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歷史上的馬橋

在哪生我养我的地方,有我古老的家乡一一马桥。触摸吧 、回味吧、展望吧!

马桥东街

马桥中街

马桥西街

马桥镇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马桥大居”)位于北竹港以西、昆阳路以东、俞塘河以南、铁路河以北,占地4平方公里,预计导入人口8到10万左右。

大师杯网球赛在马桥旗忠网球中心

马桥古文化遗址 马桥东街(马桥天主堂、万寿庵)镕才堂

- 馬橋為什麼叫馬橋- 這個地方因為市口好,北方的馬幫前往南方必定要在此落腳,馬幫經過這座橋總有些擔心,出於安全考慮,馬幫里的一些人帶頭捐了點錢,橋就建起來了,馬橋之名由此而來。

強恕小學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11月,準備赴日本留學的鈕永健從武昌返回家鄉,說動顧言,多方籌款,倡辦新式小學堂。還親訂教學規則,增添「新學」課程,確定辦學宗旨為:「擴蒙養始基立致用大本,斟酌近世智育徳育之旨,以因材教授」。初名「強恕公學」,兩年後改稱為強恕小學校。

- 兒時老街的記憶- 馬橋老街東西有1800米長,南北很短只有100多米。東街多為豆腐店、茶館、理髮店、肉店;西街有許多藥材店;中街最為熱鬧,城隍廟在那裡,大家喜歡聚集在中街趕集祈福。- 「嚴家廳規模最大;康家廳里有一塊朱元璋親自寫的碑文;焦家廳最有特色,從廳的5開間朝里就很雄偉,一進二進一直到五進,兩旁邊都是青石雕刻,一面山水、一面人物,足足有三四公尺長,前廳很大,廟會、唱戲之類的大型活動都是在這裡舉辦的」。

三冈沿海浪涌成马桥地区位于古冈身地带,至今保留着沙冈、竹冈、紫冈三条身。分别为距今6000年、5000年、3000年的海岸线。

三冈沿海浪涌成,由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冈身地带,像瓷碟的盘边一样凸显在大地上。

当年,这三条冈南抵抗洲湾,北达苏州河,古称松江,后称吴淞江,据志书记载,沙冈长五千一百七十丈、竹冈长三千八百八十丈、紫冈长四千九百二十八丈。它是由细沙、中沙和黄沙、青蛤等贝碎屑组成的贝砂带,东西宽约两三公里。《上海县竹技词》称:古冈三处身横、紫竹沙冈异名、数尺土深螺蚌壳、浪高三涌海潮成

古文化遗存1960年、1966年、1994年,上海市马桥古文化遗址区域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及青铜器等,证明6000多年以前,这里还是碧海万顷的大海,但长江南岸的沙嘴已逐渐由西北向东延伸,形成上海地区第一条基本上连续的海岸线。剧烈的海浪又将近海的沙土和介壳动物残骸堆积在沙嘴边缘,并高于潮水和地面,这就是古冈身。4000年前,先民们陆续迁徒到此,建成起一个个原始村落。

袁崧将军筑耶城在江川北路北沙港西,吴会村南侧大地上,1600年前,曾有一座偌大的城堡史称筑耶城,城墙高七尺,周围长300余步。

相传,这是东晋郡太守左将军袁崧为抵御孙恩聚众十万从海上进犯,于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十一月在沪渎(今上海市西北的小沙渡附近)垒城后,又在北抢筑了城堡。

为此,当地人称袁崧为筑耶将军。次年、袁松不幸战死后,人们在此城内建立了筑耶将军祠以示纪念,俗称袁将军庙,筑耶城庙。

吴会街马桥镇吴会村当年是个吴会镇,习称吴会街,因地近黄浦江,诸水汇流,古称吴汇。后人取《腾王阁序》中“月吴会于云间”句改称吴会,属松江府(当年松江别称云间。民间有先有吴会,后有马桥之说。

乡间集镇荷巷桥荷巷桥处黄浦江与女儿泾交汇处,兴于清嘉庆年间,1948年称荷巷桥镇

因此镇形似荷花,周边有五条小溪,荷莲叶盛,人称荷溪镇,又因镇小如巷,进镇有一座石拱桥,后人改称荷巷桥

抗日战争起,镇貌逐渐萧条,1949年有商店18家,1984年有居民30余户,大多是农户,现大部分属同心村,部分属彭渡村

目前,老镇西部和主要水系基本完整,保存的古建筑有地方贤达顾言、余庆章(历任宝山县、松江县县长)的祖居和宅邸,留作为俞塘民众教育馆荷溪分校的全家祠堂等。

云间三凤 董论父子明天顺七年(1463年)董伦,戴春二人中进士,弘治九年(1496年)董忱、董恬两人中进士,董伦父子三人中进士,被赞为(云间三凤)。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近年,经反复论证,己确认马桥镇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1555年~1636年,字玄章,号思白,别署香光居士)的出生地。据明代董宜阳修、董羽宸重修的《董氏族谱》记载,董氏祖籍开封,南宋南迁时,先世从河南洛阳迁居上海县吴会(今马桥镇吴会村),又徒沙冈北竹冈一带(今华宁路董家老宅),始迁祖叫董官一。

董氏在此繁衍,形成老宅称董家汇(今北竹港东西有董家塘和董家宅)。董华是这支董氏的第五代,有儿子董悌、字业雍、号吾溪,配俞氏,葬竹冈西原,董悌有二亇儿子,次子叫董汉儒,字子策,他就是董其昌的父亲。

当时,董汉儒家有田20亩,胥史加以重役,不堪负担,遂离弃故土,移居天马山。贵显后,又移居松江府城,家住松江南门内龙门寺西。董其昌7岁读书,才华俊逸。

董宜阳与紫藤棚董宜阳(1511年~1572年)字子元,别号七休居士,紫冈山樵,明嘉庆时诗人。

宋南渡,其先世从洛阳迁居吴会,又涉沙冈(今马桥镇一带)。以天合王度和同府人徐献忠为师,屡试不第,弃科举业。日读万言,博览周、秦诸子百家、小说及国家掌故、郡县文献书籍。写诗宗高适、岑参、晚年尤喜长庆元白体、擅写古诗,诗品清醇、朴茂典雅。居家,或校诵书史、古石刻、或吟诗作文,不问世俗事。

有老友在浙西任巡抚,有人送钱求宜阳引荐,宜阳严词回绝,重于足之情,祖传产业悉付其弟,自力支撑门户。尝住紫冈,筑紫江草堂,人称(紫冈)或谓(紫光)先生。今位于临沧路的古紫藤相传为其手植。

顾言创办吴会书院清朝晚期上海(八大书院)之一的马桥吴会书院,创立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主要创办人是顾言。

顾言(1843年-1914年),字丹泉,世居荷港桥镇。他自幼聪慧,办事沉稳有胆识。年近十六,就博览古文辞,尤喜汉书,丹黄灿然,他在乡里且读,以徐光启《农政全书》指导植后,劝告乡亲们广泛植棉,推动了地展。20岁出头后,敢于联合士绅向县署申诉乡民疾劳。

20岁成为县学生员后,在兴修水利工程中施展了他的组织才能,又为当地的桥梁建设四处奔波,热心地方公益事业。

同治十一年,年近三十的顾言说动乡绅钮世章、张庆慈在马桥镇上的文昌阁创办了吴会书院,命题课试。两年后,又购置民房,改建成教学设施。

不久,钮、张两老先后去世,顾言独当一面,继续添建讲堂,使书院形成规模,并认真规划课程,使其课业与上海城内著名的敬业书院相同,以利本地子弟接受近代教育思想。

这一举动十分艰难,但在浦西地区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封建王朝的遗老遗少因此惊恐万状,而热血有志的年轻人纷纷投奔而来。当时书院定额每年只取36人,令人刮目相看。顾言在这里造就了一代新人,其中包括后来的民国元老钮永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年轻有为的钮永建创办强恕学堂,增添《新学》课程,开辟上海县内近代教育新风气,顾言全力支持,将吴会书院600亩田产,2000多元钱款都够作学堂的办学经费。两年后,正式改称强恕学校,今改为马桥强恕学校。

顾言不仅为马桥的地方教育倾尽心血,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任上海县学务公所(后改称劝学所)协理、总理后,更是走遍上海地区为各地兴学忙碌,直至晚年。

顾言不愧为值得马桥人崇敬和自豪的近代教育家。

马桥庙会六月廿四马桥庙会

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

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方仍被利用,对交流城城市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当年马桥老街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一年一度的庙会演变成为周边百姓生活中的一个盛大节日。

钮永建简介钮永建(1870~1965),字惕生。1895年入湖北武备学堂,1898年赴日留学,广交革命志士。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辛亥上海光复,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谋次长。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广州,任大元帅府参谋次长。北伐战争开始后,为驻沪特派员,策动上海起义。182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秘书长,江苏省政府主席。1930年后,历任内政部长,考试院副院长及代理院长,总统府资政。1949年去台湾。1965年12月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96岁

钮永建书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桥公园有故事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29,马桥
闵行千百年的非遗之美,马桥手狮一舞动四方!| 老底子
寻访上海——马桥
一个小镇的探秘
与马有关的地名(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