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1部分 第7章 课时40 气象灾害
[课程标准]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体系架构]
[基本概念] 洪涝灾害、干旱、台风、寒潮;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震中、震源深度、等震线、震中距、震源、地震波)、滑坡、泥石流;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基本原理] 洪涝灾害形成原因;滑坡形成机制、泥石流形成条件。
课时40 气象灾害
一、常见的气象灾害
1.洪涝灾害
(1)概念: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与危害
思考
影响洪涝灾害灾情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①自然因素:洪涝灾害本身的强度大小。
②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越大。
2.干旱灾害
思考
我国东部季风区为什么旱灾频发?
答案 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是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
3.台风灾害
(1)概念: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分布与危害
4.寒潮灾害
(1)概念: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分布与危害
二、气象灾害的防御
1.防灾减灾手段
灾害监测
我国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灾害防御
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灾害救援与救助
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灾后恢复
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2.自救与互救
(1)灾前准备: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2)灾中救助:洪涝来袭时,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3)灾后自我保护: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1.洪涝灾害
(1)形成原因
(2)引起我国洪灾的主要洪水类型
类型
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暴雨
洪水
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台风、锋面等引起,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
融雪
洪水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
洪水
初冬和初春;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由于大量冰凌阻塞形成的冰塞或冰坝拦截上游来水,导致上游水位上升,在冰塞溶解或冰坝溃决时蓄水迅速下泄形成洪水
2.我国旱灾的主要类型、分布及成因
旱灾类型
分布地区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春旱
东北和华北地区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返青时节,需水量大
伏旱
江淮地区
7、8月,雨带北移,该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出现持续性高温晴朗天气,形成伏旱
作物生长、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夏秋旱
华南地区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雨带北移,降水少
工农业用水量大
冬春
连旱
西南地区
冬春季节,受云贵高原阻挡,阴雨天气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北部地区,而该地区降水少
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大;水利设施不完善
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3.台风的防避措施
时间段
防避措施
台风来临前
收听天气预报,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
台风来临时
在岸上
听到台风警报后,不要外出或到海滩游泳,更不要驾船出海
在海上
航行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不能及时靠岸
“停”
滞航,待台风过后,再继续航行
“绕”
根据台风移动的方向和影响的范围适当改变航线,绕道而行
“穿”
抢在台风到来之前迅速通过
台风袭击时
外出的人
应该尽快回家
待在室内的人
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以免被强风刮破的窗户碎片划伤
强风过后不久
“台风眼”过境控制的地区上空,天空变得晴朗,风也暂时停止,此时切勿以为风暴已结束而放松警惕,因为台风很快会再度来临
4.我国气象灾害成因的相关性
(2022·全国文综甲)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                                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                                D.汹涌的洪水
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关键信息点拨]
图示区域位于“北美东南部沿海”,结合图中经纬度(30°N,90°W)可知,该区域位于密西西
比河河口,墨西哥湾沿岸,墨西哥湾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温度较高。此外,受到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水温通常要比周边海域的水温更高,气压较低,易形成热带气旋。
图示区域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该处是河海相互作用的区域,海岸线变化主要受泥沙冲淤
变化的影响。河流堆积作用强,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浪侵蚀作用强,海岸线向陆地退却。
据图可知,相邻两条海岸线之间都是20年的间距,1950~1970年之间间距最大,且向陆
地方向移动,可得出这期间海岸线后退的速度最快,说明这期间海浪侵蚀作用强。
甲水域岸线一直没有像海岸线那样发生变化;附近海岸线与周围海域变化一致,没有向陆
地方向弯曲,说明甲地水域与海水是隔离的,不是海湾。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网可判断该地区是墨西哥湾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年到1970年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变化,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错误;汹涌的洪水会从河流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错误。第2题,1890年以来该地区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与海岸沙堤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堤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地(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不能作为判断湖泊或海湾的依据,③④错误。故选A。
考向1 通过“台风”考查“区域认知”
2018年8月18日前后,台风“温比亚”进入安徽境内,18日风速达到最大,在巢湖引起强烈的风浪过程,同时对巢湖流域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下面图1为巢湖水深分布,图2为台风过境时湖面三个测站风速、风向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台风过境时下列四地中风浪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台风“温比亚”对巢湖流域生产生活的影响是( )
①缓解旱情 ②减轻酷暑 ③加重雾霾 ④诱发风暴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根据三个测站风速、风向变化可推测此次台风中心( )
A.从北边由西向东掠过                  B.从南边由西向东掠过
C.从北边由东向西掠过                  D.从南边由东向西掠过
答案 1.B 2.A 3.D
解析 第1题,风浪大小与湖水深度有关,湖心水域由于水深大、风区长度大、水面辽阔,应是出现最大风浪强度的区域。②位于水深最大处的湖心,其他三个地点均位于岸边。故台风过境时风浪最大的是②,选B。第2题,台风可以带来降水和降温,因此可以缓解旱情和减轻酷暑,①②正确,选A。台风增强空气流动,会减轻雾霾;风暴潮是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不会发生在内陆湖泊,③④错误。第3题,18日前后三个测站风向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其间台风位于巢湖同一侧。再根据18日前后风向由西北风转为东南风,推测台风是从巢湖南侧由东向西掠过的,选D。
考向2 通过“寒潮”考查“综合思维”
(2023·湖南衡阳模拟)寒潮是指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的天气过程。图1为“1954~2016年新疆阿勒泰市春季寒潮月际频次分布示意图”,图2为“阿勒泰市位置简图”。据此完成4~5题。
 
4.1954~2016年,阿勒泰市春季寒潮( )
A.各月发生概率相当                     B.3月发生频率最高
C.发生次数逐年减少                      D.发生强度不断增大
5.影响阿勒泰市春季寒潮月际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                                   B.人类不合理活动
C.植被状况                                    D.太阳直射点移动
答案 4.B 5.D
解析 第4题,读图1可知,1954~2016年,阿勒泰市3月寒潮发生频率最高,A错误,B正确。从图中横坐标可知,春季寒潮发生次数有的年份高,有的年份低,所以阿勒泰市春季寒潮发生次数逐年波动变化,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寒潮强度的信息,D错误。故选B。第5题,读图可知,1954~2016年,阿勒泰市总体上3月寒潮发生频率较高,5月寒潮发生频率较低,随着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阿勒泰市气温不断升高,寒潮月际频次变化呈下降的趋势,D正确。
课时精练
读“长江流域1949年以来发生洪涝的次数图”,完成1~3题。
1.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区域与最少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地势差异                         B.距海远近不同
C.人口和城市多少                         D.经济发展水平
2.在长江中下游的自然灾害中,与洪涝均属于最常见自然灾害的是( )
A.泥石流                                       B.地震
C.干旱                                           D.火山爆发
3.治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有效的方法有( )
①大量兴建污水处理厂 ②退耕还湖 ③中上游修建水利工程 ④陡坡修梯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1.A 2.C 3.B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长江流域上游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地区发生洪涝次数最少,主要受地势落差大的影响。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最多的区域是洞庭湖平原,由于地势低平,区域汇水量大,泥沙淤积等,导致洪涝灾害增多。故选A。第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旱涝灾害多发。故选C。第3题,在长江中上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工程)可以在河流汛期时蓄水,减轻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同时湖泊周边退耕还湖,恢复湖泊的调蓄功能,也可有效减轻洪涝灾害。故选B。
(2023·河北邢台市期末)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的等值线图”。据此完成4~5题。
4.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
A.台风、寒潮                                B.寒潮、沙尘暴
C.沙尘暴、干旱                             D.干旱、寒潮
5.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为盆地 ②受盛行风影响小 ③距离海洋较远 ④纬度较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4.B 5.A
解析 第4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气象灾害越往西北内陆,发生频率越大,且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与我国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及移动方向一致,所以该气象灾害应与冬季风有关,最可能是寒潮或沙尘暴,故选B。第5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周围高大的山脉阻挡了冷空气入侵,因此受寒潮影响小,故选A。
下图示意云南某区域甲、乙两个年份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该区域降水时空差异大。据此完成6~7题。
6.图示区域降水量最少的季节,易发生的灾害是( )
A.火灾  B.地震  C.滑坡  D.台风
7.与甲年份相比,乙年份该区域( )
A.偏湿润,南部更明显
B.偏干旱,南部更明显
C.偏湿润,北部更明显
D.偏干旱,北部更明显
答案 6.A 7.D
解析 第6题,图示区域位于哀牢山区,地势起伏大,在降水量最少的季节,当地山区受到焚风效应影响,背风坡气温高,空气干燥,极易引发森林火灾,A正确。第7题,根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情况可知,与甲年份相比,乙年份降水量较少,因此乙年份偏干旱,A、C错误。图中显示,乙年份中800 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偏南,穿过哀牢山北部,哀牢山北部降水量低于800 mm,因此乙年份北部干旱情况更明显,B错误,D正确。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凌灾是河流某些河段因冰凌受阻聚集形成冰塞或冰坝,河道水位迅速抬升,导致漫滩或决堤造成的灾害。黄河宁蒙河段(下图)是黄河防凌的重点河段之一,历史上黄河防凌一直是一大难题。如今,随着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水库调度已经成为黄河防凌的重要手段。
(1)说明黄河宁蒙河段开河时容易发生凌灾的原因。(4分)
(2)结合凌灾的形成特点,分析历史上黄河防凌难度大的原因。(4分)
(3)从封河前期和开河前期中任选一时段,说明上游水库如何调整下泄量来预防凌灾。(6分)
答案 (1)该河段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春季开河时上游碎冰阻塞在下游封冻的河道内,形成冰塞或冰坝,引发凌灾。
(2)形成冰塞或冰坝的位置、时间不确定性较大;冰塞或冰坝形成速度快,堤防溃决风险大,防凌难度大。
(3)封河前期:增加水库下泄量,使封河时水位较高,提高冰盖高度,从而提高凌灾期冰下过流能力。
开河前期:使水库下泄量逐渐减小,保持冰盖稳定,减少河槽蓄水量,为顺利开河创造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2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学案)
用这份简约之美的《气象灾害》PPT,装点你的课堂!
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讲解
寒假每日一图(040)
高一地理教案:气象灾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