济
①苏联社会主义探索:十月革命后,苏俄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和伟大实践,取得重大成就。
②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3)国际关系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协调了战后的国际关系。
②由于该体系存在的矛盾无法消除,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使国际格局由以欧洲为中心转变为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第35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2.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考点定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进程、影响。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联。
主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世界形势动荡: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列强矛盾激化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表现
主要矛盾
表现
英德矛盾
争夺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领土争端,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德俄矛盾
贸易摩擦不断,关系恶化
奥匈帝国与俄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火药桶”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②概况: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①时间:1914年6月28日。
②影响:两大军事集团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思维点拨
帝国主义
(1)形成: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目的:垄断从原料产地、生产到市场,再到投资场所直至土地等一切资源。
(3)政策: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建立庞大帝国。
(4)性质: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
2.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2)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进程
①1914—1915年: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
②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伤亡惨重;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③1917—1918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战争。
3.结果: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思维点拨
美国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提出了以“十四点原则”为代表的新的国际关系理念,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但其军事实力仍然有限。战后,美国企图支配世界事务的努力遭到英法等国的阻挠,这说明欧洲虽失去了经济霸权,但综合实力仍然强大,美国称霸世界的时机还不成熟。
视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材料一 威尔逊在1917年4月参战演说中提出:作出这场战争的决定与不幸的旧时代的战争决定一样,人民的意见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尊重,之所以挑起与发动战争是为了迎合王朝中的一小撮野心勃勃的人们的利益,他们长期以来把人民视为走卒和工具……只有自由的民族才会将他们的目标和荣誉系于一个共同的目的,并将人类的共同利益置于他们的狭隘的利益之上。——摘编自[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
材料二 列宁认为:“当前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到这个最高阶段,社会生产力和资本的规模业已超出单个民族国家的狭隘范围。这一切促使大国竭力去奴役其他民族,去抢夺殖民地作为原料来源和资本输出的场所。”——《列宁全集》(第26卷)
概括材料一、二中威尔逊和列宁关于一战爆发起因的各自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予以评析。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威尔逊认为一战起因于某些国家的专制主义;列宁认为一战爆发是帝国主义各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结果。
评析:威尔逊认为一战由专制主义国家挑起,把战争的责任推向同盟国集团,掩盖了一战的非正义性质;是为美国参战、夺取世界霸权寻找借口。列宁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争霸而引起的,从生产力发展和帝国主义本性角度科学地揭示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结果;客观地揭示了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拓展深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偶然性与必
然性的统一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一事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是必然的。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准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政治发
展的不平衡性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各帝国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超过老牌的英法等国家,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
欧洲各国
之间的矛盾
列强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逐步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他们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大战一触即发
物质条件
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意识形态的影响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斗争愈发激烈,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主题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
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主要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思维点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1)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2)是战胜国严惩战败国,强制下的和平。
(3)对中国山东主权的不公正处理。
(4)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无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主权。
2.国际联盟
性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评价
(1)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
(2)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3)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思维点拨
委任统治制度
(1)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
(2)认识: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在国际联盟的监督下,按国际法貌似公正地解决列强纠纷以避免更大国际冲突,取代了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私下瓜分、直接兼并殖民地的形式。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仍然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害,但也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视角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 巴黎和会……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依据材料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任一点)
原因: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国联缺乏权威性,不能制止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不稳定性,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战争的因素。(任两点)
拓展深化
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积极方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2)消极方面:它不可能带来持久的和平。
①它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的,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的加剧。
②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
③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加剧。
视角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材料 1914年夏,一战爆发,几乎将整个世界文明都卷入其中,战争给所有参战国的人民带来了沉重地灾难,经济遭受巨大的打击。战争也直接影响到了众多国家的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远在亚洲东部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并间接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进入崭新的一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影响了众多国家的兴衰,改变了国际格局和文明的进程”进行合理解释。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战摧毁了德意志、奥匈、沙皇俄国、奥斯曼四大帝国,在欧洲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国家,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英、法、德等传统欧洲强国的实力受到极大衰弱,欧洲的全球霸权地位开始逐渐丧失,后起的美国、日本在远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20世纪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冲突与并存竞争;一战也客观上影响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一战中包括坦克、飞机、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投入实战,影响了现代军事科技发展;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签订了《非战公约》;欧洲和平主义思潮泛滥。
拓展深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对欧洲造成
毁灭性的打击
(1)经济上:给欧洲带来经济危机,欧洲的世界财政金融地位下降。
(2)政治上:给欧洲带来政治危机,各国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催生出一个新世界
(1)欧洲衰落,美日崛起。美国大发横财,日本趁机扩张,获得发展。
(2)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给人类社会提
供了进步的契机
(1)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促进社会发展。
(2)妇女地位得到提高:妇女活动范围扩大,社会作用增强。
(3)政府机构职能改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职能加强。
(4)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思潮盛行
(2022·6月浙江选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波谲云诡。“1898年以后迅速增长的德国海军计划,几年间就成为英国关切的根源。……英国人逐渐而谨慎地摆脱了他们过去外交上的孤立地位。1902年,他们跟日本结成军事同盟以反对其共同的敌人俄国。……(1904年)英法两国政府一致同意忘却……所积累的旧怨。……由于对德国的企图越发感到捉摸不透,英国人也同样有接受调解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
一战爆发的原因——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重重
情境设置
以一战前英德矛盾激化,英国不断地调整与日、俄、法等列强之间的关系作为情境设计,分析英国的外交取向
[解题指津]
易错排查
一战中,英国与俄国和法国结盟,A项错误
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英国对欧洲大陆推行的是“均势政策”,面对德国崛起,虽与法俄等调整关系,但没有体现“集体安全”,排除B项
不符合材料主旨。英德都在欧洲,英国的外交针对的是德国,这显然不符合“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主张,排除C项
关键能力
正确理解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面对德国不断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感受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因此抛弃之前和俄国、法国的恩怨矛盾与之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D项结论正确
[方法点拨]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这类题目主要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基本技法:阅读材料(题干)→抓立意(命题视角)→找关键词(求答项)→解读信息(材料内涵)→迁移知识(关联教材基础知识)→逐项分析(事实或结论是否与材料相符)→得出答案。
1.(2022·山东卷)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英法同属于协约国,为避免单独对德作战,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C项正确;A项不属于英国转变态度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后欧洲均势,排除B项;英国态度的转变是为了避免单独对德作战,而非联合法国控制欧洲,排除D项。
2.(2022·1月浙江选考)一战前,德国按速决战思想制定了作战计划,提出“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下列项中,导致该“作战计划”破产的因素有(  )
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②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
③英国很快参战
④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必须避免两线同时作战,德国必须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即法国身上,迅速击溃它”及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俄军出人意料地攻入东普鲁士,英国很快参战,①②③符合题意;新型武器坦克的使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④排除。故选C项。
3.(2021·6月浙江选考)下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结合所学,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  )
(注:败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
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
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
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进到马恩河一线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一次会战”“败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可知,1918年7月,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动了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把战线向前推进到马恩河一线(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故选D项;“决定”说法错误,战争从来不靠武器决定胜负,排除A项;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排除B项;1914年东线德军进入俄国境内,但同时俄军也打败了奥军,深入奥地利境内,东西两线的战事转入了持久的阵地战,排除C项。
4.(2020·1月浙江选考)作家茨威格以“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记录下曾亲历的社会政治事件。其中写道: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那一天却给我们带来许多宽慰。因为我们——当时全欧洲的人也和我们一样——相信战争永远结束了。蹂躏我们这个人类世界的野兽都已被制伏。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下列项中,与作者回忆直接相关的是(  )
①德国战败,德意志帝国瓦解 ②美国崛起,国联建立 ③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 ④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曾经发誓要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威廉二世皇帝终于越境出逃了”指的是德国战败,故①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美国崛起,国联建立,故②错误;材料“当俄国还在以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思想欢庆自己蜜月的日子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朦胧的曙光”指的是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故③正确;材料“我们相信威尔逊的纲领,就好像完全是我们自己的纲领似的”指的是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5.(2020·山东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合众国”“泛欧运动”等关键信息可知此时欧洲联合的思想出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战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联合有利于提高欧洲实力,故选A项;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暂时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与“欧洲联合”无关,排除B项;“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为外因,并非欧洲联合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与“欧洲联合”无关,排除D项。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如《1910年入侵英伦》《威廉来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下的伦敦》在英国广受欢迎;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英格兰的报应》《德国未来100年》等小说也在德国畅销。据此可知(  )
A.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
B.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
C.文化界对战争爆发负有责任
D.人们对局势发展持负面态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有关德国间谍和德国统治欧洲的阴谋的众多书籍”和“描写德国战胜英国”的小说畅销,这说明文学创作对战争的爆发负有一定的责任,C项正确;军国主义思想控制社会舆论,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英德矛盾成为世界主要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文化界与战争爆发的关系,没有体现人们对局势发展的态度,排除D项。
2.(2022·天津河西区二模)下图为1870—1913年英、美、法、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曲线图。其中代表德国的是(  )
——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所表示的国家的工业产值到19世纪末,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为美国,排除A项;②所表示的国家的工业产值在1870年以前居世界第一,为英国,排除B项;④所表示的国家的工业产值在19世纪末既落后于英国,又落后于德国,更落后于美国,为法国,排除D项。
3.(2022·日照高三联考)1913年,德国某位军事作家在《德国与未来的战争》一书中写道:“在这方面我们必须十分清楚,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那样要对付如此多的困难和敌意……我们现在想要获得的东西必须用战争获取。”作者意在(  )
A.对德国对外政策表达不满
B.表达对德国国际处境的担忧
C.揭示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
D.极力宣扬军国主义思想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德国打算通过武力和军事扩张来实现自己的霸权,故选D项;材料中作者对德国对外政策表达不满的目的是宣扬其侵略思想,推动德国对外扩张,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作者对一战前德国处境担忧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其武力获取霸权的思想,排除B项;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4.(2023·淄博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图一、图二所示分别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美两国征兵海报宣传语“加入你祖国(英国)的军队”“我要你为国家入伍”。两国征兵参战的共同目的是(  )
图一              图二
A.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参与争夺世界霸权
D.维护世界和平民主
答案 C
解析 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英美两国参战是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故选C项;一战前,欧美没有爆发经济危机,排除A项;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不是美国参战的目的,排除B项;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不会维护世界和平民主,排除D项。
5.(2023·武汉高三调研)下面为1914—1916年美国同交战国双方贸易统计表(单位:美元)。
年份
同英、法、俄、意的年贸易额
增长指数
(以1914年为100)
同德、奥匈的年贸易额
增长指数
(以1914年为100)
1914
824 860 237
100.0
169 289 775
100.0
1915
1 991 747 493
241.0
11 878 153
7.0
1916
3 214 480 547
389.7
1 159 653
0.68
据此,有学者认为,当美国参战变得不可避免时,其选择的余地并不多。这表明一战期间(  )
A.美国与同盟国矛盾不可调和
B.经济利益影响美国政府决策
C.欧洲的经济逐渐被美国控制
D.欧洲经济优势地位依然牢固
答案 B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从1914年到1916年,美国对协约国集团的贸易数量成倍增加,而对同盟国集团的贸易额急剧下降,最后趋近于断绝,所以最终美国站在了协约国一方参加世界大战,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德、奥匈同为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根本的矛盾冲突,排除A项;表格内容只能反映美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情况,无法反映欧洲国家的经济实力情况,排除C、D项。
6.1917年各国工人罢工此起彼伏,法国罢工人数增至29万,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口号;俄国3万人罢工,要求政治变革,被称为“二月革命”;1918年1月全德工人实行总罢工,要求增加粮食定量、建立民主政府等。材料表明(  )
A.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提高
B.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C.参战国的国内矛盾激化
D.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为一战期间,材料中的罢工游行都发生在各国内部,表明各国的阶级矛盾激化,故选C项;材料只能反映工人的诉求,无法判断其政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可以看出各国工人的诉求不同,斗争的对象也不相同,不能体现国际工人运动联合的趋势,排除B项;“1917年”“1918年1月”战争尚未结束,不能说明战后的情形,排除D项。
7.(2022·天津河北区二模)1918年1月,一种流感从美国爆发,随美军进入欧洲并波及亚洲和北非国家。到7月病毒发生变异,流感瘟疫在全球各地几乎同时爆发,死亡人数远超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原因之一。这反映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历史合力论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阶级斗争学说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一战结束的原因有很多个,疫情只是其中之一,这里强调的是多种因素产生的共同影响,即历史合力论,故选B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强调的是某国内部的经济关系,和一战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哲学层面的概念,强调的是客观环境对社会意识的影响,一战不是意识内容,是实质性的战争和冲突,排除C项;阶级斗争强调的是国内矛盾,一战是国际纠纷,排除D项。
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某位西方漫画家创作漫画《生日好,陛下》。画面中劳合·乔治、克里孟梭、威尔逊在凡尔赛宫镜厅,举杯向1914年6月28日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的雕像致意:“向你致敬,向你致谢!”作者借这幅画(  )
A.讽刺英、法、美是战争的受益者
B.抨击普林西普行为的愚昧
C.表明协约国实力大于同盟国
D.暗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英、法、美是一战的战胜国,战后攫取了大量利益,因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举杯相庆,A项正确;根据“向你致敬,向你致谢”可知并非抨击普林西普行为的愚昧,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并非表明协约国实力大于同盟国,排除C项;此时一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
9.(2022·济宁三模)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意等国领导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进行了激烈的争吵,但在这次会议上他们也有共识。他们一致赞同(  )
A.恢复欧洲势力均衡                   B.削弱并且肢解德国
C.公平解决战后问题                   D.防止苏俄势力扩展
答案 D
解析 苏俄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威胁,于是各国都想防止苏俄势力的扩大,故选D项;巴黎和会是要重新划分欧洲的势力范围而不是恢复旧秩序,排除A项;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削弱并且肢解德国”,遭到英国的反对,排除B项;“公平”的说法不客观,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并未受到公平对待,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转让给了日本,排除C项。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某项政策时,列出了如下要点。该政策是(  )
A.委任统治                                 B.国家干预
C.绥靖政策                                 D.和平演变
答案 A
解析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美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貌似公正地避免了更大的国际冲突,体现出浓厚的大国政治和霸权主义色彩,故选A项;题干图片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层面,排除B项;绥靖政策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排除C项;和平演变与题干图片内容无关,排除D项。
11.(2022·聊城二模)1918年12月,当威尔逊总统踏上欧洲血染的土地时,广大民众曾满怀热情地将他当作“救世主”“和平王子”来欢迎;而同一时期,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却大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主要反映了(  )
A.凡尔赛体系的自身缺陷
B.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C.欧洲主导全球时代终结
D.欧洲构建新秩序的期望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二者均体现了一战后的欧洲对构建新秩序的期望,故选D项;凡尔赛体系是1919年到192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二战后,欧洲分裂局面正式形成,排除B项;一战虽然削弱欧洲实力,但欧洲在国际事务中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
12.(2022·张家界高三检测)国际关系体系理论把国际关系视为一个具有某种内部关联的体系,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国际社会中的组成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作用,最终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下列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
B.是封建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复辟
C.它是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源头
D.欧洲失去对世界的影响和控制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大国力量的对比和变化直接影响国际格局的演变和国际规则的制定,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不能永远持续下去,一战后战胜国按照力量对此的变化重新构建了国际秩序,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这一体系建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基础上,故选A项;“复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史实,排除B项;国际关系源自各个国家综合力量的对比,“国际治理体系”不存在源头一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关系体系,并未提及欧洲对世界的影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29分)
13.(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萨拉热窝事件后的大国外交
材料一 从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到奥匈对塞宣战期间,各大国展开频繁的穿梭外交。沙俄调解奥塞纠纷的同时,又感到再不能像波斯尼亚危机和巴尔干战争那样退让妥协了。于是对德奥态度强硬,表示对塞尔维亚不能坐视不救。法国则坚决支持俄国,其总统普恩加莱向沙皇保证履行法俄军事同盟的义务。法俄两国又都力促英国表明态度,站到自己一边。英国建议把奥塞争端提交一次国际会议讨论,敦促奥俄两国直接谈判;其外交大臣格雷通过各种途径给德国一种印象:在未来的德奥与法俄之间的战争中,英国将保持中立。直到7月29日,英国政府才向德国表明自己的真实立场:若法国卷入战争,英国不能袖手旁观。德皇这才知受骗,大骂英国是“卑鄙小气的恶棍”。此时又有新消息传到柏林,意大利不打算站在自己的盟国一边作战。7月30日凌晨,德国政府来了一个急转弯,劝告奥地利人接受英国政府提出的调停。但为时已晚,奥塞已经开战,欧洲战车已经启动。奥塞之战引发欧洲战争。7月30日,俄国宣布总动员。德国要求俄国停止总动员,遭到拒绝。8月1日,德国以此为借口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入侵比利时,取道进攻法国,同时对法宣战。4日,英国借口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而对德宣战。从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杀的萨拉热窝事件,到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这就是“七月危机”。——摘编自曹胜强等《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论》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一:加拿大征兵海报,上面用法语写道:法裔加拿大人,参军吧!英格兰,我们自由的屏障,正在受到威胁。我们会让普鲁士军国主义统治这片保护我们的信仰、语言、社会制度和法律的土地吗?法兰西的心在流血!
图二:一战英国征兵海报:帝国需要男人!在年轻雄狮(指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的帮助下,年长的雄狮(指英国)打败了敌人。
(1)根据材料一,分析萨拉热窝事件后大国频繁外交却仍滑向大战深渊的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看待材料二征兵海报的史料价值。(7分)
答案 (1)原因:各大国始终都以本国利益至上;双方竭力扩大己方阵营;各国缺乏灵活性的政策和足够的外交空间;德国决策失误导致战争升级;各方谈判未形成平息局势的有效策略,坐视战争爆发;局部战争后,两大军事集团扩大战端,战争规模迅速升级。
(2)价值:征兵海报属于特定时期的印刷品,是一手史料和图像史料。这一史料可用于研究当时英国政府的舆论宣传、战争动员、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参战方的关系、一战的进程等。海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目的是影响民意,在使用时要具体分析。
1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大事年表(部分)
1920年
《凡尔赛条约》生效,在日内瓦成立国际联盟。倡导者美国没有加入
1921年底至1922年初
华盛顿会议召开,美、英、日、法、意五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会议期间,中国通过对日交涉收回了山东权益
1922年
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1923年
德国要求延期赔款并减少支付额度,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德国工业区鲁尔,酿成鲁尔危机
1924年
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委员会制定出关于德国赔款的计划,即“道威斯计划”,法德在赔款问题上的矛盾有所缓解
1925年
英、法、德等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会议,签订了《洛迦诺公约》。德国对协约国展现和解姿态,恢复了大国地位。美国没有参与会议
1926年
德国加入国联,并任常任理事国
1927年
裁减海军军备会议召开,但没有达成一项协议
1928年
德国军国主义重新复活。美、法、德、英、意、日、比等15个国家在巴黎进行国际会议,经过反复谈判,签订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又称《非战公约》
1929年
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
——据刘德斌主编的《国际关系史》整理
根据材料,就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一个方面或整体,提炼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合理,论证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观点:20世纪20年代欧美各国为维护和平进行了积极探索
阐述: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被战争破坏的国际秩序得以重建。为促进国际合作与实现集体安全,战胜国成立了国际联盟,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缓和了赔款问题引发的矛盾,有利于法德关系的改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国际法上确认侵略战争非法,具有进步意义。欧美各国的努力和探索,使20世纪20年代成为一个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因此,不能因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疯狂扩张和二战的爆发,就否定20世纪20年代的努力所取得的建设性成果。
示例二  观点: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中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阐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重建了国际秩序,欧美各国通过成立国联、实施道威斯计划、签订国际公约等举措缓和了矛盾冲突,使20世纪20年代的国际关系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但是,和平之下实则危机潜伏。德国人认为《凡尔赛条约》让其遭受不公正对待,因此怀有民族复仇情绪。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日本则开始了军部法西斯运动。由于国联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非战公约》也并未真正得到实行,因而难以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际秩序开始走向解体,世界由此进入动荡和战乱。
总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缺陷,使得20世纪20年代只有短暂而脆弱的和平,未能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14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优质教学材料课件PPT
高一历史14课《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案
专题九 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格局的演变
部编版历史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练习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