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7 第15单元 第45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45讲 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考点定位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
主题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多元起源
(1)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时期: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交汇融通,玄学盛行。
(4)隋唐时期: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宋元时期: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6)明清时期: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康雍乾时期,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发展。
图解历史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
2.民本思想
(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2)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3)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2)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
(3)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的内容、孟子与屈原的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张和而不同
(1)西周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
思维点拨
“民本”与“民主”思想的区别
儒家“民本”思想强调的是百姓的重要性,如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认为“君舟民水”等。而民主的基本特征是“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即人民是国家主人。明清之际,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明进步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本土性
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多样性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包容性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凝聚性
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连续性
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思维点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他特点
(1)具有极其强烈而又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
(2)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实用伦理文化。
(3)具有浓厚的思辨传统,强调理性和智慧。
(4)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
(5)重视礼治,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
(6)农耕性: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视角1 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摘编自《周易》
根据材料,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入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视角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材料 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拓展深化
1.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2.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
与世界各国文化相比较,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创性,是根植于本土,独自创立进而逐渐形成的,中华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
连续性
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华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
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中,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同样,不同民族也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这些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共同汇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包容性
中华文明对于人们在相貌、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包容心态,中华文明容纳了外部传入的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元素,包括哲学思想、话语体系、制度形式和文学艺术
凝聚性
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中原文化和族体也不断向边疆扩散,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输送到边疆,中原与边疆互相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为共同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主题二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过程
影响
(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3)隋唐时期,佛教中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4)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3)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
(4)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图解历史
近代“西学东渐”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东亚、东南亚
文字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2)在汉字基础上,朝鲜、日本、越南分别创造了本国文字,即谚文、假名、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儒学
(1)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2)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佛教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
制度
(1)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2)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3)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跟中国基本一样
其他
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2.四大发明
(1)造纸术:8世纪以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印刷术: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图解历史
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
3.人员迁徙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4.东学西渐
(1)表现: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
(2)影响: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视角1 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材料一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摘编自《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根据材料一,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国家统一。——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助于化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拓展深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总而言之,中华传统友好往来文化对于解决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零和思维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2022·全国乙卷)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命题设计]
聚焦考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情境设置
学者有关五四时期中西方文化的认识(社会情境)
[解题指津]
易错排查
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已经出现东西方文化论争,排除A项
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等人已对儒家思想予以批判和继承,排除B项
据“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可知,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之前过于肯定和否定的理念,但“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
关键能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宣传民主和科学,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和否定。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来看待中西方文化,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故选D项
[方法点拨] 结合“'五四’初期……不久……”时间信息,明确“转变”的含义;紧扣“反映出”,从题干所述本质上得出结论。
1.(2022·莆田模拟)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管子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苛政猛于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轻用民死”等信息可得出,诸子百家都认识到统治者要以民为本,要爱惜民力,反映出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B项正确;材料体现诸子百家的民本主张,而不是强调思想融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排除D项。
2.(2022·重庆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尸,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据此可知,王夫之意在(  )
A.反对君主专制体制
B.宣扬天下为公观念
C.阐述人民主权思想
D.展现济世安民情怀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主旨是“天下……非一姓之私”“国祚之不长”是因为“非公义”,即“家天下”导致国运不长,故王夫之主张“公天下”,B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反对君主专制,排除A项;王夫之并未跳出封建旧知识分子之藩篱,不能体现近代人民主权观念,排除C项;D与题意无关,也并非王夫之真正用意所在,排除。
3.(2023·上饶一模)清初理学家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指出:“不耕无以为养,不有耕者,无以佐读者。”清代学者焦循在《里堂家训》中提到:“学者以治生为要,一切不善,多由于贫。”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从中可以看出清代的家训(  )
A.强化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B.冲击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答案 C
解析 材料所列的家训分别强调耕种、治生对治学的重要性,即生活富足才能治学读书,并主张“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可知这是经世致用理念的表现,C项正确;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是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排除A项;追求富足的生活,士农工商四者皆可为,与工商皆本思想一致,排除B项;家训无法起改变传统社会结构的作用,排除D项。
4.(2022·南充模拟)167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整个“中国宫”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顶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摆满了中国的青花瓷器和中国丝绸。这反映出(  )
A.中西方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B.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
C.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D.中学西传思潮逐渐兴起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法国国王在凡尔赛建造“中国宫”,并摆放中国的青花瓷和丝绸,这体现了法国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及对中国物品的喜好,说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故选C项;材料体现不出相互借鉴,故排除A项;法国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借鉴,不能说明中国建筑水平高于法国,故排除B项;中学西传在丝绸之路开通后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
5.(2023·重庆育才中学一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具有进步觉悟的知识分子从日文翻译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介绍进程。下图为1901-1912年翻译自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刊发数量,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中国开始从欧美转向从日本摄取新学
C.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起伏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图示的起伏比较大,意味着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一定的起伏性,D项正确。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23·潍坊北海中学月考)《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答案 C
解析 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的历史悠久,C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重视民意和保民思想与神权无关,B项错误;以民为本与“天人合一”学说不符,D项错误。
2.(2022·聊城模考)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答案 D
解析 钱穆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追溯到五经,由此体现了对历史传承和教育的重视,故选D;宗法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不是宗法制的产物和受宗族观念影响,排除A、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排除B。
3.(2023·青岛质量检测)研究发现,距今大约5 000年,人类普遍遭遇洪灾,中外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自古崇尚科学精神
B.西方自古缺乏进取精神
C.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相处
D.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
答案 C
解析 大禹治水强调“治、堵、败、疏、成”,意味着当时中国人注重主动应对,在方式上选择“疏”,这是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选择,C项正确;科学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进取精神在诺亚方舟故事中也同样存在,排除B项;理性法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4.(2022·菏泽一中月考)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符合当时汉武帝要求实行大一统在文化领域的政治要求,B项正确;古代民本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董仲舒只是想跳出宗法思想局限,并没有削弱宗法伦理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并没有跳出家国一体的框架,排除D项。
5.(2022·岳阳月考)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答案 D
解析 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6. 如图是“团圆春碗”,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团圆春碗”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
A.儒家“家国同构”思想的影响
B.宗法观念成为制造瓷器的指导思想
C.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D.古代精湛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
答案 C
解析 根据“寓意着中华儿女心连心,天涯海角若比邻,春节团圆一家亲”可知反映了中华民族儿女之间的民族认同,故C项符合题意;“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这个碗是现代工艺制造的,不能反映古代的瓷器制作工艺,排除D项。
7.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有代表中原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可知强调的是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A项排除;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D项排除。
8.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语借词
涵义
创造者
chinoiserie
中国风格
法国人
sharawaggi
中国的“造园艺术”
英国外交官
nankeen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欧洲商人
kaolin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法国传教士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语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答案 D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7-18世纪,西方的艺术、外交、商业、宗教等领域人士向汉语借词丰富他们的用语,反映出当时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故D项正确;西方语言文字中出现向汉语借词现象,不能说明其以中国的汉语为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实行闭关锁国的明清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故B项错误;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
9.(2022·辽宁六校协作体模考)茶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代表符号之一。4—7世纪,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18世纪,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焦点集中于经济、社会甚至健康等方面。以上对待中国茶的不同态度说明了(  )
A.异域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
B.同一物种接受度的地域差异
C.东亚文明的开放性与欧洲文明的保守性
D.交通便利性在文明传播中的特殊地位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茶陆续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内化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茶传入英国,却一直伴随着关于饮茶合适与否的争论”可以看出,朝鲜、日本和英国对中国茶有不同的态度,其主要原因是朝鲜、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文明;而英国属于欧洲文明,中国茶传入英国属于异域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所以答案选A。
10.(2022·北京海淀区模考)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
汤若望译《远镜图说》
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和机械原理
邓玉函、王徴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徵《诸器图说》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
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
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出现
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
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
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答案 D
解析 望远镜的制法和机械原理、机械的制造方法及机械原理以及西方的农田水利相关技术都说明当时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故选D项;材料翻译的是西方科技著作,而不是中国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排除A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影响,排除C项。
11.(2022·沈阳期末)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
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
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
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
答案 A
解析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维新志士吸收中国明代的阳明学,使其成为反抗封建幕府统治的思想武器,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阳明学在日本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不能说明“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志士利用中国的儒家学说开展反封建斗争不能说明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C项表述绝对,排除;阳明学是被日本维新志士吸收利用,而非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12.(2022·泰安期末)伏尔泰在其《风俗论》著作中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这反映出(  )
A.中国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兴起
C.世界各地文明开始汇合交融               D.中国文化传播影响欧洲社会发展
答案 D
解析 伏尔泰对中国文明史采取了肯定态度,并且对欧洲的文明进行了批判,说明中国的文化传播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故选D项;伏尔泰肯定中国文明史,不代表中国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排除A项;伏尔泰时期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改革在此之前已经兴起,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共29分)
13.(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摘编自褚冉冉《儒学的西传:历史和现状》等
材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的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6分)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9分)
答案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较强;耶稣会士的传播。
(2)儒家思想传人西方,影响了启蒙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对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国人的觉醒。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领域
西方近代文化
东方传统文化(以中国作为代表)
人与自然关系
人类中心,人与自然存在主客体二分的关系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生命统一体
世界观
对自然的机械性和数学性的分析——综合方法
把宇宙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组成部分都被看作是整个关系网络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出来
行为方式
强调实验作用的人为性、计划性,将自然改造为人造物
提倡“无为”,以有机的整体论的方式与自然打交道,顺其自然
伦理
征服自然,建构主奴关系
无伤害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编自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
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该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 示例:
论题:东西方生态伦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同价值。
阐释:近代西方生态伦理强调征服自然,关注实验的方法和数学的表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联系,便利了人类的生活,但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天人感应”,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两者都提倡“天人合一”,将人视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可以指导人类改善与自然的关系。但“天人合一”思想毕竟是封建自然经济下原始朴素的和谐观念,只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在继承、发展工业文明的成果之后重新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和西方模式相互补充,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梦溪: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儒学复兴成了商业文化?
[黄石文坛]何鹏: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读黎千驹新著《孔子儒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论语》和《道德经》哪个更伟大?
孔子,才是中国真正的圣诞老人
【原创】胡健:来,我们一起聊聊传统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